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5887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x

教学实行量化考核,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

每年举行课堂教学观摩竞赛、优质课比赛、技能实践比武等岗位练兵活动,涌现出一批教学方法先进、学生反映良好的校内、厅级、省级教学骨干力量和教学带头人、全省“名师”及省部级“劳模”。

毕业生“双证(多证)”率达100%。

“十一五”期间,学院学生在参加教育部、交通部及青海省举行的各类技能大赛上共取得19个奖项。

4、教师结构不断优化、素质得到提高。

学院每年用于教师提高学历和培训的专项资金20—3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到“十一五”末,学院在职职工283人,其中专兼职教师208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70人(比“十五”末增加了29人,),讲师71人;

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学位教师实现了零的突破,目前有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教师41人、本科学历的138人,“双师型”教师100人(比“十五”末增加了49人),专业教师获得各类职业资格书的73人;

到“十一五”末学院有省级骨干教师7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级劳模2名、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1名。

教师职称、学历层次、年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治教,德育育人,为人师表,在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院跨入“全省用人环境先进单位”行列。

5、学生管理工作、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扎实有效。

到2010年,学院在校生达到4425人,“十一五”共培养全日制高职、中职、成人、函授等各类毕业生4529人。

“十一五”期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在95%以上。

在2006年和2008年全省第一、第二轮“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中,我院两次名列第一,两次被评为“青海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6、专业建设得到加强。

“十一五”前三年经省教育厅审核同意备案高职专业由原有的17个增加到27个。

各专业实验开出率95%以上,其中公路施工技术、桥涵施工设施、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模块等4个课程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高职高专示范建设课程;

汽车运用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9个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示范”建设专业;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紧缺性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基地。

7、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十一五”期间学院科研共有4项(次)厅级科研项目通过论证并立项。

课题《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应用研究》2009年获青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8、实训基地建设得到发展,产教结合更加紧密,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院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又合资建立了和汽车专业相关的“青海海达汽车检测有限责任公司”,独资建立了和旅游专业相关的“青海省海通旅行社有限公司”,独资建立了和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相关的“西宁海通宝玉石有限公司”。

培训部和鉴定所每年完成培训、鉴定任务在5000人次以上。

实训基地及服务部门的收入,缓解了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

9、有力推进学院制度建设和高效管理。

本着“管用、统一、完善”的原则,重新梳理572项制度,修改完善《教学工作质量考核体系》等7项制度,新出台《学院招议标工作管理与监督实施办法》等36项制度。

10、加强党建、精神文明、和谐校园建设与共青妇工作。

“十一五”期间,学院保持了青海省、交通部“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次获“全省教育系统维护社会稳定先进集体”。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学生党员占在校学生总数比例提高到4%;

保持了厅级“先进党委”、“省级模范职工之家”的荣誉;

创建全国、全省“巾帼文明岗”各1个;

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国家级、省部级集体奖4项。

“十一五”学院办学综合效益明显增长,比“十五”期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总之,“十一五”是我院改革和发展、办学条件改善较快的几年,学院固定资产翻了一番,经费投入向教学一线倾斜,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学院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继续加快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院作为全省唯一交通类高职院校,在“十二五”期间将一如既往,努力适应市场,为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事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遵照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认真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努力创建合格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创新精神的交通高职学院,加强科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新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们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双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院“双师型”教师比“十五”末增加了49人,但学院“双师型”素质教师只占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45%,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偏低,双师素质内函建设有待加强。

2、新校区建设资金压力较大。

“十一五”期间随着学院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学生规模的扩大,我们在原规定规模1500名学生的三个分散校区(占地185亩)里容纳了4425名学生,在专业拓展、实训室建设等许多方面无法进一步推进,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为了适应“西部大开发”对我省交通运输事业跨越式发展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省交通厅在西宁市生物产业园区经二路为我院征地524亩用于新校区建设,2010年将开工建设,建设资金压力较大。

3、在科研方面,层次不高,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待进一步引导和激励。

二、“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需求

“十二五”是我国加快发展和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十年的关键时期,也是青海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还是青海省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34号)和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发[2010]5号)文件精神,加强生态保护、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和维护稳定的关键期。

随着第二轮西部大开发,青海交通行业将再次迎来大发展的重要机遇。

根据《青海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青海省道路客运量约为1.3亿人次,年均增长5.4%左右,道路旅客周转量约为65亿人公里,年均增长6.3%左右;

