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测评单选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2154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才测评单选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才测评单选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才测评单选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人才测评单选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人才测评单选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才测评单选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才测评单选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测评单选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才测评单选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4、《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的部首总数分别是:

A.214部540部B.540部197部

C.54O部214部D.240部514部

15、“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战国策·

赵策》)中,名词“质”的用法是:

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

C.用作一般动词D.用作形容词

16、“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

僖公三十年》)中,名词“鄙”的用法是:

17、“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汉书·

张骞传》)中,名词“臣”的用法是:

18、“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战国策·

齐策》)中,名词“子”的用法是:

19、“今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史记·

魏公子列传》)中,名词“功”的用法是:

20、“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韩非子·

难一》)中,名词“圣”的用法是:

21、“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

晋世家》)中,名词“国”的用法是:

22、“长驱之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

齐策》)中,名词“衣”的用法是:

23、下列各句中,有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A.射之,豕人立而啼。

(《左传·

庄公八年》)

B.吾得兄事之。

(《史记·

项羽本纪》)

C.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魏其武安侯列传》)

D.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史记·

平原君列传》)

24、下列各句中,有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态度的是:

A.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

齐策》)

B.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项羽本纪》

C.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循吏列传》)

D.狼速去!

不然将杖杀汝!

(马中锡《中山狼传》)

25、下列各句中,有名词作状语表示依据的是:

A.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B.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C.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列子·

说符》)

D.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梦溪笔谈·

活板》)

26、“子曰: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而》),句中的“时”的意思是

A.时常B.按时C.有时D.当时

27、“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袁枚《黄生借书说》),句中的“时”的意思是:

28、“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日与子弟角”(《聊斋志异·

促织》),句中“日”的意思是:

A.每天B.一天天的C.往日D.今日

29、“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史记·

田单列传》),句中“日”的意思是:

30、“日寡人尝学断斯狱也”(《礼记·

檀弓》),句中“日”的意思是:

31、“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史记·

魏公子列传》)中,“立”的用法是:

A.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B.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C.意动用法D.为动用法

32、“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水经注·

江水》)中,“通”的用法是:

A.动词的一般用法B.使动用法

33、“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史记·

孙子列传》)中,“隐”和“见”的用法是:

34、“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

孙子列传》)中“蹶”的用法是:

A.不及物动词的意动用法B.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C.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D.动词的一般用法

35、“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汉书·

张骞传》),句中“朝”的用法是:

A.及物动词使动用法B.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

C.及物动词的意动用法D.动词的一般用法

36、“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左传·

成公二年》)中,“御”的用法是:

A.使动用法B.动词的一般用法

C.为动用法D.意动用法

37、“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

隐公元年》),句中“誓”的用法是:

3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忧”的用法是:

39、在“伯氏不出而图吾君”(《礼记·

檀弓》)中,“图”的用法是:

A.使动用法B.动词的一般用法

40、“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史记·

陈涉世家》),句中“死”的用法是:

4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卫灵公》)中的“虑”和“忧”的用法是:

A.使动用法B.动词用作名词

C.动词的一般用法D.为动用法

4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

庄公十年》)中,“伏”的用法是:

43、“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史记·

孙子列传》),句中“弊”的用法是:

44、“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孟子·

滕文公上》)中,“注”的用法为:

A.名词作谓语B.使动用法

C.意动用法D.作状语

45、“反欲斗两主”(《汉书·

苏武传》)中,“斗”的用法为:

A.动词作状语B.意动用法

C.使动用法D.动词作谓语

46、“日思高其位,大其禄”(柳宗元《蝜蝂传》)中,“高”和“大”的用法为:

A.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B.使动用法

C.意动用法D.形容词用作名词

47、“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奉之以膏腴之地”(《战国策·

赵策》),句中“尊”的用法是:

48、“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

”(《战国策·

燕策》),句中“远”的用法是:

A.形容词用作动词B.使动用法

49、“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

孙子列传》)中,“善”的用法是:

50、“诫曰: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史记·

淮阴侯列传》),句中“空”的用法是:

C.的意动用法D.形容词用作名词

5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为政》),句中“故”和“新”的用法是:

A.意动用法B.使动用法

C.形容词用作名词D.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52、“小人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句中“美”的用法是:

53、“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而死”(柳宗元《蝜蝂传》),句中“高”的用法是:

54、“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崤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左传·

成公十三年》)中,“好”的用法是:

55、“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

陈涉世家》),句中“坚”和“锐”的用法是:

56、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子》)中,“重”字的用法是:

A.形容词作定语B.形容词作状语

C.形容词使动用法D.形容词意动用法

57、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

述而》)中,“曲”的用法是:

A.形容词作名词B.形容词用作使动

C.形容词用作意动D.形容词作语

58、下列四句中,形容词用作意动的是:

A.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B.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C.孽矣!

