课标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2211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课标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课标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课标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课标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标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

《课标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标学习Word文档格式.docx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的课程资源,语文的实践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要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二九、哪一些内容属于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包括:

1、查字典;

2、解词、 

、解句;

4、分段,分层次;

5、归纳段意;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7、概括中心;

8、朗读;

9、复述;

10、背诵;

11、质疑问难;

12、读书笔记;

13、复习;

14、独立解题;

15、阅读与作文中的审题;

16、立意;

17、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18、列写作提纲;

19、自我修改习作;

20、搜集和处理语言文字等有关资料等方面的学习方法。

三十、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要求?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只是基础性的和最基本的,因此,完全不必也不应从完整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去构建小学语文的课程;

第二,我们的语文课,不是为了把学生个个都培养成语文老师、语言学家和文学家。

小学生学习一些语文知识,只是让他们对有关的语文知识有所了解,提高一些语文素养,为更好地学习语文获得一些必要的常识性知识;

第三,如果去追求所谓的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就可能使我们的语文教育走向经院式或应试教育的歧途,掩盖和忽视语文实践性的特点。

三一、什么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所谓“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是要让语文课程从过去封闭、僵化的巢臼中走出来,在课程建设上,倡导大视野,树立大语文观,让语文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行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根本变革,开拓语文教育资源,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并努力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与语文教育相结合。

三二、《语文课程标准》为什么要突出强调“体验”?

体验是阅读、鉴赏、接受中最基本的前提活动。

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个性化的知识,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动状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体验”,使得语文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

同时,也是苦于纠正我们过去的教育,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发现太少,接受性的学习太多的弊端的考虑,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文学的情感性与形象性的特点。

三三、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

它的特点是什么?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它注重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助于更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并将其运用于实践。

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四个特点。

三四、怎样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主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它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定位于交往。

对话、交往,意味着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作用。

接着《语文课程标准》又对教学中师生各自所处的角色也作了明确的定位。

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使得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所承担的责任和需要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得到了科学的界定。

既然是“主人”,就得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既然是“主人”,教师就得尊重其个性差异,更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既然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得精心组织教学活动,鼓励

和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富有成效地进行学习,并在师生的互动中,相互沟通、影响、补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三五、为什么要将“过程与方法”列入语文课程目标?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关键。

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重教师的讲解,轻学生的学习,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还十分普遍。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列入语文课程目标,是具有针对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再者,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着重关注的也正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目标之一,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六、《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的课程目标有什么特点?

这一阶段的课程目标的特点是以识字为重点、突出基础性,并致力于从兴趣、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着手,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具体体现在:

1、重视激发学习兴趣,为自觉主动学习语文打下基础。

2、重视学生的自由阅读,自由表达,为自主学习语文打下基础。

3、重视培养爱美情趣,为提高人文素养打下基础。

4、重视拼音识字,为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打下基础。

与以往大纲要求相比,第一学段的课程目标则突出了以下这些不同:

(1)汉语拼音降低了要求,减少了内容。

(2)识字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的要求。

(3)阅读强调积累,写作强调兴趣。

(4)提出了具有现代特征的“口语交际”之说。

(5)增设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三七、《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的课程目标有什么特点?

总的思路是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在阅读和口语交际发展上下功夫,在作文的起步上下功夫,实施整体推进。

其特点是:

(1)抓住听说读写的连接点,实施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2)落实听说读写各项任务,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3)遵循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抓好作文起步阶段的工作。

与以往大纲的要求相比,则有几下这些不同:

(1)强调主动识字习惯的养成和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

(2)注重体现人文精神,降低内容理解要求。

(3)淡化文体,提倡自由表达。

三八、《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的课程目标有什么特点?

突出的特点是加大了语文素养、特别是语文能力培养的力度,加速推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具体体现在:

(1)讲求速度。

(2)开始分类阅读,课程目标从五年级开始,提出了分类阅读的要求。

(3)对理解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4)提出了“猜读”和“探究性阅读”的.

要求。

(5)加速推进写作的个性化进程,提高写作能力。

(6)继续注重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注重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九、《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对汉语拼音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关于汉语拼音的原话是这样的:

“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在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这段话含着三个方面的意思:

1、强调趣味性,不要让学生感到枯燥、讨厌,以免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

3、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四十、《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对识字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对识字教学所提出的要求,主要是:

(1)1、2年级要把识字教学作为教学重点。

(2)1、2年级要多认少写,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

(3)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识字的主要材料。

这些语言因素包括儿童熟悉的语音(口语)及生活中常见的儿童熟知的用语等。

(4)要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

(5)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图片、实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多种手段),使抽象变为形象,有利于学生掌握。

四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1~2年级会写800~1000个常用字,那么,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在教学中应怎样把握?

