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学案 练习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0971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学案 练习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学案 练习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学案 练习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学案 练习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学案 练习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学案 练习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学案 练习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学案 练习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学案 练习 苏教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

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2.了解作者及作品。

韩非(约前280~前233),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

《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大部分是韩非本人的作品,文笔犀利,逻辑严密,善用比喻。

【阅读导航】

1.自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画出课文中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自己查阅工具书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然后放声朗读全文。

2.课文疏通(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的疑惑】:

自我评价________学科长评价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

《郑人买履》活动案

活动一:

熟读翻译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小组内个体展示读(在个体展示读的过程中,组内成员互相点评)→各小组推举一名选手参加全班朗读竞赛(在其他同学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他人的朗读并记录下容易读错的句子→全班齐读课文,展示“预习问题二”

2、根据预习中的重点字词翻译课文,并展示预习问题三。

(小组交流预习题三中关于加点字的解释→各小组分工展示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脱稿展示)→自主口头翻译课文→小组内互动,以提问形式巩固记忆→小组间随机提问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活动二:

文言现象积累

在字词疏通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本文中重要的字词及句子,作好归纳,并向大家展示: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特殊句式积累

活动三:

自主思考并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事?

②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③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启示?

→组内讨论并指派一名同学将答案板演到黑板上→小组间互相订正补充

活动四:

尝试背诵课文及重要字词→小组内一对一背诵,过关

【我的收获】

当堂检测(总分50分)

1.填空。

(6分)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

韩非,____国末期哲学家,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曰: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5分)

度其足()吾忘持度()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郑人有欲买履者

4.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10分)

(1)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5.翻译下列各句。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宁信度,无自信也。

6.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1)通,

(2)通,

7.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4分)

自我评价________学科长评价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

五《古代寓言二则》学导案

《刻舟求剑》预习案

1.能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学习难点】

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寓意,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

察今》。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

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六卷,约二十万字。

当时秦国即将统一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

《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而产生的。

此书语言精练,《史记·

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1.自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活动案

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小组内个体展示读(在个体展示读的过程中,组内成员互相点评)→各小组推举一名选手参加全班朗读竞赛(在其他同学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他人的朗读并记录下容易读错的句子→全班齐读课文,展示预习问题二。

2、根据预习中的重点字词翻译课文,展示预习问题三。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3、特殊句式积累

①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②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启示?

组内讨论并指派一名同学将答案板演到黑板上→小组间互相订正补充

当堂检测(总分100分)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是组织编写的。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遽契其舟()()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0分)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至之市

而忘操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3)是吾剑之所从坠。

(4)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6.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①然归,谓其子曰:

“今日病②矣!

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芒:

疲乏。

②病:

劳累。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悯其苗之不长

(2)揠之

(3)趋而往视之(4)苗则槁矣

8.选出对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10分)()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返归取之

(3)其子趋而往视之(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9.翻译下列句子。

(15分)

(1)今日病矣!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0.读了这一则寓言以后,你一定有话要对宋人说。

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他和你一样明白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