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79154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盘水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六盘水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六盘水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六盘水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六盘水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盘水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x

《六盘水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盘水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盘水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docx

六盘水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六盘水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一、六盘水市“十一五”科技工作回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因素。

六盘水市的科技工作自“十一五”以来,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知识产权”战略,不断强化科技资源整合,以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为载体,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技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

  ——科研与开发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5225.2万元,与“十五”期间相比,增长了541%,其中:

市级2590万元,增长了75.2%;有41项科技成果分别获省级、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市累计申请专利275件,比“十五”期间增长133%,获得专利授权188件,比“十五”期间增长81%,其中:

发明25件;有91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相关科技计划支持,争取资金4472.5万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250%和1177%。

2010年,全市有市、县两级科技管理行政机构5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个、县属科研究机构、科技文献机构3所,市县两级生产力促进中心5个、高新技术企业2个、民营科技企业1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技术中心(处)5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826名。

  ——科技进步县考核取得实质性进展。

六枝、盘县、水城、钟山四个县(特区、区)全面通过省级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盘县、钟山通过国家级科技进步县考核。

  ——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市内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加快,技术研发装备及人才水平显著提高;“贵州宏狮煤机制造有限公司”、“六盘水市神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贵州(水城)矿区无公害蔬菜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初具规模并通过省级验收,六枝、盘县、钟山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探索科技服务“三农”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六枝成为全省首批10家县域经济知识产权试点县之一;六盘水市被列为“贵州省企业科技特派员试点市”;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宏狮煤机制造有限公司、盘江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贵州省第三批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

市师院、职院重点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为区域创新体系形成打下了基础。

  ——人才队伍逐步壮大,技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培养效果显著。

至“十一五”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22.92万人,其中:

党政人才0.9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8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7.35万人、技能人才7.4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3.30万人,人才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52%。

技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培养稳步推进,为全市加快“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知识产权”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从2000年始至2010年止,全市共选派76名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分赴全国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培养深造,目前已有4人获博士学位、31人获硕士学位、4人结业,尚有3人在读博士学位、34人在读硕士学位。

  ——工业科技取得实质进展。

煤炭、钢铁、电力、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工作取得实质进展,部分行业技术实力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

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科技进步步伐加快,科技贡献率逐步提高,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增强。

钢材产品已初步形成了高强度螺纹钢、软线钢、硬线钢、焊接用钢、结构棒材、PC钢棒用母材、弹簧钢、冷镦钢、抗震钢、锚杆钢等10大系列;35kV及以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率、10kV断路器无油化、GIS(SF6组合电气设备)变电站建设,220kV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系统、无人值守变电站直流系统绝缘在线检测系统等的应用,使电网整体装备水平、信息水平、自动化水平得到了提升;以粉煤灰水渣免烧砖及空心砌块、煤矸石烧结实心砖、磷渣免烧砖为代表的新型墙体材料暨建筑节能产品研究与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铝业行业通过技术改造,电解铝年产能由5万吨提高到14.5万吨,产品结构由单一的铝锭向铝板延伸,铝电解节能生产技术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列贵州省铝电解行业前茅,吨铝综合交流电耗跨入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农业科技成效显著。

种植业和畜牧业紧紧围绕“五抓五突破”、“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在粮食生产上、科技创新和农业实适用技术推广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上、产业化经营发展上、农业技术培训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全市“100个畜牧业强村”和“100个科技示范村”工程的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良种猪推广、各类优质禽养殖基地建设、生猪扩繁场建设等工作,使全市畜牧业生产和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果,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度增加,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中药产业化工程、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工程、科技扶贫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取得较好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实质性进展。

  ——培育和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取得成效。

以生物科技、节能节水、中药、食品加工、建材、电子电器、农业技术的开发与生产为主体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至14家,资产总额353853万元,突破十亿元大关。

其中:

技工贸总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9家。

涌现出了以六盘水市神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六枝特区宏奇制药有限公司、水城姜业发展有限公司、六盘水市金星机电有限公司、六盘水市新蓝天科技有限公司、盘县玉祥油脂厂等为代表的具有产业化龙头雏型的民营科技企业。

  ——电子信息化和科技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以市政府电子政务一、二期工程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国家数字地震观测台网建设、六盘水市资源信息网一、二期工程、贵州农业ICT在线、六盘水市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六盘水市科技计划项目网络申报平台、六盘水市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六盘水市中小企业创新平台、盘县公安视频监控系统以及煤矿安全信息化、公安信息化、国土信息化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数字六盘水市进入初步的良性发展轨道。

