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4讲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3103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4讲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4讲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4讲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4讲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4讲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4讲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4讲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4讲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4讲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的进步

(1)有线电报: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无线电报:

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

(3)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4)互联网:

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图示解史 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2)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4)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5)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

③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

(2)电视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日渐丰富。

3.互联网的兴起

(1)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

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

(3)影响:

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娱乐方式。

辨析比较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

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

影视主要是满足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是清末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

1872年(同治十年)李鸿章令朱其昂拟章试办。

次年重订章程,招商集股,正式成立。

名义上是商办,实际上是官商合办,大权归官方掌握。

第一期资本100万两,至1881年(光绪七年)才凑足。

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处。

承运漕粮,兼揽商货。

1877年以高价购进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一批旧轮和设备,扩大经营;

但因管理腐败,又遭到帝国主义在华航运势力排挤,一直难以维持。

1885年盛宣怀奉命加以“整顿”,由“官商合办”改为“官督商办”,仍连年亏损,甚至“远不如昔”。

1909年(宣统元年)又进行改组,归邮传部管辖。

1930年国民党政府借口整理,改为国营。

1932年归属交通部。

从此成为国民党四大家庭垄断航运事业的机构。

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到香港,后转移到重庆,战后迁回上海。

到1947年11月止,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

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

等等。

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

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

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

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

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

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要求:

分析下面的材料,就材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进行论证说明。

材料 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移植性:

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

变异性:

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

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

1.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

“文化大革命”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的服饰由单一到多元化,这折射出时代的变革。

命题角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服饰的变化及原因;

改革开放与服饰的多元化。

2.新思潮冲击下的传统婚姻现状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

闭关自守,做不到了;

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年)

发现问题 20世纪的传统婚姻习俗面临严重冲击,其根源是经济的发展变化。

命题角度 20世纪初的婚姻习俗现状及成因;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与外来思想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影响。

考点二 近代交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1.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1)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影响

①积极方面: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方面:

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内因: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②外因:

西方报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影响

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②制造舆论、唤醒民众。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③娱乐大众、传播新知。

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

根据下面材料概括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特点。

材料 在近代中国,先后建立了各项文化事业如学校、报刊、出版机构、图书馆、文化团体等。

这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表现,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结果。

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文化事业大体藉传教士发端并受其支配;

从总体上看,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中国自身独立的各项文化事业才真正建立;

到民国初年,文化事业稍具规模,并有了初步发展。

——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起步晚,发展快,阶段明显;

受西方影响大;

肩负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使命。

1.铁路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

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发现问题 近代中国铁路控制于帝国主义之手,中国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

命题角度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和作用;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与早期现代化的关系。

2.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

晚清设立电报则纯从外国移植,一切器材设备全靠引进。

这在创设初期是必不可免的,但不能长期依赖外国。

郑观应多次向李鸿章等提出:

“既各省电线万不能少,必须陆续筹办,以便交通,所用水陆电线机器、电气磁碗、纸料日多。

应即考选少年普通中西文之学生,分别出洋学习制造机器、水陆电线、电气等法。

一俟毕业,仍分赴外国制造厂学习一二年,然后返国,自行设厂制造,不独可塞漏卮,而所用材料价廉,成本自然轻减,犹望精益求精,或有独出心裁之新器胜于外国者也。

”这项重要意见格于时势,未克实现,以致始终没有生产电线及电瓶等大量需用的器材。

——摘编自徐元基《论晚清通讯业的近代化》

发现问题 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的发展困境是近代中国近代化艰难曲折的一个缩影。

命题角度 晚清中国通讯近代化发展困境及成因;

郑观应通讯近代化的思想评价。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Ⅲ,29

2014

全国Ⅰ,30

1.命题点: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中西习俗融合

(2017·

课标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 B

解析 婚礼上既有中国传统的“喜字纱灯”“旗袍”等,又有西方的“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门户出身等信息,排除A、C项;

社会习俗的变迁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影响,不是由政府主导的,材料中上海市政府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D项说法错误。

2.命题点:

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民族电影的发展

(2014·

课标全国Ⅰ,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

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

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

社会生活的变化——计时工具的变迁

(2018·

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二,29)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

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解析 从“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可以看出以民众的生活为核心,与经济活动(农事节律)相关联,故C项正确。

