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音乐教案河少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8504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音乐教案河少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六年级音乐教案河少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六年级音乐教案河少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六年级音乐教案河少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六年级音乐教案河少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音乐教案河少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六年级音乐教案河少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音乐教案河少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音乐教案河少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9、分组演唱。

早晨美不美?

“早晨的歌”所歌、所唱的都是可爱的你们,因为你们是早晨的花朵,早晨的绿树,更是早晨的太阳。

让我们一起唱响早晨的歌,唱响我们自己的歌。

两排为一组,看哪组唱得好。

三、音乐活动:

“做早操”

四、小结:

1、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学习后的感受。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的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时间。

第二课时

听赏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

教材分析:

《空山鸟语》是一首二胡独奏曲,乐曲结构属于多段体,共五段,另有引子和尾声。

引子犹如山林召唤,空谷回声,简单几笔就描绘出题意幽邃、深远、静穆的意境,接着,以非常活跃的旋律进行,作为“人”的形象出现,在全曲贯穿始终,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与鸟鸣相结合,宛若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清新愉悦心情,与自由自在的鸟语交融相织。

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拟手法,将鸟语音乐化,使乐曲的造型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因而音乐优美生动,富有情趣。

二胡演奏家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人,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为著名文学家刘半农之弟,也是我国30年代的国乐大师,由于他在创作和演奏上的努力,使我国的国乐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开拓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天华生活的时代,正值内忧外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叫花子胡琴要饭的笛”一语道出了当时民族音乐的社会地位。

就在那样的环境里,刘天华抱

7)聆听结尾音乐,感受热爱的感情:

看着你们这些小鸟飞来飞去的身影,听着你们婉转动听的声音,连我都深深地被音乐所吸引。

8)完整聆听音乐选择诗歌,体会意境:

在大家的配合下,我们一起欣赏了《空山鸟语》的音乐,你觉得下面哪首古诗的意境更符合乐曲的感情呢?

(小组讨论)

9)介绍作者的灵感来源并朗诵王维古诗。

(六)延伸欣赏

1、配乐诗朗诵:

你觉得乐曲还适宜朗诵哪些古诗?

2、听音乐出教室。

第三课时

听赏管弦乐曲《晨景》

1、欣赏乐曲《晨景》,能哼唱其主题旋律,知道乐曲结构。

2、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演奏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能从音乐中形象而动态地看到黎明的景色:

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再到太阳冉冉升起,体验早晨太阳升起前的整个过程。

感受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的音乐。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

教学难点:

熟悉并哼唱音乐作品的音乐主题,分辨不同乐器。

教具准备:

数码钢琴、音乐播放器、乐曲的CD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

今天张老师带给大家一段音乐,(聆听)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清新的、宁静的、空灵的)你仿佛来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方?

(空旷海边、森林老师听完这段音乐后也和大家有同样的感受,那为什么音乐会让我们感受到这样的画面呢?

原来这是一段具有牧歌风格的旋律,所以才让我们仿佛来到了广阔无边的大海、森林草原,在不知不觉中音乐让我们想到了一起。

2、出示旋律谱例,哼唱旋律。

师:

让我们用轻柔的声音,一起走进这美妙的音乐,一起来哼一哼

当你站在山顶看向远处的时候,会看到怎样的画面?

(山峰、海面)。

是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那就请大家画着旋律线,轻轻哼唱,去音乐中寻找答案吧!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管弦乐作品,就是由这一条旋律展开的,欣赏之前,让我们先走进管弦乐队,再次回顾一下我们熟悉的西洋管弦乐器

复习西洋乐器(大屏幕展示)

1、弦乐器:

小提琴、大提琴

2、木管乐器:

单簧管、双簧管、长笛、大管

3、铜管乐器:

圆号、长号、

4、简单介绍管弦乐

二、欣赏教学

(一)、聆听第一乐段

1、初听《晨景》第一乐段

当你听到熟悉的旋律,请你轻轻哼唱。

提问:

如果用这段音乐来表现一天中的某个时段,你觉得是什么时候?

请结合音乐色彩谈谈为什么表现的是这个时段?

(早晨、音乐越来越明亮)

2、再次聆听,提问演奏主旋律的乐器是什么?

