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4019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5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市政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市政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市政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市政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政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市政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政学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市政学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

P10

1、专门分析城市

2、重点分析市政主体及其运行

3、对市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阐述

2市政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政治学:

行政学:

与城市学:

三、市政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1、市政学的研究方法: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1)系统的研究方法

(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

2、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

(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

(2)加强市政学研究,也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

(3)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

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的概说

1、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特点:

(1)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

(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2、城市的形成:

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千至六千年间,城市的产生有其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

在原始社会末期与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交易,是城市得以产生的经济基础。

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才使这一基础得以奠定。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新石器时代时期农业与畜牧业分工;

第二次:

原始社会瓦解时期手工业与农业分工;

第三次原始社会末至奴隶社会初商业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历史条件:

战争性质的变化;

对自然地理条件认识的变化;

部落制度向私有制的变化。

3、城市的发展:

有五千余年历史。

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城市的不断发展。

(1)古代城市阶段:

(2)中世纪城市阶段:

(2)近代城市阶段:

(4)现代城市阶段:

三个世界共存

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

(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

(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

(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城市化的特点:

(1)增长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开始趋于下降。

城市化的衡量指针(次要)P28

城市化衡量指针有单一指针和复合指针

(1)城市化水平指针

(2)城市化速度指针

(3)城市化质量指针

城市化的动力P30-P34(论述)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1)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

(2)农业发展为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

(3)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4)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5)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

(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

(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

(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窨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

(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

城市化的类型:

(1)从城市化的实际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考察

a积极型的城市化,b消极型的城市化,1)过度城市化

(2)低度城市化

(2)从以城市为中心的人口流动方向进行考察 

a向心型城市化,b离心型城市化,

(3)逆城市化

二、中国的城市化

1、中国城市化分为五个阶段:

(1)城市化的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

(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

(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

(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

(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2、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的发动和发展以政府为主导

(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

(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我国城市化的方针:

(重点)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主要是控制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人口数量),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这一方针表明城市化的合理标准或目标是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这一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不同等级城市和谐发展的结果,而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发展中应有所区别与侧重。

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50万以上大城市,100万以上特大城市)

(1)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

(2)大城市的发展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大城市发展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4)少数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上获得区域优势

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

(1)有利于“发展中间促两头”

(2)有利于加强城乡联系

(3)有利于城讪化两种方式的协调——内涵式;

外延式

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

(4)便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利于农村社会转移型

(6)利于地方性城市网系统的形成

第三章 城市功能和结构

1、城市功能(城市职能):

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

2、城市功能的特征:

(1)整体性(城市功能是各种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结合的整体)

(2)结构性(指城市系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方式)

(3)层次性(城市功能是由不同层次的了系统构成的大系统)

(4)开放性(城市的各种功能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外围区域而言的)

3、城市功能的类型:

共同功能:

(2)主导功能:

(3)特殊功能:

(4)综合功能:

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次要)P50

(1)自然条件(经济地理条件、交通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状况等)

(2)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城市的济实力制约着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形成,而城市的经济实力又依赖于城市的主导产业)

(3)行政区划(大中小城市一般是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政治中心和行政管理中心,而城市的政治和行政管理中心功能会带动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的发展,促进城市其它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4、城市功能的发展规律:

为什幺说迭加性发展规律是城市功能发展的一般规律?

(论述)

(1)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出现了迭加性发展的趋势。

城市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和贸易功能迭加发展的过程,后来城市手工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迭加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在工业社会时期,城市除了继续保持原有的政治功能外,经济功能开始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

在工业生产的带动下,城市的商贸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消费中心等功能逐渐增强,城市功能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在后工业社会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变化。

综上所述,城市功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功能到多元功能的过程,原来没有的功能产生并发展起来,原来有的功能在被继承的同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使得现代城市成为多元功能的集合体。

这就是城市功能迭加性发展规律。

在城市功能一般发展规律的支配下,城市功能还有以下三个具体的发展规律:

(1)城市功能迭加倍增效应规律

(2)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

(3)功能升级增量规律

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化途径P55(注:

每个途径都是一个简答题或论述题)

(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

二城市结构:

城市的经济结构、城市的社会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经济结构主要内容P58(1-4条简答或多选)

1、城市的产业结构

城市产业结构的内容(简答):

是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

国际上普遍按照劳动对象的加工顺序分三类:

第一产业:

它是直接作用于自然界存在的物质,生产初级产品的产业

第二产业:

它是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如采掘业

第三产业:

它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为传递产品而提供劳务的产业

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简答、了解)

2、城市的企业结构:

包括企业的技术结构和企业的规模结构

3、城市的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简答)体现在控制力上

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简答)

A它们虽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但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由多层次的生产力结构决定的,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C有利于活跃市场,扩大竞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更好的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E有利于扩大就业渠道,减少十分严峻的就业压力。

4、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

城市流通结构主要包括的内容(简答、多选)

城市分配结构主要内容

城市社会结构的内容P63

(1)城市的政治结构 

包括:

A各种城市政治组织的构成,相互关系以及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

B城市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政治关系。

(2)城市的文化结构

(3)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 

包括人城市人口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

(4)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 

包括城市人口户籍结构,就业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主要表现形式及作用P67

1、城市密度(作用)合理的城市密度有利于:

A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B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节约使用土地和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C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刺激竞争,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文化和技能

D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E有利于城市政府进行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2、城市布局:

城市各类要素总是按一定形式、一定方向具体地分布与城市空间地某一位置上,或地面,或地下,或空中纵横交叉,呈多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形态

合理的城市布局有利于:

A能缩短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空间和时间,方便它们的流动,提高城市效益。

B能合理地利用城市的土地和自然条件,建立合理,便捷的交通联系

C能避免城市各物质实体或要素相互干拢,创造一个“美学上令人愉快,生理上有益于健康,经济上文化上有利于发展”的城市生产生活环境。

3、城市形态(作用)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P691、经济发展 

2、企业行为 

3、居民行为

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则P70

1、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

2、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3、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化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

(3)有利于提高市政管理水平

实现城市总体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

(1)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

(3)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4)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5)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

(6)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

三城市体系

1城市体系:

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种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的城市群体组织,它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

2城市体系的特点:

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层次性、重迭性

3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1)互补性。

(2)中介性。

(3)可输性。

4城市空间分布的原则:

(1)市场原则。

(2)交通原则。

(3)行政原则。

5城市体系的类型:

金字塔型、多核型、网络型、带状型

6区域的概念与特点:

区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地域空间,一般具有同构型、内聚性、层次性和动态性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及其作用P76

1、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2、城市之间的关系

建立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P77

(1)它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2)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

(3)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

(4)它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

(5)它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

7经济区的运行原则:

(1)经济开放、横向联合的原则。

(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原则。

(3)依托中心、统一规划的原则。

(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的原则。

(5)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

8符合什幺条件的城市是中心城市?

P81

1、中心城市不是一般的中小城市,而是在地区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2、中心城市具有综合性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

3、中心城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

4、中心城市与经济中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9中心城市的类型P82

1、全国性中心城市 

2、地区性中心城市 

3、省区中心城市

9中心城市的作用:

(1)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

(2)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先导

(3)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枢纽

10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动及其相互关系作用的结果:

(1)中心城市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

(2)中心城市是国内外市场形成和扩大的结果;

(3)中心城市是城市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产物;

(4)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是中心城市形成的基础。

11影响中心城市强度的因素P84

1、中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

2、城市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

3、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四章 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各城市间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

城市性质是由该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方向所决定的,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集中反映。

(城市职能包括城市主要职能、城市辅助职能)

2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和联系P86

区别:

1、城市性质是标明城市类属的概念,即反映特定城市的性质。

而城市职能是标明城市功用的概念,反映特定城市的作用和承担的义务。

2、在多职能的城市,城市性质的范畴里有城市职能的部分,但城市职能只构成城市性质的一部分,并非所有的城市职能都能概括城市的性质。

3、城市性质是相对稳定的,而城市职能是多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供水、用地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

1、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并属于城市主要职能之中。

2、在单一主要职能的城市,城市性质与城市主要职能是一致的。

而在多种主要职能的城市,城市性质是城市多种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

3确定城市性质的原则:

(1)全局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

(2)区域内各城市合理分工的原则

(3)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相结合

(4)详尽地占有和分析资料

4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P86

1、确定城市性质,能为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确定城市性质,能为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3、能明确城市部门结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4、能合理租用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5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定性分析法

(2)定量分析法(3)比较分析法(4)综合分析法

6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P90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远景规划和区域规划

2、区域自然、资源、能源、国防及历史条件

3、城市发展现状

4、城市发展远景

5、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

二城市规模

1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是人口、经济、科学技术等在城市的聚集规模。

广义的城市规模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生产力规模、消费力规模等;

狭义的城市规模仅仅指城市的人口规模。

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指针:

城市人口数量、占用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

城市规模包括两个内容:

城市总规模和单个城市规模

2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是:

(1)规模-位序分布规律

(2)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规律

(3)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

3城市规模分布意义P93

1、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2、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的经济、资源优势

3、有利于确定和保持城市的合理发展规模

4、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发挥各自的优势

4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影响因素:

P94(次要)

1、国土面积和资源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发展的历史

4、人口规模等因素

5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1)自然资源和能源(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2)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

(3)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

(4)城市的性质和结构

(5)此外,一国的体制、国土面积以及人口的总量、增长速度、构成、素质等,也会影响城市的规模。

6城市的规模效益: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企业经营规模于经济效益之间有一种函数关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会下降,从而企业可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城市规模效益是城市规模演变与城市效益之间的函数关系。

7城市规模效益的特点:

规模性、空间性、外在性

8城市规模效益所涵盖的范围P98(次要)

1、从城市居民个人看,城市居民因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在城市的聚集能获得的外在效益主要有:

(1)就业机会 

(2)货币收入 

(3)从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广泛设施中得益

2、从城市厂商看,与城市规模相关的效益主要有:

(1)厂商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