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0203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探究 人教新课标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习导引

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发现的众多原始人类遗址充分证明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元谋人是目前可以证明的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北京人是生活在元谋人之后的一种典型的远古人类,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从元谋人到北京人的时代,在远古史上称为旧石器时代前期。

这一时期人类的文化成就很多,最突出的恐怕要算用火了。

这是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开始了人类改造世界的历史。

可是,从人类取得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看,他们都还不过是一群采集者。

平时主要靠采集野果,挖掘植物的块根填充饥肠,偶然猎获些小的或温驯的动物,吃顿烧烤野味,那就是难得的美餐。

因此,他们也未能跨越原始人群的历史阶段。

几十万年的悠久岁月过去了,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比较进步的人类---山顶洞人。

他们的体质形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并且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特征。

他们生活的年代已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8000年。

山顶洞人制作工具的技能与文化成就,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历史上是相当杰出的,因而他们的名字在许多专业史中经常被提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组织已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出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描述了中华民族的祖先早期艰难的生活历程,从而揭开了中国历史的序幕。

※理解探究

一、选一选

1、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会不会使用工具B、会不会自己找食物

C、会不会使用火D、会不会制造工具

2、从长相和智力水平看,同现代人差异最大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长阳人D、山顶洞人

3、关于北京人的叙述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用火照明、防寒B、懂得打制石器

C、按血缘关系组成家庭D、懂得通过采集、狩猎维持基本生存

4、下列能说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A、吃熟食B、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

C、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D、懂得人工取火

二、填一填

5、在我国神话传说中,抟土造人的是————。

6、————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流域,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

7、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区域比较接近,大致在————流域。

三、想一想

材料一:

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生物进化论,并指出人类也同样是进化的产物。

不久,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用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详细阐述了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论定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

二者的理论奠定了生物学上进化学说的基础。

1876年,恩格斯精辟地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回答了古猿为什么会演变成人的问题。

8、

(1)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你是否赞成上述三位学者的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

 

(2)请和小组同学一起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共同写一篇关于“黑猩猩能否最终变成人”的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四、试一试

9、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火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10、请说出宜昌市境内有哪些原始人类活动的遗址,并试着想象他们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相关链接

北京人的发现

北京人化石发现于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自宋代以来,当地人们就把哺乳动物化石当做一味中药——“龙骨”看待。

20世纪20年代前后,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到这里调查地质,在工人指引下才发现了这一古文化宝库。

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抗战期间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完全停顿,解放后又继续进行。

从1929年—1937年共发现了5个头盖骨。

学者们把这里发现的远古人类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简称“北京猿人”或“北京人”。

令人遗憾的是,抗战前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化石和山顶洞人化石,原存放在美国人办的北京协和医院,抗战期间下落不明。

现存惟一真标本是1966年从顶部堆积处发现的一个北京人头盖骨。

在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

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断片、胫骨、锁骨、月骨若干,分属于40多个不同年龄的男女个体。

其他考古材料有:

10多万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了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等以外,还包括已经绝迹的剑齿虎、肿骨鹿等。

北京人使用的劳动工具

北京人制造石器的程序,大致可分为选择石料、打击石片、加工修整等三个步骤。

其石器的形状和用途,可分为砍砸器(由鹅卵石一面或两面打出刃部而成,主要用于砍伐树木、制作木棒和猎取野兽等),刮削器(用大小石片做成,用来刮削兽皮、切割兽肉或修理木棒等),尖状器(用石英石片加工而成,呈三角形,用于割剥兽皮或采集植物根茎等)。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虽然简单、粗糙,但却是经过反复思考制成的,是真正进行劳动的标志。

除了石器外,北京人还使用木器和骨器。

北京人如何保存火种

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中,发现了火烧过的成层、成堆的灰烬,最厚处可达六米。

灰烬的底部多为黑色物质,经化学分析为草木碳素。

在灰烬里还有很多被火烧过的石头、骨头、朴树籽和紫荆木炭等。

考古学家们发现,在北京人遗址的一角——鸽子堂,不仅是他们制造石器的场所,也是他们烧烤食物的“厨房”。

这说明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和控制火。

北京人是如何保存火种的呢?