(长笛双簧管)答不出来时,对比单簧管和双簧管的音色。

3、请仔细听听这两种乐器是怎么出现的?

同时还是交替?

(交替)这种交替的演奏有没有发生变化?

4、长笛与双簧管的交替在音调上有什么变化?

(作曲家运用了音乐中常用的移调,通过连续的调性上移,把旋律一步步往上推,力度不断加强)这种变化预示着什么?

(展现的是太阳缓缓升起的景象)。

(二)聆听第二乐段

1、整个乐队的加入,太阳终于积蓄了足够的力量跃出了海平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光芒四射、蓬勃生机的景象。

当你从音乐中感受到太阳正向海平面上涌现并破云而出时,请将手比喻成太阳,做阳光撒满大地的动作示意老师。

(熟悉的乐段用“lu”哼唱、画旋律线)。

2、师:

你注意到了吗?

这段音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有强音)这些强音,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耀眼的阳光)忽强忽弱表现了什么?

(太阳一会儿被云层遮盖,一会儿又拨开云雾)。

音乐家利用力度的强弱让我们从音乐中看到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在这变幻多姿的阳光的照耀下,森林、大地、海面又是一派怎样的景象?

(先说后做)让我们把镜头从天空中的太阳逐渐往下移,移到海面上、移到森林里、移到一切你能想象的地方。

请大家跟老师合作,当我的光芒照耀在你周围的时候,请你用动作表示大地上万物的情景。

(三)聆听第三乐段:

过渡语:

太阳升起来了,清晨的阳光是那么温暖、那么美。

海面上波光粼粼,森林里鸟语花香。

1、这一部分的音乐与前面哪一乐段相似?

总结该曲曲式结构(A+B+A’)此时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象?

(太阳已经徐徐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

(四)介绍作者及作品

大家想知道这么美的音乐出自哪一位作曲家之手吧?

2、你认为我们今天欣赏的这首曲子是《培尔·

金特》第一组曲中的哪一段?

格里格,挪威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

出生于挪威第二大城市贝尔根,格里格的父亲是位成功的商人,母亲则出身于贝尔根望族,是位有才华的诗人兼音乐家,外祖父曾经担任过贝尔根爱乐学会首任音乐总监,格里格的音乐天份应该是遗传自他的母亲。

六岁跟母亲学钢琴,九岁开始尝试作曲,后来进入音乐学院深造。

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对发扬挪威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晨景》是《培尔·

金特第一和第二组曲》第一组曲的第一段。

《培尔·

金特》原为十九世纪挪威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易卜生所写的一部著名诗剧。

1894年,易卜生约请他的好友、当时已在欧洲各国获得很高声誉的格里格,为他的这部诗剧配乐。

1876年2月,该剧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首次公演,获得巨大成功,诗剧配乐共有二十二段。

格里格发挥了他的巨大想象力和精细的构思,以挪威民间音乐为依据并运用高超的管弦乐技巧,生动而精确地以音乐描绘了剧中的环境、情节和人物性格。

无可否认,格里格的配乐是这部诗剧公演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十年后,格里格从这些配乐中选出了八段,先后编成两套管弦乐组曲。

我们所听到的第一组曲第一乐章《晨景》,原为诗剧第四幕的一段,培尔·

金特流浪到非洲摩洛哥时的一段配乐。

描写了那里日出和清晨美丽的景色。

因为格里格本人并没有到过摩洛哥,对那里的音乐不熟悉,所以,创作出来的音调,仍然是北欧风情的。

(五)完整聆听全曲

在乐曲声中结束本课。

第二单元

民歌在线

第一课时

1、听赏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

2、听赏台湾童谣《天黑黑》

1、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

这是一首朴素、短小、精悍并具有鲜明形象的民歌。

从它的音调风格来看,有着陕北的特点这就给人们的印象是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或其它流域。

旋律线给人一种起伏、摇荡的感觉,感觉是在船上。

再从它的节奏和速度来看,既平稳而又具有一定力度,这就使人感觉不是在激流险滩中行船,而是在较宽阔平静的水面上行进。

从整个情绪来看是比较辽阔而开朗的,使人想象黄河是宽阔深广的。

透过歌词内容,仿佛又看到黄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及无数船只和艄公形象。

这首歌在调式上也极有特色。

前边大部分都以

A商调式进行,只是到最后一句才用转调的方式转到G徵调上来,让人感到既新颖又完整。

2、台湾童谣《天黑黑》

这首歌曲流传于台湾省北部和闽南地区一带。

虽是童谣,但大人孩子都很喜爱,传唱十分普遍。

歌曲唱道:

