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大西村事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1737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隍大西村事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隍大西村事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隍大西村事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隍大西村事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隍大西村事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隍大西村事迹Word文档格式.docx

《城隍大西村事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隍大西村事迹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隍大西村事迹Word文档格式.docx

宗辉自幼收父兄熏陶,勤奋好学,25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

中举后即被朝廷任命为贵州黄平州知事。

黄平州抵触黔东,匪患严重,是汉、苗等多民族聚居地,虽然不大富贵,但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科名辈出,一些讼棍与匪霸富绅勾结,对抗官府,鱼肉百姓,凡至此任职不与之同流合污者都被他们设法赶走,历来是为官者最怕去的地方。

年轻的梁宗辉接到朝廷的委任状后,没有大张旗鼓的招摇赴任,而是乔扮成商人,一路考察民情,特别是进入黄平州境内后,他更是放慢行程,访贫问富,细细收集乡情民意。

通过调查研究和认真思索,在赴任途中就对如何治理黄平州成竹在胸。

梁宗辉到任后,首先从审理前任留下的各种案件入手,以树立威信。

在翻阅旧案卷中,他发现有一宗未结命案很是蹊跷:

原告说凶手李某欲强奸民女黎某,被黎父撞见,与之撕打,李不但打死了黎父,还强奸了黎女。

而被告却说黎女勾引自己,黎父撞见不知内情要杀他,出于自卫过当才导致身亡。

本来案情清晰,证据证词都明显表明原告有理,却为何迟迟不结案呢?

梁宗辉决定从这个案例打开缺口。

他亲自带人对此案重新调查,查明凶手李某乃当地一富绅,平时与一些讼棍狼狈为奸,鱼肉乡里,还与山上一伙以刘四爷为首的土匪勾结,捉参绑票,罪恶累累。

此案也是他指使一姓宁的讼棍的杰作,宁状师通过师爷对当时知事送钱送物,还明里暗里进行恐吓,软硬兼施,使得此案经两任知事审理均未能结。

梁宗辉一一查实,掌握了大量罪证后,决意惩办,以平民愤。

却说梁宗辉计划着要抓李某的时候,李某却自己找上门来了。

原来李某认为梁宗辉年轻可欺,蓄意巴结,总给他千两白银和一担礼物。

梁宗辉心中有数,定下了软绳缚虎之计,礼物照收(后将礼物如数交公)。

第三天发出请柬,请李某到府衙做客,李某受宠若惊,带上宁某一同前往。

但他们一到衙门刚坐下就被官府的兵丁抓了起来。

梁宗辉不仅严锁消息,并强令李某写一封亲笔信,约土匪刘四带队于明晚下山抢劫某村,由其派人做内应。

梁宗辉则组织人马布好了口袋阵,刘四接到李某的信后信以为真,亲率众匪钻进了梁宗辉的口袋阵,即被一网打尽。

捉到匪首刘四后,梁宗辉即公开审理李某一案,历数李某强奸妇女罪、杀人罪、通匪罪以及欺善逼良等罪状,判处死刑,立即严明正身,斩首示众;

判定讼棍宁某帮凶作恶、欺压良民罪,处打一百五十大板,罚银一千两充公,从此以后不能再参与讼事。

判匪首刘四抢劫绑票、杀人越货,扰乱社会秩序罪,罪大恶极,处以极刑,立即示众。

李案一结,立即引起轰动较应,广大百姓看到新来的知事秉公执法,有冤者纷纷前来投诉。

梁宗辉一一细心办理,使新老旧案都得以妥善处理,很快就赢得了民众的拥戴。

对山上的土匪,他采取剿抚结合办法,先礼后兵,贴出告示,限五天内自动下山接受招抚的既往不咎,否则就是刘四的下场。

由于有了刘四杀一儆百的作用,多以许多土匪主动下山接受招抚,少数负隅顽抗者最后很快被剿灭了。

梁宗辉还正确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解宗族之间的纠纷,使各民族和睦相处。

为了发展经济,他组织民众建桥修路、拦河筑坝,还动员他们植树造林,推广烟叶、油桐、猪苗等良种,发展农林业和畜牧业生产;

在工商业方面倡导蓝靛业,整顿交易秩序,严禁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疏通当地土特产行销渠道。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治理,黄平州匪患顿平,豪强敛迹,民众安居乐业,一片繁荣景象。