近代习俗的变化——婚俗的变迁

山西二模,30)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

57对新人结成佳偶。

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

这反映出(  )

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

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答案 D

解析 婚礼仅是“生活习惯”的一种体现而已,不能反映其全貌,故A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是否为自由婚恋,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仅是上海集体婚礼的开始,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集体婚礼体现了一定的政府鼓励行为,故D项正确。

3.命题点:

近代传媒的发展——报刊对新思想传播的价值

太原高三期末,14)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这说明(  )

A.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

B.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

C.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

D.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

解析 报刊杂志是传播西学的工具,但不代表只传播西学,故A项错误;

材料未强调科学著作的构成,故B项错误;

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近代交通的变化——铁路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石家庄一模,28)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

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

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

这一过程体现了(  )

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解析 根据材料“清廷不准。

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可见近代化思想与传统保守思想并存,故C项正确。

5.命题点:

近代交通的发展与社会观念变化的关系

莱芜二模,27)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

这说明

(  )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A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13)古语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反映了国人文明程度的不一

解析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是国内矛盾的反映,故A项错误;

头发服饰的变化反映了思想观念的变化,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保辫会”反映的是当时一种复辟倒退思潮,故B项错误;

依据所学,“辫发之争”的出现,都与当时出现的清朝统治全国、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政治斗争相关,故C项正确;

头发服饰与人们思想相关,与文明程度不能绝对等同,故D项错误。

2.(2017·

全国卷高考模拟调研三,28)1919年,中国一些知识妇女仿照男人剪了短发,她们的短发样式被称为“拿破仑”头、“华盛顿”头。

这反映了(  )

A.知识妇女最先思想解放

B.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

C.知识妇女接受了新思潮

D.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

解析 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思想的解放,但不能推断出是“最先”,故A项错误;

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她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因此不能推断出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普及,故B项错误;

知识妇女发式的变化反映出她们要求冲破传统思想,接受了新思潮,故C项正确;

知识妇女对新思潮的接受,不能推断出封建礼教已被完全抛弃,故D项错误。

3.(2017·

赣州二模,28)《上海洋场竹枝词》称:

“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自古招牌宜用活,尽将蜂蝶共追求。

”这说明当时(  )

A.男女平等深入人心

B.崇洋媚外渐成风尚

C.新旧观念出现冲突

D.儒家伦理遭到否定

解析 材料提及近代以来商业雇佣女职员的新现象,并未提及男女平等观念,故A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对外来事物的态度,故B项错误;

传统商业宣传靠招牌与近代的靠女性工作人员宣传有所不同,故C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儒家伦理,故D项错误。

4.(2017·

合肥二模,29)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

茶馆开张帝叔铺(teashop),特零克帝(drinktea)有鸿儒。

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

据此可知(  )

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

C.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

解析 材料中仅仅涉及中国习俗部分的西化,并未体现全盘西化,故A项错误;

材料中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放松,不是加强,故B项错误;

材料并未反映当时国人的观念,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说明当时人们对社会习俗变化的排斥,说明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艰难,故D项正确。

5.(2017·

甘肃一模,30)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

从中可以看出(  )

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

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

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

解析 “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由此可见国家法令对人们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社会追逐时尚的内容,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个性的服饰,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中山装及其特色,故D项错误。

6.(2017·

长沙高三期末,19)从晚清到民国,历届中央政府均试图厉行禁止鸦片,都未能完全肃清鸦片烟毒。

而1952年新中国开展的全国禁毒运动则取得了成功。

这一现象说明(  )

A.国民经济取得恢复和发展

B.国际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

C.新中国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鸦片成为中央主要收入源

解析 根据材料“1952年”,可知当时国民经济还处在恢复之中,故A项错误;

从近代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一直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故B项错误;

禁毒是一个全民性的工作,它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C项正确;

近代中国鸦片不可能成为中央的主要收入源,故D项错误。

7.(2018·

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量检测,10)清人在《清稗类钞》中记载:

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昂。

”材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

A.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

B.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

C.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

D.清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

解析 根据题目中“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清朝时期广州出现每人用一套器具,故A项正确;

题目中并未提到各种特色菜肴,故B项错误;

题目中体现的只是在清代的广州,并非普遍接受,故C项错误;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洋的饮食风尚并未普遍传入中国,“取代”无从谈起,故D项错误。

8.(2018·

中山高考模拟,30)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均重视交通运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