公路货运量约达到1亿吨,年均增长5.8%左右,公路货物周转量约达到88亿吨,年均增长5.7%左右。

“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国家高速公路青海境内路段1152公里,地方高速公路1610公里(高速692公里、半幅高速802公里、一级路116公里),总投资约396亿元;

改建国省干线公路3860公里(二级路3232公里、三级路628公里),总投资约95亿元;

改建农村公路(含通乡油路、通村油路、农牧场路、通寺院路等)39769公里,总投资约112亿元;

新建、改建等级客运站200个,货运场站30个,总投资约15亿元;

建设国防公路和部队营区外道路326公里;

实现黄河贵德以下航道分段通航,总投资约1.7亿元;

强化运输组织,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大力推进道路运输辅助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运输安全水平和交通应急保障能力;

推进科技进步与信息化建设;

以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大实施“科教兴交”的力度。

要实现青海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人才是关键。

(一)缺乏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十二五”期间,青海交通行业将迎来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交通

科技的进步,急需一大批掌握最新科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交通运输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

截止2009年底,在全省10144名交通职工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112人,只占到30%。

(二)交通技能型人才短缺、需求量大

“十二五”期间,要完成繁重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养护

任务,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实用技术、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交通技能人才,特别是在交通工程建设与养护、汽车运用与维修、工程设备管、用、养、修等专业,技能型人才严重紧缺,全省交通行业技师和高级技师仅有209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06%,大大低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5%的要求。

(三)仍需加大继续教育与岗位培训力度

虽然经过“十一五”建设,全省交通专门人才的比例达到60.31%,比“十五”末提高了10.65个百分点,但交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

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交通行业“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期间交通教育和培训工作必须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行业的发展要求,加大交通管理干部与职工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

(四)玉树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需要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给玉树县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灾区广大农牧民群众,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灾区看望受灾群众并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6月13日国务院批准并发布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家将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生态环境切实得到保护和改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及市场服务体系功能全面恢复,服务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为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奠定坚实基础。

玉树灾后重建所需建设人员、建设物资都要经过公路运输的方式运往灾区,根据预测,玉树三年灾后重建物资运输需求将超过2300万吨,加上建设施工人员及当地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必需品运输,年均运输量约为1000万吨。

由于玉树海拔高、气候寒冷、施工期短、生态环境脆弱、建筑资源缺乏等条件制约,重建期间物资运输日均超过3万吨,前两年建设高峰期5—9月份预计日均运输量将达到10万吨左右。

国道214线和省道308线是灾后重建人员、物资运输的主通道,其中214国道高峰期车流量预计将达15000辆次/日。

与此同时,大规模建设也将带来人员运输量的大幅增长,建设高峰时段灾区施工人员将达10万人左右,每年4、5月份和9、10月份会有两个单向运输的客运高峰,每年建设施工期间的客运量预计将超过65万人,比正常年份同期增长7倍以上。

预计省道308线将承担25%建筑材料的运输。

同时,公路运输还要为铁路、民航提供集疏运服务,运输任务十分繁重。

为此省交通厅编制了《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公路保通实施方案》,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任务,为建设生态美好、特色明显、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奠定坚实基础。

三、“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学院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办学。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目标,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

落实“科教兴青”、“科教兴交”战略;

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从严执教,严谨治学;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

坚持社会需求就是办学方向,企业认可就是质量标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就能促进学院发展的办学思路;

坚持立足交通、面向社会,为地方、行业、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

加强专业建设,瞄准青藏高原交通运输及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拓展建设专业群;

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

优化教师结构,打造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双师”优秀教学团队;

探索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加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走教产研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路子,以达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更好地为青海乃至青藏区域交通运输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办学、民主办学、办人民满意高等职业院校的原则;

2、坚持服务第一,为交通事业及我省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主动为交通建设事业发展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

3、坚持服务交通及我省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交通职工提供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和建设高素质从业队伍服务的原则;

4、坚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管理理念,主动适应交通教育发展和人才发展需求的原则;

5、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

(三)学院定位

1、办学规模定位:

到“十二五”末,学院各层次办学规模扩大为5000人,各类短期培训年均5000~6000人次。

通过五年的奋斗,逐步将学院建设成“交通特色鲜明、市场针对性强、专业设置合理、教学模式先进、产学研联系紧密、团结进步和谐”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2、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交通,面向社会,培养适应交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青海交通行业输送合格人才的同时,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等,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3、办学形式定位:

以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兼办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开展成人教育,大力开展继续教育与岗位培训。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德能并重,教学与生产并重;

