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亚平主编《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9539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蔡亚平主编《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蔡亚平主编《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蔡亚平主编《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蔡亚平主编《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蔡亚平主编《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蔡亚平主编《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蔡亚平主编《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蔡亚平主编《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蔡亚平主编《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文档格式.docx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要素教育

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德国

康德

康德论教育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构建教育学逻辑体系

形成教育学基本概念和范畴

建立教育目的论和教学方法论

提出教学过程四个基本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发展多样化阶段

斯宾塞

教育论

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

明显功利主意色彩

梅伊曼

实验教育学纲要

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

唯科学主义迷途

拉伊

实验教育学

同上

美国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以儿童为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杜威现代教育

克伯屈

设计教学法

俄国

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卡连柯

教育诗

凯洛夫

教育学

对新中国初教育影响较大

中国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

我国第一本比较系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的著作,标志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在中国形成

理论深化阶段

布卢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育目标分认知情感动作三领域

第一次把分类学应用到教育领域

布鲁纳

教育过程

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夸大儿童主观能动性

苏联

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

发展性教学理论

五条教学原则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

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推动当时苏联教改

根舍因

范例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给教师的建议

和谐教育理论

活的教育学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把现代系统论原理引入教育理论研究

阿莫纳什维利

合作教育学

合作教育学理论

第一节对教育的认识

1.《孟子》最早将“教”“育”连用

2.《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专著

3.教育的定义广义:

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体质

狭义:

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

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人的活动。

也称“学校教育”

4.构成学校教育子系统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教育的起源:

①神话起源说

②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③心理起源说

④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主流观点

6.教育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特征

1.原始社会教育特征:

(1)教育尚未成为独立社会活动;

(2)教育水平低;

(3)教育没有阶级性

2.奴隶社会教育特征:

(1)专门教育机构(学校);

(2)明显阶级性;

(3)教育与劳动脱离

3.封建社会教育特征:

(1)学校教育体制趋完备;

(2)培养统治阶级;

(3)阶级性、等级性

(二)现代教育特征

1.义务教育实施;

2.现代教育体系建立;

3.教育民主理念建立;

4.教育生产性凸显;

5.教育法治化

第3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不是广泛的教育现象,而是指向教育问题

2.教育学的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

3.教育的方针政策:

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

4.教育学不等于教育经验汇编,也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

5.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6.教育学的学科价值:

(一)反思教育经验,提升教育理论;

(二)科学解释教育现象;

(三)指导教学实践;

(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2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1节人的发展的含义

第2节人的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因素

作用

分点

遗传素质

基础作用

1.生理前提,提供可能

2.遗传素质差异制约个性差异

3.遗传素质成熟制约人的发展过程及阶段

4.不决定人的最终发展

社会环境

制约作用

1.提供现实条件

2.制约发展方向与水平

3.不起决定作用

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

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个体发展方向(否定学校教育培养人这一目的性,无异于否定学校教育本身)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协同性

3.学校教育通过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效果较好

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影响

2.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发展

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直接影响学生发展

个体活动

能动作用

1.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只有通过个体活动才能实现

2.人的潜能与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活动才能实现

3.人的能动性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只有通过个体活动才能实现

第3节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意义

规律

含义

示例

顺序性

低级到高级,量变到质变

循序渐进揠苗助长

阶段性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发展任务和发展重心

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稳定性

一定社会条件下

同阶段人的发展水平大致相同

可变性

不同社会条件下

同阶段人的发展水平可能不同

不平衡性

1.同一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段,速度不同

2.同一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在同一年龄段,水平不同

1.大脑发育在出生后第五到第十个月最迅速

2.神经系统成熟早,生殖系统成熟晚

个别差异性

1.不同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在同一年龄段,不同

2.不同个体,各有所长

3.不同个体具有不同个性心理倾向

1.早慧、晚成

2.有的人理性思维强,有的人形象思维强

3.同一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气质性格

互补性

个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另一方面超常发展来补足

盲人听觉敏锐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制约因素

生产力

1.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3.制约教育结构

4.制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

政治经济制度

1.制约教育性质

2.制约教育目的

3.制约教育领导权

4.制约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

5.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文化

1.影响教育观念

2.影响教育内容

3.影响教育模式

人口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受教育水平)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身体素质、文化修养、道德水平)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与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传递科学知识、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科学知识与技术)

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促进年青一代政治化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作用于政治

3.教育促经政治民主化

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功能

2.选择、批判功能

3.交流、融合功能

4.更新、创造功能

对人口的功能

1.控制人口数量

2.促进改善人口质量

3.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第3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来作用于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特和规律性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4.教育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发展)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1节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

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

广义:

存在于人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特指由国家提出的对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质量和规格上的要求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人们往往通过贯彻教育方针来实现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学术性概念;

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政治性概念

教育目的针对人的发展;

教育方针反映国家要求

教育目的具有理想性、不确定性;

教育方针具有现实针对性

3.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激励功能;

(三)评价功能

第2节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

(二)教育目的受生产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和制度制约

(三)教育目的受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制约

2.教育目的主要理论

理论

观点

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

教育目的是人本性和本能的发展

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

社会本位论

教育的一切活动应服从、服务于社会需要

教育目的是为了社会的发展

孔德、凯兴斯泰纳

内在目的论

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为教育过程所内含

外在目的论

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外,教育过程本身无目的

教育准备说

教育要为生活做准备

教育即生活说

教育要适应儿童的生活,尽可能满足儿童的兴趣与需要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说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一致

2.人的片面发展是社会分工造成

3.现代大工业生产要求人全面发展

4.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一)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根本特点);

(二)着眼于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

(四)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一)培养独立个性;

