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25334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可见在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人生观是模糊的、消极的,对高层次的理想缺少憧憬和追求。

(三)基本道德观

是非观:

睁开眼睛看世界,开启头脑想问题。

63.9%的教师认为当前中学生敢于怀疑一切,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不会不加分析地接受广播、电视、家长、老师的宣传,而是十分注意自己的现实感受和由此而取得的直接经验。

法制、权利意识: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最多,占40.9%;

选择“忍气吞声”的学生仅占2.8%;

近一成的学生选择“以牙还牙”。

纪律观:

有50.3%的学生最反感的德育活动是“说教和纪律约束”;

60.8%的教师反映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守纪律了;

5.3%的教师对目前学生的自由、随便、玩世不恭、懒散的态度十分反感。

利益观:

尊重集体利益,兼顾个人利益。

在访谈中有20.3%的教师认为,当前中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了;

而几乎100%的学生都渴望有一个温暖的集体,表示愿为集体作贡献。

当前中学生除了在集体中努力尽自己的义务外,也关心集体对自己权益的维护。

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许多人会把天平向自己一方倾斜。

而在处理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他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上,主张“公私兼顾,既利人又利己”的占86.3%;

赞成“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仅占8%。

可见当前中学生有一种利他与利己相结合的倾向。

三、调查分析

我们认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内政治、经济生活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人们开阔了眼界,思想更加活跃;

法制的不断健全、民主进程的推进,逐渐唤醒了人们的自主意识。

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最敏感的一群,作为时代精神最紧密的追随者,他们的思想与道德面貌也应该是随着社会发展而进步的。

进入90年代以后,全国中小学校普遍重视抓好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十余年扎扎实实的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中学生基础文明水平有显著提高。

但是,问卷调查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情况,学生在问卷中所反映出的文明水平与人们的感觉有很大出入,这说明很多学生都知道应该怎样做,但未必能够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表现出文明行为。

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仍然任重道远。

中学生在价值追求方面的选择,显示出社会竞争、拜金主义对学生的影响之大。

一方面,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孩子们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压力。

他们目睹了下岗的危机,暴富的神奇,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使他们十分现实地考虑自己的将来。

另一方面,不当的教育也有不可推却的责任。

老师们很少给学生进行有关信仰方面的清楚的解释和明智的引导。

有的老师认为给学生讲为国为民的大道理太过空泛,远不如小道理来得实在,但这些看似实在的小道理永远无法搭建起青少年一代神圣的精神殿堂。

正是在这种功利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氛围之下,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学习目的表现出迷茫与困惑。

中学生在基本道德观方面,既表现出可喜的进步,也反映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出现的价值多元和主体意识逐步觉醒,都深深地影响着当前的中学生。

他们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渴望得到自由表现的机会,思想活跃,眼界开阔,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注意维护自己的权利。

但在弘扬主体精神的同时,他们又易于过分自我中心化,表现出对师长、家长的反叛,代际冲突频繁发生。

一些抱守师道尊严不放的教师板着面孔去传播传统的观念,十分敏感地维护自己的权威,学生们对此既无法心悦,也难以诚服,教育的效果因此而被打了折扣,缩了水。

另外,一些教育工作者不能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难以做到以宽容的态度对待。

在新的教育氛围里,一些教育工作者不懂得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仍然在扮演道德评判者的角色,道德教育模式和方法未能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致使新旧道德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难以对话,教育要求未能与学生的道德需求叠合,教育行为难以作为学生道德生活的引导。

四、对策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

1.学科课程渗透德育。

学科渗透德育要坚持有意、有机、有度、有效的原则,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德育要求应体现于备课、上课、辅导、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等各个环节中。

2.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应充分利用乡土德育资源,将之梳理为诸如历史文化、民族精神、革命传统、风土人情、新人新事等系列,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地方文化、乡情民风结合起来。

3.开展德育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如某校学生研究“世界上的儿童”主题。

学生打破年级界限,自愿结合,以兴趣为中心组合,自己搜集材料,筛选材料,确定分主题与论点,进行科学实验或调查研究,论证命题,写出研究报告。

然后请相关的专家进校进行答辩。

第一组学生研究的分主题是“战乱中的儿童”。

孩子们收集了大量有关受战火蹂躏儿童的图片、文字、数字,论证了战争给儿童带来的灾难。

第二组学生研究的分主题是“受虐待的儿童”。

学生们下载一些互联网上的色情图片,作为某些别有用心之人运用科技手段虐待儿童的罪证。

4.推进德育活动课程化改革。

要制定德育实践课程方案,以推进德育活动课程化改革。

应确保每学年德育实践活动的时间;

