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文档格式.docx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必须有了足够的实力才能打,发展经济是硬道理,否则,痛快一时,可就要痛苦几年甚至于几十年。
伊拉克不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吗?
今年,中日关系非常紧张,主要围绕着修改历史教科书、入常问题、钓鱼岛主权归属、东海油气田开采、公开阻挠欧盟解除对我军售禁令、专属经济区划分等问题。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当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
此外,政府的政策会影响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比如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教育政策,什么样的就业政策,这些都会影响到在座的每一个人。
所以,政治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刚刚我们举到的一些事例,看似是政治问题,仔细分析一下都有深层次的经济原因。
经济和政治时常纠缠在一起。
我们这里要学的这门课,是政治经济学,是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但又不同于这两个独立概念的一门新学科。
这一学科,体现出政治和经济深层次的关系。
1、独立学科的形成
(1)代表人:
蒙克来特
(2)缺陷:
研究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方法也只注重对现象的说明。
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是法国重商主义者的代表人物安德·
蒙克来特,他是一个法国人,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概念。
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两个词语的组合。
它们的组合就代表着经济的研究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地研究自然经济或是简单的家庭或庄园经济,而是上升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高度。
这也就体现出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为经济服务。
但是,重商主义者的缺陷在于研究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方法也只注重对现象的说明。
2、古典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开始了它的生命。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生命是如何成长的,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成长历程。
随着工场手工业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起来,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也就应运而生。
(1)创始人:
威廉·
配弟(英国)
代表作是《赋税论》,配第的经济思想就是所谓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他认为社会财富的真正来源是土地和劳动,而课税的最终对象也只能是土地的地租及其派生收入。
他没有把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明确区分开来。
(2)集大成者:
亚当斯密
代表作是:
《国富论》,1776年此书出版后,极受英国资产阶级的欢迎与褒誉,因为它为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
在价值论上,不仅论证了劳动价值论,而且还确定了这一原理的最早理论体系。
它的深刻见解为后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3)完成者:
大卫·
李嘉图
代表著: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学说构成了现代贸易理论的基石。
(4)成就:
一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二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剩余价值的源泉;
三是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并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初步说明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
(5)缺陷:
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不能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
但是,由于当时的资本主义本身发展还不够成熟,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这就决定了研究它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必然带有局限性和不科学的部分。
这一部分被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继承发展,形成了庸俗政治经济学,而其中科学的部分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并加以发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庸俗政治经济学
代表人物萨伊(法国)、马尔萨斯(英国),主要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去研究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放弃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描述从经济表面现象所见到的似是而非的外在联系,赋以学究气味,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然的生产方式,从而把它宣布为永恒的真理。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一词自17世纪被认定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名称后,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两者在外延和内涵上是相通的。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就成为两支。
一支为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化”了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开始了“边际革命”,进而“数理化”、“计量化”、“均衡化”、“边际化”,更重视对经济现象的实证分析,不再侧重对国家政策的分析;
另一支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将经济学更加“政治化”、“革命化”,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中,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
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
也不应理解为从政治角度研究经济的学科。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
1、历史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的完成,手工劳动被机器大工业所取代,这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也产生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两大对立的阶级。
在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过程中,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要想不被剥削,结束被压迫的命运,无产阶级要革命,这就需要革命的理论来指导他们的行动,这也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2、理论来源
(1)古典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大理论来源。
前面我们讲过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在17世纪中叶诞生,资本主义生产力已经战胜了封建主义的生产力,成为一种新的先进的生产力。
而古典政治经济学就代表了赖于这种新的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所以,它有它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即能够以科学态度探讨和研究社会经济的运行及其规律。
(2)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初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直接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
材料: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我们学过三个,圣西门、欧文、傅立叶。
圣西门出身于法国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曾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后来由于生活状况的恶化而转向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圣西门认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是资产阶级同封建主的斗争,也是贫苦大众同封建主、资产阶级的斗争。
在他的著作中,圣西门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关于未来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空想的方案。
但他的学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伯特·
欧文是英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1771年5月生于威尔士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
由于家境贫寒,9岁时欧文便开始自谋生活。
通过刻苦自学,欧文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学识的人。
后来,欧文转向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并成为一位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欧文作为一名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不但满怀热情地宣传他的思想,而且还积极付诸实践。
但是他的每次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
1858年11月欧文与世长辞。
欧文作为一位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不仅从思想上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还从行动上积极实践自己的理想。
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的“新和谐”公社,就是他的一个实际尝试。
公社面积1200多公顷,公社成员居住在集体建筑里,亦工亦农。
刚开始时公社的生产、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后来由于管理意见分歧,导致了“新和谐”的解体。
在英国和美国,欧文还建立过好几个公社,但同样都解体了。
这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空想社会主义者建立新社会的设想是不可实现的。
傅立叶1772年4月生在一个富商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善于思考问题。
在他的学说中,他无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建立起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傅立叶为了自己的美好的设想,曾进行过一些尝试。
虽然他的设想都失败了,但傅立叶关于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却给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3、科学的理论指导
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最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是社会生产关系,这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不可能对经济现象作出科学的研究,从而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研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理论基础上,在总结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资本主义发展实践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
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地分析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作了原则性的预见,从而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主要体现在:
(1)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物,而是在物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生产关系。
它揭示了劳动的二重性,建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阐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其实,这就是咱们这个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就是讲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帝国主义论。
(2)对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最深刻的提示和研究。
(3)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一)发展原因
1、社会实践的发展
每一门学科都基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然也要不断变化。
2、理论基础在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有两大理论来源,社会在发展,西方经济学也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将吸收其他学科发展的优秀成果。
(二)发展阶段
1、马克思、恩格斯
创立贡献:
马克思有两个大的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是方法论,而剩余价值学说(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详细地介绍学习这一理论。
