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经典例题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6083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强经典例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压强经典例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压强经典例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压强经典例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压强经典例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压强经典例题解析.docx

《压强经典例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强经典例题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压强经典例题解析.docx

压强经典例题解析

压强典型例题解析

1.一块砖,平放、侧放、立放在水平地面上,关于砖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放时压力最大,压强最小

 B.侧放时压力最小,压强最大

 C.立放时压力最大,压强也最大

 D.三种放法压力一样大,立放压强最大

解析:

当压力一定时(均为砖重G),则接触面积最小时(砖立放的情况),压强为最大.故正确答案为D.

注意:

砖被放在水平面上,所以砖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由重力产生,而砖的重力不因其放法的不同改变,所以砖对地面的压力不变,而对地面的压强,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与受力面积有关,立放时的接触面积比平放、侧放都小,所以立放压强最大.

2.如图1—4—2所示,烧瓶中的水停止沸腾后,若从烧瓶中往外抽气,会看到水又沸腾起来,这是由于(  )

A.气压升高,水温升高

B.气压降低,水温升高

C.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  

D.气压升高,水的沸点降低

讲解:

根据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正确答案为C.

注意:

本题目只要搞清楚,从密闭烧瓶中往外抽气时可使瓶内气压降低,而沸点的高低与大气压有关,如果气压降低,沸点就降低,所以停止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

3.已知图钉帽的面积是1厘米2,图钉尖的面积是5×10-4厘米2,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牛,那么图钉尖对墙的压强p2是手对图钉帽的压强p1的________倍.

 讲解 由于p1==

    p2==

  所以p1∶p2=∶=2000∶1

  即p2=2000p1 

  填2000

  注意 该题说明两个问题:

①图钉尖面积特别小,加在钉帽上一个较小的压力,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大的压强;②固体可以大小不变地传递压力,而不一定能大小不变地传递压强,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

  例4 一个棱长为米,重为200牛顿的正方体物块,放在1米2的正方形水平桌面上,该正方体物块对桌面的压强是________帕.

  讲解 物块对桌面的压强p==

  所以p==5×103帕

  注意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压强的定义式的理解.物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压力由重力产生,受力面积为接触面积,即物块的底面积,不能由桌面面积决定.

  例5 如图1—4—3所示,两长方体A和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受重力10牛,B受重力30牛,已知A对B的压强与B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3∶2,则A与B的底面积之比为________.

图1—4—3

  讲解 由题意pA==

     pB==

  所以SA∶SB=∶将pA∶pB=3∶2代入

  得SA∶SB=1∶6

  注意 在求物体B对地面压强时,当心别在压力FB中漏掉物体A的重力:

FB=GB+GA.

  例6 图1—4—4是演示“液体内部的压强”的实验示意图,将图(a)和图(b)相比较,说明在液体内部:

________________.

(a) (b) (c)

图1—4—4

  将图(a)和图(c)相比较,说明在液体内部:

________________.

  讲解 对比(a)图和(b)图得出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对比(a)图和(c)图得出“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注意 该实验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观察实验现象时,要兼顾金属盒上的橡皮膜的放法和U形管的高度差,才能分析出它所反映的物理规律.在做题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观察到现象了,但不会叙述结论,而简单地答成(a)、(b)两图的高度差相同,(a)、(c)两图的高度差不同,这是现象而不是结论.所以明确物理现象,要正确地得出结论,表达也是很重要的.

  例7 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原上煮鸡蛋,水沸腾了很长时间,鸡蛋总是不熟,其原因是 (  ).

  A.大气压强小,水的沸点低

  B.高原上气压太低了

  C.炉火的温度低

  D.水沸腾的时间太长了

  讲解 离地面越高,大气压强越小.一切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气压增大而升高.大气压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所以水的沸点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海拔1千米处约为97℃,3千米处约为91℃,6千米处约为80℃,9千米处约为70℃.在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顶大约在72℃水就沸腾了.所以选项A是正确的.

  注意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减小的过程是不均匀的,越高,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得越慢;同一地点大气压强还随气象情况和季节不同而变化.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一些,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一些.

  例8 用来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 (  ).