建立中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制度;

结合研究性课程的实施,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进行劳动体验;

实行德育实践记录卡制度。

认真梳理各种德育活动,深入研究其目标、功能、实施手段及关键环节,把多年坚持的传统活动与影响较大的系列活动逐渐积淀为稳定的德育课程,让中学生分期、分批到各类基地进行各种体验、实践。

学校要把在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整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周密部署,做到系列化、层次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引导学生在道德体验的基础上产生道德需要

无论是进行伦理谈话还是组织活动,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着眼于学生是否从中获得了正确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当学生获得了这种情感体验,才能使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

应通过德育过程,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或创设的情境中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产生一种体验,明白一个道理,通过日积月累,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让学生体验到被人关注与关注别人、被人爱护与爱护别人的温暖与幸福,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与自豪,感受到仁慈、宽容等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人生自强不息,奋发上进的力量,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使时时成为实践之机,处处成为体验之地,事事成为提高之梯。

使学生通过体验,达到自悟。

(三)由外部教育导向主体性自我教育

1.主体道德发展目标的自我建构。

教师和家长根据国家德育大纲和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道德发展提供“参考目标”。

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生和同一学生的不同时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参考目标”进行审视,将符合自己需要的内容纳入原有的道德结构中去,并确定某一阶段自我发展目标。

2.主体道德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既不是靠教师的传授、灌输获得的,也不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只有在具体的道德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

要充分发挥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根据自我发展目标确定活动主题,通过分组讨论和相互合作,决定活动内容,确定活动模式,设计活动方案,收集活动材料,做好活动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

从活动的主持到具体的开展,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既“导”又“演”,使学生充满情感的体验。

3.主体道德行为的自我评价。

在进行自我初步评价、伙伴团体评价、家庭成员评价、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学生个人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第二次自我评价。

第二次自评的意义并不在于结果一定会和第一次不同,而在于通过多维评价,使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更客观公正。

2015.3.12

 

2016年思想品德论文参评:

论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宜阳县张坞镇第一初级中学梁顺光

摘要:

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分析其消极行为的原因,从学校、家庭、社会和中学生自身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原因对策

一、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分析

当代中学生所面临的是全新的环境。

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传播,各种信息纷繁芜杂,中学生面前摆放的有“仙果”,也有“毒瘤”,这在他们还不具备完全的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的情况下。

在成长过程中,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消极的现象和行为。

(一)积极的一面

1、新时期的中学生崇尚奋斗,面对竞争自强不息,他们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为未来而努力奋斗。

2、新时期的中学生追求平等、敢作敢为,他们渴望成为生活、学习的主体,时时处处体现出公平与平等。

3、新时期的中学生,充满爱心、展现自我。

如汶川大地震同学们踊跃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积极参加美化环境、演讲比赛等并能搞得有声有色。

(二)消极的一面

1、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淡薄。

新时期的中学生虚荣心极强,攀比吃、穿、住、用,讲究名牌。

考试作弊、骗取分数、不守诚信、已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宽以待己,严于待人,新时期的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强调“人人为我”,而很少考虑到“我为人人”,自己干什么都行,对别人的要求则很高。

缺少应有的社会道德责任感。

3、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新时期的中学生,集体观念淡薄,在学校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中,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或是即使参加也是热情不高。

特别是许多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的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4、法制、纪律观念淡薄。

近几年来,青少年上网成性,由于受不健康的黄色等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现象也有抬头迹象,对青少年危害很大。

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和学校问题。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

1、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失当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作为教育者就要了解

和正确把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但在现实中,师生之间有一定的隔膜,往往学生说的并非都是心理话,我们所了解的也不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认识当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生成绩好,一切都好”——评价方式不当,大多数人把德育看成一种知识型课程,追求的只是考试成绩,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行为手段,违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情感体验的内在要求和目标。

2、家庭教育的忽视

新时期中学生的家长工作量大,家务活重,与孩子门交流很少,关心只停留在问一下孩子考了多少分。

还有一些家长教会孩子不正当的竞争意识,忽视综合素质。

3、社会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变化,中学生的思想状况也不例外,在“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的思想支配下,人们采取各种方式获取经济收入,由于各种原因多劳未必一定多得,使人们的心理发生了严重的失衡,大学生就业难,上班后“拿固定工资”并无大财可发,而开私家车,“盖小别墅”的那些神木、府谷、山西的煤老板,又有多少文化呢?