梁宗辉对民众生活体贴入微,经常深入民间考察,对州治内的情况了如指掌。

有一年天大旱,百姓闹饥荒,他一方面请朝廷减免赋税,一方面赈济饥民,再动员富户开仓平价卖粮,以解民困,深得民众的拥戴。

一转眼几年时间很快过去,梁宗辉任黄平州知事期满回京述职。

鉴于其政绩,朝廷晋升他为工部水司员外郎。

正当梁宗辉准备在新的岗位上大显身手的时候,不料黄平州匪患又起,各民族之间矛盾不断,民怨沸扬,件件上奏朝廷,朝廷在找不到更合适人选之下,只好再派他众人黄平州知事。

听说梁宗辉重返黄平州任职,黄平州的民众欢呼雀跃,都说梁宗辉回来,黄平州又得重见天日了。

梁宗辉重返黄平州一如既往,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政绩斐然。

再次任满卸职回乡时,黄平州的民众依依不舍,自发制作了一把有一万人签名的“万民伞”敬赠给他,以作纪念。

梁宗辉非常珍惜这把“万民伞”,带回家还好好保存。

据说他时候,她佳人将此物作为他的陪葬品。

“万民伞”的来历事迹后来成为城隍镇的口头流传的佳话。

上梁四杰

(1)中宪李大夫梁宗昌

梁宗昌号盛堂。

兴业县大西村人,1827年生。

自幼好文习武,乐善好施,经常为人排忧解难,24岁时得知拜上帝会党四千余众围攻郁林县城月余,宗昌迅即聚集乡勇,并以重金聘用灵山县洋枪队一百人协助,配合使郁林城池得以官兵、团练一起前往解救,内外夹击,身负重伤,叔父济河战死。

广西解围。

宗昌英勇奋战,提督孙锵鸣特赐一块“见义勇为”金匾给他,并书:

“城功议叙八品,军工议叙六品”,,后于1856年考取丙辰科武举,领武翼都尉都司衔。

旋任广西行省驻京提堂,兼理直棣、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省堂务事。

在京任职20年,公正廉明,深得各省及朝廷赞誉。

1880年病辞还乡,光绪皇帝诰封他为“中宪大夫”,并封其母为宜人,任其子奏功为户部山西司员外郎加四级。

返乡后耗散家资排解贵县木梓井头、岗塘及兴业砂石等村纠纷。

注:

梁宗昌:

中宪大夫,官阶四品,相当于现今的省部级正职。

(二)两任知州梁宗辉

梁宗辉号体堂。

(宗昌胞弟)兴业大西村人,1835年生,清同治甲子科举人。

先后任工部都水司员外郎,两任贵州贫平州知事。

任职期间,勤政为民,成绩卓著,廉洁奉公,爱民如子。

有一年天大旱,百姓饥荒,他设法减免赋税,账济灾民,动员富户平价卖粮,深得民众爱戴,任满回京,晋升为工部水都司员外郎。

岂料黄平州匪患又起,民族矛盾不断加深,朝廷再派宗辉二进黄平任职。

匪患平息,组织民众植树造林,推广猪苗,倡导蓝靛业,疏通当地农副土发展烟叶、油桐、特产行销渠道。

经过一段时间整治,民众安居乐业,宗辉任满回乡时,当地百姓送了一把有一万多人签名的“万民伞”给他,以示敬仰拥戴之情。

两任黄平知州、户部水都司员外郎,

梁宗辉:

官阶从五品,相当于现今的地厅级专员、市长、厅局

长。

(三)清末员外郎梁奏功

梁奏功号睿臣,宗昌之子。

清道光年间生于北京,就读于国子监。

公自幼好学,对诗词八股颇有研究,所作诗文,饮誉一方,地方志书多有刊载。

二十余岁便当上清室皇廷的户部山西司员外郎,由于工作出色,光绪皇帝曾为他增加了四个职级。

可谓少年得志。

满门清官,荣耀至极。

梁奏功:

户部山西司员外郎,官阶从五品,相当于现今的地厅级副职、如副专员、副市长、副厅局级。

(四)禁烟局长梁焕功

梁焕功号昆南(1886-1942),兴业县人,出生于大里上村。

民国九、十年时任桂军统领(营长)的李宗仁,带着500多兵枪走避粤军追击,驻扎城隍,营部设在大里下村《梁氏宗祠》。

其时,他兵少粮缺,军心涣散,处境危艰。

焕功和其兄长福初(圣功)积极发动乡绅、商界集资,为李部提供粮饷,又将自家赌馆和宗祠蒸赏田的收入,无偿献给李部,使李部迅速发展壮大,安全摆脱困境。

两年多时间,兵员由原来的500多人增加到近万人。

职级由统领(营级)晋升为军级司令,并培养出几十名军师旅团营连干部。

焕功还亲自警卫李的卧室,又主动带领侦察兵深入六万大山侦察匪情,李见焕功工作主动热情,精明能干,不久即委为文书,后又提任为郁林知事(县长),兼酬饷局局长,以及龙州、梧州、南宁禁烟督察局长、广西永康公司副总经理、广西省出口贸易处处长,首次开展进口信托业务,创广西之先河。

后又逐渐引进外国一些设备,开办炼油厂、硫酸厂,拓展对外贸易,开创了广西近代化学工业的历史。

粱焕功:

广西省参议员、省外贸处处长,相当于现今的地厅级、专员、市长厅局长。

梁远健:

一九七五年九月五日出生,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部某旅旅长。

大夫第

自古便有“吃水不忘挖并人”之管世良言。

我们更知饮水思源,报本追远之理。

大夫第建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一百三十多年。

是先祖宗昌公在京为官期间,遣请清京城建筑师,仿北京四合院风格设计而建,占地面积八百多平方。

庄重简洁,古朴素雅,独具一格。

是一座在南方少见的清代北京四合院式建筑。

因先祖宗昌公于光绪七年诰封中宪大夫,故有大夫第之称也。

身为大夫第之后人,时常追思忆念先祖宗昌、宗辉兄弟二人,好武善文双中举,兄弟登科传美名;

更喜宗昌之子奏功亦能秉承父志,成就了兄弟子侄两代同朝为官,造福百姓,享誉一方之典范。

如今面对如此巨大的荣誉和宝贵遗产,欣慰之余也有一种愧疚的不安。

其实,从那以往,数十年后,因人口发展快,子孙不断分家,使原本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不断恶化,致使开始逐渐地向外另谋发展。

而今反过来,因住户纷纷侨迁楼房新居,只剩下一户暂留守祖屋,造成了大夫第正面临弃置荒废之忧。

为让大夫第重放异彩,于今秋重阳节,众商孙欢聚一堂,共商大计,决定进行恢复原状的大修缮行动。

以保护大夫第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为宗旨,制定长期可控的维护管理措施,保持经常性活动,对外开放游览参观,扩大知名度,促进和谐发展,凝票力量,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借此大修绪之机,顺便撰抄兴业县梁氏宗谱志第1048页《别具特色的大夫第》和1048页《万民伞》文章节和相关史料张贴公示,以供鉴赏。

2010年大夫第大修缮

大夫第,又名石砖屋。

座落在兴业县城隍镇大西大里村上梁宗祠东南边,与当年李宗仁屯兵城障时“火烧天棚,连升三级”的故事发生地下梁宗祠相距约500米,是一座在南方少见的清代北京四合院式建筑。

大夫第是大里村梁氏的一所民宅,建于清同治年间。

整座大石夫第乃白石墙基,青砖青瓦建筑,座北向南,大门向西,是仿北京四合院的结构,上下两座主房,左右厢房,呈回字型,占地800多平方,共30多间房。

因为整座房子的墙基全用白色大石砖砌成,每块石砖长0.8米,宽0.37米,高0.12米。

整幢屋的石墙高出地面1.3米,这些石墙历经了100多年风雨,居然不上青苔,依然洁白如故,所以当地人又把大夫第叫作石砖屋。

石砖屋的大门口,位于整座房子的西回廊中间,门口高大,门楣上挂着一块上书“大夫第”的牌匾,也许是年代久远的缘故,牌匾显得很陈旧,字的颜色也较淡,但字体猷劲庄重。

从门口入去是一个固定的木屏封,这个屏封正好遮挡着大门,使人无法从大门外一眼窥见里面的世界。

屏封上还挂着一块龙头匾额,匾额中间为红色,直书刻有“诰封中宪大夫”六个金色大字,四边则雕龙刻凤,还有鲤鱼祥云等图案,精致而堂皇,可惜的是牌匾前几年被人盗去,只留下两颗钉子。

屏封两边是西厢房的走廊。

绕过屏封到了一个小天井,天并两边有比厢房还矮小的房子,房子面向天井的墙上确有绿色光亮的琉璃窗花。

走过小天井,经过一满月型圈门,就进入一个大天井,让人突觉豁然开明。

天井全用青砖铺就,进入这里就进入了大夫第的中心。

大天井的东边是与大门所在的西边完全相同的内厢房和外厢房;

