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1562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报告在简要介绍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的进展;

介绍了农业部的“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项目完成情况,以及北京、上海、云南、黑龙江、江苏、浙江、吉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进展;

报告最后对2011年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重点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读者在全面、系统、客观把握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2011年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重点,共同推进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提高信息化服务“三农”水平。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10(完整PDF版)

∙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农业部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继续实施“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项目;

依托“12316”三农服务热线全力打造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举办了“全国先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优秀农村信息员考核评估总结会”和“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等重大活动;

在黑龙江、北京和江苏等地积极筹备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

同时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成立了信息化推进处,专门负责推进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

在社会各界的紧密配合下,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进展显著,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不断深入,农业经营信息化快速发展,农业管理信息化深入推进,农业服务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为“十二五”时期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10》(以下简称“报告”)是继《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9》之后由农业部发行的第二本全面阐述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综合性文献资料。

  本报告由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组织编写,广泛征求了农业部相关司局的意见,并得到了北京、上海、云南、黑龙江、江苏、浙江、吉林和新疆等省(区、市)农业厅(局、委),以及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信息中心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编者

                    二○一一年十一月

∙一、发展概况

  

(一)基础设施

  “乡乡能上网”完全实现。

截至2010年,全国能上网的乡镇比例达到了100%,其中能宽带上网的比例达到了98%。

同时,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25亿,占整体网民的27.3%,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计算机的拥有量已上升为10台/百户,农村互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村村通电话”完全实现。

截至2010年,全国100%的行政村和94%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

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固定电话拥有量较去年有所下降,为65部/百户;

农村移动电话拥有量为120部/百户,农村移动通信水平稳步提升。

  “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显著进展,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了2010年的96.78%和97.62%,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二)信息资源

  农业农村信息采集渠道不断完善。

截至2010年,农业部在全国农业系统建设了近40条信息采集渠道,自下而上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机化、乡镇企业、农村经营管理、农业科教和农产品市场流通等主要行业和领域;

部署信息采集点8000多个,建立了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和报送制度,通过远程联网采集、报送农村各行业和领域的生产动态、供求变化、价格行情、科技教育、自然灾害、动物疫情、农民收入、质量安全和资源环境等信息。

  农业网站体系进一步健全。

截至2010年,农业网站总数达31108个,比2009年增长40.7%。

覆盖部、省、地、县四级政府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农业部初步建立起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3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超过四分之三的地级农业部门和近一半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更新较为及时的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

  一批重要农业农村信息数据库相继建立。

截至2010年,农业部相继建设了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价格、农村经济统计、农业科技与人才等50多个数据库;

各省级农业部门也相继建设了涵盖农村生产、农产品供求、农产品价格、农业科技以及农业政策等各领域的数据库系统。

  (三)服务体系

  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组织体系日益完善。

经过“十一五”的建设,“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点”的格局基本形成。

全国100%的省级农业部门设立了开展信息化工作的职能机构,97%的地市级农业部门、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70%以上的乡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乡村信息服务站点逾100万个,农村信息员超过70万人。

  更多惠农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搭建。

截至2010年,农业部先后搭建了19个省级、78个地级和344个县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在农业部的领导下,各地农业部门充分利用电话、电视、电脑等信息载体,因地制宜构建了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三大电信运营商成功打造了各自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比如“农信通”、“信息田园”、“农业新时空”等。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自己的信息服务平台宣传公司产品,开展网上服务、电子商务等经营活动。

  各具特色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成熟。

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模式进一步成熟,比较典型的有,吉林农委与吉林联通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成功打造了“12316”新农村热线服务模式;

浙江利用“农民信箱”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的信息发布、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服务,实名制用户已达236万;

上海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农民一点通”平台,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此外,广东的“农业信息直通车”、海南的“农技110”、山东的“百姓科技”、山西的“我爱我村”、陕西的“农业专家大院”、福建的“农业科技特派员”、甘肃的“金塔模式”、云南的“数字乡村”等模式也不断成熟。

  (四)信息技术应用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一些地方开始试点性应用。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滴灌自动控制系统系统在北京、上海、黑龙江、河南、山东、新疆等地开始试点性应用。

