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 基础概论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22755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学 基础概论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农业经济学 基础概论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农业经济学 基础概论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农业经济学 基础概论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农业经济学 基础概论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经济学 基础概论文档格式.docx

《农业经济学 基础概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 基础概论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经济学 基础概论文档格式.docx

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农产品

(3)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

影响长,弹性大。

生产规模容易扩大与缩小。

影响短,弹性小。

生产规模不容易扩大与缩小。

(4)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成本变化小=价格变化小,弹性大。

供给曲线平坦。

成本变化大=价格变化大,弹性小。

供给曲线陡峭。

商品农产品价格下降将导致需求增加

例题:

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

Qd=14-3P,Qs=2+6P,试求该商品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时的供给价格弹性。

解:

Qd=Qs得:

P=4/3,Q=10

例:

价格从1元降到0.8元,

需求量从100斤增加到150斤,则

卖者总收益增加20元

蛛网理论有三个假设前提:

一是从开始生产到产品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

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

二是本期的产量决定本期的价格;

三是本期价格决定下期的产量。

蛛网理论是用来解释一些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失去均衡时发生周期性循环波动的理论。

产量和价格会发生周期性波动的,通常是具有较长生产周期、生产者的供应只能根据上期价格信号决定。

第三章农产品市场

市场类型

从市场主体角度看,可分所有权市场、占有权市场和使用权市场;

从市场客体来看,可分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

从市场时序的角度看,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从市场地域结构看,可分为城市市场、农村市场、地方市场、全国市场、世界市场;

从市场的竞争程度来看,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从市场流通区域来看:

国内与国际市场。

从市场所处流通环节和交易方式看:

批发、零售、采购、直销、拍卖市场

从市场经营品种和方式上看:

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

从商品供求特征上看:

买方和卖方市场

农产品集贸市场的发展趋势

1、由初级市场逐步向商业性市场发展;

2、市场购销方式已由零售交易为主向批发与零售相结合的方向转变,有的集贸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逐渐演化成批发市场;

3、由区域性市场逐步向跨省市、远辐射的大市场发展;

4、由设施简陋、沿途摆摊的马路市场逐步向规范化、永久性市场发展。

5、特点:

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商品价格经常变动。

两种不同批发市场的比较

比较项目

自发形成

政府开办

投资主体

复杂

国家政府

农产品

多而杂

量大,单一

交易方式

一对一,谈判

会员制、交保证金,竞买卖

结算方式

现金为主

现金,现货交易及期货

组织程度

高,产生价格有指导意义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

1.期货市场的第一个功能是套期保值。

在现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现货商品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与现货品种相同、数量相当、但方向相反的期货商品(期货合约),以一个市场的盈利来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达到规避价格风险的目的交易方式。

2.期货市场的第二个功能是发现价格。

由于期货交易是公开进行的对远期交割商品的一种合约交易,在这个市场中集中了大量的市场供求信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地点,对各种信息的不同理解,通过公开竞价形式产生对远期价格的不同看法。

期货交易过程实际上就是综合反映供求双方对未来某个时间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走势的预期。

这种价格信息具有连续性、公开性和预期性的特点,有利于增加市场透明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国际经验表明,期货市场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成为农民生产经营的“晴雨表”和“避风港”。

一是有助于农业信息化,让农民利用价格信息指导生产。

二是有助于农业组织化,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三是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盲目性。

四是有助于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规范与完善

1、创新农产品期货品种,发展农产品期权,完善市场品种结构,健全期货市场功能:

一要决策权限集中而明确,成立权威性强、专业化程度高、审批权限集中而明确的上市决策机构。

二要对不同的品种分类指导。

对市场化程度高、不影响国计民生的小品种可考虑实行备案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品种实行审批制,还可考虑实行上市品种试运行制度,三要有上有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选择作用。

2、大力培育期货市场主体,改变市场投资者中小散户比重过高的格局,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农产品期市的流动性,保障市场稳定性。

3、适应金融全面开放的新形势,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

市场的基本职能、市场体系的构成、问题、现状、建立等书P68

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

1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使得农产品流通必须更加有序、规范、安全、高效。

2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3改善综合服务,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有效实现农产品价值,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4增强流通能力,提高流通效率,创造更好的市场流通条件,适应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品种、质量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的需要。

5拓展市场经营领域,全面推动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向现代化迈进,变市场约束为市场动力,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第四章农业的组合

一、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

(一)制度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

1从制度层面:

制度层面主要反映了生产要素之间采取什么经营制度、经营方式。

如: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业中采取集体经营,劳动者与土地资源结合是分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制度层面讲,这种组合反映了生产要素的质的关系。

(二)技术层面的农业生产要素组合

1、要素的不可分离性

任何社会的农业生产都有赖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

传统农业时期至少有土地和劳动者的结合,但生产效率很低。

现代农业,还有资本和科技。

农业生产中强调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单一夸大哪一个要素的作用是不行的。

2、要素作用的非均衡性

虽然人们强调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织,然而,实践中哪一个要素占多少,却要根据各自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