“天快要下雨了,爷爷在外面挖了一条泥鳅回来,爷爷要咸的,奶奶要淡的,两人相争,把锅给弄破了”音乐形象淳朴天真,富有农村生活的气息。

歌曲大多一字一音,与口语相近,演唱装饰很,平实自然。

第一部分唱爷爷挖回了泥鳅,全家十分高兴;

第二部分表现两老争吵,语调诙谐生动。

旋律以第一乐段的材料为基础,逐步衍化,音域也逐段向上扩展,层次清晰。

乐段的结尾处多用衬腔,使歌曲更加生动,特别是最后摹仿铜锅被打破的声响,很有趣。

1、通过欣赏《黄河船夫曲》,了解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2、通过欣赏《天黑黑》,感受童谣“这类民歌质朴、稚气的风格特点。

3.在欣赏中进一步让学生接受我们国家丰富的民歌文化,培养他们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难点:

在欣赏中感受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音乐播放器、歌曲CD、黄河地图

一、欣赏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

(两遍)

1、提问引入:

你是否知道与黄河有关的故事,或以黄河寄托某种感情的音乐作品?

你知道黄河流经我国哪几个省份吗?

展示黄河地图,找找看黄河流经的地方。

(青海省、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

2、初听民歌《黄河船夫曲》。

提问:

你能辨析出这是一首什么地方的民歌吗?

(陕北民歌)。

3、复听民歌《黄河船夫曲》。

歌曲表现了什么?

(黄河船夫富有情趣的生活)。

4、再听民歌《黄河船夫曲》。

歌曲在旋律音调上运用了什么手法?

(重复)。

参考谱例找出歌曲中的“重复”部分。

出现了几次?

(五次)。

5、你能模唱这首歌吗?

欣赏《黄河船夫曲》,并跟着录音模唱这首歌。

二、欣赏《天黑黑》

1.故事导入。

让学生了解歌曲内容为欣赏打了基础。

2.初听歌曲,了解主要内容,让学生讲一讲,听出什么。

3.出示歌曲,复听歌曲,感受歌中幽默的情绪。

听后让学生回答,你觉得歌中最有意思的是哪一段,一起跟着录音哼哼

4.再听歌曲,教师加上渲染气氛的导语,请学生在音乐声中分组扮演歌中的老爷爷,老奶奶。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听赏《放马山歌》

《放马山歌》是流行于云南的一首著名山歌。

是歌唱家黄虹的保留曲目。

歌词非常简朴,七言两句为一段,反映牧马人生活。

音乐结构也很简练,由上下两个乐句组下乐句的曲调,是根据上乐句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成的,手法洗练。

其中夹以“喔噜噜的”等衬腔,以及赶牲口的吆喝声,富有生活气息,活跃欢快。

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吆喝声又别具特色,十分适合活力四射的学生学唱。

还可以通过这首歌曲走进云南,走进山歌,让学生进一步了云南,了解云南山歌,培养学生喜欢民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通过听赏歌曲《放马山歌》,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进一步了解云南,了解云南山歌的音乐特点。

2、通过听赏《放马山歌》,让学生知道民歌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培养学生喜欢民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为五度,加上密集的节奏音型和上、下句尾部两次呼喊(似乎模拟吆喝牲口之声),使它具有浓厚的山野风格。

4、反复播放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表达的意境、情绪。

⑴听《放马山歌》,学生轻声跟唱。

⑵老师唱歌词,学生进衬词。

⑶提出问题:

为什么最后一句“不会发,不会发”演唱的速度要逐渐减慢?

