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核心考点精编按中考考纲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219277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核心考点精编按中考考纲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核心考点精编按中考考纲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核心考点精编按中考考纲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核心考点精编按中考考纲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核心考点精编按中考考纲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核心考点精编按中考考纲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核心考点精编按中考考纲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核心考点精编按中考考纲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核心考点精编按中考考纲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②概况: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文教昌盛,历史上称“贞观之治”。

③影响:

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为唐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措施

用人方面

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

广纳贤才(房玄龄、杜如晦)、知人善任

政治方面

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

制定法律,减省刑法;

发展科举,鼓励报考;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举措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民族关系

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

2.开元盛世

1.时间:

唐玄宗在位前期

2.措施: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剪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表现: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3.唐朝兴盛的原因

(1)统治者唯才是举,强调减轻百姓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2)从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到唐玄宗,基本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3)唐代统治者开放的心态及勇于接纳外来新鲜事物的胸怀为盛唐气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五.盛唐经济的繁荣(19年新增)

1.农业:

唐朝时期,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

(1)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2)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都很有名。

(3)造船业、造纸业、矿冶业颇具规模。

3.商业:

(1)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荣的大都市;

(2)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会。

六.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1.唐朝与日本

项目

遣唐使

鉴真东渡

概况

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到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艺术等

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抵达日本。

影响

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了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唐朝与天竺——玄奘西行

(1)概况:

贞观初年(627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取佛经。

他遍访天竺名寺,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

(2)影响:

①玄奘西行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玄奘弟子根据他的口述编纂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沿途诸国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风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③玄奘是第一个系统的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2018.6)

3.唐与新罗:

新罗强盛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引进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七.安史之乱(新增)

755—763年

2.背景

(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2)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各地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3.经过:

755年,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唐朝最终于763年平定叛乱。

4.影响:

(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3)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元时期是我国分裂重新走向统一的时期,中国的政治版图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主要表现为:

政治上:

从各民族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上:

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科技文化空前繁荣;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一北宋的建立

1.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拥立为皇帝,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强化中央集权(识记)

军事上: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政治、财政上:

中央:

削弱相权

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③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作用: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3.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识记)

⑴目的: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⑵表现: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祖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③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④武将受到多方面的控制

⑤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影响: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文官得到重用,官吏冗余,导致办事效率下降,财政支出增加。

二辽、宋、西夏、金的对峙局面

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

1.辽的建立: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后改国号为辽。

2.西夏建立: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辽与北宋的和战: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打到澶州城,直接威胁宋都开封。

宋真宗亲往澶州城督战,宋军取得初步胜利,后宋辽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宋夏之间的战争,宋朝被动挨打,损失惨重,但连年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

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对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女真族的崛起:

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进行改革,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2.金灭辽及北宋:

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三、南宋偏安

1.南宋建立:

北宋灭亡后不久,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即宋高宗,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堰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3.宋金和议:

岳飞被害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送进对峙局面形成。

三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识记),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理解)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政治原因: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经济原因: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最重要原因)

自然原因: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

二、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发展

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②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优良品种的水稻被培植出来,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

水稻产量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苏常熟,天下足。

③经济作物:

棉花的种植由广东、福建向北扩展到江淮和川蜀一代。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2.手工业的兴盛

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制瓷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

(宋朝五大窑)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具领先地位。

南宋沿海地区的海船还配备了指南针。

3.商业贸易的繁荣

商业都市:

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杭州。

城市出现早市和夜市。

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村,形成新的商业区叫草市。

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对外贸易: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重要的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货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过程

⑴在先秦和秦汉时期,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

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国经济中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⑶唐朝中期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⑷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⑸两宋时期,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至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经济重心南移表现:

⑴宋朝初年南方人口是北方人口的两倍;

⑵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超过北方。

经济重心南移方向: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四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最终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元朝的统一

1.概况: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1271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2.元朝完成统一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军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的统一。

(2)疆域: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3)回族形成:

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逐渐融合,回族开始形成。

(4)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元朝统治措施

中央

设中书省、枢密使、御史台,分别掌管行政事务、军事事务、监察事务;