据民族学的资料分析,原始人保存火种一般采用篝火法。

使用时不断往火堆中投放木头;

不用时用灰土盖住火,使其阴燃,在用时扒开灰土,添草木引燃。

北京人利用火照明、取暖、熟食、驱赶野兽,改善了生活条件。

北京人的寿命

艰难的生活折磨着北京人,他们常因环境、气候、生活等原因而夭折。

据人类学家对北京人38个个体的研究结果得知,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活不到14岁。

测定古人类生活年代的方法

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其方法有多种,如C14法、树木年轮法、陶器热释法、古地磁法、钾—氩法、裂变径迹法等。

其中,古地磁法、钾—氩法、裂变径迹法的适用年代范围在几十万年至几百万年,通常用来测定旧石器时期古人类的生存年代。

树木年轮断代法是一种较精确的断代方法。

树木横截面上都能显示出木质疏密相间的年轮,古代的木质器件(如棺木、框架等)也都能显示出树木年轮。

树木年轮生长的疏密特征主要决定于树种和气候,在同一地区、同一树种的情况下,不同个体在一定时期内年轮宽窄谱是一致的。

因此建立主年代系列需按气候区分别建立。

约100多公里范围为一区,每区内做20个树轮年代系列,然后平均成该地区的主年代系列。

只要在该地区的树轮主年代系列中对照到合适的位置,即可定出该木质的生长年代,从而确定古代木器物的使用年代,进而推断遗址中某一文化层的年代。

这种断代法虽然精确,但是受条件限制。

目前美国加里弗尼亚的刺果树能提供一万年的年轮系列。

古地磁断代法也有相当精确度。

粘土或岩石内都含有少量磁性物质,加热到居里点(675℃)时原有磁性全部消失。

但在地磁场中冷却,则又会携带磁性,其方向与该磁场相同,强度与该磁场成正比。

这种磁性称为热磁性,一旦形成就很稳定,可以保留几千年不变。

古代人类活动会留下火烧过的陶窑、炉、灶等遗址,还有砖、瓦、陶片、瓷器等各种遗物,它们都会保留热磁性。

假若该地区的地磁方向和强度随年代变化的关系已经明确,那就可以测定热磁性来断定该遗址或遗物的真实年代。

※内容标准2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中华民族在古代存在着两种文化类型,即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

这两种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互补、融汇,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农耕文化起源于农业文明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期。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遗址分布非常广泛,其中最主要的是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以及位于东北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揭示了距今约7000年的南方湿润炎热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再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化的特征。

半坡氏族已掌握房屋建筑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

粟是半坡人在农业方面最重要的发明,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半坡人以农业为主,还兼有饲养等其他行业;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力大大进步了;

陶器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的出现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

这一时期,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了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1、距今约七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

A、面食B、小米粥C、米饭D、玉米

2、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草,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3、“神农时,民方食谷”,推测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是谁培育的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4、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半坡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蓝田人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农作物————和————的国家。

6、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式的房屋;

半坡原始居民住着————式的房屋。

河姆渡居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

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

7、根据上面的文字介绍,画出河姆渡居民房屋的想象图。

(要求附带简短文字说明)

四、试一试

8、想一想,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9、课后和同学一起收集有关陶器的产生、制作、使用、发展方面的知识,尝试用粘土亲手设计和制作一件陶器,并写出制作流程。

※相关链接

破解彩陶之谜

彩陶,顾名思义,就是表面有彩绘装饰图案的陶器,它分为彩陶和彩绘陶两种。

彩陶是在陶坯上直接绘制图案,然后入窑烧制的,其特点是彩绘图案可经久不脱;

彩绘陶则是将花纹图案绘制在烧成后的陶器的表面,其缺陷是所绘图案花纹容易剥落。

彩陶在中国流行的时代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期,其制作亦主要由女子承担。

彩陶的制作,主要有几个环节:

挖陶窑、制陶坯、烧制。

陶器最早是露天烧成的,后来才逐渐有了窑。

对半坡等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远古时代的陶窑一般设在居住区的东面,相隔一定的距离,其用意主要是防御火灾。

陶窑结构简单,由火膛,火道和窑室等部分组成。

火膛较深;

火口较小,火道有主、支之分;

主火道两股,支火道三股。

窑室呈圆形,一部分向内作弧线收敛,以便于封闭。

窑室底部有箅,箅上有火眼25孔。

当时的陶窑有两种主要形式:

横穴窑、竖穴窑。

它们的面积一般不大,大型一些的陶器一次只能烧制一只,小型的一般一次也只能烧制几只到十几只。

彩陶的坯子一般是手工制作,具体有两种方式:

小型的器物大多采用直接用手捏塑的方法制成陶坯;