2、列宁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有两个,一是创立了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帝国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列宁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中,提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的绝对规律,并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可能道德在少数或单独一国内获得胜利的新结论,改变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垄断前资本主义做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一切或大多数先进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结论。
另一个是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比如过渡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可以同时并存的理论;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
关于合作社的理论等等。
3、毛泽东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是: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纲领。
以毛泽东为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济实际出发,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革命胜利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根据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4、邓小平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这里有个著名论断“不管黑猫还是白猫,只要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不管是计划还是市场,都是手段,而不是区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任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还包括速度和效益的问题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6)外部条件论
(7)领导依靠力量论
(8)思想路线理论
(9)“一国两制”论
当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着邓小平理论,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是否同一概念?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一)概念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的方式改造自然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
(二)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生活资料来源于物质资料生产
人类要生存,必须解决衣、食、住、用、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
2、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还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也就是说,只有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满足以后,才能去专门从事政治、文化、科学、教育活动。
而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的出发点只能是物质资料生产。
3、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还为人类社会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动力和认识源泉。
(三)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
1、劳动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要本标志。
一切劳动过程包括三个要素:
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1)劳动
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通过消耗自己的脑力和体力,有目的地去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活动。
(2)劳动资料
又叫劳动手段,是指劳动者用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包括三类:
一类是把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从而直接充当改变劳动对象形态的生产工具;
第二类是充当劳动对象的载体以及将劳动对象输送到加工地点的物质条件,如管、桶、道路、运河、运输机具等;
第三类是为加工劳动对象所需要的其他物质条件,如厂房等。
在这三类劳动资料中,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因为它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人们进行生产和对自然界的改造所达到的程度,标志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3)劳动对象
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分为两大类
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如深埋在地下的矿藏,原始森林里的树木;
是经过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钢铁等。
在以上三种要素中,占主导作用的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总和构成了生产资料,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资条件。
思考:
任何物质产品生产都是这三个要素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再无其他要素?
回答: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这三个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渐加入一些新的要素,如科技要素,资金要素、信息要素等等。
而且,生产越是发展,这些要素的作用就越大。
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统一体。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与分配、交换、消费活动分不开的。
这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1)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
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
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方式。
(2)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分配:
适合生产发展的分配方式,促进生产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发展。
交换:
交换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范围的扩大和交换条件的改善,能够有力地推动生产的发展。
反之,则会使生产的发展遇到困难。
消费:
生产的目的只有通过消费才能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要,才能实现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3、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要在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
前者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表现为生产力,后者是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现为生产关系。
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都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
(1)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去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它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因素,也包括被利用的自然力和科学技术以及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等社会结合方式。
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践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思考:
为什么人的因素是根本因素?
因为,第一,只有当劳动者同生产工具相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在生产工具的制造、使用、变革和发展中,劳动者也起着能动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生产资料。
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变化开始的。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马克思说: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科学技术会渗透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中,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研究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后提出,“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着重研究了20世纪中叶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大发展,都是由科学技术进步所推动的。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经济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这意味着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力中已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上第一生产力?
因为:
第一,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能够改变劳动者的思想观念;
第二,能够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技能;
第三,能够变革生产工具,实现生产力水平的上升;
第四,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从利用天然材料到人工合成材料;
第五,科学技术可以引起管理革命,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现代管理”。
(2)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除了要和自然界发生关系以外,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紧密的相互联系。
人们在和自然界作斗争时,从来不是单个人孤立进行的,而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来进行。
因此,任何生产都是社会生产。
“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
”在社会生产中,人们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就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资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生产关系首先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结成的相互关系,这是狭义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不仅仅局限于这个范围,因为,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指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它涵盖整个社会范围,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再生产过程。
在这个社会生产总过程中,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按照各个社会成员在社会再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按照其权利,各自分得应得的部分,这样就在人们之间产生了分配关系。
在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下,人们所获得的产品,往往不是或不完全是他们所直接需要的,这就必须在人们之间互相交换产品,从而产生了人们之间的交换关系。
然后人们把通过分配和交换所获得的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的消费,从而就在人们之间产生了消费关系。
总之,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经过分配和交换,才能最终进入消费,然后社会生产过程重新开始进行。
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是广义的生产关系,或称生产关系体系。
但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最本质的问题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谁拥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决定生产什么,在什么时候生产,如何分配产品,如何消费这个产品。
在奴隶社会,生产资料奴隶主所有,也只有奴隶主可以享用,而奴隶们就不可以。
所以说生产资料所有制,从根本上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辩证统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请列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例子。
慈禧太后、一大二公等。
1824年欧文到美国创办了“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受到上层建筑影响的,因此要揭示生产关系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就必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必须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生产的这两个方面存在着有机的必然联系,是对立的统一体。
这种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概括地说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各种类型、性质各不相同的生产关系,如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度的生产关系、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2)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会局部发生变化或实现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