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 十五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 十五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综合模拟能力提升测试 十五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4.7
上表主要表明( )
A.近代的关税总额不断增长
B.全国商品流通以运河流通为主
C.沿海与长江航运后来居上
D.海禁政策推动内河航运的发展
解析 题干中图表信息显示:
1686~1812年期间运河关税税额的演变趋势是先增长后下降,沿海和长江关税税额的演变趋势是持续增长。
这说明沿海与长江航运逐渐超过运河,故选C项。
答案 C
2.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
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原因是( )
起止时间
1915~1918
1919~1922
1923~1926
文章篇数
770
631
128
“革命”出现的频度
0.78%
2.45%
25.14%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革命”一词出现频度最高的时段为1923~1926年,由于国共合作出师北伐,因此“革命”成为了一个高频度词,故选C项。
3.下表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
该表可以说明( )
1960年第一季度
1975年第一季度
1985年第一季度
积极报道
2
51
消极报道
323
81
88
中性报道
16
10
224
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
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
C.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
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
解析 1960年对美国态度没有积极报道是由于中美关系对立,1975年以后对美国的态度日益客观,原因是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故选A项。
答案 A
4.读19世纪后期“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统计表”(单位:
公担)
年代
茶叶
蚕丝
大豆
棉花
1871~1873年
1022159
37529
57506
8486
1891~1893年
1055064
59946
760522
290417
上表信息反映了( )
A.农业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C.农业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农业生产
解析 据题干数据,可知19世纪后期外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入侵,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农产品对外出口不同程度出现增长,导致中国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故选A项。
5.读下图,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B.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D.戊戌变法的深刻影响
解析 观察图中数据变化,可知清中晚期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政府工商业税收显著增加,故选B项。
答案 B
6.对1950~1956年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趋势的原因解读,准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解析 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材料中“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趋势”数据正是其反映,1956年公有制的数据已占100%,故选C项。
7.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增速趋势示意图。
下列有关解读正确的是( )
A.总体上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B.1958年后基本实现工业化
C.60年代出现农业反超工业D.国家方针政策影响经济发展
解析 依据数轴反映的信息:
从1958年,至1960年,农业和工业比例失调;
从50年代至60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所以经济的发展由国家统一管理,因此深受国家方针政策的影响,故选D项。
答案 D
8.下图为《中国(1952~2008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其中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年经济困难人口大量减少B.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
C.城市知识青年大量上山下乡D.“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
解析 根据图片,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是在1962~1965年间。
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大跃进”时期农轻重比例进行调整,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随重工业比重的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也下降,故选B项。
9.下面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
万双)。
导致图中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受政治形势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减少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解析 观察题干时间及数据变化,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对日本的经济扩张起到抵制作用,故选A项。
10.读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是( )
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进程表
时间
结果
1832年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1867年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
1884年
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基本上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
1918年
一部分妇女首次获得普选权
1928年
21岁以上女子获得选举权
1969年
18岁以上男女均获选举权
A.主要以和平的方式扩大民主
B.代议制民主呈现渐进性发展
C.选举权逐步转移到社会下层
D.男女选民获得同等政治权力
解析 观察表中变化,从1832年到1969年英国的民主范围不断扩大,体现了民主的渐进性特点,故选B项。
11.历史学家统计了英国1700年到1959年城市化发展进程,对下面曲线图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
A.18世纪上半期发展缓慢,20世纪初期发展最为迅速
B.20世纪30年代达到较高水平,此后发展较为迅速
C.城市化发展较为迅速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D.英国大量向海外移民导致了农村人口减少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在工业革命进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英国1700年到1959年城市化发展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一致,故选C项。
12.下图是英国部分年代棉纺织品出口价值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B.棉纺织业部门的系列创新
C.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D.棉纺织手工工场不断增多
解析 从1765年珍妮纺纱机出现之后,图表中棉纺织品出口价值连年攀升,说明棉纺织部门的机械创新成果显著,故选B项。
13.下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
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
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C.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解析 斯大林当政时期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五年计划,使苏联迅速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苏联实力迅速增强,故选D项。
14.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促进图中①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B.与苏联“冷战”的升级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解析 观察图中时间,可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这是图中①时段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故选A项。
15.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曾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农业发达的地区,在1932~1933年却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
下表为苏联官方发表的1926~1939年人口统计资料(单位:
千人)。
对此次饥荒分析正确的是( )
国家
1926年人口
1939年人口
人口增
长数
增长率%
苏联
147,028
170,577
+23,529
+16.0
俄罗斯
77,791
99,591
+21,800
+28.0
白俄罗斯
4,739
5,275
+536
+11.2
乌克兰
31,196
28,111
-3,084
-9.9
A.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了乌克兰B.反映农业集体化问题严重
C.乌克兰经济落后于其它地区D.说明斯大林模式积重难返
解析 据表中数据变化,由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重视工业,牺牲农业,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农业的发展受到冲击,故选B项。
16.下图是世界银行1981~2009年总贷款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得出( )
A.中、印、墨三国的投资来自世界银行
B.世界银行的资金主要投向发展中国家
C.世界银行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的发展
D.落后国家经济发展主要仰仗世界银行
解析 从图中看,世界银行的贷款主要投向于资金缺口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故选B项。
17.(2016·
山东青岛模拟)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
阶段
时期
中西文化交流简况
第一阶段
1800~1839年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
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
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
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
第二阶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三阶段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
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第四阶段
1895~1900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
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
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