无此事也。

(《吕氏春秋·

疑似》)

D.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韩愈《祭十二郎文》)

59、下列四句中,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是:

A.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B.渔人甚异之。

(陶渊明《桃花源记》)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

D.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60、在“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

隐公元年》)中,数词“参”、“五”、“九”的用法为:

A.数词作定语B.数词作状语

C.数词活用为动词D.数词作补语

61、“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史记·

货殖列传》),句中“三之”、“五之”意思是:

A.三倍,五倍B.三分之一,五分之一

C.三份,五份D.三回,五回

62、自称代词“朕”为帝所专用始自:

A.商纣王B.周武王C.秦始皇D.汉高祖

63、下列四词,不是对称代词的是:

A.而B.台C.乃D.若

64、在“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史记·

吕太后本纪》)句中,“廷”是名词状语,所起的作用是:

A.表示对人的态度B.表示方位处所

C.表示比喻D.表示工具或依据

6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句中“其”指:

A.曹操B.曹操的兵马C.那时D.那个

66、“匪言不能,胡斯畏忌”(《诗经·

大雅·

桑柔》),句中“斯”作:

A.状语B.宾语C.主语D.定语

67、“吴王曰:

‘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

’孙子曰:

‘王徒好[]言,不能用其实’”(《史记·

孙子列传》),句中[]内应是代词:

A.吾B.彼C.其D.是

68、“为两郎僮,[]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句中[]内应是:

A.孰与B.孰若C.与其D.不若

69、下列句中加“”的词,不属于无定代词的句子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B.宋人“或”得玉。

襄公十年》)

C.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

(《孟子·

离娄上》)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70、“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墨子·

公输》),句中“莫”可解释为:

A.不B.没有什么城池C.没有什么人D.不能够

71、“乃歌[]‘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

齐策》)句中[]内应是:

A.若B.彼C.夫D.其

72、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诗经·

谷风》)句中,“方、舟”的语法特点是:

A.均是名词,作“之”的主语B.均是名词,作“之”的定语

C.均是名词,用如一般动词D.均是名词,用如使动

73、“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梁惠王下》)句中的“他”其义为:

A.第三人称代词B.指另外的人或事物

C.复数他们D.虚指

74、“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句中的“渠”其义为:

A.人工开凿的水道B.深广貌

C.通“讵”D.他

75、下列句中加“”的词,可理解为“逐渐”的句子:

A.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

粱孝王世家》)

B.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C.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苏轼《石钟山记》)

D.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贾生列传》)

76、《老子》: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

”句中“小”、“寡”的用法是:

A、形容词使动用词B、形容词意动用词

C、名词用作状语D、名词用作动词 

77、下列句中加“”的词,不是范围副词的句子是:

A.凡枉赠答诗“仅”百篇。

(白居易《与元九书》)

B.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老子韩非列传》)

C.“举”家无食,汝何处来。

(《颜氏家训·

治家》)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8、“占小善者率以录”(韩愈《进学解》),句中“率”正确的理解是:

A.率领B.全部C.草率D.大都

79、“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

汤问》),句中“曾”最适合的译词是:

A.竟然B.居然C.尚且D.曾经

80、下列四个古汉语词,不可以作时间副词的是:

A.业B.甫C.再D.寻

81、“吾仍见上,上甚聪明”(《后汉书·

盖勋传》),句中“仍”可解为:

A.仍然B.频仍C.仍旧D.仍是

82、下列句中加“”的词,不是时间副词的句子是:

A.江晚“正”愁余。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B.功败“垂”成。

(《晋书·

谢安传》)

C.再战,秦兵“竟”败。

留侯世家》)

D.“且”焉置土石?

汤问》)

83、“沛公诚欲倍项羽邪?

留侯世家》),句中“诚”作为语气副词,表示的语气是:

A.疑问B.肯定C.反问D.测问

8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句中“乃”表示:

A.肯定语气B.判断语气C.诧异语气D.测度语气

85、“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纪》),句中“即”是:

A.判断词B.副词C.连词D.动词

86、下列句中,加“”的词表示测度语气的句子是: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

B.如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尚书·

盘庚上》)

C.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巨”能入乎?