  A.托里拆利实验    B.气压计

  C.马德堡半球实验   D.无液气压计

  讲解 用来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常用的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也叫无液气压计.托里拆利实验是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是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这道题选项B是正确的

  注意 大气压的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离地面高度的增加,大气压的值明显的降低.在海拔2000米以内,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降低133帕(1毫米水银柱).利用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在无液气压计的刻度盘上标上高度就构成了高度计,它是航空、登山必不可少的仪器.

  例9 如图1—4—5所示为四个描述离心泵工作原理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

  讲解 水泵在起动前,先往泵壳里灌满水,起动后,叶轮在电动机带动下高速旋转,泵壳里的水也随着叶轮高速旋转,同时被甩入出水管中,这时叶轮附近压强减小,大气压迫使低处的水进入泵壳中而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A     B     C     D

图1—4—5

  注意 抽水机里的压强小于外面的大气压,大气压使低处的水进入抽水机,从而实现了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

  例10 如图1—4—6所示,甲、乙、丙三个容器(容器重忽略不计)底面积都相同、高度也相同,如果三个容器都装有同种液体,求:

图1—4—6

  

(1)哪个容器受到液体的压强和压力最大

  

(2)哪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和压力最大

  讲解 

(1)由于甲、乙、丙三个容器内装有同种液体,则==,如图所示容器装的液体深度相同h甲=h乙=h丙.根据p=gh,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相等即==.

  由于三个容器的底面积相同S甲=S乙=S丙,根据p=,得F=pS,所以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相等F甲=F乙=F丙.

  

(2)容器对桌面的压力等于容器重力和容器内液体的重力之和.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容器中装有的液体重G甲<G乙<G丙,由题意可知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G,所以丙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力最大(F′甲<F′乙<F′丙).由于三个容器的底面积相等S甲=S乙=S丙,根据p=得出丙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最大.

  注意 在这道题的分析和解答中能够体会到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长有关,与液体的总重、盛装液体容器的形状、大小等无关.而液体的压力则与液体的压强、受力面积有关,与容器内的液体重力无关.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可以从容器的整体分析得出.

例11 如图1—4—7(a),物体A放在斜面上,画出A对斜面的压力示意图.

  精析 此题考查学生是否明确压力的受力物体,考查压力大小并不总等于重力,还考查压力的方向.

  

(a)    (b)

图1—4—7

  如图l—4—14(b),压力的作用点在斜面上,且方向垂直于斜面,在大小和方向上都与重力不同.

  注意:

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且处于静止状态时,压力大小F=G,这种情况是经常遇到的.

  但往墙上按图钉时,手对图钉的压力;擦黑板时,板擦对黑板的压力大小一般都不等于物体的重力.

例12 (温州市中考试题)下列四个事例中,用于增大压强的是 (  )

  A.推土机上安装两条履带   B.铁轨铺在枕木上

  C.用滑雪板滑雪       D.把刀刃磨薄

  精析 在上述实例中,都是通过改变受力面积来改变压强题目要求找到增大压强的例子,而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所以,把刀刃磨薄增大了压强.

  答案 D

  例13 如图1—4—8,指出各图中A、B、C、D四个点的深度.

 

(a)    (b)

(c)

图1—4—8

  精析 只有正确找出液体中某点的深度,才能正确地计出压强.

  答案 hA=(50—20)cm=30cm

     hB=40cm

     hC=(50—20)cm=30cm

     hD=50cm

  例14 (北京市中考试题)如图1—4—9所示的试管内装有一定量的水,当试管竖直放置时,水对管底的压强为p1;当管倾斜放置时,水对管底的压强为p2,比较p1、p2的大小,则 (  )

图1—4—9

(a)  (b)

  A.p1>p2   B.p1<p2

  C.p1=p2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精析 此题考查深度变化对压强的影响.当管倾斜放置后,图(a)(b)比较,试管中液体的长度没有变化,但深度变为h2,h2<hl,根据=液gh,水的密度没变,水对管底压强减小.

  答案 A

  例15 甲、乙两个等高的柱形容器,它们的底面积之比为2∶1,且都装满了水,若两个容器的水面上分别浮着质量比为1∶3的两个木块,则甲、乙两个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之比为 (  )

  A.1∶2   B.1∶1   C.2∶3   D.1∶6

  精析 容器中装满水,水的深度为h.容器的水面上漂浮木块后,容器中水的深度仍为装满水时的深度h.所以甲、乙两个容底部的压强之比为1∶1.

