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语文七上《顶碗少年》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28765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语文七上《顶碗少年》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沪教版语文七上《顶碗少年》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沪教版语文七上《顶碗少年》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沪教版语文七上《顶碗少年》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沪教版语文七上《顶碗少年》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语文七上《顶碗少年》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

《沪教版语文七上《顶碗少年》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语文七上《顶碗少年》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语文七上《顶碗少年》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文档格式.docx

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中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的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

再把老师打横线的句子读下去。

读——

一位少年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瓷碗,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是不是简化了?

是——

对。

看上面的三次顶碗的过程,按照这样的方法简单地画一下然后你就画出了这个故事的全部内容了。

开始吧!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

好的。

我还要给大家重复一下,我说的是,找出来的那个文字是表述顶碗少年的表演过程。

那么你的第一段是不是就不要画了呀。

对,开始再检查一下。

(学生动手画中,教师巡视)

好的,停笔。

轻声的把自己画出来的文字读一下,各自读各自的。

(学生默读)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找一位同学把顶碗少年第一次的表演经过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述出来。

哪个来?

好,谢×

×

请你来。

生2:

一位少年出场了,头上顶着瓷碗,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他骑在另一个演员身上,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他头顶上的碗晃得厉害,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

多好呀!

你看这么长的一段文字,经过我们的浓缩,简洁而又明了。

但是你的朗读,情感风味还没出来,再试一下。

他骑在另一个演员身上,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一刹那间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

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

你看,这是震动我们的心弦呀。

好,第二次顶碗的经过哪一个同学来讲述?

啊×

来,谢谢。

最后关头,两个人叠在一起,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厉害地摇晃起来,那一叠碗仿佛故意捣乱,挑起摇摆舞来。

少年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你看,多惋惜,多让人遗憾呀。

碗,又掉了下来。

每个人都把自己画出来的句子大声的自由的朗读出来。

大声地读!

(生读书)

第三次顶碗会怎么样呢?

大家来说吧。

哪一个来?

你刚才说过了吗?

说过了那就让给大家说。

生3:

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掌声不约而同地从每个座位上爆发出来。

非常好!

我非常喜欢你把“掌声不约而同地从每个座位上爆发出来”这句写进去。

为什么?

因为这是对少年那种不放弃精神的赞扬。

哎他终于成功了。

谢谢。

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原来是这样的,经过我们的努力,一个很长的故事一下子就变得醒目了。

朗读:

一位少年顶着高高的……读!

一个少年顶着高高的一叠瓷碗,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叠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

碗又稳稳的停在了少年头上,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碗又掉了下来。

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少年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想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

是不是,浓缩之文了吧。

再让我们来复述课文是不是很简单了。

是。

刚才咱们学习的其实是一种方法。

通过勾画文字,然后把它连接起来就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了。

好,谢谢大家,我们再来一次练习。

请你评说——

(课件出示内容)

阅读活动二:

请你评说。

请你自选角度,用一个成语评说顶碗少年的故事。

为什么要用这个成语,要说明理由。

老师读。

再看老师的例子。

例:

一波三折 

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少年头上掉了下来,这是一折;

接着又掉了下来一次,此为二折;

但少年恢复了镇定,开始第三次表演,终于成功。

所以说是“一波三折”。

读起来。

“例——读!

生齐读。

懂了我的意思吗?

懂了。

大家各用一个成语来评价一下少年顶碗的故事,好,开始思考。

学生思考,师巡视。

下面,请把你的想法讲给同桌听。

学生交流,师巡视。

很喜欢看你们认真的样子,请把你的见解讲给大家听。

师指定举手学生汇报发言:

好,先从你开始,谢谢你。

生1:

我觉得应该是“勇于拼搏”,是因为顶碗少年再一次次失败后又一次次重新,终于成功不勇于拼搏就不会有成功。

说得好。

勇于拼搏可能不是一个成语,可能是一个四字短语,但我觉得你得概括还是很好的。

好,请你来。

生4:

我觉得应该是坚持不懈。

因为少年前两次都没有成功,如果不是他的坚持不懈的话,也就不会有第三次,如果没有第三次也就不会有他的成功。

对!

