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3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1229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3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3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3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3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3Word文档格式.docx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

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

②馀迹:

此指夸父之遗愿。

③邓林:

桃林。

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

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2.《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

请结合全诗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杜诗歌创作与从政关系之初论

①李白杜甫一生从政时间并不长,但被朝廷和地方藩府征聘任用却不止一次,断断续续分布于他们一生好几个时期。

两人生活经历受此左右,成为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考察政治对于两位大诗人思想创作的正面推动和影响,有助于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政治的关系。

②中国诗歌的传统是“言志”。

魏晋以后有“缘情”说出现,但士大夫仍一致认为情必须是高尚的情。

因而缘情在很大程度上只能看作言志的补充,即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情志合一,它的最高层次必然与政治相通。

这样,对中国诗歌而言,政治之渗入与否,跟诗歌是否达到高层次常相联系。

就诗人而言,古代诗人注定是在封建政治格局下生活,因而经常由封建政治赋予他们以理想与热情,构成他们与时代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诗歌所呈现的气象、风貌,也都与他们的政治介入有关。

当士大夫自觉地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的时候,他的精神往往也相应地崇高起来。

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对政治必须有一种向心力,必须在政治方面有必要的体验和适度的介入。

③政治本身当然应该有它的积极内容。

诗人当然也应该有良好的主观条件,鄙吝的人无论政治给他以怎样的拨动,也不可能有伟大的创作。

但问题在于人的情志不可能恒定在一种状态下没有变化,即使是有高尚志趣的人,也不免会有松懈的时候。

同样是杜甫,他可以高唱“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也可以低吟“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在不同时期,心情和志趣显然是有变化的。

李杜一生追求,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长途中就像一辆运行的机车,需要有动力补充。

如何使李杜的用世之心,在关键时刻得到维系和加强,始终不倦地追求,执着地面对现实,仍然需要靠政治的强大摄动力,这在李杜的后期生活中表现得很明显。

④从诗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看,封建社会毕竟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

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山林田园。

穷乡僻壤的封闭,小生产者的狭窄天地,对他们的视野与情感,构成严重的限制和束缚,使他们与外部疏离,难得从时代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动力。

甚至连诗歌创作,在死水一样的生活中也会变成多余。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如果真正回归农村,杜门不出,创作上多数总是归于沉寂。

有人对李杜离开朝廷后仍与各方面官员交游有微辞,似乎毕竟未能免俗,其实这种交游正是与外界保持联系的重要途径。

否则就只有陷入闭目塞听、彻底缄默的境地。

总之,如李杜之所作,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丰富的社会内容、深刻的人生体验,乃至达到堪称通乎天地万物、包含古今的程度,它是绝不可能指望产生于一般的甚至封闭的环境之中。

其酝酿和创作,非有一种巨大的政治背景,并连同诗人自身都被适当地卷入不可。

(选自余恕诚《唐诗风貌》,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传统中情、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时间上要早于魏晋以后出现的"

缘情"

说。

B.情、志在士大夫看来,前者是诗人的自觉,后者则由封建政治赋予。

C.缘情很大程度上是对言志的补充,所言之志必须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D.情志合一有层次之分,政治渗入与诗歌达到高层次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引领全文。

首先概括李白杜甫一生的从政特点,点明两人生活经历受政治影响,从而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

B.②段从中国诗歌的传统谈起,强调政治生活关联着诗歌气象风貌的呈现以及诗人精神气魄、高度责任感的形成。

C.③段先指出伟大的创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接着以李杜为例,阐释了政治的强大摄动力对诗人创作的积极作用。

D.④段将诗人和社会横向对比,指出封闭的环境会限制诗人的才思,肯定了李杜与官员的交游,自然地收结全文。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封建时代尤其是它的前期,士大夫如果不卷入政治,一般就只有归向于山林田园,其结果就是创作归于沉寂。

B.诗人都不可能使其情志恒定在一种状态下,但却可以在积极政治的推动下维系并加强其用世之心,执着地面对现实。

C.中国古代诗人可以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对政治有一种向心力,适度介入政治、体验政治,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

D.李白杜甫在离开朝廷后,都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联系,其用意就在于依靠官府信息,酝酿和创作伟大而丰富的作品。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冯骥才

民国二十八年,龙王爷闯进天津卫。

街上行船,窗户当门,买卖停业,车辆不通,小杨月楼和他的一班人马,被困在南市的庆云戏院。

那时候,人都泡在水里,哪有心思看戏?