  答案 B

例16 (重庆市中考试题)甲、乙两个长方体,由不同材料制成.其底面积分别为S甲=40cm2,S乙=30cm2,高度之比h甲∶h乙=3∶2,密度之比甲∶乙=3∶1.

  如图1—4—10所示,把甲放在水平桌面上,乙放在甲上,水平桌面受到的压强为7000Pa.把乙取下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时,桌面对乙的支持力为多少牛

图1—4—10

  精析 叠放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为G甲+G乙.

  解 设:

水平桌面受到的压强为p

  甲对桌面压力F=pS甲=7000Pa×40×10-4m2=28N

     F=G甲+G乙=28N

  甲、乙重力之比===

           ==

  代入①式,解得G甲=24N,G乙=4N

  乙单独放在水平桌面上,支持力N=G乙=4N.

  答案 桌面对乙的支持力为4N

  例17 (北京市中考试题)如图1—4—11所示.将底面积为100cm2,重为5N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重45N,深40cm的水.

  求:

(1)距容器底10cm的A处水的压强.

  

(2)容器对水平桌面压强.(g取10N/kg)

图1—4—11

  精析 此题考查学生是否会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进行计算,是否能区别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力和液体重力.

  已知:

S=100cm2=,G水=45N,h1=40cm=,h2=10cm=,G容器=5N

  求:

pA、p′

  解 

(1)pA=水gh=水gh(h1-h2)

         =×103kg/m3×10N/kg×(-)

         =3×103Pa

(2)p′====5×103Pa

  答案 水中A处压强为3×103Pa,容器对桌面压强为5×103Pa

  例18 (北京市中考试题)如图1—4—12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甲   乙

图1—4—12

  A.甲的密度大,甲受到的重力小

  B.甲的密度小,甲受到的重力小

  C.甲的密度小,甲受到的重力大

  D.甲的密度大,甲受到的重力大

  精析 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gh,其中h表示柱体高,表示柱体.

  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

p甲=p乙,

  甲gh甲=乙gh乙,∵ h甲=h乙 ∴ 甲>乙.

  比较甲、乙的重力G甲和G乙.如果直接从G=gV去分析,甲>乙,而V甲>V乙.不易得到结论.∵ 从甲=乙,得=

  ∵ S甲>S乙 ∴ G甲>G乙

  答案 A

  例19 (北京市中考试题)甲、乙两个正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压力之比为9∶4,则甲、乙的密度之比为 (  )

  A.2∶3   B.3∶2   C.1∶1   D.4∶9

  精析 物体对桌面的压强p=.对水平桌面的压力F=G,而重力G=mg=gV,通过几个公式,将压强、压力、重力、密度联系起来了.

解法1 由p甲=p乙可写出=

  ==

  ∵ 正方体:

==

  ∴ 甲、乙边长=,甲、乙体积比:

==

  ==×=×=×=

  解法2 正方体对水平桌面压强p==固gh(h为高,也是边长)

  由甲=乙,可写出甲gh甲=乙gh乙

  ===(a、b分别为甲、乙边长)

  答案 A

  例20 (北京西城区模拟题)如图1—4—13所示,A和B是用同一种材料制成的正方体,它们的边长分别为LA和LB,且LB=2LA.将物块A放在物块B的上面的中央.物块B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B对地面的压强是9×103Pa,则A对B的压强是 (  )

图1—4—13

  A.1×103Pa    B.×103Pa

  C.×103Pa   D.4×103Pa

  精析 这道题实际上求A对B的压强pA和B对地面的压强pB之比.要正确地求出压强,根据p=,先要求出压力比和受力面积S之比.

解 已知:

边长=,同材料A=B=

  正方体的底面积之比:

==

  正方体的体积之比:

==

  B和A重力比:

==

  A对B的压力和B对地面的压力比:

  ===

  A对B的压力和B对地面的压强比:

  ==·=×=

  ∵ pB=9×103Pa

  ∴ pA=×9×103Pa=4×103Pa

  答案 D

  例21 (北京市中考试题)有两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圆柱体A和B,A的高度是B的高度的3倍,将A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B竖直放在A上,如图14-21(a)所示,这时A对地面的压强与B对A的压强之比为3∶1.若将A、B倒置后,仍放在水平面上,如图1-4-21(b)所示,则A对B的压强与B对水平面的压强之比是 (  )

  

(a)    (b)

图1—4—14

  A.1∶3   B.1∶2   C.4∶1   D.1∶1

  精析 求叠加体的压强比,不要急于列综合算式,而应该先把压力比和受力面积比求出来.当压力和物重有关时,可以先把物体的重力比求出来.