用意志来坚持。

生5:

在这个少年演出的时候,我也发现了一波三折,第一折是“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第二折是“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然后又捧出了一大叠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十二只,一只不少”,第三次是“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

好哇!

她抓住了“金边红花白瓷碗”这样一个关键的地方来表述少年的坚持不懈。

好,谢谢你。

生6:

我认为是惊心动魄。

惊心动魄。

哇!

说。

因为他经过三次的表演,终于成功。

表演中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掌捂住了眼睛,说明这是惊心动魄。

课文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这真是一场——

师与生6:

惊心动魄的拼搏。

谢谢你。

哦一样的,谢谢你。

请你再来一次。

我用的是柳暗花明。

因为他前两次都遇到困难而且失败,但最后一次却“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把碗稳住了”。

所以我觉得用这个比较合适。

似乎山穷水尽的时候再拼搏一下就能看见柳暗花明。

多好的回答。

好,这一边的同学。

请你来说。

生7:

我选的是各种姿态。

虽然塔不是一个词,但我还是选了它。

嗯,可以。

“顶碗少年歉疚地微微一笑,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这是他的一种姿态。

第二种姿态是“顶碗少年呆呆的站在台上,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第三个姿态是“顶碗少年轻轻地摆动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哎三种姿态表现了顶碗少年在顶碗过程中的一种坚持再坚持。

好谢谢。

生8:

我用得也是坚持不懈。

因为它第一次是说“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微一笑,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第二次是“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所以我选择用坚持不懈。

而且这样一种坚持不懈需要有极强的毅力。

嗯这边还有,好你来。

生9:

我用的词是永不放弃。

因为少年三次顶碗,前两次都把碗摔了下来,但是少年都坚持了下来,他没有放弃,最后得到了成功。

他在长者的鼓励下,在自己内心对自己的鼓励下,终于取得了成功,尽管有人喝倒彩。

啊谢谢你。

刚才哪个举手了?

你举手了吗?

啊一样的,这边还有一位同学。

你来。

生10:

我用得是不屈不挠。

虽然顶碗少年两次都失败了,但最后一次他还是成功了。

嗯,你看这个词用得很准确。

困难压不倒。

顶碗少年的肩膀,它支撑下来了,他挺住了。

我们来看有多少个成语来评说这个故事呢?

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一波三折;

这是故事本身在表演的时候给观众的那种心里感触,因为他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然后取得成功。

作为顶碗少年来说,他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力挽狂澜。

力挽狂澜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个很大的波浪掀过来的时候,他给它挡回去了,这是一个比喻,就是他用自己的毅力自己的技术,把快要失败的局面给挽回了,叫力挽狂澜。

再看,老者和顶碗少年的表现来看,他们是处变不惊呀,他在一种很难堪的,很紧张的氛围下,你研究了没有,处之泰然,镇静自若。

还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顶碗少年的失败是出人意料的,他的成功也是出人意料的,这就告诉我们,技术呀要精益求精呀,只有技术敬意求精才能出类拔萃呀。

你看这个成语都可以灵活运用,我们可以再读一下,惊心动魄——读!

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一波三折,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处变不惊,处之泰然,镇静自若。

出人意料,精益求精,出类拔萃。

把力挽狂澜这个成语旁批在第三个故事旁边。

还来一次练习吧。

这个练习很有意思。

请你分析,你觉得整篇课文,哪个地方的表达是处理的最好的。

或者换个说法,那个地方写法是最好的。

老师提示一下:

开头好吗?

结尾好吗?

文章的结构好吗?

正米的描写?

侧面的烘托?

修辞的手法?

详略的处理?

你都可以说,总之是要说你认为课文里哪一段写得好。

啊你的手这么快就举起来了,但是,老师还是建议你们好好的想一想。

有时候急于表达看法也许不太深刻。

(生默读中)

好吧。

我们开始交流。

先从中间这一组开始,好请你来。

生11:

我觉得结尾写得好。

继续。

结尾写了少年给作者的启迪。

因此——它就深化了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

对我而言而且对大家而言,是吧。

你看我这个说话是不是比你说的说一点呢?