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相结合、职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顶岗实训与就业相结合;

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高原、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

4、专业设置定位:

立足交通类专业,积极开办地方经济社会发

展中的紧缺专业,为交通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打造品牌专业。

5、师资结构定位:

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建设、引进和培养师资队伍,努力打造一支与学校教育培训规模相当、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通过借助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自主培训,制订轮训计划,聘请一批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专业兼职教师,提高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形成一支“一专、多能、多证”的专职教师队伍和“技高、德优、善导”的兼职教师队伍,构成“技能熟练,善于引导,效果明显”的教学团队。

四、“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十二五”期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要求出发,以为青藏高原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

人才为目标,围绕《青海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加快构建适应综合运输发展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努力增强公路水路交通对全社会的运输能力、进一步加大交通结构的升级调整力度、努力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绿色公路交通体系、切实提高运输安全水平和交通应急保障能力。

”的发展重点和《青海省高等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发展目标》提出的“高职院校以行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适应行业需求,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宽行业领域需求,大力培养实用性、技能型、复合型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应用性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总体发展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更加密切与企业的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主动适应青海交通及青藏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继续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

聘任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巩固已建、根据发展新建“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

进一步拓展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加快发展,努力把学院建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二)具体目标

1、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确立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一个导向、二个并重、三个结合、四个面向”办学理念出发,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形成独具特色,规范、严谨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促进管理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

围绕“工学结合、德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推行“德育渗透、项目贯通、三合三段”(教学组织三结合、技能形成三段式)、“一条主线、两元结合、三个平台、四个能力、素质教育全程贯通”(能力主线;

学校企业;

学习领域平台,校内实训领域平台,校外顶岗平台;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

素质教育全程贯穿)、“交替循环、宽基精技”(工学交替,知行循环;

专业基础宽,核心技能精)、“候鸟五段式”(专业基础知识、岗位技能认知、专业理论、岗位全真实训、顶岗实训)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执行教学各项管理制度和责任制,规范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认真实施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工程;

认真开展课堂教学观摩竞赛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环节过程管理,用制度规范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行为;

教学实行量化考核,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每年举行课堂教学观摩竞赛、优质课比赛、技能实践比武等岗位练兵活动。

2、组建青海交通职业教育集团。

充分依托行业办学优势,整合学院优质教学资源,大力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3、加强专业建设。

“十二五”期间,探索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

在现有26个高职专业的基础上主动适应青海省及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新增3至5个专业;

力争建成国家级精品(示范)课程1-2个;

5门课程达到省级精品(示范)课程标准;

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适度传授基础理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制定制度和保障措施,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到“十二五”末,使专任教师达到职工总数的60%以上;

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0%以上;

具有研究生硕士学位的达到教师总数的25%;

具有高级职称的达到30%以上;

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的70%以上,各专业培养选拔2-3名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

培养1至2名全省“名师”;

聘请(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左右;

每年投入不少于25万元的教师培训经费,计划每年安排20%以上的专任教师参加培训学习。

到“十二五”末,使师生比基本保持1:

18-20。

5、科研工作。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申报完成省厅级科研、教研课题5--10项。

6、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按“校企一体”的专业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及服务机构建设,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要求创建真实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为原则,通过改造、扩建或新建“工学交替”、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校内实训实习中心,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实训、“双师”培养、服务社会、自我“造血”四大功能;

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建成区域分布合理,可接纳学生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能快速适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又能解决学生就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网络;

进一步完善实训实习软件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到“十二五”末,共建设仿真实践教学基地1至2个、公路桥梁材料仿真实训基地1个,校内实验实训室22个,扩建校内实验实训室13个,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占实践教学学时的80%以上;

新建和完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58个,使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总数达到128个。

为各专业学生实现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创造条件。

7、加强合作交流。

利用学院教学资源,加强与辽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与我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的14家学院对口专业进行师资培训、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进行合作与交流。

通过对西宁市新世纪职业学校、格尔木职业技术学校和青海省海南州、海北州、海东地区职业学校的帮扶共建,提供教学、专业建设、教师培训和实训中心建设方面的支持。

8、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建设、搬迁工作。

建设总体布局参照“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来规划建设。

2010年新校区建设完成设计,教学楼等主要建筑的建设开工。

力争3至4年完工。

新校区建设要按照统一规划、适当超前的原则,建设一所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的现代化新型校园,体现现代建筑艺术与高等职业教育氛围、校园文化与园林景观、民族文化与现代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9、学生管理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进一步树立“勤奋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