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实习报告1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2220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庐山实习报告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庐山实习报告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庐山实习报告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庐山实习报告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庐山实习报告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庐山实习报告11.docx

《庐山实习报告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山实习报告11.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庐山实习报告11.docx

庐山实习报告

第一篇: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07地理教育

(2)班余静

实习目的:

1、为了贯彻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地理野外独立工作的能力。

2、为了能够初步掌握对一个地区自然地理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方法。

3、地貌:

将地貌学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相结合,认识有关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初步分

析实习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初步培养野外认识和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以及地貌

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4、植物:

观察和了解实习地区的植被及其主要植物群落类型,了解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

系,认识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分布规律;识别本地区主要的一

些植物种类;调查样地的植物群落。

5、土壤:

观察当地土壤类型,学会对土壤剖面的调查和分析。

实习时间:

2014年5月11日——2014年5月16日

实习地点:

江西庐山

实习内容:

1、地貌:

通过实地的观察了解庐山的大概地貌特征,进而分析一些地貌的成因,如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

2、地质:

通过实地的观察了解庐山的地质构造。

分析庐山的形成。

3、植物:

辨认庐山地区植物以及采集植物标本和该地区的植被类型,拉植物样方并进行整理和

分类;对庐山地区的植物群落与环境进行基本调查和研究。

4、土壤:

通过挖土壤剖面从土壤的成土因素方面分析庐山土壤种类。

实习路线:

2014年5月12日:

美庐——庐山会址——庐山大厦——大较场——庐山博物馆——芦林湖—

—电站大坝——大王峰阴坡观察土壤剖面——石门涧峡谷。

2014年5月13日:

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采集植物标本——圆佛殿—

—大天池——龙首崖。

2014年5月14日:

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三叠泉

2014年5月15日:

剪刀峡——望江亭——小天池

实习报告:

一、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长约29公里,宽约16公里,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

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之滨,以雄,奇,险,秀闻名。

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3月又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宋代诗人苏轼曾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

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

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

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

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

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76.6%。

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14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

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

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

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庐山的地质概况

1、庐山的形成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

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

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

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

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

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最高。

2、庐山的地层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

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3、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

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

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

其中,砾岩最为常见。

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

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

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

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三、庐山的地貌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

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1、庐山的冰川地貌

庐山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十亿年前,庐山地区是浅海。

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庐山在2500万年前形成了一座独特的“地垒式断块山”。

冰川地貌主要包括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这里我们主要去的是冰碛地貌:

飞来石;以及冰蚀地貌:

三逸乡冰窖,天桥冰溢口,锦绣谷冰川u形谷、含鄱岭冰川刃脊。

飞来石,为重叠石,属于冰桌,冰桌又称为冰台,是指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的巨大冰川漂砾横置于其它冰川漂砾之上的现象。

西谷冰川u形谷中的冰桌,下部的巨大漂砾长8.9m、宽6.1m、高4.5m;上部的巨大漂砾长5.6m、宽4.5m、高2.9m。

其位于庐山西谷上部,庐山中学附近。

由于它的岩性与周围的岩石性质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断定它是从别处通过某种作用搬运而来,才故名为飞来石。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将其称为冰桌,认为石第四纪冰川遗迹。

但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主要有三种观点:

飞来石是泥石流搬运而来的呢,还是大月山发生山体崩塌搬运来的,还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遗留下来的?