龙王爷赖在天津一连几个月,戏班照样人吃马喂,把钱使净,便将十多箱行头道具押在河北大街的“万成当”。

等到水退了,火车通车,小杨月楼急着返回上海,凑钱买了车票,就没钱赎当了,急得他闹牙疼,腮帮子肿得老高。

戏院一位热心肠的小伙计对他说:

“您不如去求李金鏊帮忙,那人仗义,拿义气当命。

凭您的名气,有求必应。

李金鏊是天津卫出名的一位大锅伙①,混混头儿。

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锅,绝不含糊,死千②一个。

虽然黑白道上,也讲规矩讲脸面讲义气,拔刀相助的事,李金鏊干过不少,小杨月楼却从来不沾这号人。

可是今儿事情逼到这地步,不去也得去了。

他跟随这小伙计到了西头,过街穿巷,抬眼一瞧,怔住了。

篱笆墙,栅栏门,几间爬爬屋,大名鼎鼎的李金鏊就住在这破瓦寒窑里?

小伙计却截门一声呼:

“李二爷!

应声打屋里猫腰走出一个人来,出屋直起身,吓了小杨月楼一跳。

这人足有六尺高,肩膀赛③门宽,老脸老皮,胡子拉碴;

那件灰布大褂,足够改成个大床单,上边还油了几块。

小杨月楼以为找错了人家,没想到这人说话嘴上赛扣个罐子,瓮声瓮气问道:

“找我干吗?

”口气挺硬,眼神极横,错不了,李金鏊!

进了屋,屋里赛破庙,地上是土,条案上也是土,东西全是东倒西歪;

迎面那八仙桌子,四条腿缺了一条,拿砖顶上;

桌上的茶壶,破嘴缺把,磕底裂肚,盖上没疙瘩。

小杨月楼心想,李金鏊是真穷还是装穷?

若是真穷,拿嘛帮助自己?

于是心里不抱什么希望了。

李金鏊打量来客,一身春绸裤褂,白丝袜子,黑礼服呢鞋,头戴一顶细辫巴拿马草帽,手拿一柄有字有画的斑竹折扇。

他瞄着小杨月楼说:

“我在哪儿见过你?

”眼神还挺横,不赛对客人,赛对仇人。

戏院小伙计忙做一番介绍,表明来意。

李金鏊立即起身,拱拱手说:

“我眼拙,杨老板可别在意。

您到天津卫来唱戏,是咱天津有耳朵人的福气!

哪能叫您受治、委屈!

您明儿晌后就去‘万成当’拉东西去吧!

”说得真爽快,好赛天津卫是他家的。

这更叫小杨月楼满腹狐疑,以为到这儿来做戏玩。

转天一早,李金鏊来到河北大街上的“万成当”,进门朝着高高的柜台仰头叫道:

“告你们老板去,说我李金鏊拜访他来了!

”老板慌张出来,请李金鏊到楼上喝茶,李金鏊理也不理,只说:

“我朋友杨老板有几个戏箱押在你这里,没钱赎当,你先叫他搬走,交情记着,咱们往后再说。

”说完拨头便走。

当日晌后,小杨月楼带着几个人碰运气赛的来到“万成当”,进门却见自己的十几个戏箱,早已摆在柜台外边。

小杨月楼大喜过望,便取了戏箱,高高兴兴返回上海。

小杨月楼走后,天津卫的锅伙们听说这件事,佩服李金鏊的义气,纷纷来到“万成当”,要把小杨月楼欠下的赎当钱补上。

老板不肯收,锅伙们把钱截着柜台扔进去就走。

多少亦不论,反正多得多。

这事又传到李金鏊耳朵里。

李金鏊在北大关的天庆馆摆了几桌,将这些代自己还情的弟兄们着实宴请一顿。

谁想到小杨月楼回到上海,不出三个月,寄张银票到天津“万成当”,补还那笔欠款。

“万成当”收过锅伙们的钱,哪敢再收双份,老板亲自捧着钱给李金鏊送来了。

李金鏊嘛人?