⑷分析歌曲表现的情绪,并要求学生有感情的跟唱。

5、课后扩展:

欣赏阎维文演唱的《放马山歌》,让学生感受不同歌唱家所演唱的《放马山歌》。

第三课时

学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这是一首上山砍柴时唱的四川民歌,它曲调高亢、奔放,节奏较自由。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参与的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音乐,从而激发他们大胆演唱山歌的兴趣,并在情趣盎然中感受到民歌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色。

1、通过学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把握山歌的特点及其演唱风格。

2、准确把握上波音的唱法,协调地完成二部合唱。

3、通过学唱歌曲,了解四川,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以乐观爽朗的情绪演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歌曲中上波音的演唱及跨小节切分音的演唱。

数码钢琴、音乐播放器、歌曲CD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新授歌曲:

1、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同学们,你们了解四川吗?

有谁去过四川,请大家把了解的四川相互交流一下。

2、生交流。

3、师:

四川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山区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勤劳朴实。

那里的人们经常上山砍柴,而他们上山砍柴的时候,特别喜欢唱山歌。

同学们,大家想不想听一听他们唱得是什么歌?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吗?

4、放歌曲录音,感受歌曲的情绪、演唱形式。

5、让学生说一说歌曲的情绪。

6、解决歌曲难点。

唱歌方法的指导:

同学们在演唱时,吐字、咬字要清楚,演唱时用上腰部力量,嘴皮用一点力气。

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在学习时遇到的疑惑

(1)波音的学习

(2)讲解衬词

7、视唱歌谱。

8、听老师演唱歌词,学生默唱歌词,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9、完整演唱歌曲。

10、欣赏合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学生讨论,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演唱歌曲:

如领唱、齐唱、轮唱、一领众合,演唱时要注意表现好歌曲的情绪,声音要清晰明亮。

1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分组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劳动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希望同学们成为一个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收获快乐的人。

也希望同学们以后多欣赏、多了解一些中国民歌。

第四课时

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1.歌曲创作背景:

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

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平安。

当年,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文工团就驻在这个村里。

《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创作的。

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2.《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山东民歌,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一段体。

民歌抒情极浓,特点是:

每个乐句的尾音为中心作回返的拖腔,(如212,161,656)四个乐句的落音层次递降2165。

这首歌是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为了把声音传远,有个长腔,前一句的尾音是后一句的始音,这种创作形式为“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

它类似于文学创作中“顶真”的修词方法。

如,李白的诗《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也随君渡湘水„„”这种句头咬句尾的创作手法即是“鱼咬尾”。

知识目标:

整合教材,引导同学对学习过的歌曲特点和《沂蒙山小调》进行对比,突出音乐形象与地方文化的融化。

拓展同学的音乐思维,欣赏该题材其他演奏形式,掌握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类型。

能力目标:

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同学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有感情的唱,连贯的唱好歌曲。

指导同学学习运用气息的控制,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

培养音准意识,唱好歌曲《沂蒙山小调》。

情感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示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1、反复听民歌手的演唱,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示手法的作用。

2、一字多音的唱法。

3、学会简谱。

4、歌唱时控制好气息。

能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好歌曲《沂蒙山小调》。

教学方法:

1、听唱法。

2、比较法。

1、数码钢琴、音乐播放器、歌曲CD(民歌)歌片

2演示文稿:

有关山东文化

1、听音乐《沂蒙山小调》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歌

刚刚听到的歌曲是一首流传很广深爱人们喜爱的一首民歌,谁知道它是哪个地区的民歌?

曲名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设想:

通过引导同学进行探索节奏特点,体会歌曲的节拍。

初步感受歌曲的节拍、旋律。

同学模仿老师拍击《沂蒙山小调》的节奏型,老师伴奏。

这首歌是几拍子的音乐?

(三拍子)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山东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1、介绍山东文化,导入歌曲。

出示:

祖国政区版图:

指示山东的地理位置:

同学讲述沂蒙山的历史,革命老区的故事,游击队的故事。

红嫂支援解放军的故事等。

歌曲简介:

简单的和同学交流:

谁知道山东产什么?

(烟台梨、枣、寿光苹果、)谁会说山东话。

给与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2、学习歌曲:

(1)听歌曲录音,感受民歌手歌唱的音色、感情。

(给同学完整的印象):

出示大歌片:

实物投影仪:

提示:

a有的同学在轻轻的跟着唱,老师喜欢这样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这些同学真聪明。

b比一比谁学的最快。

2-3遍争取学会。

c请你说说哪好听?

为什么好听?