  ——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

科技综合楼建设工程为科技管理工作上台阶创造了条件;市、县两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76家中小企业提供全程科技服务,争取到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项目30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6个,共为中小企业落实扶持资金2866.5万元,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步伐。

  ——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取得新成就。

以产学研互动为主线,与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阳中医学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等院所在《推进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科技合作协议》、《六盘水市食品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协议书》、《关于联合从事药用植物研究与开发合作框架协议书》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马铃薯、川续断、紫粒小麦、火腿、苦荞等方向上的科研工作进展顺利。

  ——重大科技项目取得突破。

焦炉煤气汽车新能源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实验阶段的攻关任务并通过省、市两级科技成果鉴定;高寒山区杂交玉米“乌蒙玉1号”新品种选育通过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专利产品《节能自适应恒流充电机》获国家、省科技部门立项支持;《真空脱羧法焦性没食子酸新工艺专利实施及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国家级地震台网项目——六盘水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作稳步推进;钟山区政府《高原山区优质鸡养殖产业化》项目获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立项支持;《利用粒化高炉矿渣、粉煤灰废渣开发新型建材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省科技厅重大专项计划立项支持。

  ——全市100个科技示范村建设工程全面完成。

科技示范村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基本形成,科技示范村的经济、社会及科教文卫呈现出了健康、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建设工程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建设成果:

人均纯收入达3050元;村级积累稳定增长,大部份村村级积累已达5000元以上;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道路得到了平整,户与户之间进行了道路硬化;实施了农村能源沼气工程,沼液、沼气、沼渣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村通公路率达98%,100%的村民组通电,79%通自来水;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在科技示范村得以大力推广,村民增收效果明显;“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方面初见成效。

  ——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科技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改造以及高新技术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公益型科研机构在调整结构、人员分流方面进行了试点和尝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转变。

高等院校在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相结合等方面积极探索。

先后出台了《六盘水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马铃薯产业科技联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六盘水市科技局关于加强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通知》、《六盘水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六盘水市知识产权奖励暂行办法》等,初步形成了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政策法规体系。

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全面展开。

科普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成立了市、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科普工作经费投入加大,市县两级科普工作经费按人均0.1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科普队伍日益壮大,有科普专职人员94人,科普兼职人员3349人,注册科普志愿者2629人;市级科技类学(协)会不断发展,有学术性、科普性学(协)会29个,其中农科类8个、工科类7个、医科类5个、综合类9个;农村基层科普组织进一步发展,拥有各级各类农村专业协会284个;科普阵地和设施巩固发展,有各类科普画廊467个,有非场馆类科普基地43个、展厅面积2335平方米,城市社区科普活动室62个,农村科普活动场地47个,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特色学校2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市级特色学校2个;贵州农业ICT在线(教室)培训基地4个,科普宣传教育和服务成效明显。

“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教进社区、“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等已成为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的主体;“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绿色证书”培训、“农函大培训”、“科技致富二传手培训工程”,成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科技致富能人主渠道。

  “十一五”期间,六盘水市科技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新时期、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相比,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表现在:

国有大中型企业科技优势和潜能尚未有效释放,全市科技创新活动整体效能不高、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增强、行业优势科技资源整合集成力度不够、产学研有效合作机制有待创新、基于技术关联的产业联盟尚未形成、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切实加以解决,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使科技对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六盘水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十一五”时期,按照“能快则快、勇争一流”的发展观念,随着一批支柱产业重点项目、交通项目、水利项目的相继实施,六盘水市经济社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全市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0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0.64亿元,年均增长15.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一、二、三产业比例从2005年的18.5:

41.8:

39.7调整为2010年的6.04:

60.57:

33.9。

工业增长值占GDP比重56.7%以上。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5年的5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1.34亿元,年均增长17.7%。

财政总收入从2005年的30.0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7.89亿元,年均增长29.1%。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全面推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093.6亿元,年均增长22.5%,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是城市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市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人口已达42万人。

六枝、盘县两个县城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部分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城镇经营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四是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加大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逐年下降低。

人口计生信息化和基层计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明显加快,民办教育发展加快,初步建立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民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逐步拓展,启动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全面实施了农村低保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覆盖范围、提高了补助标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全面实施。

积极推进城市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城乡困难居民住房问题逐步解决。

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残疾人事业等取得了新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从2005年的1863元增加到2009年的3083元,年均增长13.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8032元增加到2009年的13116元,年均增长12.8%。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

  金融危机带来国际经济形势新变化,依靠科技寻求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更为迫切。

  一是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抢占后危机时代制高点的竞争更趋激烈。

本次危机表面上由次贷危机引发,实质是科技创新不足,经济增长动力减弱。

危机后,各国重新将重点转移到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上。

这些新兴产业将成为新技术革命的突破口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二是全球产业结构将快速重组,产业融合加速推进。

