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概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14515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7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交通安全概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道路交通安全概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道路交通安全概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道路交通安全概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道路交通安全概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路交通安全概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道路交通安全概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交通安全概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交通安全概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安全”一词的内涵正在扩展

◆粮食安全:

在社会层面上消费者所需要的粮食能否得到可靠、充分的保证;

◆石油安全:

在社会层面上消费者所需要的石油能否得到可靠、充分的保证;

◆网络安全:

在消费者层面上能否确保网络的实时畅通及网络用户的正常使用,避免网络“黑客”的攻击。

还有:

卫生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1.2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1)汽车的正面效应

随着汽车特别是轿车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汽车特别是轿车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汽车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加快了社会的变革,因此,汽车被称为“改造世界的机器”。

当今社会,人们对汽车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如果没有汽车,我们的生活会如何?

A.汽车工业已成为国际性支撑产业

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汽车需求的不断增长,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全世界汽车的年产量约为5000~6000万辆/年。

汽车从设计到生产再到使用涉及冶金、机械、电子、材料、营销、金融、服务等几十个行业,使得许多国家都把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也不例外。

05年中国共生产汽车570.7万辆,销售国产汽车575.82万辆,分别比04年增长12.55%和13.54%。

06年中国共生产汽车727.9万辆,比05年增长27.6%;

07年中国共生产汽车888.2万辆,比06年增长22%;

08年中国生产汽车934.5万辆,同比增长5.2%;

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6%。

B.扩大了人们的生活半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汽车运输的主要优点:

舒适、快捷、方便,易于实现“门对门”运输。

(500km范围内)

C.汽车已成为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和标志。

2)汽车的负面效应——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

◆在许多国家,交通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比火灾、水灾、意外伤害等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总和及经济损失要大得多。

◆人们称交通事故为“柏油路上的战争”,“文明世界的第一大公害”。

道路交通事故是涉及千家万户且

人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自有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记录以来,全世界死于道路交通死亡的人数已超过3200万人(超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总死亡人数),人们把交通事故称为“无休止的战争”、“交通地狱”,把导致交通事故的汽车称为“行驶的棺材”(美国称为“飞奔的棺材”,日本称为“飞跑的凶器”)。

不管你是强者还是弱者,富人还是穷人,聪明人还是愚蠢人,男人还是女人、小孩还是婴儿,只要他(或她)在公路上或街道上,每分钟都有死于交通事故的可能。

——美国著名学者乔治·

威伦

主要表现:

交通事故;

环境污染;

交通拥挤;

能源短缺。

◆与战争、疾病、自然灾害一样,交通事故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许多国家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GNP的1~2%)。

交通事故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社会问题

◆美国:

1966年颁布了《公路安全法》、《汽车安全措施法》,负责全国公路安全工作;

◆德国:

1969年德国总理责成“国务秘书”组织“公路交通安全圆桌会议”,负责制定全国公路交通安全的总政策和措施;

◆日本:

自1970年成立了全国性的统一管理机构,强化交通安全管理;

◆中国:

200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交通安全委员会,2004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

在当今科学技术条件下是否可以完全避免呢?

◆在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一大严重社会公害的条件下,道路交通事故在当今科学技术条件下是否可以完全避免呢?

对此问题的回答是:

在目前科学技术条件下还不可能完全避免。

原因:

在当前科学技术条件下,作为现代道路交通系统的人、车、路三要素均存在着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人存在着过失的可能性,机动车和道路的设计、使用、维护及管理存在不完善之处,道路交通法规存在着缺陷及漏洞,实际中还存在着一些特别意外的情况等等。

在目前科学技术条件下道路交通事故虽不能完全避免,但可以预防。

因绝大多数(90%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都是由非自然因素(主要为人祸因素而非天灾因素)造成,因而,对于由非自然因素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在现代技术条件下都是可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事先预防的。

这也就是说虽然在目前科学技术条件下道路交通事故尚不能完全避免,但现实中90%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都可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积极预防的。

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4E”策略

道路交通发达国家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实践反复证明,“4E”策略确实是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有效对策。

◆教育策略(Education)——指交通安全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工程策略(Engineering)——指交通工程建设;

◆执法策略(Enforcement)——指严格执行交通法规;

◆急救策略(EmergenceCareandFirstAid)——指加强交通急救体系建设。

1.3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概况与发展趋势

1.国外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与演变趋势

1.1交通发达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与演变趋势

经济发达国家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已多年趋于稳定,道路交通安全指标不断趋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首先,从总体上讲,随着道路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在保持事故次数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事故死亡人数均呈下降趋势;