比较大型的器物则采用泥条圈叠筑法或泥条回旋盘筑法。

前者是先把经过充分搅拌、揉捏的粘土搓成泥条,然后把泥条做成一个个的圆形泥圈,再把泥圈一个接一个地迭起来,制成坯子;

后者是把一根泥条回旋盘成陶坯的雏形。

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进,陶器的制作也开始采用轮制法。

这种方法所用的陶轮为木制圆形平盘,水平地固定在直立而又便于转动的短轴上,其优点是转动起来不仅没有摇摆,而且还有比较好的惯性。

制陶时,把泥料放在转动的陶轮上,利用陶轮旋转之力,以手指掏料制成所需要的器形。

这样制成的陶器厚薄均匀美观。

初步成型的陶坯在稍稍晾干后,要用光滑的石子或其它一些光滑坚硬的工具压磨陶坯的表面,使之缜密平整。

因为这样加工过的陶器烧制成型后会显得光泽润滑,更加美观。

陶坯制成的最后环节是彩绘图案。

当时所用的彩绘原料主要是矿物原料,红彩可能用赭石、赤铁矿粉做颜料;

黑色可能是在赭石中加入含锰的其他原料混合而成,或者用一种既含锰又含铁的矿物做颜料。

当时的彩绘图案主要有动物花纹、植物纹、几何纹、回漩纹、网格纹、圆圈纹、菱形纹等。

彩陶坯制好后,就可以放在窑室的平台上,用草泥土封好,留出出烟孔,然后点火烧制。

经过一定的时间,彩陶就烧成了。

由于窑炉结构的原始和烧制技术的不成熟,远古祖先尚不能完全控制烧制过程中的温度。

当时的烧制温度一般在800℃至1000℃左右,粘土中的大量的氧化铁在烧制过程中氧化为红色,因此,烧成的陶胎通常为砖红色,亦即红陶。

※内容标准3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远古时代的传说,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曲折而漫长的历程。

在传说中,黄帝大约生活于距今4500余年前,当时的共主神农氏的后裔已衰。

于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的公孙轩辕(即黄帝)乘势而勃兴。

他领导两次生存大战,一次是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战死;

一次是于炎帝战于阪泉,炎帝臣服。

炎黄走向联合,世代联姻,占据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形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黄帝时代是农业文化有长足进步的时期。

农业文化发展的许多必要条件,当时大概都已具备了。

根据考古的成果,与中国史籍有关传说互相参证,冷静探索,可使蒙昧晦暗的远古历史,透露出一点曙光。

尧、舜之间的“禅让”反映了原始军事民主制的传统,教育我们要养成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

“大禹治水”是造福于炎黄子孙的伟大功业,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人文始祖的传说和祖先崇拜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

即使到了今天,人类、粮食和祖先崇拜,仍然是中华文明不可须臾或缺的三个根本内容。

1、被毛泽东称为“赫赫始祖,吾华肇造”的华夏族“人文始祖”

是()

A、黄帝B、尧C、舜D、禹

2、在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时期,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是()

A、盘古B、炎帝C、禹D、共工

3、“禹穴之时,以——为兵”。

“——”应为()

A、石器B、木棒C、铜D、铁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建立者是()

A、禹B、炎帝C、黄帝D、桀

5、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联合——-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

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族。

6、相传,黄帝发明了——-,用于士兵在战场上辨别方向;

他的妻子——-发明了养蚕缫丝;

他的属下——-发明了文字。

7、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

——、——。

当时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

黄帝大约生活于距今4500余年前,当时的共主神农氏的后裔已衰。

他领导两次生存大战,一次是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战死;

一次是与炎帝战于阪泉,炎帝臣服。

炎黄走向联合,世代联姻,占据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就形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8、中国人为什么常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四、试一试

9、想象尧舜禹“禅让”的情景,并用简单的文字把它描述下来。

你喜欢这种更替首领的方法吗?

请发表你的见解。

10、说一说古代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

远古神话故事采撷

盘古开天辟地

在很久以前,天地还没有分开,宇宙也只是混混沌沌的一团,就好像一只鸡蛋似的。

“蛋”中有个盘古,正在呼呼的睡大觉呢!

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突然醒了。

他睁开眼一瞧,却什么也看不清,只觉得黑暗粘糊的一片。

盘古发怒了,他使出浑身的颈儿奋力一挣,只听见“咔嚓”一声巨响,“鸡蛋”猛然间破裂了!