生:

尾音/觉得很愉快、旋律优美。

(2)学习歌词:

注意:

angao韵母的归韵,口形的统一。

请同学们念一遍歌词。

不懂的地方,小组学习:

生互相提问、回答、理解歌词内容。

(4)练一练,比一比:

分小组练习,注意歌曲的情绪,有表情的演唱。

比一比的标准:

从曲调演唱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演唱情绪是否符合歌曲的要求。

对优胜的各组采取奖励,奖励方式由学生选择。

四、音乐活动:

民歌会

五、课堂小结,学生生随音乐出教室。

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

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

第三单元

摇篮曲集锦

1、听赏轻音乐《摇篮曲》(德勃拉姆斯)、童声合唱《摇篮曲》(奥莫扎特)、《宝贝》(印尼民歌)、女声独唱《摇篮曲》(东北民歌)

2、唱歌《摇篮曲》(舒伯特)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时咏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

本单元包括几首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摇篮曲:

著名作曲家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写的《摇篮曲》、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和印尼民歌《宝贝》。

1、通过聆听三首中外名曲《摇篮曲》和印尼民歌《宝贝》,感受不同体裁的《摇篮曲》风格,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

2、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能够用自然圆润、优美抒情的声音和恬静温柔的情绪演唱歌曲。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情感体验和表现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自信和快乐。

4、体会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爱,使学生受到爱的感悟和美的熏陶。

1、感受、体验歌曲的速度、力度。

2、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感悟几首摇篮曲在表现音乐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异同点。

数码钢琴、歌曲(乐曲)CD、音乐播放器

教学过程:

一、欣赏勃拉姆斯的轻音乐曲《摇篮曲》。

1、初听乐曲。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改编的轻音乐,同时随着音乐的起伏,用手画出旋律线。

2、师生共议与归纳:

《摇篮曲》最初为母亲抚慰孩童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后来发展成一种音乐体裁。

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具有温暖、亲切、安宁的气氛。

旋律平静、优美、舒缓,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充满了母亲对孩子深切的爱。

由于摇篮曲细腻、柔美、贴近生活的音乐特征,这一体裁具有很强艺术性和欣赏性,不仅限于催眠和描写孩童入睡,而更多的是在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刻画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精神境界。

3、复听乐曲,进一步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意境。

4、同学们随着教师钢琴的弹奏,哼鸣《摇篮曲》的旋律。

哼鸣时要求气息深沉、流动、徐缓,双唇略闭,口腔内有微微含水的感觉,去追求柔美、细腻的音色。

5、小结:

什么是摇篮曲?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

摇篮曲既有声乐作品,又有器乐作品。

摇篮曲的特点:

旋律轻柔甜美,节奏型带摇篮的动荡感,充满了母亲对孩子诚挚的爱和祝福。

6、引导讨论与归纳: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

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

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仿佛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

歌曲为大调式,单二段体。

每一乐句的起音均从3/4拍的第三拍开始,作曲家巧妙的把节奏作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作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词义。

二、欣赏莫扎特的《摇篮曲》(童声合唱)

许多著名音乐家都曾写过摇篮曲,如莫扎特、舒伯特等。

下面,我们就欣赏一下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谱写的《摇篮曲》

2、初听

1)初步感受乐曲的情绪,想象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

2)说说感受。

3、复听

1)了解歌词内容

2)听出乐曲由几个乐句组成

4、唱一唱

1)哼唱《摇篮曲》旋律

2)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有感情地跟唱《摇篮曲》

5、动一动

听着《摇篮曲》音乐分角色做做哄宝宝睡觉的动作。

引导学生总结听赏的感受(体会伟大的母爱),教育学生要报答母亲。

一、欣赏印尼民歌《宝贝》

⒈初听歌曲提问:

这是哪个国家的歌曲?

2、再听歌曲,进一步了解歌曲内容

3、再听歌曲,学生可轻声跟唱。

4、说说听后的感受。

二、欣赏东北民歌《摇篮曲》

⒈导入:

我们来欣赏一首中国的《摇篮曲》

2、初听东北民歌《摇篮曲》

①这是我国那个地方的民歌?

②力度、速度怎样?

板书:

速度:

舒缓力度:

轻柔

3、复听歌曲,进一步感受《摇篮曲》的情绪。

4、介绍歌曲有关背景:

歌曲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