一些猪场、奶牛场和禽场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养殖环境监控、疾病防控以及自动饲喂,一些大型奶牛场引进国外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先进挤奶机器人。

江苏、山东、广东、上海、浙江、天津等省市的水产养殖企业开始利用最新的农业物联网技术,配置水产养殖实时远程监测系统,对水产养殖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测。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各环节中的应用逐步深入。

现代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以及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逐步深入,种养大户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的意识越来越强,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运用ERP系统进行企业管理,各种农产品电子商务也网站纷纷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农业管理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及效率,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作业安全。

  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过渡。

基于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要求,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向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以及信息化管理转变,从生产、经营、管理到服务涉及到诸多环节,依靠单一的信息技术很难实现,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从现代信息技术的单项应用向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过渡。

∙二、农业生产信息化进展

  

(一)大田种植信息化

  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在规模农场开始使用。

内蒙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等地使用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对农田地块及其附属的土壤、作物、历年农事活动、生产管理等海量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信息的可靠处理、科学分析和充分利用,并实现及时对电子地图进行更新维护,确保农田电子地图及资源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该系统的使用也为规模农场进一步实施精准施肥、播种、病虫害精准防治,以及开展农产品生产过程管理与安全溯源、农机作业监控调度、农用土地利用规划等农业信息化的深入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墒情监测系统在全国多个省市进行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墒情监测在关键技术研究、关键设备研制及监测网络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

2010年,我国贵州、辽宁、黑龙江、河南和江苏等地均建立了使用传感器技术的墒情监测系统。

这些系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墒情自动采集,能够实现土壤墒情信息的统计、检索、列表显示、图形分析显示和预测等功能,并且可对土壤墒情变化规律进行实时监测。

  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取得重要突破。

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在2498个项目县(场、单位)实施,覆盖了所有农业县,在对粮棉油等大宗作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向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拓展。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进行GPS定位采取土样;

建成了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平台,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

开发应用了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1200个项目县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评价;

开发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在肥料经销网点设置“触摸屏”向农民提供科学施肥指导服务;

在江苏、湖北、广东等省开发示范了数字化、智能化配肥供肥系统,农户持农业部门发放的测土配方施肥IC卡,到乡村智能化配肥供肥网点,根据作物种类、面积和配方信息,即可获得智能化现场混配的定量配方肥,做到施肥配方科学、施肥结构合理、施肥数量准确,满足了农民一家一户个性化施肥需要,促进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了科学施肥管理服务水平。

  遥感系统广泛应用于农业资源和大宗农作物监测。

2010年,农业部继续运用遥感技术对我国大宗农作物面积、长势和产量进行监测和评价,全面实现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五大作物种植面积、长势、墒情、单产和总产的监测预测,并对甘蔗、油菜进行了遥感监测试点研究。

同时对耕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以及旱灾、洪涝灾害等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分布进行监测、调查和评价。

  精准农业开始在全国小范围内进行推广。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等技术继续在各省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地农垦系统以及各地大型国营农场进行推广应用。

2010年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河南、山东等地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探索适合当地的小麦精准生产作业技术示范模式并进行示范性应用。

  

(二)设施园艺信息化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开始在设施园艺中集成示范。

为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全国各地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先后建立了一大批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蔬菜、花卉、苗木和果树等智能化温室,综合应用了光、温、水、肥、湿等环境信息传感器和植物生理生态信息传感器,搭建了温室无线测控网络系统和温室管理平台,系统能够根据日光温室内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模拟模型、主要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生长和产量影响模拟模型,对作物长势进行实时监测,能够按照植物生长发育的要求实现最佳生产环境的最优智能控制。

同时,很多地区的温室还安装了摄像装置,实现远程的生长监测和病虫害远程防治。

  作物生长模型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作物生长模型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是目前设施农业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2010年我国温室作物模型在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针对中国特色进行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尝试将模型与环境调控设备结合,以提高温室管理自动化智能水平,为温室调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实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竞争力。

目前,开展生长模型应用研究的主要设施作物包括黄瓜、甜椒、番茄、食用菌和草莓等。

  智能装备开始广泛应用。

国家把设施农业设备列入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支持设施农业发展。

山东的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已逐步形成“五化”,即建造标准化、卷帘电动化、土地耕整机械化、灌溉节水化和相关服务产业化。