其次,万车死亡率保持在很低数值状态,最高指标值也在2.5人以下,其中以日本最低仅为1.04人;

第三,10万人口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最高指标值在15人以下,其中以英国最低为5.75人。

美国、日本的情况: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汽车王国”,既是当今世界机动车保有总量最高和公路总里程最长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机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999年机动车保有总量达21889万辆,其千人机动车拥有量达786.7辆。

◆日本也是目前世界上机动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之一,1999年其千人机动车拥有量达684.4辆,机动车保有总量为8663万辆。

◆按照千人机动车拥有量达到200辆便进入机动化社会的衡量标准,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早已进入机动化社会。

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交通发达国家目前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持续努力和艰苦探索才取得的。

自20世纪50-60年代起,这些国家均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严重恶化的时期;

随后通过不断完善交通安全法律体系、调整交通安全政策、强化政府的交通安全管理职能和全面提高道路交通参与者的遵章守法自觉性及车辆、道路的安全性,才得以使交通安全状况逐步改观,并持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1.2发展中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

与演变趋势

◆印度:

是除中国之外的最大发展中国家。

印度既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国。

近些年来,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现已进入快速机动化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印度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也不断恶化,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不断增加,2000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达79000人以上,伤残人数达40万,且仍呈快速增长趋势。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为:

道路基础设施差,城乡主要以普通公路为主,道路窄,许多道路年久失修;

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缓慢,使得交通供给速度大大低于交通需求增长速度;

国民交通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机动车驾驶人员素质较低,交通违章现象严重;

交通管理手段落后,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东盟国家:

近些年经济快速发展刺激了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从而导致了整个地区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恶化。

◆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2003年在东盟国家因道路交通事故共造成7.5万人死亡、470多万人受伤,其中许多人还因此落下严重的终生残疾。

东盟国家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约为150亿美元,占到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2%左右。

◆道路交通事故给发展中国家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1.0%~2.0%。

道路交通事故是一个日趋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

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大约为120万,造成的受伤人数超过3000万。

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死亡人数占一半以上。

◆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伴生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于改善全球性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与演变趋势

我国近10多年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汽车和机动车数量:

1985年,全国汽车保有量为321万辆;

2003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为2421万辆,年平均增长率为12%;

2003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为9469万辆;

2004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10779万辆;

2007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15978万辆;

2009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18658万辆。

◆道路:

2004年底公路通车里程为185万km,二级以下公路占3/4,1988年第一条高速公路投入使用,2004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3.5万km,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7.4万km,公路通车里程达400万km以上(其中包括从2006年开始纳入统计的155万km的村道),我国的公路网建设主要以“五纵七横”国道为主干。

2.2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的演变趋势

◆中国的万车死亡率由1990年的33.38人降至2007年的5.11人,呈现快速下降态势,总降幅达96.16%,平均年降低幅度达9.7%。

◆与美国、日本等交通发达国家相比:

①尽管中国的万车死亡率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但至2007年其5.11人的数量仍然大大高于交通发达国家1.0-2.5人的水平;

②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其10万人口死亡率数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持续上升的走势在2005年得以改变,呈现下降趋势。

中国现阶段的道路交通安全水平较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3.发展中国家道路交通安全发展趋势与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趋势的比较

1)就10万人口死亡率而言,发展中国家的10万人口死亡率指标数值虽然较低但都正处于上升过程阶段,而经济发达国家的10万人口死亡率虽然较发展中国家要高一些但都处于下降过程阶段。

2)就万车死亡率而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阶段,但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万车死亡率数值的高低上,很明显,发展中国家的万车死亡率数值均明显高于经济发达国家的数值。

1.4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概况及发展趋势

1.现代道路交通系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变化的三个典型不同时期

◆OP:

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快速增长时期,其特征是道路交通系统快速发展,即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公民对道路交通系统很不适应;

◆PB:

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稳步回落时期,其特征是政府通过加大交通安全立法,强化交通安全管理,使得公民对道路交通系统逐步适应;

◆B点以后:

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相对稳定时期,其特征是公民已较好适应道路交通安全系统。

◆P点:

死亡人数峰值对应年份;

◆O点:

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现代交通系统快速发展的开始时间。

2.导致现代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状况变化的关键性因素

◆2.1日本1958~2000年期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变化曲线呈现出鲜明的波峰状特点

日本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状况的三个不同时期

◆1955-1970年:

事故死亡人数快速增长期

此时期道路交通事故频发,人员伤亡数量快速增长。

◆1971-1979年:

