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高考福建省达标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6245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历史高考福建省达标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历史高考福建省达标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历史高考福建省达标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历史高考福建省达标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历史高考福建省达标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历史高考福建省达标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Word下载.docx

《最新历史高考福建省达标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历史高考福建省达标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历史高考福建省达标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Word下载.docx

A.我国所需铁矿石大部分来自国外

B.我国钢铁工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

C.宝钢所需的铁矿石主要来自巴西、澳大利

亚和美国

D.房地产业不受世界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影响

7.导致我国原油进口量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是

④国内石油储量减少,原油生产量逐年下降

②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石油消费量逐年上升

③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④我国石油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快于原油生产

量的增长速度

A.③④B.①④c.②④D.②③

8.解决我国目前的能源问题,应立足于能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发展能源产业,同时加强能

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A.矛盾主次方面共同决定着事物的发展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事物的质变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实际的制约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018年6月1~31~,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香港、澳门和广州连续

举行。

所谓“泛珠三角”,是指粤、阂、赣、桂、琼、湘、川、贵、滇等省区和港澳地区,

简称“9+2”o本着“东西互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精神,“泛珠三角”

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回答9~12题。

9.促进“泛珠三角”区域“东西互动”的前提是

A.交通状况的改善B.自然资源的开发

C.人口的流动D.西电东送

lO.关于“泛珠三角”部分省(区)区位优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广西水能、铝土矿丰富B.广东资金、技术力量雄厚

C.湖南煤炭、有色金属资源丰富D.四川水能、天然气资源丰富

11.“泛珠三角”所辖海域面积大。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做好的工作有

①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

③保护热带鱼类资源,禁止海洋捕捞

A.①②③B.①②④

12.为了发展旅游业,深圳建造了“锦绣中华”

资源具有

②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④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

c.②③④D.①③④

等一批新的旅游景观。

这主要体现了旅游

A.多样性B.非凡性C.可创造性D.长存性

民族团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3—15题。

13.下列有关中央政权与西南地区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朝首先在西南地区设郡管辖

B.西汉封夜郎侯为王

C.元朝在云南、四川设置省级行政机构

D.明朝由“流官”直接管辖西南大部分地区

14.对下列两幅图片相关史实的说明,正确的是

A分别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和贞观年间

B.前者迫于冒顿单于的威胁,后者是中原王朝主动示好

c.分别促进北部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D.都促成中原王朝设置行政机构管辖该地区

15.下列从中原传人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中,对提高当地生产力水平作用最大的是

A.牛耕技术B.凿井技术C.冶铁技术D.纺织技术

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充满艰辛。

回答16~18题。

16.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

“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元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B.法治代替人治C.变法违背民意D.变法最终失败

17.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维新变法运动

A.形成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B.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C.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D.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18.下列文献中最早提出政治改革的是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近代以来,这里演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回答19~21。

19.洋务运动时期,这里出现了中国第一个

A.近代军事企业B.近代采矿企业

C.近代钢铁企业,D.近代运输企业

20.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其原因不包括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B.多次发生武装起义,革命党人斗争经验丰富

C.较早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反帝反封建斗争不断高涨

D.革命党人深入新军宣传组织,起义准备较充分

21.下列事件最早发生在武汉的有

①发起二次革命②建立国民政府③收回英国租界④召开八七会议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文化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回答22-23题。

22.鸦片战争前,中国人了解的西方文化不包括

A.数学B.天文学

C.农学D.启蒙思想

23.对17世纪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

B.对微观世界进行深入探

C.自然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D.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2018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无反对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回答

24-27题。

’。

24.186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脱离联邦法》。

南北战争爆发后,林肯写道“我要拯救联邦。

……如果我无须解放任何一个奴隶便能拯救联邦,我愿意那样做;

如果必须解放一

部分奴隶便能拯救联邦,我愿意那样做……”这表明,林肯政府的首要目标是

A.解放黑人奴隶B.维护国家统一

C.维持联邦现状D.保留奴隶制

25.《反分裂国家法》强调发展海峡两岸关系。

下列做法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有

①推动台商包机向常态化发展②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旅游项目启动

③支持台湾的农产品在大陆销售④台湾驻外机构改名为“台湾代表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6.《反分裂国家法》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这表明

A.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B.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改造和利用规律

C.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D.离开了社会意识就没有社会存在

27.“金瓯久分终必合,两岸贵合避干戈。

自古盛世处安定,振兴中华同尽责。

”海外华人的这首诗表明

A.“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B.稳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

C.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D.实现祖国的统一不能采取非和平方式

受地方利益驱动,小煤窑生产屡禁不止。

小煤窑采用落后的生产方式,回采率极低、资

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安全事故频发。

回答28~30题。

28.小煤窑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是由于

A.当地群众都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

B.煤窑经营者对发展的曲折性估计不足

C.人们对生态环境只有感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

D.某些地方政府没有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9.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如果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换