宁夏灌区设施农业新品种应用率达到84%,全区包括大棚拖拉机在内的微耕机数量达到2000多台,卷帘机械数量达到2万台。

  农产品检测分级还处在研究阶段。

目前我国农产品检测分级研究主要集中在视觉算法方面,即使用各种视觉算法解决各种农产品的检测和分级问题,完整的监测分级系统研制成功的还较少。

2010年,国内研究人员使用视觉方法对苹果、柑橘、花生和玉米等农产品的检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畜禽养殖信息化

  一部分畜禽养殖企业开始引进国外现代信息装备。

一部分大型养猪场开始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猪场管理系统,实现猪场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自动调节,自动送料、饮水、产品分检和运输,猪发情、配种、分娩、死亡自动监测与管理,猪种退化以及最佳良种替代的计算机联合育种与管理。

一部分大型奶牛场引进国外先进的挤奶机器人,利用射频扫描、红外感知和自动计量等先进信息技术,对奶牛实行个性化的挤奶管理、计量和饲喂的智能管理。

许多大型养鸡场引进环境监控、预警和报警系统实现对鸡舍环境的智能控制,并采用自动饲喂系统,提高鸡场的自动化管理水平。

  畜禽养殖过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在一些大型畜禽养殖场取得了初步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组织全国相关优势科研院所和相关养殖企业,围绕国家现代质量型畜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集约化奶牛场、种猪场、商品猪场和肉禽场为研究对象,从畜禽的繁殖、育种、饲料、营养、疾病防治等领域知识出发,构建了畜禽养殖过程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在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黑龙江和江苏等省市得到了初步应用。

  (四)水产养殖信息化

  一部分水产养殖企业开始尝试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江苏、北京、山东、广东、上海、浙江和天津等省市的一些水产养殖场利用最新的农业物联网技术,配置了水产养殖实时远程监测系统,对水产养殖环境进行实时的在线监测,实现了远程数据采集和信息发布,异常水质实时监测、预警与报警,以及对增氧机、微孔曝气装置实施远程控制;

安装了养殖管理平台,对鱼、虾、蟹、鳖、参、贝等不同养殖品种的池塘管理、饲料投喂、饵料配方、疾病预防等进行计算机化的日程管理。

天津、山东等地利用呼叫中心技术、远程在线诊断、移动通讯技术和视频推送技术,建立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测报及咨询系统,加强了对养殖病害的有效监管和控制。

  现代信息技术在渔业安全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因渔船碰撞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居高不下,渔船碰撞事故已成为渔业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渔船自动识别系统(AIS)、捕捞作业系统、船舶自动导航系统、信息接收终端以及卫星船位监测终端在渔业安全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福建、广东、山东、浙江和江苏等地以提供部分补贴的形式为当地主机功率44.1马力以上或船长12米以上有驾驶舱室的渔船安装渔船自动识别系统(AIS),该系统能让渔船为自己设定一个警戒区域,当其他船舶进入该区域时,系统能够自动报警,并显示出目标船的航向、航速,预防碰撞事故的发生,大大提高了捕捞渔船的安全生产能力。

∙三、农业经营信息化进展

  

(一)农产品物流信息化

  农超对接信息化全面推进。

农业部大力推动农超对接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推行农产品分级包装和标识,规范收购、储存、运输、销售等流通环节,推广应用现代流通技术,以信息化手段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发展在线农超对接平台,鼓励通过农超对接信息系统发布供求信息,开展网上签约和交易试点,促进农超对接信息化、现代化。

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28个省(区、市)开展了农超对接,涉及10多类农产品,各地举办多种形式的产品展示展销会、洽谈会5000余场次,全国有2000多家零售企业不同程度开展了农超对接,农业部直接帮扶2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实现农超对接,带动1.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建立了产销关系,推动农产品流通成本平均降低10%-15%,参加对接的农户比未对接农户年增收10%-15%。

  冷链物流信息化加速起步。

我国正在加快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信息化为冷链物流的安全追溯、温度控制以及保质期、新鲜度的精细化管理等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推动了冷链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生鲜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实现了全程低温控制,大型肉类屠宰企业开始应用国际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向着全程低温控制的方向快速发展。