他们感慨。

功利色彩的过于浓厚偏离了中学生的思想。

4、新时期中学生自身方面:

“自我定位”不明确。

目前中学生流行这样的口头禅:

“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吃喝玩乐,生活过好,省吃省喝青春白过。

”可见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分辨能力都比较差,缺乏理想、目标不清,自我认识不够,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改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教育部门切实更新观念,努力探究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

切入点。

首先政府教育部门应该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开辟方便之路,改进对学校和校长的评估方式。

其次学校各主管部门如学生处、团委、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成一种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教师必须切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从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为学生排忧解难。

为学生做实事,甚至还应当做学生的服务员,尽量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动态。

让学生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同时学校还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正面宣传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广播站、电视台、记者站、勤工俭学、公益劳动、校园环保站、文学社、篮球协会、兴趣制造小组等活动。

陶冶学生情操,从不同方面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养成。

2、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加强家庭教育技巧培训。

家庭是孩子

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家长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人生态度、日常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领导,可组建一些“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成才观。

使家长能把子女当作知心朋友,坦然交流,尊重子女的人格和自主精神,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改变简单粗暴“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

3、整合各种社会闲置资源,构建社会德育网络。

新时期的中学生被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所包围,并诱发出多种负效应。

这要求社会大环境要净化,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氛围。

一要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如革命遗止、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

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整体效应,增强德育实效性,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

二要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文化出版市场的管理。

抓好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舞厅等场所,严禁不良思想对中学生的侵袭。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主体德育网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只有认识到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才会找出相应的对策,可喜的是全社会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在通力协作,共同努力。

我们坚信,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更加扎实,行的更加辉煌。

2016.5.11

2014年思想品德论文参评:

新时期中学思想品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

当前我国社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尤其是在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混乱无序的局面。

这必然对中学生思想品质造成一定冲击和影响。

我们通过调查和访谈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质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针对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中学思想品质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

新时期;

中学思想品质;

现状;

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领域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尤其是存在某些道德失范和违法乱纪的行为没有及时得到有效遏制和制裁的现象,这必然对中学生思想品质造成一定冲击和影响。

2008年9月至12月我们课题组在河北省部分中学通过发放问卷、师生座谈等形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我们既看到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可喜的情况,也发现因为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中学生自身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局限,部分中学生道德品质不尽如人意。

我们希望能管中窥豹,为推进我省中学思想品质建设而努力。

一、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念基本形成并积累了深厚的情感,但在多种因素影响和冲击下有下滑的趋势。

一方面大多数中学生对国家、民族、政党、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等有了明确认知,培养了较深的感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信心。

作为国家意识的体现,国旗国歌是国家的象征,也是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内容。

如当看到中国国旗升起,听到中国国歌奏响时,有72.6%的人感到骄傲自豪;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要为此努力学习的占40.5%。

另一方面,在西方强势文化思潮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受到巨大冲击,理想信仰迷失。

少数同学表现出对国家感情淡漠、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未来产生迷茫,甚至漠不关心。

如在升国旗唱国歌活动中,有16.7%的同学从来不唱国歌,认为升旗活动和平时一样或没感觉的占27.4%;

有3.2%的学生从来不关注时事;

而问到入团的动机时,对“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个选项竟无一人选择。

 

(2)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已然向个人本位转化,价值观趋于多元化。

一方面,他们求知欲强,有较强的集体观念。

如为了本班在会操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同学们约定周六到学校训练,选择提前到校,做好充分准备和准时达到,参加训练的有95.2%。

另一方面,部分中学生受课业压力和社会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也表现出社会责任感差、集体观念淡薄,注重追求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如23.3%的学生为了将来更有利于考大学、找工作才入团。

如有73.3%的同学选择读书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做准备,而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社会做贡献而读书的仅为16.7%。

年级越高,这种思想倾向性越明显。

  (3)道德观念已基本形成,能运用道德准则对事物进行正确的评价,但知行并不统一,行为具有不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差。