取GDP的增长,那就不是绿色CDP,而是“黑色CDP'

’。

促进绿色GDP增长,必须

A.发展高科技产业,限制劳动密集型产业

B.淘汰小型企业,做大做强大中型企业

C.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

D.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30.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强调加强小煤窑整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①重视劳动者劳动安全权利的保障②具有履行执行劳动安全规程的义务

③在经济管理上具有相同的职能④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

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近几年国l~-_Ir_关注的热点问题。

回答31-32题。

31.近年来,某些西方国家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

如果人民币升值

A.有利于等值的外币兑换更多的人民币B.有利于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健康发展

c.不利于我国增加商品出口和外汇收入D.不利于外国商品和资金对我国的输出

32.我国将逐步形成更加适应市场变化、更为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这反映了

A.认识依赖于实践并促进实践的发展B.事物的变化发展有时是无序的

c.事物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D.办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

回答33~35题。

33.图7告诉我们,政府在实现社会和谐中重视

A.发挥财政税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B.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保证一部分人先富

C.落实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同步富裕

D.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34.下列对图8的理解,错误的是

A.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B.暂缓经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应协调发展

35.我国传统文化倡导人们追求“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境界。

A.任何人之间都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B.要达到社会和谐就要消除所有矛盾

C.社会和谐需要在对立中把统一

D.和睦相处成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本卷共5小题,160分。

按下列各题的要求回答问题。

36.(32分)读图9和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图中③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土地的利用方式由粗放的放牧业一大田

农业_蔬菜、水果、乳酪为主体的方向转变。

现在该地成为所在国最大的水果、蔬菜基地之一,产品可以运销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市场。

(1)图10的四幅气候图中符合①地气候特征的是——;

判断理由是

(2)②地的等温线向北弯曲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4分)

(3)从气候因素分析,③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8分)

(4)③地从粗放的放牧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水果、蔬菜基地,其农业区位发生了哪些

变化?

37.(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

10月初,波兰被占领。

二战期间,纳粹德

国在波兰建立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该集中营。

在瑞典、英国、波兰等许多国家,1月27日已经成为大屠杀遇害者的法定纪念日。

1996年,德国也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告诫人们要永远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

材料二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造成日本居民死难78150人,受伤’

和失踪51418人。

8月9日,美国在长崎投掷第二颗原子弹,造成居民死难23750人。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兰迅速灭亡的原因。

结合材料,说明战争的危害。

(2)据材料一,指出德国法西斯推行的反人类政策。

写出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另

一恐怖屠杀事件。

材料三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总兵力213万,其中侵华日军

135万。

八年抗战中,中国军民共消灭日军133万(日军二战总损失195万)。

(3)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有人建议设置国耻日。

请你选定一个日子,并简要

说明理由。

(2分)‘

(4)据材料三,说明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纪念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的特别会议上说,这次会议不

仅仅是纪念过去的大屠杀受害者,也要告诉那些现在和将来的潜在受害者,国际社会将不会让他们失望。

这值得我们期待和付出。

从这个意义上说,为奥斯威辛哭泣并不懦弱,相反,十分神圣。

材料五2018年6月6日,在法国诺曼底阿罗芒什举行了纪念盟军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仪式,德国总理施罗德首次应邀参加了纪念仪式,受到世人的关注o

(5)二战后,国际社会为了防止奥斯威辛悲剧的重演,采取哪些有效的行动?

(6)德国总理施罗德应邀参加纪念仪式为什么受到世人的关注?

德国为什么能够重返

欧洲大家庭?

对此你有何感想?

(6分)

38.(31分)近两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过热的苗头。

党中央在充分听取各民主

党派和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决定加强宏观调控。

中央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牢牢把住信贷和土地这两个关键“闸门”。

一方面坚决抑制部分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严格土地审批制度,上调存贷款利率,依照党纪国法查处乱上项目和滥铺摊子行为,如查处了江苏铁本钢铁公司、陕西周至县等违规违法开工和征地事件的责任人。

另一方面,加强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对技术含量高、环保设施好、能够推动结构升级的,不但不控制,而且继续给予财政支持。

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实施,保证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经济效益提高。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因和手段。

(10分)

(2)试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中央是如何进行宏观调控的。

(12分)

(3)在宏观调控中,我们党是怎样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

(9分)

39.(37分)“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中国

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历来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1950一1956年,为了开辟国家工业化的道路,中央政府在农村先后实施了哪两次

土地所有制变革?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被邓小平称为“农民两大伟大创举”的改革是什么?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四川两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得到中央政府的认

可和推广?