中外运、中粮等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了国际先进的冷链设施和管理体系,双汇、众品、光明乳业等食品生产企业积极完善冷链网络,大型连锁商业企业不断改进终端销售环节的冷链管理,冷链物流企业总体呈现网络化、信息化发展态势。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

  多层次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已超过3万家,其中涉农网站6000家以上,带动了农产品产供销模式的深刻变革。

以中国农产品促销平台为代表的官方网站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信息发布力度,密切产销联系;

以菜管家、我买网、易果网、天鲜配等为代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丰富电子商务业务,实现了网上选购、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等全程服务;

以新希望、爱农驿站等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纷纷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自有农产品产供销环节的电子化,从而形成了多层次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体系,部分已取得良好效益,形成了信息环境下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市场,成为农产品信息发布和交易的活跃地带。

  区域性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发展迅速。

2010年,我国农产品交易与流通模式持续创新,相继建立了多个大宗农产品网上交易中心,依托互联网组织全体交易商成员直接上网报价、配对,以网上订货、电子购物的方式实现买卖双方面对面的大宗农产品现货交易。

例如,上海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以油籽系列大宗商品为主进行标准合约中远期交易,同时结合招投标交易和现货专场交易等多种现货交易方式实现农产品网上贸易,建立了规范完善的交易、结算体系和配套的仓储物流交割体系。

此外,山东寿光蔬菜电子交易市场、广东信立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湖北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长沙南方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等纷纷组建并投入运营。

  (三)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部按照《“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指导各地有序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300多个,在区域布局上实现了产区和销区全覆盖,在市场类型上实现了综合性和专业性互补充,在经营范围上实现了种植、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全包容。

同时,农贸市场数量稳定在25000家左右,超市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比重稳步增加,农产品期货上市品种达到13个。

以信息化技术为重要支撑,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渠道,以农贸市场等零售终端为基础,以连锁超市等现代流通方式为先导,以期货市场为补充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

  批发市场内部管理信息化、交易信息化同步推进。

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了客户管理、摊位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治安管理的信息化。

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摒弃了延续多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交易方式,采用电子统一结算(含双方刷卡交易)方式。

少数农产品批发市场如深圳福田市场、山东寿光市场等尝试推行了电子拍卖交易,一些市场还开通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四)农业企业经营信息化

  农业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在的普及,众多农业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绝大部分的企业都接入了互联网;

部分农业企业认识到网络宣传的重要性,纷纷打造具有展示企业形象、发布产品信息等功能的门户网站;

一些龙头农业企业建设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农产品交易,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企业收益。

还有一些农业龙头企业运用ERP系统进行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

  国有农场土地管理信息化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从2004年开始,农业部每年安排部分中央财政资金,用于探索国有农场土地信息化管理工作,并在广东、黑龙江和海南3垦区进行国有土地资源管理系统试点建设。

7年来,试点单位根据国有农场土地利用、管理和保护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农场综合管理子系统建设,系统集土地经营、农业生产、社会保障、政策补贴、职工管理于一体,实现了农场经营耕种土地的精确管理,提高了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农场的经营信息化水平。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信息化

  各地农民合作社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

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纷纷建立网站,可以随时通过网站发布合作社内部农产品的信息,可以实现在线交易、发布农产品新闻等功能,还形成了“网上联合社”,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

自2009年开始,安徽省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全省15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实现了“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

截至2010年底,甘肃省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300多家,2010年,甘肃省农牧厅帮助全省100个合作社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了合作社的信息数字化、管理流程化和产品销售电子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基层信息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迅速增长,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日益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7.91万家,实有入社农户2900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1%。

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分布在种植、畜牧、农机、渔业、林业等各个产业,合作社成员共同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储藏、加工等,入社农户的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同业农户收入高出20%以上。

∙四、农业管理信息化进展

  

(一)农情调度信息化

  农情信息采集渠道不断拓宽。

农业部初步建立农情调度电子网络系统,基本实现部、省(区、市)、地市、县四级联网传输,形成了比较完善、运作顺畅的农情调度系统,及时调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