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3900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届人教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届人教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届人教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届人教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人教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 根据材料中“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等信息可以看出离周王越远的等级,其分裂的可能性越大,故A项正确;

材料表明,天子之位是高高在上的,故B项错误;

材料描述了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C项错误;

分封制虽然与血缘关系有关,但材料突出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D项错误。

3.(2017·

东北四市开学考试)在西周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

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

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

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

A.强化宗族认同B.维护尊卑关系

C.凸显贵族地位D.继承华夏传统

B 从“‘姓’表明血统,‘氏’则为‘姓’的分支”可知,强化宗族认同是姓、氏能起到的作用,但不是字的作用,故A项错误;

西周时姓氏能区分贵贱和宗族,字能体现同一等级内的尊卑,故维护尊卑关系是姓氏名字最主要的作用,故B项正确;

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有姓,但凸显贵族地位不能完全体现姓氏名字的作用,故C项错误;

继承华夏传统不是材料体现内容的最主要作用,故D项错误。

4.(2017·

河南八市重点高中质检)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

“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此材料表明(  )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C 材料中未体现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故A项错误;

材料中“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体现了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是“家天下”的表现,体现了原始色彩,故B项错误、C项正确;

材料中未出现三公九卿之间的牵制,故D项错误。

5.秦朝设官有职、爵、秩之别。

职为官员实际职务;

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沿用战国二十级军功爵;

秩表示官员俸禄等级高低,以石为计算单位。

这一规定(  )

A.保护了贵族利益B.规范了官员行为

C.维护了官僚政治D.扩大了地方权力

C 秦代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A项错误;

材料是对官员职务、奖赏、俸禄的规定,不属于规范官员行为,也体现不出地方权力的扩大,故B、D两项错误;

材料中的“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说明官员任命不是靠血缘,而且官员有职务及俸禄,体现的是维护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

6.秦汉的国家祭祀分布地点广泛。

自汉宣帝朝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的分布在空间上呈现逐渐向首都收拢的局面,至王莽所构建的元始仪,这一过程终于得以完成。

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的发展使各地联系不断加强

B.汉代儒学的影响

C.统一帝国国家行政制度趋于成熟

D.皇帝的个人喜好

C 祭祀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场所向首都收拢是汉代国家统一的一种表现,C项正确。

汉代儒学影响的是祭祀的思想理论,而非地点分布,B项错误,A、D两项并非主要原因。

7.(2017·

山西临汾适应性训练)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

“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

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

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

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

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

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

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8.(2017·

安徽宣城二模)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宮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

这种设计(  )

A.使宋代君主权力受到相权的严重制约

B.表明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当完善

C.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D.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

D 材料反映的是二府有权拒绝皇帝的诏令,不是宰相权力过大可以制约君主的体现,故A项错误;

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与材料中央机构的运作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制约,不是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故C项错误;

材料中皇帝诏令必须由二府颁布才能生效的规定,体现出决策过程的体系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

9.(2017·

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

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

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

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10.(2017·

河南商丘二模)“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

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这表明(  )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

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C 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

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因此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

11.(2017·

湖北华中名校金卷)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

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

D 明太祖时内阁并未形成,故A项错误;

限制内府和六部集权于皇帝只会增加皇帝的行政负担,故B项错误。

内府和六部本无矛盾,明太祖的制度设计让其相互牵制,才滋生了矛盾,并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

从限制内府,到利用内府牵制六部可知,明太祖意在加强对六部的监察,故D项正确。

12.宋仁宗对谏官张升说,你很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方寸。

张升明知年老仁宗儿子都夭折了,却回敬皇帝道:

臣不孤单,妻儿俱全;

陛下才孤单,只有宫女相伴。

仁宗没怪罪张升。

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大学士曹振镛总结的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

”士大夫“脾气”变化表明(  )

A.儒学思想渐趋衰微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官场风气世俗化D.经济文化没有协调发展

B 清代儒学思想依然是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

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官员实际相当于皇帝的奴仆,故B项正确;

题干中清代士大夫却没这种“脾气”,为官秘诀是“多磕头少说话”并不是世俗化的表现,故C项错误;

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与士大夫“脾气”变化并无关联,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

江西赣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

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月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110人,职纠内外官员。

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

明代还建立御史出使巡按地方的制度,出巡之官受皇帝之命,还可兼管地方其他事务,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与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

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

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按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

洪武十年隶承敕监,十二年改隶通政司,十三年置谏院,成为独立机构。

凡大臣奏章发下,分类抄出,其有违误,则予驳正。

对御史、给事中违法失职行为的处罚也是极为严格的,“若知善不举,见恶不拿,杖一百,发烟瘴地面安置”。

同时也对忠于职守的御史、给事中给予奖励。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近代)美国的建国者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

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

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

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实施监察的重要举措并归纳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监察制度与近代美国监察制度的本质不同;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监察制度的影响。

(11分)

(1)问,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一“改称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110人,职纠内外官员”“明初统设给事中……始按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则予驳正”“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对御史、给事中违法失职行为的处罚也是极为严格的……也对忠于职守的御史、给事中给予奖励”逐条概括。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得出官阶低,但权力大;

根据“明初统设给事中……成为独立机构”得出监察官员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

根据材料一“明代还将地方分区监察与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得出地方分区监察与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

根据材料一“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得出形成两套监察体系;

根据材料一“对御史、给事中违法失职行为的处罚也是极为严格的”得出注重对监察官员的严格管理。

(2)问,第一小问“不同”,结合所学可知,从本质上讲,明代监察制度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范畴,目的是维护专制皇权;

而近代美国监察制度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范畴,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得出比较有效地避免了专制权力的出现,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根据材料二“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得出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

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的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和社会的稳定。

答案:

(1)举措:

设置御史台(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查内外官员;

都察院外另立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

赐予监察御史大权;

采取奖罚措施。

(答对4点给8分)

特点:

官阶低,但权力大;

监察官员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

地方分区监察与中央按系统监察相结合;

形成两套监察体系;

注重对监察官员的严格管理。

(答对3点给6分)

(2)不同:

近代美国监察制度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范畴,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明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皇权。

(4分)

影响:

比较有效地避免了专制权力的出现,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和社会的稳定。

(答对2点4分,答对3点7分)

14.(2017·

河北邯郸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

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首先概括材料信息,提炼观点。

根据材料中“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等信息得出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根据材料中“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等信息得出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根据材料中“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等信息得出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等。

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示例一

观点:

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阐述:

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12分)

示例二

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

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示例三

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

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

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