对要求认识的字,我们只要求学生认识——在课文中认识,换个地方也还认识就可以了,不要再有其他要求;

要求会写的字,只要能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写得正确、端正,大体了解意思,并会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便可以。

在教学中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是,指导学生认识要认的字时,不要花时间让学生分析、识记字形。

而对要求会写的字,则要切实掌握,要能在书面语言中正确运用。

总之,我们要严格按《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两类字不同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把时间、精力用在该花的地方。

四二、对教材中要求认识的字,怎样才能做到认得快,不回生?

一是第一次指导学生认字要给学生以强刺激,使学生对字的第一印象强烈、深刻。

二是当堂采取多种方法复现,及时巩固要求认识的字。

三是鼓励、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识字,这样既扩大了认字量,又不断巩固课内所充分反映字。

四三、《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对写字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1、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

2、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四、《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重头戏。

关于阅读的概念和阅读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认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这是从学生的接受、发展的角度对阅读概念的界定。

它说明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

它的目标和功能是为了人的生存、社会交往,也就是为了人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所作的诠释是: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基于以上这些理念与认识,《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主要是:

(1)阅读教学的教学行为应该是师生互动、平等交往,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主,学生做。

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坚决摒弃繁琐分析,抽象说教。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就阅读教学本身的规律而言,《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如下要求:

(1)要把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

(2)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能力和阅读质量。

(3)强调读的作用,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和提高 

学生阅读能力需要,灵活选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方式,并努力增加阅读的实践机会。

(4)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语法修辞知识可以根据理解课文的需要,随文学习。

(5)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四五、阅读教学中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指的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里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具体指的是:

阅读中的感受力:

指通过字面对阅读材料获得初步感受,大致印象和表层意义的能力。

它是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一般与直觉思维有关。

阅读中的理解力:

阅读是一个从书面符号中进行译码从而获得意义的过程。

通过书面符号的译码获得意义的能力,就是阅读的理解力。

理解力是阅读能力核心。

理解力的高低与学生的经验、知识、思维能力有关。

阅读的欣赏力:

是指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形象、意蕴、情感以及用词造句、语言节奏、情调风格等特色进行欣赏的能力。

欣赏能力是获得审美享受、陶冶情感的基础。

阅读中评价力:

是指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材料的思想、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等特色进行评价的能力。

阅读评价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鉴赏及价值判断后所获取的一种理性认识。

四六、什么是“探究性阅读”?

什么是“创造性阅读”?

所谓“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发挥主体精神,对文本如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表现手法以及蕴含的其他深层含义进行地探究的阅读活动。

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思考、体味,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与众不同的或从未有未被拦阻结论和独特感悟阅读活动。

“创造性阅读”具有个性化和新颖性两个特点。

四七、《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哪些新的阅读教学策略?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4、主张让学生逐步学会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的基本方法,以便能使学生根据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5、提出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语法修辞知识可以随文学习。

6、对阅读的速度和课外阅读确定了量化指标,并主张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四八、小学生从什么时候开始课外阅读为宜?

越早越好。

儿童认了字,必然会有强烈的阅读的欲望。

老师应当支持、鼓励,千万不要压制。

四九、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有哪几种表述?

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表述?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有三种表述,第一学段称作“写话”,第二、第三学段称“习作”,到了第四学段才叫作“写作”。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作文的难度,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和作文的神秘感,使他们能敢于写作文,乐于写作文。

第一学段的“写话”,顾名思义,写的是“话”,是学生口中想说的话。

既然是“写话”,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写一句,写二句,写几句都行。

写的内容也不必限制。

从三年级开始,起步习作,因为这时的作文,还带有练习的性质,所以《语文课程标准》称其为“习作”。

既然是“习作”,自然还不应以十分规范的要求去限制学生,这就可能防止人为地拔高习作要求,导致学生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习作兴趣。

所以,对作文的几种不同称谓,是从适应学生作文的规律和有得于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考虑的。

五十、《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只有“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样一条要求。

这比原《大纲》中的要求显然要简单得多,也浅显得多。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对作文所提的要求。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2)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3)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4)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

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写作。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五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了哪些要求?

从听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是:

“耐心专注地倾听,应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展意见”。

从说(表达)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是:

“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高速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五二、怎样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优化小学的口语交际?

(1)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2)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3)口语交际的话题,要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

(4)要努力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5)要提供学生口语交际的机会。

五三、《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个维度: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上三个维度中的“知识与能力”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的发展所必须具备的。

五个方面分别是:

(1)识字与写字;

(2)阅读;

(3)写作;

(4)口语交际;

(5)综合学习。

五四、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相比,《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有何新意?

