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茅盾先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210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想起了茅盾先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想起了茅盾先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想起了茅盾先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想起了茅盾先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想起了茅盾先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想起了茅盾先生.docx

《想起了茅盾先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想起了茅盾先生.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想起了茅盾先生.docx

想起了茅盾先生

想起了茅盾先生

周明

《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4日24版)

  自1982年以来先后八届的茅盾文学奖,见证了30年来文学发展的状况和繁荣景象。

如今,不觉已走过28个年头。

伴随着第八届的揭晓,也让我想起了茅盾先生最初构想和倡导设立这个奖项的一些往事。

  1981年3月27日清晨5时55分,一颗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崇高的灵魂去了,中国文坛陨落了一颗巨星。

  啊,一代大师、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茅盾先生逝世了!

  当日上午,我由于工作关系,立即赶到北京医院,先生已经合上眼,静静地、静静地躺在那儿,像是疲倦了在作片刻的小憩。

我轻轻地走近他的身旁,像平日见到先生一样,唤声“沈老”。

可先生却默默地、默默地躺在那儿,无声无语。

我才意识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了!

他再也不会回答我们什么并且给我们以教诲了。

然而极具影响的茅盾文学奖却为后世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这个来由正是茅盾先生在弥留之际所留下的两封信。

而那两封信,他则嘱咐儿子韦韬一定要在他死后上报中央和交给中国作家协会。

他不允许在他生前交出。

这当然是意味深长的。

  茅盾先生是在1981年3月27日清晨辞世的。

这两份遗书则是在3月14日,在他头一天严重的昏迷之后,又清醒过来时笔录的。

他说:

我还有两桩心事呢。

他要求守护在病床前的韦韬将他扶起身,他要执笔写出来。

韦韬婉言告诉他说:

您已经不能动了,不便起身了。

您心里有什么话要说,您说,我记下好啦。

  他老人家点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他用极其微弱的、平静的然而又是极为坚定的声音,倾吐出了他多年来蕴藏在心底的愿望。

当韦韬笔录完毕,念给他听时,他点点头,执意要求儿子扶他起身。

这时,他勉强握起那用了一辈子的如椽的笔,颤颤抖抖然而却是郑重地分别在两封信上签署了沈雁冰、茅盾五个大字。

这是先生最后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两个签名啊!

他在致中共中央的信中满怀深情地说:

耀邦同志暨中共中央:

  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

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

如蒙追认为光荣的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

  沈雁冰(签名)

  (韦韬笔录)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

  此事后经中央依据当年茅盾先生曾经入党的事实,决定恢复其党籍,党龄并从1921年算起。

  另一封信是致中国作家协会的,他决定捐献自己25万元稿费,愿为发展和奖励长篇小说创作助力。

这封信的原文是: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

  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25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最崇高的敬礼!

  茅盾(签名)

  (韦韬笔录)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

  当时茅盾先生的想法是,一部长篇小说由于篇幅较长,容量大,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一个时代的面貌,平日里,茅盾先生一向十分关注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长篇小说。

他对于手头收到的刊物,诗集、小说集和评论集都仔细阅览。

尽管长篇小说篇幅大,读起来费时多,他却阅读了不少那个年代比较有影响的长篇,而且每读一本总有密密麻麻的眉批,发表他精辟的读后感。

比方他对当时活跃在文坛的青年作家玛拉沁夫的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乌兰巴干的长篇小说《草原烽火》、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韶华的长篇小说《浪涛滚滚》等,以及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茹志鹃的《高高的白杨树》等中短篇同样也都有深刻见地的眉批。

同时对许多诗人的诗集也有眉批。

这其中重要的眉批本几年前中国现代文学馆还作了整理、编辑并公开出版,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所以茅盾先生自然是经过深思熟虑而提出奖励优秀长篇小说。

  这就是现在由中国作协根据茅盾先生的遗愿而设立的以茅盾的名字冠名的茅盾文学奖。

这个奖项已经举办了八届,它的影响力愈来愈大,对于我国长篇小说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苏州的环城河

陆天荣

《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4日24版)

  苏州的环城河,是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派伍子胥建苏州古城时挖掘的一条护城河。

它宽约百米,深约三至四米,全长16.5公里,与太湖和京杭运河等水系沟通,河水清澈,有鱼有虾。

尽管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在古城保护和传承中,这条流淌两千多年的环城河依然是桨声灯影,繁华依旧。

