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十问.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2959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十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经济十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经济十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经济十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经济十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十问.docx

《中国经济十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十问.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十问.docx

中国经济十问中国经济十问中国经济十问中国经济十问朱海斌摩根大通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在福布斯中文网上刊文分析中国经济的形式:

1.2014年中国的增长前景我们预计2014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将从2013年的7.6%回落至7.4%。

从国内看,投资增速将随着房地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放缓而降至19.0%(而2013年估算为19.8%)。

2014年,消费(零售额)增速将提速至13.7%(而2013年估算为13.2%),反映了促消费的政策支持以及2013年的低基数效应。

在出口方面,发达市场(美国和欧元区)增长加速预期将成为出口的积极驱动因素,但国内生产成本、人民币升值和新兴市场需求仍疲软可能将成为出口行业的制约因素,预计2014年出口增速为11.3%(而2013年估算为8.0%)。

综上所述,我们预计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整体GDP增速的贡献将分别为3.7%、3.6%和0.1%。

环比来看,预计2014年四季度GDP将从2013年四季度的季调折年环比增长7.8%降至季调折年环比增长7.2%,因此2014年上半年的平均同比增速将为7.7%,下半年平均同比增速将为7.2%。

2013年三季度GDP增速强劲反弹,季调折年环比增长9.1%(同比增长7.8%),这是受益于7月份的财政刺激措施,2013年初强劲信贷增长的滞后效应以及全球经济的复苏。

截至本季度迄今,高频数据表明GDP增速可能将略高于我们季调折年季环比增长7.8%的预测,归因于出口行业受益于全球经济的回暖、强劲的零售增长势头以及固定投资增长逐步放缓。

我们的预测基于的假设是,政策将从稳增长向促改革转变以及2014年信贷将继续放松的预期。

我们预计行政改革(即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更大作用)、金融改革和财政改革将2014年的重点改革领域。

我们预计2014年财政赤字将约占GDP的1.9%。

应会进一步扩大增值税改革在服务业的推广范围,以降低税负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可能继续保持政策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存准率)不变,但信贷宽松将继续(更多细节参见问题8)。

信用放松的速度和幅度取决于对金融市场波动和短期增长前景的影响。

2.官方增长目标是否真的重要我们预计中国的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将从7.5%下调至7%,创2005年以来最低,而CPI(3.5%)和M2(13%)目标将与2013年相同。

我们认为GDP增长目标将下调至7%有充分的理由支持。

首先,这将为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大的余地,因为许多改革可能会负面影响短期经济增长。

其次,这与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间每年增速7%)确定的增长目标一致。

第三,这是向地方政府和市场发出的明确信号,即新一届领导人更关心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而不是速度。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排除该增长目标维持在7.5%的可能性。

北京似乎对2014年的增长前景相当有信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即国家发改委预测:

8%;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

7.8%)。

因此,7.5%的可能仍然被视为是维持市场信心的较合理水平。

此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7%是增长底线,而且认为如果失业率要控制在可容忍的水平上,增长速度必须高于7.2%。

更重要的问题是:

如果政府设定的2014年增长目标为7%(或7.5%),这是否表示推进经济改革的意愿更强烈(或减少)?

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差异并不能够体现政府究竟有多大决心致力于推进改革。

相反,增长目标仅仅反映了在拟议改革对短期增长影响的评估方面,各方存在差异。

这将取决于改革的推进顺序。

我们认为,与信贷宽松和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相关的短期负面影响将超过行政改革和放开二胎政策等结构性改革的短期积极影响,而其他措施(例如金融、财政改革)对短期增长的影响可能偏中性。

但不同政府部门的评判方法各有不同,具体而言,设置7.5%的增长目标是考虑到经济结构调整的拖累作用较小。

这些评估是考虑了改革将在短期内提供新的增长点,例如促进民间资本投资,推动服务业快速扩张。

但风险在于,如果2014年增速不及预期(如我们所预测的),那么可能会进一步推后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去杠杆化和去产能),而为获得长期可持续增长,必须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

3.2014年政府的主要改革领域有哪些虽然我们对此次政府致力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心充满信心,但需谨慎安排具体的贯彻实施工作,以管理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净影响。

决定改革先后顺序的两个因素是:

短期经济影响以及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的支持。

虽然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实现长远持续、高质量的增长,但往往会带来不利的短期影响。

行政改革和鼓励民间投资等改革措施可以迅速成为新的增长点。

金融行业重组、资源价格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其他许多领域的改革在短期内的影响可能偏中性。

而限制政府支出规模、减少国有企业冗余产能、更积极的去杠杆化可能将对短期增长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某些领域的改革获得了普遍的支持,而且决策层也进行了仔细的研究。

这些改革可能会得到较早较快的执行。

例如三中全会报告中进行较多讨论的财政改革,而且有关的纲领性政策也较为明确且具执行力。

此外还有金融改革。

市场可能会对报告一笔带过感到失望,但我们相信,这恰恰反映了这一领域基本不存在异议。

相比之下,虽然有关土地改革的讨论很多,但有关土地所有权以及集体所有土地的转让的相关措施短期基本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最近几周,我们看到多个政府部门已出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很大程度上是证明这些政府部门及早践行他们的承诺。