设宣政院,掌管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地方

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是我国省级行政区划设置的开始

边疆

(1)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和澎湖,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3)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将”户口增“”田野辟“”赋役平“作为考核官吏的标准。

三,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元朝建立后,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

2.意义: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五宋朝都市生活(新增)

1.重要城市:

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

2.瓦子:

(1)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在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

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

(2)瓦子的出现意味着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3.传统节日:

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已经形成。

六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一、印刷术

1.发展:

(1)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典型的代表是《金刚经》

(2)辽宋西夏金时期,刻书盛行,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传播:

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3.影响: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传播。

二、指南针

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人们将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制成罗盘。

2.应用:

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3.传播:

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三、火药

1.发明:

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领域;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元朝时发明了火铳。

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到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易错知识点

1.宋朝并不是全国统一政权,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辽、西夏、金,与南宋并立的政权有金、西夏、元。

2.两宋与辽、西夏、金、蒙古之间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只有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3.北宋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只在四川地区流通。

4.成吉思汗建立的是蒙古国,忽必烈建立了元朝。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

5.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而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形式宰相职权。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明朝加强专制统治

1368年,朱元璋(即明太祖)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1)中央:

①权分六部: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设置内阁:

明成祖确立内阁制度,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③分散兵权:

明太祖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使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④设置厂卫:

明太祖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监视官民,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明成祖时设东厂。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构。

⑤廷杖立威:

为提高皇帝权威,朱元璋采用”廷杖“惩处大臣。

(2)地方:

①明太祖取消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民政和财政、司法、军务);

②朱元璋还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3)思想:

实行八股取士: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作答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同时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有着严格的规定,即八股文。

3.皇帝专权的弊端:

(1)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

2)容易形成专权,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给明朝统治埋下危机。

二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一、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客观条件:

造船技术提高,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的应用。

(2017.28(3),32(3))

4.概况:

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意义:

(1)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2)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017.28(4))

二、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

2.概况:

1561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又在当地人民群众和其他将领的配合下,先后平定福建、广东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2018.8)

3.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注意: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异同(不同:

背景,时间,目的,性质,影响)

三明长城北京故宫

一、明长城:

为了防御蒙古贵族侵扰,明朝在前代基础上重修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

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明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其布局合理,设施完善。

同时,其位于北方游牧地区和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

二、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北京城的核心,也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也是当时的政治中枢。

故宫,皇城,外城和内城共同组成北京城,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形,是由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处处体现着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气派。

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四《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新增))

一、《本草纲目》:

李时珍著,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了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7,8,9,)

二、《天工开物》:

宋应星著,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农政全书》:

徐光启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命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1—1662年

2.背景:

(1)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出兵侵占了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清初,在福建沿海抗清的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

(1)1661年,郑成功率军抵达台湾岛南部;

(2)郑成功把敌人分别包围在赤崁城和台湾城中。

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4.意义:

(1)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维护了国家统一;

(2)加速了台湾地区的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3)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六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清朝在稳定对内地的统治后,为进一步推进国家统一进程,于1683年打败郑氏军队,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2017.10;

2017.9)

3、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七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1.册封达赖:

1653年顺治帝赐予西藏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还重修布达拉宫,自此,达赖由中央政府册封形成定制。

2.册封班禅:

1713年,康熙帝册封格鲁派的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自此,班禅由中央政府册封形成定制。

3.设置驻藏大臣:

(1)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方政务;

(2)1793年(乾隆年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驻藏大臣管理地方军务、外交等事务;

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并报请朝廷批准。

(1)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进一步使西藏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有利于维护清朝统一;

(2)稳定了西藏政局,密切了西藏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

1.康熙时,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平定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乾隆时期,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乾隆帝下令讨伐,平定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同时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防,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2018.9)

3.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八清朝加强专制统治

1.军机处的设置:

(1)原因:

清朝初期,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王权,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2)设立:

雍正时,设立处理西北军务的军机房,后更名为军机处。

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大臣组成,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3)影响:

使皇权至高无上,确保皇帝意志畅通无阻,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文化专制

(1)措施: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

大力倡导尊孔读经,大规模整理文献和编撰书籍;

凡是被认为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均被列为禁书,遭到收缴并进行销毁。

“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许多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