  苏州的环城河绿树成荫,春意盎然。

那挺拔高大的银杏树,有的高达10余米,在秋风乍起的收获时节,它们迎风招展、独领风骚;青得发绿的香樟树,是环城河两岸栽种数量最多的树木,它们一棵挨着一棵,撑起了一片片绿色;叶如发丝的杨柳树,随着温柔的风儿翩翩起舞,给环城河两岸增添了无数秀色;还有那遍栽其间的一棵棵梧桐树、水杉树、桂花树、月季花、山茶花、腊梅花以及许许多多叫不上名的花草灌木,使人们不但领略到了环城河鸟语花香、沁人心脾的美丽绿色,也让人们体会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那种心旷神怡的美妙感觉!

  苏州的环城河灯光璀璨,“桨声”悠扬。

两岸边那高高挂起的一盏盏圆形和六角形的宫灯,雍容华贵,颇有苏州大家闺秀的风姿绰约,把环城河的夜晚映照得金碧辉煌;那缠绕在一棵棵树梢间一串串似珍珠般的彩灯,好似银河中瞬着小眼的星星;还有那瑞光塔、吴门桥、古城墙、泰华商城,和轮船码头那一处又一处红的、白的、蓝的景观灯光,它们或近或远地照射在宽阔的河面上,河水波光粼粼,河面一片金色。

入夜的环城河更是游船如梭,游人如织。

“突突突”的游船马达声犹如木船桨橹摇出的声音,在宁静的夜空中清脆响亮。

顺着那悠扬的汽笛声往河中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满船满船的中外游客。

他们在南园、南林和苏州等饭店吃过晚饭后,就乘车来到南门的“巴士水上旅游码头”和胥门的“古运河码头”等,排队乘坐“吴中”号、“相城”号、“太仓”号、“东渡”号等游船,一睹环城河两岸虎丘宝塔、山塘水巷、盘门之秀、觅渡新桥等一个个如幻如梦般的秀丽景色。

高大宽敞的“运河”号游船昂着“龙头”、披着金色的轮廓灯从盘门三景向古色古香的人民桥驶来了,灯火通明的船舱里,女导游悦耳动听的介绍,引得游客们笑声阵阵。

  苏州的环城河歌声响亮,充满生机。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南园桥畔的歌声刚落,人民桥边的“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红菱哪……”的女高音又响了起来。

虽然歌手们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每一首歌曲唱得并不十分标准和专业,但歌手们一年四季坚持不懈的执着和每晚如醉如痴的激情,却完全可与专业歌手们一比高下。

我想,正是有了这些“草根”歌手们一曲曲引吭高歌,才使这条古老的环城河显得生机勃勃。

入夜的环城河两岸不但是人们放声歌唱、一展歌舞的天地,也是人们休闲健身、陶冶情操的极好去处。

每当夜幕降临,宁静的环城河两岸就热闹起来了。

在大约1.5米宽的石板路上,散步的、跑步的、谈情说爱的……那人群一拨接着一拨,有时几乎到了络绎不绝、比肩接踵的地步!

  苏州的环城河为何能历千年而不衰?

得益于苏州市民的悉心呵护。

特别是解放60多年来,苏州市先后投入近百亿元,对环城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和拓宽。

记忆深刻的有两次。

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苏州在城外专门开掘了一段新运河,使闻名中外的京杭运河从原来的穿城而过变为绕城而流,这对保护这条环城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次是进入21世纪后,苏州又专门拨出资金,对整条环城河进行了断流疏浚,筑起了水城门、古城墙、清凉亭和绵延十几公里的花岗石驳岸,使环城河焕发了生机,也成了千年古城苏州一张与古典园林一样闻名遐迩的新“名片”。

草原煤城

贾文华

《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4日24版)

  辽阔深处

  每一片辽阔,总有暗线埋伏。

比如:

草原煤城。

  不管草原如何纵横,八百米深处的精灵,好像冥冥之中的倒影,把脉草原的律动。

  它们随草原穿梭于时光隧道,隔着厚厚岩层,隔着潺潺水声,隔着砂石与噩梦编织的未来。

  平行地拓展太阳底下的命运。

每一片辽阔,接受清风亲吻时,都承受一丝来自底层的苦涩与抚慰。

  向上的路

  想走向上的路,必须悟透深处的天涯。

  草原上的花骨朵,似乎明白这个道理。

她们甘愿把体香,传染给那些没有寄托的胶靴。

而后,尽量起舞。

尽管腮边,还悬着未干的露珠。

  一些浸着油泥的灯影沉了下去,连同没系保险带的明月。

一些失去浮力的帽盔沉了下去,甲壳虫似地掠过曲折的古壁。

夜之黑,随时可以摘走这些影子……

  然而,马达的底气,逐渐铸就向上的梯。

  向乌金致敬

  向草原深处的乌金致敬!