啊,谢谢。

生12:

我觉得就是第六段的最后一句话“掌声不约而同的从每一个座位上爆发出来”。

这个“不约而同”还有“爆发”,就说这个“爆发”体现了若果不是用发的话好像这个声音不是很大没有怎么激励他,如果是“爆发”的话好像这个声音使人震耳欲聋。

想到这暴风雨般的出自内心的掌声,都是为你少年在喝彩,你终于顶住了。

好,这句写得太好了!

生13:

我觉着就第二段的他骑在另一个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站起一会躺下,一会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体,我觉得他用排比句说明少年做的动作很多,我觉着这句很好。

嗯。

我跟你补充一点,少年做的动作很多,还有很复杂,还有很难,你看这就烘托了他一次又一次失败,但是这么大困难他还是稳住了。

好谢谢!

你再来说一句?

生14:

嗯我也是喜欢课文的结尾,特别是这一句话,“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就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句话不仅是赞扬那位顶碗少年而且对人们的启发也很大。

而且这个句子,它是用比喻来说话的;

而且这个句子,它是对称的;

而且这个句子,它读起来很能够感染我们。

是不是?

你看,我说话又比较深刻一点。

好谢谢你!

好请你来。

生15:

我觉得这句话:

“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这里把那一叠碗拟人化了,说这叠碗能跳舞。

就是啊,捣蛋了,结果害得他顶了两次碗,是吧,是不是。

嗯你来说。

生16:

嗯我觉得课文详略处理的非常得当,课文详细的描写了少年三次顶碗取得成功的故事,简略的写了开头和结尾。

你看,她抓住了老师的提示语,详略的处理非常好。

下面我还要提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让你思考,你可以不回答。

写故事的时候,写三次顶碗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很高妙的详略处理呢?

好思考。

好哪一位再来?

来啊,你来吧?

生17:

我也是认为这篇课文结尾结的比较好。

因为这个结尾让我知道人的一生有很多困难,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对在困难的时候要咬牙坚持,鼓励自己。

生18:

我觉得侧面的烘托作者写得很好,因为就是他把这些比如像老者对少年的那一句话还有其他观众说的捣乱的或者是害怕的一些动作,都描写的很细致。

对这种烘托,这种气氛的烘托非常好。

老者的话我们虽然没有听见,但我们可以想到,他会说别紧张,坚持,对不对,简单的两个字就可以。

然后还有很多人,打口哨、呼叫,那几种不文明的表现,但少年也没有慌张。

好你发现了一个很——

这几句话更能体现出少年的镇定自若。

哎对了!

你看侧面的烘托,也是写得很好的。

请你来!

生19:

这句话写得很好,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这句话把顶碗少年此时的沮丧、尴尬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且这正是写出了一个少年的表现,而不是一个大人的表现。

少年他的心理的承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个少年他有点不知所措了,然后又恢复。

请你来讲。

生20:

我感觉就是第五自然段“音乐第三次奏响了!

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

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掌捂住了眼睛……”从这句话我知道这一场表演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而且,这一段话你找得非常好。

“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大家是不是都很紧张呀。

而且“索性用手掌捂住了眼睛”, 

多让人紧张呀!

你看,这句话气氛的烘托说得非常好。

好,谢谢。

生21:

我喜欢这篇课文的结尾。

因为它告诉我们在困难的时候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缩。

结尾的教育意义很大。

啊,请你来一下。

生22:

我也很喜欢第一自然段那个“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

这个“座无虚席”可以让我感到就是看节目的人非常多,而且本地人和外地的游客非常欣赏上海东方杂技。

对,越是这样的场面越大,越隆重,给少年的压力越大呀。

啊,这也是一个技巧。

好吧,我发现你们的话真是说得好,而且还要说。

我来说了吧。

还有一些地方是你们看不出来的地方,老师讲一下。

好,我觉得除了大家所讲的都很好之外,还有两三个地方我们需要来细细地品析一下。

(课件出示:

第一,好在气氛的渲染。

好在气氛的渲染。

这篇课文中的很多声音的描写,音乐声、掌声、呼叫声、喝彩声、喝倒彩声以及很安静的,没有声音,都是气氛的烘托。

如果说写杂技表演不写气氛,那一点味道都没有。

所以说,气氛的烘托在这篇文章的表述里面是做得很细腻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几乎每一次声音的描写都有它的作用。