一方面,从调查中我们看到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认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自己实际生活中奉行,其中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影响最大。

如学生认为他们思想道德原则的主要来源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日常教育的占46.7%,是思想政治课的占30%;

有44.45%的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班主任,认为是某科教师的占37.8%。

调查数据也显示出21世纪中学生身上具备的一些良好的素质:

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乐于助人,遵守公共秩序,有较强的环境意识等。

另一方面,少数中学生存在追求时髦,贪图享乐,相互攀比,缺乏诚信的现象有所抬头。

如选择玩和吃好、穿好为自己最大的愿望的占9.4%。

在零花钱的使用上有64.45%的学生选择购买零食,饮料。

初中生有59.4%的人表示考试从不作弊,发现他人作弊会制止的占31.2%,而高中生表示从不作弊的则下降为16.7%,偶尔作弊的为73.3%,发现他人作弊会制止的是零!

在对教师访谈和实地校园环境考察后发现,与调查中学生高调的环境意识不符,实质是老师在和不在不一样,学生值日和不值日时表现不一样,知行脱节,缺乏自觉性。

教师们还谈到:

现在的中学生攀比的心理很普遍,尤其在业余生活方面表现更为明显。

  

(4)注重人际交往并积极发展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首先两代人之间呈现出相互理解,有良好沟通的局面。

如当问到在与父母意见不一致时你一般怎样做时,80.55%的学生选择父母意见正确就按父母意见去做;

自己的意见正确就应向父母解释,取得父母理解。

父母也成为孩子最大的道德教育者和物质精神支持者,如83.3%的中学生表示自己思想道德原则来源于父母或者家人。

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有35.4%的人会找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解决。

但也可以看出子女对父母精神和心理上的依赖感较强。

其次同龄人间交往比较突出,对中学生道德品格的形成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如有16.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为人处世依据的思想道德原则来源于同学或朋友;

有39.05%的学生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通常会找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帮忙。

最后在看待同学谈恋爱问题上,高中生相对理解和宽容,认为这是他们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的占36.7%,初中生则为25%;

高中生认为不影响学习的话,可以谈的占53.3%,而65.6%的初中生则认为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谈。

 (5)对法律知识求知欲较强,有正义感,但由于知识和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法制观念往往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自控能力弱。

一方面在座谈时师生都提到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严格要求学生。

对一些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持明确的否定态度,表现出正确的是非观念。

另一方面,遵纪守法的自控能力弱,法制观念亟待加强。

调查显示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道一些的占53.1%,不知道的占40.6%。

座谈的教师们反映学生经常有自习课说话、逗着玩、课间有吸烟、节假日有上网等违纪行为。

对老师的批评,一般是表面上能接受,但起不到实质性作用。

少数学生只有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紧密盯防之下反复违纪的行为才会得到遏制。

二、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质的现状而提出的对策

1、树立大思想品质的观点,社会、家庭、学校联手共建育人环境家庭、社会是思想品质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达到优势互补。

首先,抓好社会大环境的治理,实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有很多教师在访谈中表示,社会大环境和社会不良风气给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品格等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使他们过早的“成熟”。

相比之下,现行学校思想品质就显得空洞无力。

其次,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容忽视,开办“家长学校”成为众望所归。

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随地影响和教育着自己的孩子。

这一点在调查访谈中得到明确反映。

家庭教育不当如百般溺爱、放任、粗暴已经成为中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源泉,给青少年埋藏下道德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祸根。

有的教师就谈道:

“有的家长认为一个孩子花点钱怕什么。

”因此,只有让家长先受教育,才能使家长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出表率,使家长错误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得到及时纠正。

  2、改进教育管理方式,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中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在校时间会越来越长,而且有一大部分学生在校住宿。

因此我们依然要发挥学校思想品质优势,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首先要坚守学校思想品质的主阵地,彻底转变重智轻德的旧观念,使思想品质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调查显示,学校领导与班主任日常的品德教育和各位教师的授课是学生获得道德原则的主要渠道。

所以,我们在实践中应着力做到:

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身教重于言教的观念;

二要注重内容层次性,与学生日常品德行为教育紧密结合。

既要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也要进行基本的社会公民教育;

既要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也要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让学生感到思想品质就在我身边;

三要注重思想品质向各学科教学渗透,发挥“润物细无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