不单分文不取,看也没看,叫人把这笔钱分别还给那帮代他付钱的弟兄。

至此,钱上边的事清楚了,谁也不欠谁的了。

这事本该了结,可是情没结,怎么结?

转年冬天,上海奇冷,黄浦江冰冻三尺,大河盖上盖儿。

这就断了码头上脚伕们的生路,尤其打天津去扛活的弟兄们,肚子里的东西一天比一天少,快只剩下凉气了。

恰巧李金鏊到上海办事,见这情景,正愁没辙,抬眼瞅见小杨月楼主演《芸娘》的海报,拔腿便去找小杨月楼。

赶到大舞台时,小杨月楼正是闭幕卸装时候,听说天津的李金鏊在大门外等候,脸上带着油彩就跑出来。

只见台阶下大雪里站着一条高高汉子。

他口呼:

“二哥!

”三步并两步跑下台阶。

脚底板给冰雪一滑,一屁股坐在地上,仰脸对李金鏊还满是欢笑。

小杨月楼在锦江饭店盛宴款待这位心中敬佩的津门恩人。

李金鏊说:

“杨老板,您喂得饱我一个脑袋,喂不饱我黄浦江边的上千个扛活的弟兄。

如今大河盖盖儿,弟兄们没饭辙,眼瞅着小命不长。

小杨月楼慨然说:

“我去想办法!

“那倒不用。

您只要把上海所有名角约到一块儿,义演三天就成!

戏票全给我,我叫弟兄们自个儿找主去卖。

这么做难为您吗?

小杨月楼说:

“二哥真行。

这点事还不好办吗?

”第二天就把大上海所有名角,全都约齐,在黄金戏院举行义演。

戏票由天津这帮弟兄拿到平日扛活的主家那里去卖。

这些主家花钱买几张票,又看戏,又帮忙,落人情,过戏瘾,谁不肯?

何况这么多名角同台献技,还是《龙凤呈祥》、《红鬃烈马》一些热闹好看的大戏,更是千载难逢。

一连三天过去,便把冻成冰棍的上千个弟兄全救活了。

李金鏊完事要回天津,临行前,小杨月楼又是设宴送行。

酒足饭饱时,小杨月楼叫人拿出一大包银子,送给李金鏊。

既是盘缠,也有对去年那事谢恩之意。

李金鏊一见钱,面孔马上板起来,沉下来的嗓门更显得瓮声瓮气。

他说道:

“杨老板,我这人,向例只交朋友,不交钱。

想想看,您我这段交情,有来有往,打谁手里过过钱?

谁又看见过钱?

折腾来折腾去,不都是那些情义吗?

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

”说完起身告辞。

(选自冯骥才著《俗世奇人·

贰》,文字有删节)

[注]①锅伙:

此处指在简陋食宿处住着的单身工人、小贩。

②死千:

担当出生入死的差事。

这是天津地方土语,也是混混儿的行话。

③赛:

天津方言,有“像”或“似”之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擅长写人。

不仅对主角李金鏊、小杨月楼刻画细腻,也于寥寥数语中将热心肠的小伙计、诚实本分的当铺老板、仗义的锅伙刻画得活灵活现。

B.小说善于叙事。

李金鏊助小杨月楼脱困,小杨月楼助力李金鏊,两件事情都办得爽快,可作者总能尺水生彼,以人物心理活动和言行来制造波斓。

C.小说语言精妙。

文中"

嘛"

"

赛"

锅伙"

爬爬屋"