  解 A和B同材料:

A=B=,高度比=

  图(a)中,B对A的压力为FB,A对地面的压力为FA,则==

  ==

  可求得:

  ∵ ===

  ∴ =×=×=

  图(b)中,A对B的压强pA′和B对地面的压强pB′之比:

==×=×=

  答案 D

  例22 (北京市中考试题)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质量相等的液体,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相平,如图1—4—15所示.设液体对两管底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p甲________p乙(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图1—4—15

  精析 计算液体的压强应从公式p=液gh去分析.液体的密度和所求位置的液体深度是决定液体压强的两个关键量.

  解 比较甲、乙两试管底,液体的深度均为h.再比较液体的密度.从图中看V甲<V乙,又因为m甲=m乙,所以根据=,得甲>乙.

  又∴ p=液gh  ∴ p甲>p乙.

  答案 大于

例23 如图1—4—16,甲和乙是底面积相同的容器,其中都装有深度相同的水,

  

(1)比较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  );

(2)比较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力 (  );(3)比较其中

  所装水的重力 (  );(4)比较装水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  ).(不计容器重)

甲   乙

图1—4—16

  精析 依据液体压强公式和F=pS来比较压强和压强力.

  

(1)p=液gh,甲、乙中水和h相同,

∴  p甲=p乙

  

(2)水对容器底的压力:

F=pS,甲、乙中p和S相同,

  ∴  F甲=F乙

  (3)水的重力:

G=mg=水Vg,∵ V甲>V乙,G甲>G乙

  注意 F甲=pS=液gh·S

  G甲=水<V甲S   ∵ hS<V甲 ∴ 分析得F甲<G甲,

  图甲:

F甲<G甲,图乙:

F甲=G乙.∴ G甲<G乙.

  (4)对桌面压力为F′=G水+G容器=G水(不计容器重)

  对桌面压强p甲′==

  p乙′== ∵ G甲水>G乙水

  ∴ p甲′>p乙′

  例24 如图1—4—17所示,M为固定在铁架台上两端开口的梯形管,N为轻质塑料片,被水槽中水托住,并封住下端开口.若向M几慢慢注入1kg的水正好能将N压掉;若不注入水,而是将质量是1kg的金属块轻轻地放在N上,则N将________被压掉.(填“会”或“不会”)

图1—4—17

  精析 如图梯形管,装入1kg水,水的重力为G=mg=10N(g取10N/kg),而水对塑料片的压力F>10N,塑料片N刚好被压掉.

  若放上1kg金属块,对“N”的压力F′=10N<F

  ∴ N不会被压掉.

  答案 不会

  例25 已知外界大气压为标准大气压,如图1—4—18所示的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中,管内水银上方为真空,则管内A点的压强为________,槽内B点的压强为________.强为________,槽内B点的压强为________.

图1—4—18

  精析 大气的压强仍可以从液体压强的公式进行分析.

  解 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A点的压强是由A以上的水银柱产生的.

  ∴ pA=10cmHg表示汞

  cmHg也可以作为压强的单位.

  B点在水银槽下2cm深处,B处的压强是大气压和2cm水银柱共同产生的压强.

  答案 A处压强为10cmHg,B处压强78cmHg

  例26如果有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它的上端蒙上一层橡皮膜,灌水后,用手堵住开口端倒过来插入水槽中,如图l—4—19所示,放手后,橡皮膜形状是平的凸起的还是凹进去的

图1—4—19

  精析 从橡皮膜上、下表面受的压强去分析.

解 膜的下表面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强,大小为p1=p0—水gh(p0为大气压,h为水柱高).膜的上表面受到天气对它向下的压强,大小为p0.

  比较p0和p1,可得p0>p1.

  橡皮膜从外向下凹进去.这个结果也可以通过实验检验.

