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154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共60分)

1、“夏启篡位,从制度上确认了贵族家族世代垄断首领职位的特权……王位私有制度合法化了”。

材料中的“合法化”是指

A、启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国家制度B、王位世袭成为了国家法定制度

C、古代中国从此确立了皇帝专制D、中国古代财产私有制自此确立

2、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

由此可知分封制

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B、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C、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D、促成了中央集权式统治

3、西周时,在都城建制上规定:

天子之城九里,高九仞;公侯方七里,高七仞;候伯方五里,高五仞;子男方三里,高三仞。

可见,都城建制体现了西周

A、严密的地方管理体制B、森严的政治等级体制

C、完善的血缘宗法制度D、各国经济实力不平衡

4、“此制度使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结合起来,地方政府不能再各行其事,都得以中央政权的指归为指归。

”对材料中的“制度”叙述正确的是

A、神权色彩浓厚B、官位可以世袭

C、中央任免官吏D、地方权力自主

5、西汉初期,“取周秦之制而兼用,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体制”。

材料中的“体制”

A、是对秦政的彻底否定B、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C、确保了皇权专制统治D、暂时适应了统治要求

6、下图是某同学在探究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时所引用的一幅地图(注:

当时的州不是真正行政区域,而只是监察区)。

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

A、分封制遗留痕迹明显B、郡县制成为主要行政制度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D、行省制度日趋成熟

7、《汉书.儒林传》说: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使御史悉上诸生。

诸生(儒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这说明

A、《儒林传》关于焚书坑儒的记载更真实

B、两部史书记载有出入,要结合其他史料辨析

C、《秦始皇本纪》关于坑儒记载与史实一致

D、史书关于秦朝焚书坑儒的记载均不足信

8、《汉书.黄霸传》载:

“自武帝以来,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即由亲信侍从组成的宫中决策班子)之官统于大司马。

”由此可知,汉武帝时

A、丞相权力受到了削弱B、丞相不再负责政务

C、实现行政与军政分离D、皇权专制受到削弱

9、唐玄宗时代,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名称和治所如下:

名称

治所

名称

治所

名称

治所

名称

治所

名称

治所

安西节度使

龟兹

北庭节度使

庭州

河东节度使

太原

河西节度使

凉州

朔方节度使

灵州

范阳节度使

幽州

平卢节度使

营州

陇右节度使

鄯州

剑南节度使

益州

岭南五府经略使

广州

唐朝设置节度使和经略使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三省六部制度B、加强对西北的管理

C、突出对边疆的防御D、完善全国军事布局

10、韩非说: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这表明战国时期

A、宰相制度已经形成B、中央集权制度完全建立

C、世官制度已被打破D、军功成为选官唯一依据

11、有人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说:

“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

”下列对此说法解读正确的是

A、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B、等级制破坏了国家统一

C、科举制缓和了阶级对立D、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12、“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

”这表明军机处

A、实为皇帝的参谋机构B、便利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有效实现了权力的集中D、是雍正取得帝位的工具

13、《史记》记载: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这反映出武王分封

A、主体是先代帝王的后人B、加速了宗法制的衰落

C、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

14、《希腊小史》中说:

“希腊的地理特点对这里的人民的政治命运起着很重大的影响。

”这一影响的表现是

A、直接民主的形式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C、代议制民主形成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15、《晋书》记载: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

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

钱既不多,由是稍贵。

安弟元兴中,桓玄辅政,立议欲废钱用谷帛。

这表明东晋时期

A、缺乏制造货币的材料B、对货币的管制松弛

C、江南经济发展较迅速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6、元朝马致远的《汉宫秋》以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故事为题材,描绘了元帝时国势衰弱,匈奴兵犯境,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昭君被迫出塞和亲,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投江自杀。

这说明

A、文学艺术一定程度体现社会思想B、元曲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元曲的兴起促进了封建社会瓦解

17、下列是四幅关于北京地区的古代行政区划图。

若按各区划图所反映的时间排列,其正确的排列次序是

A、B、C、D、

18、《礼记.月令》记载:

“是月也,土润溽暑(指暑湿之气),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

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

C、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D、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

19、唐代诗人王维在《渭川田家》中写道: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鸣叫)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诗句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乡村生活的清闲富足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农业生产劳作的艰辛

20、《左传》记载:

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这一税制改革

A、增加了周王室的赋役收入B、加速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C、剥夺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D、以法律手段稳固了井田制

21、据《魏书.高祖记》记载:

“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所描述土地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国家不再享有对土地的所有权B、农民获得土地,对国家承担义务

C、国家直接参与农民的生产活动D、以土地私有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22、观察古代中国997—1077年农业税与非农业税对比变化表。

它反映出的趋势是

时间

农业税:

非农业税

997年

3:

2

1021年

2:

3

1077年

3:

7

A、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减少B、财政对农业的依赖减弱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下降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23、到了唐代,中国瓷器形成了一个对峙或者说平分秋色的局面。

当时人们根据瓷器产地分布的特点,将这一“局面”概括为

A、“南青北白”B、“陶瓷并存”

C、“官私并立”D、“远销海外”

24、据《战国策.魏策三》载: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

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

”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

A、国家分裂、割据混战的状况B、区域性商业交换的发展

C、统治者加强对百姓的搜刮D、韩魏等国以商立国的政策

25、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

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

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

这一观点认为

A、集权制度下商品经济难有发展B、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

C、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D、政局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26、有学者说,“西周时,人们的观念是‘庶人不议(政)’。

西周灭亡后,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

此变化

A、是社会急剧变革的体现B、反映了教育对象平民化

C、说明新社会秩序已建立C、是法家适时变革的体现

27、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中指出:

“孔子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

……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梁启超认为儒学的本质是

A、强化封建等级制度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突出君主专制观念D、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28、春秋战国时“多家学派的思想都主张回到过去,唯独XX家的思想则主张面对未来,并力主用鲜血来实现”。

下列属于“XX家”代表人物的是

A、孔子B、荀子C、墨子D、韩非子

29、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

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B、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D、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30、“此著作不仅对中国传统农业经验进行了总结,也对新传入的西方科技进行了借鉴和运用”,材料中的“著作”是

A、《九章算术》B、《授时历》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

——【清】张履祥《补农书.总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一相关的土地制度,并分析其特点。

(6分)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

据材料探究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7分)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32、君权与相权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朝把中央官员分为三个台阶,其中第一台阶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即所谓的三公。

……三者互不隶属,各自开府,三公在分工上各有所侧,互相牵制……这种三权分立结构主要是考虑到分工基础上的行政效率问题而设计的,同时也是有意对相权加以限制。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材料二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暧昧,以至于宰相被最终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

——袁建强《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材料三从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利益和目标出发,从君权的绝对性和排他性出发,客观上就必然会把君主及其家族置于和一切人对立的地位,使一切人、一切社会集团都成为专制君主的潜在对手和敌人,成为猜疑和防范的对象。

……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必然会在运行中发育出某种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自主性”倾向,使官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异化于君主意志、相对独立的力量。

……这就势必和君主专制制度所要求于它的从属性,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目标发生错位与冲突。

——张星久《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机构设立“三公”考虑的主要问题和设立的主要特点。

(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以唐、宋和明朝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如何在制度规定层面上进行加强的。

(7分)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冲突的原因。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