一股清白色的气体仿佛烟雾一般,冉冉地升起,变成清澈的蓝天;

那些重浊的块状物质,徐徐地下沉,凝结成了厚实的大地。

天和地终于分开了。

盘古害怕天地有会再一次合拢,世界会重新回到黑暗中去。

为了子孙后代永远的幸福,盘古脚踏着大地,用坚强有力的大手托举着蓝天,屹立在天地的中央。

天空每天升高一丈,大地每天增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随着天地每天增长一丈……。

盘古终于完成了这开天辟地的壮举!

《太平御览》

世间万物的由来

开天辟地的盘古,独自支撑着天地。

就这样不知又过了多少万年,天和地永远不会重新合拢了。

盘古感到了深深的疲倦,他再也支撑不住了,缓缓的栽倒在坚实的大地上……

刹那间,盘古的躯体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他口中呼出的气体,变成了习习的清风和朵朵的白云,漂浮在湛蓝的天空中。

他的声音化为隆隆的雷霆,回荡在寂寥的空间。

他的左眼变成了灿烂的太阳,右眼便是那温柔的月亮,永远俯视着他亲手开辟的新世界。

他的四肢和躯干与大地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成为名闻遐迩的五岳名山;

他的血液变成了流动不息的江河;

他的筋脉便是那平坦的大道;

他的肌肉化为肥沃的良田;

他的头发与胡须便是那满天闪烁的星斗;

他的皮肤和汗毛化成奇花异草,点缀着沉寂的世界;

他的骨骼深深地埋藏在地底,便是那闪光的金属、温润的玉石和坚硬的石头。

即使是最无用的汗水,也化作了晶莹的露珠和香甜的甘露——开天辟地的盘古,就这样用他的生命来使这刚刚诞生的世界,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绎史》

神农尝百草

神农是传说中的医药之神。

最早的时候,人们不幸生了病,只能硬挺着;

挺不住的就一命呜呼了。

神农看到人们痛苦挣扎的样子,心中大为不忍。

他决心尝遍所有的野花野草,找到能为人们解除痛苦的药方。

从此,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深沟陷壑,只要有草药的地方就有神农的足迹。

任何一种稀奇的草药,神农一尝,马上就能辨别出药性及其疗效。

因为神农有一个神奇的透明肚子,草药对人体的治疗作用,神农一看马上就知道了,当然能够分辨啦!

但是,有些草药是有毒的。

神农尝百草的时候,经常会中毒。

最多的一天,竟然连中了77次毒。

幸运的是,那个透明肚子可帮了大忙了,一旦中毒,就可以马上采取紧急措施。

这样,神农便一次次从死亡线上闯了过来。

最后有一次,神农尝到一种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

这种叫断肠草的植物毒性猛烈无比,刚一入口,肠子便根根寸断,还来不及采取措施,神农便猝然倒地而死……。

神农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世世代代为后人所敬仰。

《淮南子·

修务篇》

单元检测题

(一)

一、选一选。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计45分。

每小题后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写在括号内)

1、世界上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D、半坡人遗址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

A、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3、从长相和智力水平看,同现代人最相近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4、下列,哪一项不能反映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

()

A、懂得人工取火,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B、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C、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没有贫贱之分

D、血缘关系成为联系他们的纽带

5、我国境内原始人分布十分广阔,其中活动范围最为接近的是

A、元谋人、北京人B、元谋人、蓝田人

C、北京人、山顶洞人D、蓝田人、山顶洞人()

6、原始人的居住条件和生产情况同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关系十分密切,由此判断半坡氏族的住房样式和主要粮食作物为()

A、干栏式房屋、水稻B、干栏式房屋、粟

C、半地穴式房屋、水稻D、半地穴式房屋、粟

7、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的相似之处有①人们过着定居生活②进入原始农耕时代③创造了著名的彩陶文化④人们会织麻布,制麻衣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大汶口文化中期①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②出现了陶器新品种黑陶和白陶③玉器生产的工艺水平高④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下列各项生产技术在新石器时代之前出现的是()

A、用麻纺线织布B、用骨针缝制衣服

C、制作彩陶D、使用弓箭狩猎

10、据《吕氏春秋》载:

“昔太古尝无君矣。

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蓄积之便。

”下列文化遗址,能与上述引文相印证的是①半坡遗址②河姆渡遗址③殷墟文化遗址④“三星堆”文化遗址()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可以全面反映我国氏族公社时期发展状况的原始人类遗址在

A、北京周口店龙骨山B、山东泰安大汶口

C、陕西西安半坡村D、浙江余姚河姆渡()

12、恩格斯说:

“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