这是一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

第二个地方(课件出示:

第二,好在略写第三次顶碗。

)就是我刚才让这位同学思考的。

详略从全文来看她分析到了,然后我们来看三次顶碗。

第一次顶碗用很大的一个段落写他的失败,第二次顶碗有用了很大的段落写他的失败,然后第三次就没有重复前面的写法,只写了“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掌声不约而同地从每个座位上爆发出来”,告诉大家,如果第一次用了很长的篇幅写失败,第二次用很长的篇幅写失败,第二次用很长的篇幅写成功,这篇文章就不好看了。

必须有详有略才能是平均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地方。

正是成功的一次写得很略呀,让我们去想象,这是最妙的一个地方。

好,还有,(课件出示:

第三,好在结尾的抒情和议论。

)正如大家说的那样,结尾的抒情和议论都说到我们心里去了。

还有一个好的(课件出示:

第四,好在最后一段精致的句式。

)就是最后一段句子的表达是个很精美的句式。

这一点我们已经谈到了,“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你看,这个对称的句子反复地表达我们需要拼搏,这个句式太漂亮了。

我建议大家把这一句话背下来: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好不好?

好,先自己背。

生自己背书。

师巡视。

师检查集体背书,“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背!

生一起背书。

师也背书。

师生再一次一起背书。

我们把这一课小结一下。

我们这节课,大家在一起做了三件事:

(课件出示小结)第一件事是概括内容,第二件事是理解文章的意思,第三件事是欣赏作者的写作手法。

同学们活动的非常好,我相信你们会有更长足的进步。

谢谢大家,下课!

老师再见!

同学们再见!

课后感想:

今天,区教学指导团的4位专家来听课。

我们三个学员都上《顶碗少年》,安排在上午第二至四节课。

之前,我已组织备课组的三位老师进行了集体备课,对课的整个流程已了然于胸。

我的课在第四节。

课上下来,感觉还不错。

虽然结尾有些匆忙,但还是完成了原先设计的教学环节,达到了原定的目标。

上完课,坐下来讨论,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

这样的机会我已等待了很久,这样的场面我也等待了很久。

这些,本来是我最熟悉,也经常经历的。

可惜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我曾经组织过很多次的研讨活动,可那都是在评别人的课;

自己也上课,但往往听不到切中要害的点评。

久而久之,我对于自己的教学现状越来越不了解,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也越来越没有把握。

教学指导团的成立,对我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面对专家,我满怀着虔诚,愿意把自己交给他们剖析。

评课活动很轻松。

导师们的长者风范,让我们如沫春风。

此时,他们与我们是那样的近。

老师赞扬我们:

教学思路完整清晰,重点突出,学生思维活跃,作业布置实在。

三堂课虽然有统一的教学思路,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有自己的亮点和特色。

有的导入不错,有的板书不错,有的过渡不错,有的点拨不错,有的小结不错……老师建议我们:

对学生发言要有点评,要下功夫钻研教材,要善于抓住机会启发学生思维…… 

时间悄然而过。

因为下午有课,我们不得不告别。

带着导师们的建议,我重新走进了课堂。

下午第一节课,我要在另一个班上《顶碗少年》。

下面让我再现一下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 

一、课堂导入环节 

当我介绍作者赵丽宏是上海崇明人,并问谁是崇明人时,看到陈国君高高地举起了手,班中很多同学脸上充满了羡慕之情。

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抓住学生的心,学生的反映印证了导师的话是正确的,也让我明白,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老师作精心的设计。

二、课堂讨论环节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位少年的印象。

这个环节我在上节课的处理上是有欠缺的。

没有充分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字、词、句去分析。

在下午的课上,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学生对少年高超的顶碗技术啧啧称奇,对他面对失误镇定从容的风采赞赏有加,特别是对于他面对两次失误依然坚持,最终获得成功的勇气欣羡不已。

最难能可贵的是,学生注意到了文中的两个词,“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句中的“急忙”,“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句中的“轻轻”,这两个词是我在备课时没注意到的,上午的课,有学生提到后一句,但我没引导他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去思考。