等诸多天津方言词汇都透着一股子天律话的生动和幽默,富有生活气息,增添了地方特色。

D.小说多用对比。

李金鏊家境贫困却能济危扶困,这是人物自身的对比;

小杨月楼称李金鏊"

二哥"

对方却唤其"

老板"

这是人物之间的对比。

2.初见时,小杨月楼眼前的李金鏊与传闻中的李金鏊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产生了什么艺术效果?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中不同人物身上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义”的普遍认同和追求,结合文本对此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周有光先生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常州,早年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做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

百岁过后,周有光先生又先后出版《百岁新稿》《朝闻道集》等数部新作。

错位的人生

10岁时,周有光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

1918年,入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立第五中学)预科,一年后升入中学,与后来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

1923年,周有光中学毕业,尽管成绩优异,但其时已家道中落,本只能选择免交学费的师范学校,但他无意中却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得亲友资助,凑齐了200元学费,遂入学。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

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

因仰慕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周有光离开原本就读的东京大学,转考入京都大学。

周有光年轻时的经历并不算顺利,甚至有一种隐隐的“错位”——

大学毕业,本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当外交官,他却选择了学经济;

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可他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

本想到日本京都大学去向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河上肇却被捕入狱,他只好专攻日语;

本来可以在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国;

本来研究经济已经有所成就,他却被指定研究语言;

他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却研究了大半生“现代”知识。

面对这样的“错位”人生,他却很坦然:

“人生很难按照你的计划进行,因为历史的浪潮把你的计划几乎都打破了。

”走过那样一个充满动荡与不安的世纪的人生路,得经历多少风风雨雨?

提起那些往事,老人总是感慨连连。

在近50岁的时候,周有光扔下经济学,半路出家,一头扎进语言学中。

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曾称,“这真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

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该方案于1958年正式公布。

而这段“改行”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既来之,则安之”,“这个‘安’不是安静的意思,是要认认真真工作,改行要真正改行,就要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

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这个机构。

1958年,周有光开始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讲义《汉字改革概论》也于1961年出版。

《汉语拼音方案》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在不断完善,目前依然有机构和学者在对方案进行探索和研究。

新潮不落伍

周有光的朋友很多,年龄大的有八九十岁,小的只有七八岁,青年人也爱找他聊天,因为他是个“新潮老头”。

物质上的“新潮”表现在喝“星巴克”咖啡,看《特洛伊》大片,时尚不落当代青年;

而思想上,周有光也很先进凡是新鲜的事物,他都接受得很快,而且跨界发展。

“别人说我是‘新潮老头’,因为我主张的观点,在人家看来太新潮,我比较早地提倡在电脑上写文章,不要爬格子,如今我在电脑上写了十几个年头了。

”1988年4月,周有光82岁时,他有了一台中西文文字处理机。

从此,周有光便用它写文章、写信。

高龄“换笔”之后,他开始关注汉字在计算机中的输入和输出问题,在他看来,用汉语拼音输入法,不用编码,就可以输出汉字,值得大力推广。

心宽室自大

有一次,他去医院做检查,要填一个表,他在年龄一栏写上97岁,可是医生说什么也不相信,于是给他改成了79岁。

医生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徤康,他告诉医生,最重要的就是放宽度量。

他讲过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

他有很多年的失眠症史,“文革”时期被下放到农村,那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却将他的失眠症治好了。

所以,他相信那句古话: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他总是提醒自己要放宽度量。

“文革”时期,他屡遭批斗,饱受迫害,几次濒临绝境,但他内心充满生命的活力。

1956年到北京工作时,他被安排在一间小房子里居住,为此他写了一篇《新陋室铭》:

“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

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

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

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卧室就是厨室,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

喜听邻居的收音机送来音乐,爱看素不相识的朋友寄来文章。

使尽吃奶气力,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

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

”房子虽小,但他却过得开开心心,因为他一直以“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自勉。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50岁前的周有光是金融专家和经济学教授;

50岁到80岁他是优秀的语言文字学家,主持拟定的《汉语拼音方案》家喻户晓;