飞来石的底部为石英砂岩,其层里是岩石堆积而成的磨圆度较好,而顶部主要是石英片岩(变质岩),呈片麻状且有方向,表面有云母片;因两部分的岩性不同,可推测出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又因在岩石上发现“丁”字擦痕和压抗这些冰川作用的关键证据。

因冰川搬运能力相当的大,它能使上万吨的巨大岩石随冰川一起移动,因此能搬运300余吨的飞来石是不成问题的,故我同意飞来石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形成。

三逸乡冰窖:

冰窖是冰川的主要屯冰处,它是300-250万年,120-150万年,110-90万年,40-20万年四次冰期的屯冰之所,窖内坡势平缓,并堆积有40-20万年冰碛物泥砾层。

冰窖直径约1000m,深约80m,盆底海拔1050m。

其北为月轮峰冰笕,南东为含鄱岭刃脊。

天桥冰溢口:

位于西谷u形谷锦绣谷冰川u形谷之间,西谷中的冰流从天桥冰溢口流入锦绣谷,冰后期溢口侵蚀成一个天生石桥。

锦绣谷冰川u形谷:

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

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

含鄱岭冰川刃脊:

含鄱岭冰川刃脊如刀刃状,其延长方向近东西,既不与岩层走向一致,又不与任何一组裂隙面下行。

北侧为三逸乡冰窖、南侧为太乙村冰坡。

刃脊长1250m,高约120m,海拔1100m。

北端的梭子岗刃脊是其外延部分。

芦林冰碛泥砾剖面:

位于大校场冰川u形谷口的冰碛剖面,由黄棕色泥砾组成,最大砾石约3.5m、大小混杂无分选,是40—20万年前庐山期冰川消融后的堆碛物,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在一起。

其中曾发现过冰川条痕石及熨斗石,都是冰川成因的有利证据。

剪刀峡:

u形谷下套v形谷,认为冰后期u形谷受河流下切,山嘴交错,河床曲折,认为也是冰川谷,山麓地带有山丘,山丘外有水,认为是山体冰川终责堤。

两列终责堤之间为冰水湖。

构造学派认为此峡与锦绣谷发育一样,西北坡上切穿虎背岭形成崖口,此处至谷底700m,对面望江亭,在莲谷登山小道上有好汉坡。

2、庐山的流水地貌(河谷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在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

它们流向大都于上述流向垂直。

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流水地貌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种是宽谷,它包括东谷、西谷、仰天平、七里冲、大校场谷等;一种是峡谷,其主要包括石门涧、剪刀峡。

两者之间夹着裂点和瀑布。

这里主要介绍西谷和剪刀峡:

西谷,位于如琴湖湖口,海拔900-1100m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由地形中南向西北偏低。

宽谷和峡谷之间出现大裂点,表示第四纪庐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却和溯源侵蚀所成,如三叠泉裂点、天桥裂点、芦林桥裂点。

其他小的裂点如乌龙潭等,它是受岩性和构造影响而成,与上升无关。

3、构造地貌--背斜,向斜,五老峰断层崖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其中,褶皱构造主要有单面山、背斜山、向斜山等;

虎背岭单面山:

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背翼断馅厚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五老峰单面山:

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平均高1358米

断层构造主要有:

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北翼断落而称,该断层崖在石门洞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呈。

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方递减,断层崖亦分2~3段,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补充:

1)在第四纪时期,中国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大陆东部包括庐山地区处于相对下降地区。

但庐山本身又处于东部相对下降地区的局部隆升地区。

在庐山地区,山体隆升的同时,古赣江却又渐渐下降,形成了鄱阳湖。

鄱阳湖面积3960平方公里。

它与庐山形成的湖光山色,是一种绝妙、独特的壮丽浩大的景观。

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北斜与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

2)仙人洞:

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

砂岩层面平缓,倾的劈理面,有一组陡且有一条小断层,流水沿断层及裂面潜蚀崩塌成洞。

洞宽约4m、深12m,是道教活动圣地。

我们看过锦秀谷之后,通过小路来到了仙人洞。

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们对仙人洞有所了解:

仙人洞是倾俯的背斜,形状象右手手掌倒扣下来,五个手指都很明显。

它形成的原因有可能是:

中间是石英片岩,比较软,容易风化,再加上人为的加工,就形成了中间的洞穴。

外围是石英砂岩,比较硬,不容易风化。

洞穴内还有泉水一滴一滴流下,这些泉水是裂隙式的。

四、庐山的水系及其演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