下午的课上,巧在学生也提到了后一句,我就引导他联系前一句,学生马上体会到了少年的聪明。

因为这一动作上的细微变化,正是少年成功的原因,也许正是老者对少年传授的经验。

这个问题的思考,带出了另一个话题。

老者到底对少年说了一句什么话。

这一处的答案就丰富多了,学生的思维也更活跃了。

可以从调节少年的心态上去考虑,可以从鼓励少年的角度去思考,更可以从老者传授经验上去考虑……这时我又引导他们把冗长的想法压缩成一句话,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却更浓了。

导师要求我们钻研教材,意义就在此处。

三、设计心理活动环节 

根据上下文,揣摩少年在两次失败以及在老者的鼓励后,可能会产生的心理活动。

这个环节我在上午的课上,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对学生的答案作点评,对于学生的一切回答全盘接受,不作否决。

其主要原因是我在安排上的一个小小失误。

第一个学生在补充第一处心理描写后,我没有抓住机会让同样选择第一处的学生进行交流。

于是下面的局面就失控了。

学生不去倾听别人的答案,只顾回答自己的答案。

东一榔头,西一斧子,我的点评也就无从下手了。

下午的课上,我作了一些调整。

采取逐个击破的方法。

三处心理活动的设计,逐一解决。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比较起来方便。

一个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其他的学生都在倾听,他们自己就可以发现不妥之处,进行否决。

一个小小的变化,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感悟启示环节 

这个环节上的失误,主要在于我没有考虑到作者。

作为文本的创作者,赵丽宏他到底从这位少年身上学到了什么,然后他要传递给读者什么。

读者只有领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领悟文本的含义。

下午的课,对这个问题我也作了一些微调。

提问:

作者对这件发生在二十多年的事,为何念念不忘?

他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哪些启示,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

学生马上注意到了文章最后一句话:

我确信,他是一位强者。

继而很自然地引到了对“强者”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了强者的含义。

从文本内部,挖掘其自身的含义,不让他有穿靴戴帽的感觉。

这时学生的感悟才可能是真实的,才可能是从心灵里面流淌出来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的。

上完课,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我急于要把我的感受告诉导师们,告诉我的同事们。

学生们的表现让我讶异,这个让所有老师头痛的2班,在这堂课上的表现实在太精彩了。

一个学生说:

老师,我很想知道,老者到底对少年说了什么;

另一个学生说:

老师,我不知道老者对少年到底说了什么,但我认为,他应该向他传授了自己的经验;

还有的学生说:

老师,同学们给老者设计的话太长了,文中明明写着,他只说了一句话……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种智慧的火花,是可以迸发出来的。

只要老师给予他们机会,为他们搭建舞台。

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为他们留足思维的空间。

9月27日,是一个很平凡的日子。

对于我,却有另一番意义。

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找到了迷失了很久的方向,也让我烦躁的心沉静下来。

教学的天地很广阔,它有无穷的魅力,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身。

该做的事有很多,该学的东西有很多,我一定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

长桥中学 

姜忠英 

2006年9月27日 

听课有感:

听了三节语文课,感受颇多。

虽然老师们上的是同一篇课文,但在这三堂课的教学设计上,三位老师根据她们各自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水平的高低差异,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实施教学。

这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而且她们各自独特的风格,都令我难以忘怀。

王祎的雅、薛花的稳、姜老师的细,都在课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姜老师所教的班级,学生能力相对较差,但姜老师深情并茂的范读,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注意力。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想起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激情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只有老师首先表现出对语文的强烈的热爱,她的这种热情也必定会传达给她的学生们。

坐在课堂上的我恍惚间有种重返中学时代的感觉,姜老师上课时奔射出来的那种风采让我想起了一位中学时代为我打下坚实基础的语文老师,他们同样有着深厚扎实的语文功底。

细腻却不乏激情的情感教学是每一个老师所不懈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能力的有限,一开始学生的表现平平,但姜老师及时恰到的引导和评价,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姜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强烈的启迪性、热切的鼓励性和精当的指导性。

同时又落实好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