国际金融危机为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重大机遇,实体经济比重将上升,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更受青睐。

产业融合将进一步加速,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强大渗透力,广泛作用于传统产业,不同产业或产业内部的不同专业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融合产业或新型产业形态,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三是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

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延续了依靠资源消耗和出口需求驱动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

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市场收缩、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加上国内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加剧,以“大进大出”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我国将逐步放弃“以资源促发展”、“以市场换技术”和“以利润换资本”等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方式,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科学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四是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新的产业增长动力。

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立足于国情,即就业压力大、人均拥有的资源量少、工业化进程中的高能耗重污染等问题。

因此,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必须符合“三高两低”,即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提升农业、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

增强前沿技术的预研能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三)“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对科技需求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六盘水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推动工业化进程、推进城镇化、实施农业现代化,实现统筹城乡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继续实施科教兴市、生态立市、人才强市,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必将对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产生巨大的科技需求。

结合“十一五”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依靠科技寻求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的迫切需要,“十二五”期间,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将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经济结构对科技的需求。

六盘水市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尽合理,第二产业中,传统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占较大比重,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四大支柱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同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六盘水市加快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技术要素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步伐,不断调整原有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提档升级。

抓住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科技的需求。

尽管六盘水市“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但历史上形成的依赖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以资金、劳动力的大量投入支撑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解决经济发展与产能过剩的突出矛盾。

形成少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结构—效益型”模式,使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的转变、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率型”的转变以及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利用型”的转变。

  ——构建凉都和谐社会对科技的需求。

解决人口健康、公共安全、资源合理利用、生态宜居、循环经济城市建设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需要政府从宏观政策上进行调节,更需要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

科技不再只是单纯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力,更是实现“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粘合剂”。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态宜居、疾病防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技水平,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耗方式和结构,构建节约型社会。

  ——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对科技的需求。

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农民增产增收渠道单一、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绝对贫困和因灾返贫现象、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等问题是制约全市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因素。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坚持“政府引导、业主负责、科技支撑、农民受益”的原则,加大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农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

  (四)“十二五”六盘水市科技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资本和世界科技向我国转移、流动的机会增大,为我们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同时,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向全世界开放,国外高科技投资和产品将大量涌入,西部地区低素质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将逐渐丧失,我市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提高我国经济运行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实现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以此为契机,我国近年来在基础科学研究、高技术产业化以及战略高技术和重要公益性科研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为我们引进国内先进技术,以及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途径。

  国家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作为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将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科技与教育等方面给予支持。

  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作用发挥。

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实现人才流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出科技人才作用和地位,建立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双重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等方面,均将产生积极作用,这无疑有利创造优越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有效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2.面临的挑战

  六盘水市科技发展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区域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我市科技总体能力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科技供给能力不足、科技资源分散等,都是面临的突出问题。

究其根源,有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基础条件落后的客观因素,也有思想意识、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的障碍。

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市科技发展的瓶颈。

  各级、各部门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还有差距。

我市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了对县区科技工作的考核,但由于考核力度不够,致使一些工作不能落到实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有待进一步加强。

  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在科技体制改革上,科研机构改革尚在进行,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运行机制上,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市场驱动与政府调控的科技工作格局尚未形成。

在资源配置上,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间资源整合存在体制上的障碍,造成资源浪费,科研效率相对低下。

在政策导向上,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之间缺乏有机衔接,难以形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

  科技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支撑不够。

科技发展水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技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平衡,受观念、体制、手段、资金因素制约;科技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平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依赖外部技术引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科技管理水平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科技投入融资手段不强、途径不畅,全社会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还未建立。

  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尤其结构不合理;大中型企业科技人才无序流动,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匮乏;缺乏强有力的人才引进激励约束机制,高科技人才引不进来;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不起来,这些都是制约我市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

  科研院所发展状况堪忧。

全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究机构仅有水城县农科所和盘县农科所,原市农科所、林科所、农机研究所合并到高职院后基本上没有开展科研工作。

现存科研机构面向市场的能力很弱,科研机构不健全,很难以适应改革发展对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

  三、六盘水市“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贵州省工业大会和科技大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城市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全社会科技进步,提高全民科技素质,面向六盘水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加大科技资源集成力度,总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科技能力建设,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在优势领域保持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局部领域实现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科技进步成为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基本原则

  根据“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科技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集成的原则。

要聚集科技资源,在重点领域中抓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力求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促进全面的科技进步。

要加强集成,包括技术的集成、资源的集成、创新的集成和产业的集成,使六盘水市形成一批高新技术“制高点”和几个大的产业集群。

  2.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