向那些至纯的火焰致敬!

  它们收敛了炫目的璎珞,任青葱的外形,托举万紫千红的乳名。

它们以青藤编织思想,成就草原不息的绿风。

  那些亘古浓缩的琥珀,镌刻成草原不朽的座右铭。

虽然身体隐没在大地深处,灵魂却涂亮绽放星星花的夜空。

  有多少隐匿的心灵,堪比它们的英名?

  草原来风

  在草原,有多少条路,就有多少根弦。

那伸向天际之路,犹如地平线放飞的神箭,而马儿,恰似离弦的箭头,嗖嗖嗖地扎向箭靶似的远山。

  在草原,敢跟马儿叫板的风,凌空打旋,一飞冲天。

刮乱马鬃,刮斜马鞍,刮松马缰,刮翻马圈,刮晕了那嗓六十度的长调。

直刮得月光没有了气力,蔫蔫地扶着溜光的套马杆。

  故乡的性情

  草原铺开一亿米长风,天庭抖下一万响雷霆。

  刚刚,连芦苇花都不曾晃动;转瞬,那漏斗似的旋风,蛇一般舞动。

  故乡,说出手就出手。

故乡,说激动就激动。

  故乡,还是风风火火。

故乡,仍是耿耿性情……

  煤的思想绿油油

  请不要阻止这些小精灵,从大地的汗毛孔涌出。

一定要攥紧它们的筋骨,倾听血脉之滨,火的源头。

一定要目睹它们倔强地顶开厚厚岩层,将一丛绿色宣言擎过头顶。

擎成呼伦贝尔拱圆形绿风。

让天空缓缓下沉,直到将那些裂了缝的黑土抚平。

冰湖也渐渐消融,汇入八百米深处的涛声。

品读《生死记忆》(品书札记)

邓伟志

《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4日24版)

  电视剧《潜伏》播出后,剧中人物余则成原型之一周镐与他的警卫员谷彦生的故事开始为人们知晓。

最近,记述他们故事的《生死记忆》一书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打开《生死记忆》,立即唤起了我的“生死记忆”。

因为书中主人公周镐与谷彦生的很多故事发生在淮河两岸。

那里是我的家乡,那里有我风风雨雨、生生死死的经历。

书中提到的人有不少我都见过,有的还是亲戚。

包括在第209页上所载的印有“华中银行”字样的货币,就是我父母在40年代使用的“边币”。

参与设计、印刷、发行这张货币的老同志还跟我讲过其中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不过,尤令我感慨的是“华中币”下面的几行红字。

“谷彦生回忆:

周将军一家过去在南京过的是高级军官的生活,生活很富裕,吃穿都很讲究,出有车,食有鱼,稍微走一点路,都感到很吃力,但到了解放区,一天走七八十里路,还是泥泞土路,周将军居然不觉得累,更不以为苦,这不能不说是精神之作用。

  “精神之作用”让周镐背弃国民党奔向共产党,从军统少将变成解放军军官、人民的功臣,从蒋介石的密使到被他密令处决的人民英烈。

  谷彦生讲周镐之所以能视死如归是靠“精神之作用”,作为周镐警卫员的谷彦生能够跟着周镐吃大苦、耐大劳,出生入死为人民,也同样是精神之作用。

  精神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

可是,精神又有个用于何方的大问题:

是用于为少数人效劳还是为多数人服务?

是用于为人民还是为人民的敌人?

是用于为正义事业还是非正义事业?

这是大不一样的,是要有所选择的。

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中国、大片国土沦陷的时候,周镐奉蒋介石之命打入汪伪特务组织,他深知蒋汪勾结的内幕,深知国民党反动派腐败到何等严重的地步!

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他的选择。

他最终选择了共产党。

讨饭娃谷彦生,仅仅为了一个“填饱肚子”而成了一名士兵,后来又仅仅从共产党“特别党员”周镐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质上,感悟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