12月10日,国务院宣布取消或下放82项行政审批项目。

在金融领域,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于11月30日公布了新股发行制度的新规则,12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上海自由贸易区的金融改革方案,12月8日,发布了银行间同业市场的可转让定期存单管理办法(12月12日实现首次发行)。

在未来几个月里,我们预计以下改革领域将取得进展:

行政:

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向地方行政部门下放审批权限。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将在他第一个任期的五年内取消或下放三分之一的行政审批项目。

金融:

我们预计短期内将引入以下措施:

(1)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

(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金融机构退出机制(例如允许小银行破产);(3)批准成立民营银行;(4)进一步扩大非银行融资(尤其是债券融资),并加强监管和实施更有力的风险监管;(5)重启IPO(自2012年11月开始暂停)使用新规则(从审核制转向注册制)。

汇率:

我们预计政府会将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日间交易区间从1%扩大至2%,并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从而逐渐由市场决定汇率。

财政:

我们认为财政领域的改革重点将是:

(1)简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责任,由中央政府负责更大部分的地方政府支出(如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教育等);

(2)扩大增值税改革在服务业的试点(如交通运输),以降低税负;(3)推出资源税,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4)化解地方债务期限不匹配,探索发行地方债;(5)向上海和重庆以外的城市扩大房产税试点。

计划生育政策:

三中全会的报告宣布将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此前父母双方均是独生子女才可生育两个孩子)。

价格:

政府将继续放开对电、水和汽油等资源价格的管控。

土地和户籍制度:

我们预计土地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将率先在地方层面展开,尤其是在中小城市。

但是,我们预计短期内不会启动全国范围内的改革。

国企:

国企改革不会采取私有化方式,其重点应会是加强公司治理和提高经营效率。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

这是中国促进高层次经济开放的一次试验,初期主要以服务业为主,未来将逐步扩大到其他领域。

此外,中国将加快与世界其他地区建立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区的步伐。

4.投资周期将如何变化在2014年,我们预计,受政府调结构和信贷增长放缓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回落至19.0%(而2013年估算19.8%)。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三大要素:

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2011年分别约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4%、17%和23%。

2013年我们看到这三大部分的表现各不相同。

截至2013年11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12年的同比增长22%回落至18.6%,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截至2013年11月,基础设施投资从2012年的同比增长14%加速至24.8%,这是政府促增长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地产行业没有直接从政府政策中受益。

但在房价强劲上涨的背景下,截至2013年11月,房地产投资从2012年的同比增长16.2%上升至19.5%。

我们预计2014年以上三大部分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

近几个月制造业投资受三季度经济强劲复苏以及工业企业利润改善的推动而复苏。

但这种复苏程度可能是有限的,因为产能过剩最为显著的是部分制造业行业(如钢铁、水泥、造船和电解铝)。

我们预计2014年制造业投资将增长18.2%。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应会回落至20.8%,因为政府可能不会继续推出小范围的刺激措施,而且地方政府也难以保持基础设施投资的高速增长。

在房地产行业,我们预计投资增速将回落至16%,归因于房价上涨速度放慢、信贷紧缩(特别是影子银行)以及区域差异化(更多细节参见问题10)。

5.消费增长的强劲程度如何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调整经济结构,即摆脱对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将消费作为新的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

而且官方文件中也曾多次强调这一点。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三中全会报告中却没有提到这一点。

而且2013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不降反升,2013年前三季度投资的贡献为55.8%(而2012年和2011年分别为47.1%和47.7%)。

这只是一种巧合,还是政策重点转向的信号?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可能反映了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面临左右为难的困境。

如果要保持到2020年前7%的增长目标,那么将不得不继续将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净出口从2007年后就失去了增长引擎的地位。

仅仅依靠消费也无法保证经济维持较高的增速,因此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的转变只能缓缓图之。

转变之所以迟缓的原因有多个。

首先,尽管中国的投资/GDP比率仍是全球最高的,但人均资本存量仍然较低。

2011年中国的资本存量/GDP比率约为245%,与日本类似。

因此,中国仍然处于资本积累的过程。

的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国在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环保和医疗保健等领域仍有巨大的投资需求。

中国高企的国内储蓄率为投资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

中国的家庭消费仅占GDP的36%,而上世纪80年代曾一度达到51%。

但我们怀疑消费/GDP比率下降的水平可能被夸大。

首先,房屋成交量的爆炸式增长导致官方统计数据失真。

中国从1998年开始改革住房制度。

新房成交量从几乎为零到2012年的人民币5.3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0.1%。

由于官方统计显著低估了设算租金,从而导致消费/GDP比率的时间序列的人为失真。

事实上,消费/GDP比率的下降的确与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同处一个时期。

第二,中国较高的个人税率导致许多民营企业家漏报瞒报收入,为了少纳税,他们将大部分的消费报告为企业投资。

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总额所占比例很小(2012年为6.7%,2013年1月-10月为5.8%)也是收入漏报瞒报的另一佐证。

第三,服务业也存在漏报瞒报现象,意味着服务消费也存在漏报瞒报。

由于官方估算的消费数字过低,因此仅依靠消费代替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期望不太现实。

更重要的是投资回报率下降。

根据我们的计算,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比率(即新增投资对应产出增加的比率,比率越高,投资效率越低)自2007年以来大幅恶化,从2007年的2.9增加到2012年的6.3。

因此,改革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