(二)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三)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

第5章学校教育制度

第1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含义

1.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下位概念

2.教育制度:

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指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学校教育制度刚刚诞生。

奴隶社会——学校作为专门教育机构出现。

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制度趋于系统。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类型

1.双轨学制(贵族学校系统和平民学校系统)

2.单轨学制(小学、中学、大学)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六三三、五三四等)

3.分支型学制(小学、初中、普高或职高分支、大学)

四、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变革

1.双轨制向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发展

2.义务教育范围扩大,年限延长

3.这也技术教育层次上移

4.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发展,并普及化

第2节我国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

1.1902壬寅学制:

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2.1904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并颁布施行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3.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

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法定教育权

4.1922壬戌学制(六三三制):

延续至民国结束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形态

1.1951《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我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新学制

2.1958《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

1.①重视发展学前教育;

②全面普及、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水平;

③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6章教师和学生

1.教师:

(概念)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①专门性职业②促进个体社会化)

2.教师职业道德

①爱岗敬业,献身教育

②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③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④谦虚谨慎,团价写作

3.学生的本质属性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

③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人

④学生是独特的人

⑤有自主意识的人

⑥学生是需要尊重的人

4.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

①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②学生中心论卢梭、杜威

③主导主体论凯洛夫(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5.师生关系类型

①专制——服从型

②放任——自流型

③民主——参与型

6.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①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前提)

②理解尊重学生(基础)

③平等对待学生(关键)

④提升自身素养,树立威信

第七章课程

1.课程:

(概念)由一定育人目标、特定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教育存在。

2.课程理论流派观点

代表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布鲁纳学科课程理论现代化的集中体现

经验主义课程论

杜威①以儿童为中心②心理学化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关系

3.课程的类型

分类依据

类型

组织形式角度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影响形式角度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管理角度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设置形式角度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4.课程设计

模式:

目标模式、过程模式、情境模式

5.课程设计内容结构

①课程计划:

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

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

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③课程资源:

课程设计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第8章教学(上)

1.教学:

(概念)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含义)①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

②明确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

③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地位)学校工作的中心

(作用)①传播、延续、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的最有效形式

②使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③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任务)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②发展学生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情感和态度

2.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不同观点:

①认识说②发展说③交往说④价值说⑤多质说

3.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①聚焦目标,激发动机

②感知教材,构成表象

③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④巩固知识,增强记忆

⑤运用知识,促进歉意

⑥检查效果,促进反馈

4.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原则

要求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保证教学科学性、发觉发掘教材思想性、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乡土教材

③直观性原则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防止直观的不当运用

④启发性原则

调动学生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⑤循序渐进原则

按教学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⑥巩固性原则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

⑦因材施教原则

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5.教学原则与要求

第9章教学(下)

1.中学常用教学方法(八条)

①讲授法②问答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⑤练习法⑥演示法⑦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

2.教学组织形式:

未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班级授课制:

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班级,根据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进行集体教学。

划分依据

教训任务数量

单一课、综合课

教学任务性质

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4.课的类型

5.课的结构:

课的具体组成部分及各部分顺序和时间等因素的关系系统。

6.复式教育:

(教学特殊组织形式)将多年级学生编在一间教室,由一位教师分别使用不同教材进行教学

7.史上教学组织形式:

形式

特点

贝尔-兰卡斯特制(导生制)

教师→导生→众多普通学生

道尔顿制

废除班级、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实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利于系统知识掌握

文纳特卡制

第一部分:

学科课程,生活必需知识技能(阅读、计算、写作等)

第二部分:

活动课程,创造活动和社会活动(音乐、美术等)

分层(分组)教学

按照学生能力或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班组(尖子班)

特朗普制

结合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

小组合作学习

五要素:

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互动、个体责任、人际交往和技能、小组自评

8.教学工作基本环节及要求

环节

备课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设计教案

上课

教学目标明确合理、教学内容正确丰富、教学方法恰当灵活、

教学组织严密灵动、教学氛围民主和谐、教学效果真实优异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作业内容有明确目的和训练价值、作业量适当,难度适宜、认真及时批改作业

课外辅导

内容:

解答学生问题、指导学生作业、指导困难学生、指导优异学生、发掘学生潜力

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

纸笔测试、表现性评价

9.教学评价的含义:

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价

10.教学评价类型

分类标准

根据教评的作用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根据教评的参照标准

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性评价

根据教评主体

他评价、自评价

第十章德育

1.品德结构:

四种心理要素:

①道德认识②道德情感③道德意志④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2.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①开始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②道德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③道德行为和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⑤道德意志仍较为薄弱

3.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四个阶段)

①前道德阶段生理本能支配

②他律道德阶段盲目接受权威

③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④公正道德阶段能基于公正感做出道德判断

4.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三个假设)

①道德判断结构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②个体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中(道德认识三水平:

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③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三结论:

道德发展是学习的结果、道德发展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冲突最适合于个体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

5.德育基本内容(六项)

①爱国主义教育②理想和传统教育

③集体主义教育④劳动教育

⑤法纪教育⑥辩证唯物主义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6.德育内容新进展(五项)

①生存教育②生活教育

③生命教育④安全教育⑤升学就业指导

7.德育规律(四条)

①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8.德育原则(七条)

①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②行知统一原则

③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④长善救失原则

⑤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⑥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⑦疏导原则

9.德育途径(六条)

①教学(思想品德课、各科教学)②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③劳动和社会实践④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

⑤班主任工作⑥学校环境

10.德育方法(六条)

①说服教育法②榜样示范法

③情感陶冶发④实践锻炼法

⑤自我教育法⑥品德评价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