(《汉书·

高祖本纪》)

D.我“固”知齐军怯。

孙子列传》)

87、“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句中“无”是:

A.表示疑问的否定词B.表示祈使的否定词

C.表示叙述的否定词D.表示问话的语气词

88、“张良曰:

‘谨诺’”(《史记·

项羽本纪》),句中“谨”是:

A.形容词B.副词C.助词D.动词

89、在“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史记·

项羽本纪》)句中,两个“若”依次是:

A.第二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

B.假设连词第二人称代词

C.让步连词第二人称代词

D.动词第二人称代词

90、下列四句中,有名词用如意动的是:

A.男不耕耘,女不蚕织。

食货志》)

B.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C.尔欲吴王我乎?

定公十年》)

D.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

贾谊传》)

91、下列句中,有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的有: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山海经·

海外北经》)

C.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D.寡人礼先壹饭矣。

(《国语·

越语上》)

9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

诸葛亮传》),句中“于”的作用是:

A.介绍对象B.表示原因C.表示比较D.表示被动

93、“季文子使于晋”(《史记·

鲁周公世家》),句中“于”的作用是:

A.表示处所B.表示比较C.介绍对象D.表示原因

94、“毒药苦口利于病”(《史记·

留侯世家》),句中“于”的作用是:

A.表示处所B.表示比较C.表示被动D.介绍对象

95、“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句中“于”的作用是:

A.介绍对象B.表示原因C.表示处所D.表示比较

96、“学恶乎始?

恶乎终?

”(《荀子·

劝学》),句中“乎”的用是:

A.介绍对象B.表示被动C.表示处所D.表示原因

97、“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庄子·

盗跖》),句中“乎”的作用是:

A.表示处所B.表示比较C.介绍对象D.表示被动

98、“韩说以太初三年为游击将军”(《史记·

卫青列传》),句中的“以”的作用是:

A.表示凭借B.表示时间C.表示原因D.表示动作对象

99、“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

五蠹》),句中的“以”的作用是:

A.表示原因B.表示时间C.表示凭借D.表示依照

100、“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荀子·

性恶》),句中的“用”的作用是:

A.表示凭借B.表示原因C.介绍对象D.表示使用

101、“苦为河伯娶”(《史记·

滑稽列传》,)句中的“为”的作用是:

A.表示对象B.表示被动C.表示目的D.表示原因

102、“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

梁惠王上》),句中“为”的作用是:

A.表示被动B.表示对象C.表示原因D.表示目的

103、“王稽遂与范睢入咸阳”(《史记·

范睢列传》),句中“与”的词性是:

A.连词B.介词C.动词D.语气词

104、“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

隐公元年》),句中“而”的作用是:

A.表示偏正B.表示并列C.表示转折D.表示递进

10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为政》),句中“而”的作用是:

A.表示转折B.表示偏正C.表示假设D.表示递进

106、“先生且喜且愕”(马中锡《中山狼传》),句中“且”作用是:

A.表示并列B.表示选择C.表示递进D.表示转折

107、“王以天下为尊秦乎?

且尊齐乎?

齐策》),句中“且”的作用是:

A.表示假设B.表示选择C.表示并列D.表示转折

108、“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

‘谨守成皋!

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史记·

项羽本纪》),句中“则”的作用是:

A.表示承接B.表示让步C.表示转折D.表示假设

109、“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柳宗元《黔之驴》),句中“则”的作用是:

A.表示承接B.表示假设C.表示转折D.表示让步

110、“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句中“抑”的意思是:

A.还是B.倒是C.虽然D.也是

111、“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李愬雪夜入蔡州》),句中“然”的词性是:

A.承接连词B.转折连词C.近指代词D.远指代词

112、“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范仲淹《岳阳楼记》),句中的“然则”是:

A.承接连词B.转折连词

C.指示代词和承接连词连用D.承接连词和指示代词连用

11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左传·

襄公三十年》),句中“然”的词性是:

A.指示连词B.转折连词C.承接连词D.假设连词

11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

襄公三十年》),句中“之”的用法是:

A.表修饰限制B.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

C.表补充关系D.突出介词结构

11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句中的“之”是:

C.突出介词结构D.作宾语前置标志

116、“庶人之在官者,教之行阵之节”(苏轼《教战守策》),前一句中的“之”是:

117、“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墨子·

公输》),句中的“之”是:

A.表修饰限制B.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C.突出介词结构D.表补充关系

118、“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史记·

魏公子列传》),句中的“之”是:

A.表修饰限制B.突出介词结构

C.作宾语前置标志D.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

119、“凡群臣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史记·

苏秦列传》),句中的“者”字结构是:

A.凡群臣言事秦者B.言事秦者

C.事秦者D.群臣言事秦者

120、“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句中的“所”字结构是:

A.所将B.所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