北边就是大夫第的上房,中间一个大厅,两边各有两个房间,有走廊,走廊上共有四根柱子,柱子高10多米,上半截为方形木柱,下半截为方条石柱,柱礅亦为三层塔式方形白石礅。

正厅门口这一面全系木质结构,从门槛到门楣包括可开动的两扇门,一半是密封的木板,一半是木格小图案;

从门楣高层顶则全是木格大图案。

在这个厅的门楣上横挂着“文魁”和“武魁”两块牌區,这两块匾的上方还有一块“兄弟登科”的牌匾,三块匾呈品字形布置,只是“兄弟登科”这块匾目前不知所踪。

现存的两块匾都比较陈旧,其中“文魁”匾还有所残缺,但从落款仍可以看中妆具清咸丰时期朝廷钦赐的文物,进入正厅,只见两边摆放着几张破旧的老式的椅子,给人一种空旷高大的感觉。

从有些剥落的墙体发现,这座房屋的间墙是用三合土筑成的,墙上的谷壳清晰可辨。

正厅两边各有两个房间,都以阁楼式分为两层。

房间的窗子都是格木图案构成。

大夫第的大天井南边就是下房,与上房对应,结构布局与上房一样,只是方向相反并比上房低了四级台阶而已。

在下房的正厅门楣正中间也挂有一區,内容写的是“见义勇为”四个大字,字的大小颜色与“文魁”匾一样,也是清朝文物。

大夫第与其他南方的古代官宅不同之处,除了石砖墙基和四合院式结构外,就是装饰比较筒洁整座房子除了大门口的屋脊和内青瓦筑成,没有太多的雕梁和画栋;

屋里有雕刻的只是大门口的白石门槛和白石柱礅,还有两个正厅的两边墙上绘有吉祥图画,其他地方就没有了。

所以看起来大夫第显得更古朴筒洁和庄重,但由于其屋宇高大,还有大门外的池塘边立有四块高2米、宽0.5米、厚0.12米的人体形石“枪杆”作标志(现在池塘已查成房子,四块地了),再加上几块匾额的装饰,使人一进入不得不产生几分肃穆和敬畏。

大夫第地处南方,为何没有象当地其他官宣富裕人家那样建成三进或五进甚至七进式豪宅,却建成北京的四合院呢?

这就要从建造这幢房子的主人梁宗昌说起。

梁宗昌,号盛堂,1827年出生于兴业县城隍镇大百大里村,父亲是一位教书先生。

在父亲的黑向教育下,他自小爱好文武,仗义疏财,善弓骑射,和大后乐善好施,经常教济贫困人家和落泊商人。

成丰元年(13851年),因自告奋勇组织乡勇际解救郁林有功(当时郁林州被广东信宜的凌十八率4000多拜上帝会众攻打长达一月有余)(据《玉林市志)),获广西提督孙锵赠“见义勇为”區一块。

1856年,梁宗昌考中成丰丙辰科武举,随后任广西驻京提塘。

由于其有才有德,处事公正服明,克已事公,不久被提升为兼理真隶、山西、陕西、甘意、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共12个省塘务事。

到光绪年间,又被皇帝请封为“中宪大夫”。

于1880年病辞还乡,前后在京任职20年。

大夫第就是他当上广西驻京提塘后修建,请的是京城的建筑师设计,仿的是京城的四合院格式,墙基用的是大石砖通过水远从广东运回。

整房子用了约半年的时间一次建成。

宅中共有六块触的,其中“见义勇为”、“大夫第”、“浩封中宪大夫”、,“武魁”四块匾都是因他面得。

而另外两块却与他的第弟梁宗辉有关。

1835年出生的梁宗辉,25岁中秀才,28岁中同治甲子科举人,曾两任贵州黄平州知事,后升至工部水都司员外部。

梁宗辉为官清康,政绩显著,任满回乡时获百姓送有万人签名的“万民伞”一把,以示捐戴之情。

大夫第的“文魁”和“兄弟登科”牌匾就是因他中举及第从政而得。

文武双全,兄弟同为朝廷命官,可见大夫第在当时是何等显赫。

梁宗昌还乡后,不改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性格,不但逢年过节将一只装满铜钱的瓦罐放在家门口,让过往的穷人自取救济,而且先后两次耗散家资排解贵县木格井头村与甘塘村,兴业长荣村与砂石塘村的纠纷,深孚众望。