(2分)

随着农村改革的全面展开,新的农业技术逐步推广。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施行该耕作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以最大

限度的降低水和风对土壤的侵蚀。

下表是M地区(如图11所示)推行“保护性耕作”前后的相关数据。

土壤

水分

空气

有机质

大气

悬浮质

实施前

6.3%

25.5%

O.7%

14.6%

18.6%

实施后

23.5%

16.7%

3.2%

3.4%

34.5%

(4)M地形区的名称是——。

该区发展农业的主要

限制性因素是——,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5)结合表格数据和相关知识,概括M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哪些改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偏低。

(参见下表)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部分数据与国外的比较表

中国

世界

人均耕地

1.43亩

3.57亩(世界平均)

近几年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损失年均

约500亿千克

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率

低于70%

农业科技贡献率

45%

75%(发达国家)

每万名人口农业科技人员

15名

100名(发达国家)

农产品加工程度

30%

95%(发达国家)

城乡居民收入比

3.21:

l

1.5:

1(世界平均)

注: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普遍加大工业对农业

的支持力度,对农产品实施价格支持和补贴政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分)

(6)根据上表,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我国应该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l

40.(32分)15~20世纪,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过三次转移。

新的世界经济中心的形成,

推动世界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15—20世纪,世界经济中心先后发生了哪三次转移?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

“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

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科学技术人才纷纷涌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安定的英伦三岛。

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品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

(2)分析15世纪末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主要原因。

(3)18世纪中叶,英国开始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在伯明翰、曼彻斯特出

现了——、——工业。

指出这个时期英国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美国在19世纪后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

条件。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

同时,美国加速商品和资本输出,从资本输入国一跃而成为资本输出国,从债务国成为债权国。

(4)运用所用经济、政治常识说明,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我国应该从美国

的经验中得到什么启示?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每小题4分。

共140分。

1.C2.B3.D4.A5.B6.B7.C8.D9.AlO.C11.B

12.C13.D14.C15.C16.A17.A18.B19.C20.B21.B

22.D23.A24.B25.A26.A27.C28.D29.C30.B31.C

32.D33.D34.B35.C

二、5小题,共160分。

(答案可不拘泥原句,考生只要写出大意即可。

如提到本参考答案

以外的内容,并符合题意,言之有理。

可酌情给分。

36.(32分)

(1)D;

(4分)位于北纬40。

~60。

大陆西岸,全年温和;

(4分)年降水

温在2000mm以上。

(2)山间盆地,地势较低(4分)

(3)有利条件:

光热充足,夏季昼夜温差大;

(4分)不利条件:

夏季降水少,雨热不

同期。

(4)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市场需求的变化;

农业

生产技术的提高;

城市化的发展。

(8分。

答对4点即可)

37.。

(28分)

(1)原因:

德国突然袭击,波兰措手不及;

德军军事实力优于波兰;

法宣而不战,坐视波兰灭亡;

苏军出兵波兰。

(6分。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分)危害:

战争

给交战国双方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2)种族灭绝。

(2分)南京大屠杀等事件。

(3)9月18日,7月7日,12月13日。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开始;

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的开始。

(2分。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4)地位: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抗日主战场;

作用:

抗击、牵制、歼灭大部分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5)建立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

审判法西斯战犯;

对德、日进行民主化改革;

加强国

际反恐合作,制止恐怖主义活动。

(4分。

答出其中二点即可得分)

(6)世人关注的原因:

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给欧洲与世界造成巨大灾

难;

法德两国长期结怨,法国邀请德国参加,表明法德之间、德国与欧洲其它国家之间已实现和解与合作。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德国重返欧洲大家庭的原因:

德国政府与人民对二战的反省比较深刻,战后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德国积极致力于经济的发展及与欧洲各国的合作。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分)感想:

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与要求。

38.(31分)

(1)①原因:

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

我国出现经济过

热的现象。

若答“有些地方政府调控不力”,可另加2分)

②手段:

运用利率、财政等经济手段;

严格土地审批、查处违规事件等行政手段;

依法查处乱上项目等法律手段。

(2)①坚持一分为二。

全面分析经济形势,既看到过热的苗头,又看到薄弱环节。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调控措施。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在综合运用各种调控办法的同时,紧紧把住信贷和土地两个关键“闸门”。

(3)①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决定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做到科学执政。

(3分)。

②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进行宏观调控,做到民主执政。

(3分)

⑧根据党纪国法严肃查处违规违法事件,做到依法执政。

39·

(37分)

(1)变革:

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

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

运动(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农业集体化运动)(4分)

(2)创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3)原因:

最早进行改革并取得成功,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4)河套平原。

(2分)灌溉水源。

(2分)土地沙化(荒漠化);

土壤盐碱化。

(6

(5)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局部气候;

提高农业技术。

答出其中2点即可)

(6)①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③推进科教兴农(促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⑤调整分配格局,增加财政投入;

⑥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⑦强化支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①④⑦点各1分,②③⑤⑥点各2分)

40.(32分)

(1)15世纪末开始,世界经济中心由地中海沿岸(或意大利)转移到北

大西洋东岸(或英国);

19世纪后期开始,由北大西洋东岸转移到北大西洋西岸(或由英国转移到美国);

二战后,由北大西洋西岸转移到北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