85岁之后他又是出色的作家和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那种“活到老,学到老”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忍精神,百岁以后还有新作源源出版。

他仍在思考,仍在著书立说,仍在清清醒醒地观察着这个风云变幻的多彩世界。

②他的目光盯着书本,也盯着现实;

他的目光在中国,也在中国之外。

所以,他有学问,也有思想,他的思想未必有体系,但肯定充满智慧。

③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先生与世长辞,但他的学习精神永存,万古不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周有光的人生充满了“错位”,本来研究经济、对语言学和文字学外行的周有光,最终阴差阳错地成了这一行的大专家。

B.周行光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他的讲义《汉字改革概论>

于1961年出版,标志着我国汉语拼音方案工作完成。

C.周有光较早提倡在电脑上写文章,在82岁时他有了一台中西文文字处理机,高龄“换笔”后,便开始关注汉字在计算机中的输入和输出问题。

D.因为周有光一直以“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自勉,所以1956年到北京工作时被安排住在一间小房子里,他却过得开开心心。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有光10岁时,进入新式学堂读书。

中学毕业后,他曾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就读。

他曾与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是同学。

B.大学毕业后,他本可以去当外交官,却由于经济原因去了日本京都大学,向经济学家河上肇学经济,成为经济学教授。

C.晚年的周有光,仍笔耕不辍,勤于思考,先后出版了多部作品,撰写了大量既有学术性又具通俗性的作品。

D.周有光对新奇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是个“新潮老头”,凡是新鲜的事物,他都接受得很快,而且跨界发展。

(3)有的媒体和网友曾经说,周有光最受关注的有两点:

一是他的人生经历,二是他的思想。

你同意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童话里的灰姑娘穿着一双水晶鞋去参加王子的舞会,艳惊四座。

然而,英国莱斯特大学物理系的一群学生通过研究发现:

如果灰姑娘的体重为50公斤,当她的鞋跟儿高度超过1.3厘米时,她一旦走路,水晶鞋就会被踩碎。

学生们在论文里给灰姑娘建议:

“如果想获得王子的心,一定不要穿水晶高跟儿鞋。

”研究论文发表在该校的物理学期刊上。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B;

3.C

解析:

1.疑惑不解:

因为有疑问而困惑不能理解。

犹豫不决:

迟缓动摇,拿不定主意。

根据语境,应选“疑惑不解”。

洛阳纸贵:

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不胫而走:

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根据语境,应选“不胫而走”。

力不从心:

心里想做,可是能力或力量够不上。

惊慌失措:

惊恐慌乱,不知怎样办才好。

根据语境,应选“力不从心”。

言不由衷:

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心口不一致。

文不对题:

文章的内容跟题目没关系,也指答非所问或者说的话跟原有的话题不相干。

根据语境,应选“文不对题”

2.画线句子,既有句式杂糅,又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杂糅部分可改为“这一现象产生的关键是……”或“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有关”,由此可排除A、C两项。

D项,语序不当,应将“品评”和“分析”互换位置

3.考虑到与下文的衔接,括号内的内容应是阐述“批评家要在观念上、方法上和语言上,及时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原因或目的,据此排除A、D两项;

“改变”“文学现状”不合文意,故排除B项

2答案及解析:

①“你校”改为“贵校”。

②“相当好”改为“优秀”。

③“荣任”改为“担任”。

④“大作”改为“作品”。

⑤“垂爱”改为“垂青”。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

本题中的推荐信属于应用文,应用书面语。

“你校”不够尊重,应改为“贵校”;

“相当好”过于口语化,应改为“优秀”;

“荣任”指光荣担任,不合语境,应改为“担任”;

“大作”是敬辞,应改为“作品”;

“垂爱”指上对下的赏识、爱护,应改为“垂青”。

3答案及解析:

人生如书,有了微笑的书籍便有了丰富的内涵;

人生如画,有了微笑的画卷便添了亮丽的色彩;

人生如歌,有了微笑的歌声便多了动人的旋律;

4答案及解析:

1.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答案及解析:

1.A;

2.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