  思考 

(1)此时若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处划出一个小液片,液片是怎样达到平衡的

(2)橡皮膜凹进的程度跟管内液柱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例27 (1998年北京)在水平面上竖直立着A、B两具实心圆柱体,它们的底面积之比是2∶3,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A和pB,且pA∶pB=1∶3.把叠放在B上后,B对地面的压强为pB′,则pB与pB′之比是 (  ).

  A.11∶9   B.9∶11   C.2∶9   D.9∶2

  精析 因为在水平面上,所以FA=GA,FB=GB,根据p=,SA∶SB=2∶3,====,GA=GB,当把A叠放在B上后,B对地面的压力FB′=GA+GB=GB+GB=GB,则pB∶pB′=∶=FB∶FB′=GB∶GB=9∶11,选项B正确.

  注意 根据公式p=可知,压强p是由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决定的,而压力是因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把A叠放在B上,则B对地面的压力是A对B的压力和B受到的重力的合力,即B物体所受的向下的合力F合B产生的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B′=F合B=FA+GB=GA+GB.

  例28 (1998年福建福州)下表是某同学做“研究液体的压强”实验时所测得的部分数据记录.

(1)实验次数l、4、5说明:

水的压强随________增加而增大;

(2)实验次数1、2、3说明:

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________.

实验

次数

深度

(厘米)

橡皮膜

方 向

压强计左右液面高度差(厘米)

1

3

朝上

2

3

朝下

3

3

朝侧面

4

6

朝上

5

9

朝上

  精析 由实验数据记录可以观察到,第1、4、5次实验,橡皮膜在液体内部的深度由3厘米、6厘米增加到9厘米,压强计的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由厘米、厘米增加到厘米,即压强增大,所以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由第1、2、3次实验,橡皮膜所在液体的深度都是3厘米处,可以得出:

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所以这道题的答案是:

深度;压强相等.

  注意 通过实验得出液体的压强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的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系.

  例29 (199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如图1—4—20所示,容器中有液体,凸出的橡皮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析 容器侧壁的孔是橡皮膜封住的,在没有倒入水的时候是平的,当向容器内倒进一定量的水时,橡皮膜向外凸出,凸出的橡皮膜表明水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这道题的答案是:

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图1—4—20

  注意 固体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承它的物体有压强.申于液体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同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又易流动,所以在液体内部有压强,对阻碍它流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

  例30(1999年天津)如图1—4—21所示,为一个梯形容器的纵截面,两侧壁高度分别为a和b,从开口c处向容器内注满密度为的液体,则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为 (  ). 

  A.  B.

  C.gb   D.ga

图1—4—21

  精析 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p=gh,这里的h是的指由液面算起至液体中某个位置的深度.本题的液面在“c处”,故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应为gb.正确答案为C.

  注意 深度相同,形状不同的容器装满同一种液体,对底面产生的压强相等,但产生的压力可能不同;压力的大小与底面积的大小成正比.

  例31 (1999年重庆)有一边长为米的正方体金属块,质量为15千克,放在面积为米2水平桌面的中央(g=10牛/千克).求:

  

  

(1)金属块对桌面的压力多大 

  

(2)金属块对桌面的压强多大

精析 

(1)因正方体金属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故压力在大小上等于金属块的重力,即F=G=mg=15千克×10牛/千克=150牛.

(2)p===×104帕.

  注意 该题中“水平桌面”这个条件很关键.如果桌面不水平而是倾斜的,那么,金属块对桌面的压力将小于重力了,计算起来要复杂些.

  例32(1998年北京)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质量相等的液体,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相平,如图1—4—3所示.设液体对两试管底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p甲________p乙.(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精析 因为液体压强p=gh,如图所示深度h相同,体积V甲乙,这道题的答案是“大于”.

甲 乙

图1—4—22

  注意 液体产生的压强仅与液体的密度大利和深度h(指有效深度而不是液柱的长度)有关,与液体的重(质)量和体积无关.

  例33 (1998年陕西西安)把装满水的量筒,口朝下浸没在水中,如图1—4—23所示,抓住筒底向上提,在筒口离开水面前,量筒露出水面部分 (  ).

  A.充满水   B.有水,但不满

  C.没有水   D.依次出现上述过程

图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