如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3、部分要素的可替代性

虽然我们强调各种要素的结合,但是,实践中部分生产要素是可以替代的,如,因土地资源少而农产品紧缺时:

(1)可以通过投入大量劳动力实行精耕细作,提高单产;

(2)可以通过投入科技研究良种,提高单产;

(3)当劳动力不够时可以使用机械。

4、要素组合功能的系统性

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要合理,比例合理的组合能使要素组合的整体功能大于单个要素的功能之和。

5、要素组合的变动性

要素的组合随着生产者投入能力的变化而变化。

如,传统农业时期,土地和劳动占比重大,现代农业社会资本和科技占比重大。

二、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应遵循的规律

任何一种生产行为都表现为:

一定量的生产投入与一定量的生产量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当投入一定量的资源时,就会产出一定量的农产品,这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函数。

表示为:

Y=F(X)=F(R,L,K,T)

Y——各种农产品产量

X——各种生产要素

土地(R)、劳动(L)、资本(K)、科技(T)

为了获得投入产出的最大经济效益,各种要素的组合要重视各种规律。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是指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到一定程度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呈不断下降趋势。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最初在农业领域里发现,后来,这个规律已成为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一条自然科学规律。

因为任何生产行为的资源投入都有一个适度问题,在现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过度投入会带来资源的浪费。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1)边际技术替代率:

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要素,在总产量不减少的情况下,所减少要素的量与所增加要素量的比率。

(2)递减规律:

通过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量来替代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规模报酬变化规律

规模报酬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所引起的报酬增量的变化。

三阶段:

当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时,规模报酬递增;

当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时,规模报酬不变;

当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时,规模报酬递减。

规模报酬:

随着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规模的扩大所引起的报酬的增量。

 

第二篇农业生产要素

第一章农业自然资源

★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

1、面积的有限性和供给的稀缺性

2、位置的固定性和收益的级差性

3、效用持续性与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衡量农业集约经营效果的指标

经济指标

①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生产资料综合价值指标

②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单项生产资料数量或价值指标

③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生产成本

效果指标

①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产品产量

②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产品产值

③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④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纯收入

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

1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2采用先进的物质装备和技术设施,可以增强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促进生物因素同环境因素的统一,实现高产稳产。

3通过提高单产来增加粮食总产量,缓解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裕和传统耕作经验的优势,提高土地产出水平。

农业集约经营中土地报酬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

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可变要素与固定投入要素(土地)的配合比例逐渐合理,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同时递增,直到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第二阶段:

平均产量由递增到递减的转折点到边际产量为零,这一阶段总产量不断增加直至达到最高点,但平均产量递减。

第三阶段:

可变要素投入过多,要素比例不再合理,总产量开始递减的阶段。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1)规模经济:

由于生产规模的适度扩大,使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引起平均成本降低,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规模不经济:

因为生产规模过大或过小,生产要素不能得以合理利用,造成经济效益的损失。

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

(1)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

(2)水资源同其它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在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3)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体,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

(4)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5)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

水资源的对农业的重要性

1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

2水资源状况影响农业布局;

3水是重要的农业生态环境资源;

4水是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

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调整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因地制宜)

(二)扩大可利用的水源(广开水源,适当利用咸水灌溉,污水、废水灌溉)

(三)减少输水损失(灌区更新改造、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

(四)提高灌水技术水平(平整土地、小畦灌溉、喷灌、滴灌和渗灌等)

(五)实行节水农业措施(蓄水耕作技术、田面覆盖保水技术、节水灌溉制度)

第二章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农业劳动是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2)农业劳动力具有能动性,即他是在农业生产力各要素中,唯一具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

(3)农业劳动力即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又是消费者。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农业劳动力供给

农业劳动力需求

基本特点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严重不足

(4)农业劳动力供给量的增长具有超过需求量增长的总体趋势

(1)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

(3)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

决定因素

(1)农村人口规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

(2)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

(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

(4)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是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

(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需求的大小

(2)社会人口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

(3)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1、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2、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3、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部门转移,即农业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的流动。

二是空间转移,即农业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如果差距扩大,转移的拉力就强,转移的速度就快;

反之,如果差距缩小,转移的拉力就会减弱,转移速度就慢。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呈现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

 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即,即使这部分劳动力分离出来,原有的有效劳动时间和产出量不会减少,也不影响农业的发展。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

1、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基数大,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

2、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严重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4、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待业人数众多的矛盾突出。

5、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

农业劳动利用率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量与拥有量之间的比率,反映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

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反映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

第二章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资金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

1、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2、质量目标的最求需要技术进步

3、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4、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追求需要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

1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引起农业的技术进步

2城镇化的发展推开农业的技术进步

3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

4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引发了农业的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