历经近130多年的风雨,虽然有个别地方的墙基有点下陷,屋里有的木质结构也不复存在,但大夫第的风采依旧。

梁宗昌与大夫第的故事至今仍为当地民间津津乐道。

从这座府第繁行的梁氏后人至今已有200多人,原来居住于此的大多数人已搬迁出去在老宅的周边和好镇上建了楼房,留居这里的仅有一两户。

从下房厅堂里摆设着练武用的沙装、石镇看,梁氏后人正在继承和弘扬梁宗昌、梁宗辉两位闲人勤学苦练、奋发有为的精神,不断追求着健康美好的生活。

李龙化龙成仙的故事

很久以前,鹿峰山下甘泉涌流终年不竭,百姓深深庆幸甘泉所带来的恩泽,隋朝末年将至,春耕时分,泉水突然断流,附近农田将无水浇灌,百姓将因此颗粒无收,挨饥受饿,大里村农民李龙一生为人忠厚,仁心慈悲。

眼看稻田已经干裂,稻谷逐渐变黄,为了村庄的稻田可以及时得到泉水浇灌,李龙愤然拿起工具至泉水口凿洞引水,起初抱有疑虑,为什么会突然间全部截断呢?

当凿进洞中,才发现在此洞中作怪的是黑龙精化身的大鲤鱼,他将泉水堵塞不让流出灌田。

李龙欲去驱赶,黑龙精就对他展开攻击,随之发生了激烈的水源争夺战。

在黑风暗雨的混战中李龙得到鹿峰山神灵的帮助,终于将作恶多端的鲤鱼精征服。

然而当李龙从洞中出来时,天空顿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这突然而来的变故惊动了左邻右舍,众乡亲冒雨赶此时却发现受伤的李龙变成了人头龙身,徐徐上升于鹿峰山上空,并做拱手状拜别众乡亲同时化龙成仙而去。

原来这是上天对李龙的一个考验,看他是否能够在面对鲤鱼精的时候能够不惧艰难,一心为百姓谋福,在大战鲤鱼精时,由于扭打而造成鲤鱼精身上的鳞片沾落在李龙身上,李龙之前所做的事迹感化玉帝,因战胜鲤鱼精渡劫成功,李龙得以飞升上仙。

随着李龙升天而去,天空云开雨散,阳光明媚,一片清新景象。

自此李龙的化龙成仙的事不径而走。

成仙后李龙还常念本地父老乡亲,特别顾及方圆百姓,使百姓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对为善仁慈之人的故乡提供帮助。

后人为了纪念李龙的功绩,弘扬李龙仁慈之品行,自发建寺于大里村,名为“化龙寺”。

建成后历代香火不断,诚心祈求的人往往仕途高升得到意外的应验收获。

民国将领李宗仁在鹿峰山福地屯兵得到化龙寺保佑的故事也成为方圆百姓的美传,化龙寺由此广为人知,成为人们祈福求佑的福寺。

坊间流传,李龙飞升上天之前,曾与妻子见过一面,想要带上妻子一起到天庭成仙,但随行一旁的黄犬因不知龙身为自己的主人,誓死保护李龙妻子,咬住她的衣袖,不让她离开。

李龙不得已,将身上的三片龙鳞交予妻子,并交代第一片龙鳞放在米缸中可保当地村民丰收;

第二片龙鳞放在衣柜里可保穿衣不愁;

第三片龙鳞放在钱袋里可保金钱富足。

前几年村民们因为李龙给妻子留下的三片龙鳞生活过得很舒适,但却因为不劳而获变得不再积极向上,不参与劳动。

有一天婆婆在家收拾东西打开衣柜、米缸和钱袋时,看到龙鳞还以为是鱼鳞,觉得很脏便将其丢弃。

从此村庄恢复到以前的生活,男耕女织,老人们因为李龙与鲤鱼精大战事迹,自发学习编织网兜,用实际行动将李龙的故事体现在一针一线上,直至今日走进大里村还能看到很多老街道都有老人在编织网兜,身旁坐着小儿孙在仔细听老人讲述李龙化龙的故事。

顽皮的小男孩们都与长辈们学习舞狮,走进大西村都能看到很多“小狮子”在相互演练,有人学打鼓有人学舞狮,每年节日以舞狮的形式,将故事很好地传承延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