(1)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的语文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评价的领域和内容,反映了语文课程的全貌,使评价更具全面性和更富合理性。

(3)评价的方式、方法多样化,更具灵活性。

(4)在课程评价的主体上,要求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结合起来。

五五、语文教学的评价原则是什么?

(1)发展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过程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

(5)灵活性原则。

五六、“知识和能力”的评价要素是什么?

“知识”与“能力”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语文知识含三个领域的内容。

即“语言知识”、“文章知识”和“文学知识”。

语言知识包括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读汉字,区别字音、字形、字义、理解词义、句义、词义。

文章知识包括了解词法、句法,了解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文学知识包括了解文体样式,了解文学常识,欣赏文学作品,背诵古诗文,语文能力分一般能力和发展能力两部分。

一般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

发展能力包括认识能力、自学能力、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七、怎样对“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

对语文知识评价,一般可从广度、深度和品位三个角度进行评价。

所谓“广度”,就是看学生所积累和掌握的语文知识的“量”有多少。

所谓“深度”,指的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内化程度。

“品位”是指学生在获取这些语文知识的同时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语文能力”则可以从“用”和“创”两个方面对其实施评价。

也就是通过创设一定的语文情境来测评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运用和创新程度。

五八、“过程和方法”的评价要素有哪一些?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要素是:

(1)课堂参与(注意听讲、主动参与,发表见解、质疑讨论);

(2)阅读习惯(每天阅读,能边读、边思考、边批注);

(3)表达习惯(勤动笔写文,并有修改习惯,根据需要自信地进行口语交际);

(4)学习方法(会熟练运用字典、词典,学会预习、复习、查引资料);

(5)课外(课外喜欢学习,常常阅读、练笔,有摘录、剪贴、笔记)。

五九、对“过程和方法”怎样实施评价?

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主要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着重从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的观察中,分析和对学生此环节上的表现进行尽可能全面、客观的描述与判断,为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作出更合乎学习规律的调整和修订提供决策依据。

当然,也不完全摒弃定量评价。

但定量评价中的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方法,则拟以采用等级制评分方法为宜。

此外,对“过程和方法”,还可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和“语文学习档案资料”等评价手段来动态地进行描述。

六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要素有哪一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评价要素可以分作四个方面:

(1)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积累语感);

(2)关心文化(关心科学、关心人文);

(3)参与实践(接触社会、学会交流);

(4)学会合作(共同探究、共享成果);

(5)化智为德(认识自我与社会,珍爱人生与正确的价值取向)。

六一、怎样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方法,基本上与“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方法相同,也以定性评价为主,注意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或“语文学习档案”的方式,全面、真实、动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状态清楚地呈现出来。

六二、“识字写字”的评价要素包括哪一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写字的总体目标,识字写字的评价要素包括识字的数量、识字的质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识字能力(读准字音、能独立识字)和写字的能力(能写规范的行楷字,有一定的书写速度,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四个方面。

六三、怎样对识字写字进行评价?

对识字写字的评价,传统的许多做法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而以下这几点则应纠正和引起注意:

1、要纠正“重识轻写”的偏颇,不但应要求学生“识”的达标,还要同时要求“写”的达标。

只评“识”不评“写”,不是完整的“识字写字”教学评价。

2、应纠正只重“识”数量,不重“识”的能力的偏颇。

3、应纠正只重教师评价,不重学生自我评价的偏颇。

4、注意严格掌握分阶段要求,严格区别“两会”和“四会”的要求。

5、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和习惯。

6、注意发挥识字写字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书法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喜欢汉字、热爱汉字。

六四、“阅读”评价的要素有哪些?

怎样对“阅读”进行评价评价?

阅读的评价可围绕四个层面展开,即阅读的量、阅读的质、阅读的态度与习惯、阅读的能力。

具体的评价要素主要是:

1、词语的学习,包括词语的读写、理解和运用。

2、句子的学习,包括句式的认识与运用,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关系和句子表现手法的初步认识。

3、段的学习,包括自然段的认识,段的层次的认识和意思的了解。

4、篇的学习,包括段的联系的认识,文体的认识,课文内容理解、概括和课文含着的思情感情的体会,以及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认识。

5、朗读的训练,包括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6、默读的训练,包括默读的形式、速度和理解。

7、复述的训练,包括复述材料要点的把握、复述语言的组织和语言的表达。

8、背诵的训练,包括背诵内容的正确,表达的熟练、流利。

9、阅读的量,包括课内、课外。

10、阅读的态度与习惯,主要指阅读的兴趣,阅读是否认真、是否边读边思、是否作笔记等。

对阅读质的评价,已包含在以上的单项评价因素当中,阅读的质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