劳动节约型技术

资源节约型技术

中性技术

概念

特点

适合资金丰富而劳动力不足的地区。

通过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装备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使劳动消耗大量节约的技术。

适用于资源少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能使活劳动以外的其他经济资源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从而节约资源的技术。

(精耕细作、良种、有机肥、现代生物技术等)

使劳动节约型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密切结合,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的技术。

优点

1可以大量节约劳动消耗,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2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农机、钢铁、燃料、维修业)

1大大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能力,解决资源不足的矛盾。

2为更多的劳动力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就业的社会压力。

可使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生产率同时提高

缺点

1不适用于资金不足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2受劳动者本身素质的制约

1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2容易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

其应用需要较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较多的投资和劳动者较高的素质。

★农业资金的概念

1广义的农业资金是指国家、个人或社会其他部门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

广义的农业资金实际上也就是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财物和资源的总和,并且总是以一定的货币、财产或其他权利的形式存在。

2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

★农业资金的属性

(1)垫支性:

强调资金投入后可以再收回,即资金所有者把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农业再生产过程,绝不是将它花费掉,而是预付垫支,最后这些所预付垫支的资金必须再重新返回到资金所有者手中。

(2)周转性:

资金具有不断地运动或不断地循环和周转的属性。

(3)补偿性:

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价值的转移和耗费,必须如数地要得到补偿,以维持资金的正常的周转。

(4)增殖性(最本质的属性)。

★农业资金的分类

1按农业资金的来源(或投资主体)进行分类:

(1)农户资金;

(2)农业财政资金;

(3)农业信贷资金;

(4)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投入的农业资金

2按农业资金服务的对象进行分类:

(1)农业生产资金;

(2)农产品销售资金;

(3)农业基础设施资金;

(4)农业科研及推广资金;

(5)农业公共服务资金

3.按农业资金投入领域的性质分类:

(1)用于农业私人产品的农业资金;

(2)用于农业公共产品的农业资金

★农业资金的作用

1、资金是农业生产单位获取和使用各种生产要素并使其合理配置的必要手段。

2、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是国家对农业实行管理的重要工具。

3、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效益的主要表现。

★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流通过程中购买和支付阶段→生产过程中的生产阶段→流通过程中的销售阶段

第一阶段,一是以货币资金的形式购买生产资料;

二是以货币资金的形式支付农业劳动者的报酬。

农业资金从货币资金形式转化生产资金形式。

(货币资金→生产资金)

第二阶段,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从事生产,生产出使用价值,并创造出新的价值。

农业资金由生产资金形式变成商品资金形式。

(生产资金→商品资金)

第三阶段,把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商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

(商品资金→货币资金)

农业财政资金投入的原则

1.效率原则2.公平原则3.稳定原则4.持续原则

农业财政资金的政策取向

1、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全额无偿支付纯农业公共产品的支出,主要包括农业公共设施费支付政策和农业公共事业服务费支付政策,在长期中应相对稳定。

主要包括:

1)农业部门的纯事业费开支;

2)农业公共设施建设支出;

3)农村教育支出;

4)农业公共项目的研究经费和科研推广服务等支出。

2、农业调控性财政资金。

是指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户行为、缓冲市场冲击等农业宏观调控方面的财政支出,体现了稳定原则,政策取向是采用财政补贴或设立稳定基金。

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包括:

①农业自然资源使用导向补贴;

②农业生产结构调弹补贴;

③农产品结构调整补贴;

④农户生产技术引导补贴;

⑤对农业生产和购销信贷的政策性贴息;

⑥区域发展援助计划等。

农业稳定基金包括:

①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储备基金;

②国内粮食援助基金;

②农业自然灾害救济基金。

3、农业保护性财政资金。

政策取向是对农业进行保护性补贴和一定数额转移支付。

保护补贴政策包括:

①对特殊家庭的收入支持补贴;

②农业生产保护补贴;

③农业保险补贴;

④生态农业补贴;

⑤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补贴政策;

⑥不超过微量支持标准的其他补贴等。

农业转移支付包括:

开发扶贫财政支出、区域性农业发展扶持财政支出等。

农业信贷资金的分类

1商业性农业信贷资金。

是指由商业性农业信贷机构所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

2合作性农业信贷资金。

是由农业合作信贷组织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

3政策性农业信贷资金。

是指由政府的农业政策性农业信贷机构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

4.民间农业信贷资金。

是指由民间个人农业信贷供给者利用其自有资金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

农业信贷资金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1、农业信贷资金为农业技术进步提供可能。

2、农业公共投资也需要农业信贷资金。

3、农业大规模私人投资离不开农业信贷资金。

第三篇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一、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三、1、农业现代化:

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

四、1、市场失灵:

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

表现:

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

2、公共物品:

3、宏观调控:

六、1、可持续发展:

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

②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2、可持续农业:

是指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