事故死亡人数稳步回落期

由于道路交通法规的相应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断完备及社会公众交通安全意识提高,使得交通事故发生数量得以有效控制,事故伤亡人数逐年下降。

◆1980年至今:

事故死亡人数相对稳定期

尽管日本政府在此阶段继续增大道路建设投资力度,致力于整治交通环境,并进一步强化交通管理和宣传教育力度,但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并未进一步明显下降,多年间徘徊于每年0.9-1.0万人左右。

2.2导致现代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状况变化的关键性因素分析

◆研究表明:

导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现代道路交通系统发展过程中交通安全状况变化的关键性因素是:

政府管理部门及其社会公众对现代道路交通系统快速发展的适应程度。

涉及多个层面:

◆交通参与者层面:

◆交通管理层面:

◆车辆数量层面:

◆道路层面:

3.中国目前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处于

事故死亡人数回落期

3.12003年是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进入一个新时期的转折点:

2003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为10.81人,该数值较日本1970年道路交通事故峰值时万车死亡率9.0人要高一些。

2004年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正式实施为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根据图1-4曲线的变化特征,结合近年来中国道路安全设施建设正逐步得以加强的变化特点及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正逐步提高的现实,并考虑到自2003年开始中国道路交通系统安全状况出现明显趋好的势头,2003年是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进入一个新时期的转折点,即由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快速增长期转入回落期。

3.2回落期内的交通安全管理对策应强化事故前的主动预防

◆针对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已处于事故死亡人数回落期内的现实,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较之快速增长期相比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调整的思路一是应逐步由事故后被动式应急处理向事故前主动预防转变;

二是通过采用现代新技术,加快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回落的速度并缩短相对稳定期。

1)中国今后一定时期(即回落期)内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点、策略应与事故死亡人数快速增长期有所不同。

2)应注意努力采用现代新技术提高管理手段,加快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回落的速度并缩短相对稳定期。

3.3中国未来20年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发展趋势

◆未来20年内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发展趋势总体将会不断趋好,这是毋庸怀疑的。

但在未来20年内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以何种速度持续趋好,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不断趋好需要何种条件等相关问题是需要政府和社会公众深入思考的。

简明地讲:

◆在未来20年内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不断趋好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

◆对于政府、社会公众及运输企业在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改善过程中的作用若以导演和演员的角色相比拟,显然,政府在此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是总策划和总导演,而社会公众及运输企业担当的角色只是演员,因而,在未来20年内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改善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政府的交通安全管理对策。

 

第2章交通事故的基本概念及

驾驶员基本特性

关于交通事故基本概念部分的主要内容:

1、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概念;

2、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

3、交通事故的形式;

4、交通事故的特点、危害与最易受伤害群体;

2.1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概念

•中国定义:

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此定义主要强调:

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原因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事件,比较适合当今中国道路、车辆和人员参与交通活动的现状。

•美国定义:

交通事故是指在道路上所发生的意料不到的有害的或危险的事件。

此定义主要强调结果:

交通事故是指在道路上所发生的妨碍着交通行为完成的意料不到的有害的或危险的事件。

•日本定义:

由于车辆在交通中所引起的人的死伤或物的损坏,在道路交通中称为交通事故。

此定义同样强调结果:

交通事故是指在道路交通中发生的人的死伤或物的损坏。

构成一起交通事故应具有以下6个缺一不可的基本要素:

1)车辆;

车辆是构成交通事故的前提条件。

指各种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

2)在道路上;

道路是构成交通事故的基础条件。

指供公众使用的道路。

3)在运动中(运行中);

交通事故涉及的各当事方中至少有一方的车辆处于运动状态。

4)有交通事态(发生);

发生了碰撞、刮擦、碾压、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现象中的一种或几种。

5)人为原因;

造成事故的原因是人为的,主要有违法行为与过失行为两类。

6)有后果(损害后果)。

交通事故必定有损害后果存在,即有人员、牲畜伤亡或车辆、物质损坏发生。

2.2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

对交通事故进行分类的目的主要为:

①从探寻交通事故形成原因方面讲,对交通事故进行细分有利于发现各类交通事故形成、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②从探寻交通事故的预防对策方面讲,对交通事故进行细分有利于专项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便于从不同角度探寻针对性更强的交通事故预防对策。

几种常采用的分类方法

1.按事故责任分

即按在交通事故中承担主要责任对象——车辆种类和人员的不同,交通事故通常分为4类。

1)机动车事故:

机动车事故是指事故的当事方中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等机动车负主要以上责任的事故及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发生的事故中,机动车负同等责任的,也视为机动车事故。

概念:

交通强者和交通弱者

是个比较概念,在道路交通系统中,当一起交通事故涉及到两方或两方以上的更多方时,交通弱者是指在道路交通活动过程中当交通事故发生时容易造成交通伤害的一方,而交通强者则是相对而言在交通事故发生时不容易造成交通伤害或交通伤害相对较轻的一方。

如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发生的事故中,机动车就属于交通强者,非机动车或行人属于交通弱者;

而当非机动车与行人相撞时,非机动车则属于交通强者,而行人属于交通弱者。

2)非机动车事故:

非机动车事故是指自行车、人力车、三轮车、畜力车、残废人专用车及按非机动车管理的车辆(如电动自行车)负主要以上责任的事故。

3)行人事故:

行人事故是指在事故当事人中行人负主要责任以上的事故。

4)其它事故:

其它事故是指其它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事故有关活动的人员负主要以上责任的事故,如因违章占道作业造成的事故。

2.按事故原因分

按动因的不同可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大类。

1)主观原因造成的事故

主观原因是指由交通事故当事人本身内在的因素,如主观过失或有意违章。

当事人因主观原因引起的事故在行为上的表现主要为:

违反规定、疏忽大意和操作不当。

违反规定是指当事人由于思想意识方面的原因,驾驶车辆过程中不按交通法规的规定行驶或行走,致使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被破坏诱发交通事故。

疏忽大意是指当事人由于心理或生理方面的原因,没有正确地观察和判断外界事物而造成的失误。

操作不当是指驾驶车辆的人员技术生疏、经验不足,对车辆、道路情况不熟悉,遇到突然情况惊慌失措,引起操作错误。

目前,对酒后驾车的、吸毒后驾车的;

无证驾驶的;

明知安全装置不全或安全机构失灵而驾驶的;

明知是无牌证车辆或已报废车辆而驾驶的;

严重超载的;

肇事后逃逸的等7种违法行为不是认定为一般的疏忽大意,而是认定为有主观上的故意违法,故对这7种违法行为从严处罚。

2)客观原因造成的事故

•客观原因是指道路交通系统中如车辆、道路及环境等客观要件引发交通事故的不利因素。

实际中因客观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在统计资料中所占比率较低。

对于道路及环境方面的因素由于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调查和测试手段,所以在事故分析中往往会忽视这些因素,这也是导致客观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所占比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任何一起交通事故都有其促成事故发生的主要情节和造成事故损害后果的主要原因。

绝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因为当事人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客观原因所占比率比较少。

3.按事故后果分

按损害后果的不同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等不同事故级别。

1)轻微事故

是指一次造成1~2人轻伤或财产损失折款对于机动车事故不足1000元,对于非机动车事故不足200元的事故。

2)一般事故

是指一次造成1~2人重伤或3人以上轻伤,或财产损失折款不足3万元的事故。

3)重大事故

是指一次造成1~2人死亡,或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财产损失折款为3万元以上、6万元以下的事故。

4)特大事故

是指一次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重伤11人以上,或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或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或财产损失折款6万元以上的事故。

各国对交通事故中人员死亡事故的时间规定不尽相同.

•有1天、3天、7天、30天(1个月)或不限制天数之别。

不同的事故死亡时间导致死亡人数统计上的差异。

•交通事故除了造成人的死亡外,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可分为重伤与轻伤。

交通事故造成人体的重伤主要指下列情况:

①使人肢体残废或者毁人容貌的;

②使人丧失听觉、视觉或者其它器官功能的;

③其它对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

•交通事故造成人体的轻伤是指表皮挫裂、皮下溢血、轻度脑震荡等情况。

4.按事故的对象分——分为5种

1)车辆间的交通事故:

是指运动的车辆间或运动与静止的车辆间发生碰撞、刮擦而引起的事故。

碰擦进一步又分为:

正面碰撞、追尾碰撞、侧面碰撞、转弯碰撞等;

刮擦进一步又分为:

超车刮擦、会车刮擦等。

2)车辆与行人间的交通事故:

是指由运动的机动车对行人的碰撞、碾压和刮擦等引起的事故。

如:

机动车行驶过程中突然冲上人行道压伤、压死行人,行人在人行横道内横过马路时被机动车压伤、压死等。

3)机动车对非机动车的交通事故:

主要表现为机动车碾压骑自行车人的事故。

这类事故最容易发生于人、车混行的混合交通状况下。

4)机动车自身事故:

是指因机动车自身原因造成的事故。

如行驶速度太快、或车辆左右向转弯或掉头时所发生的翻车事故;

发生自燃造成的损坏;

或因大雾天气、或因机械装置失灵而产生的机动车翻车、坠落江河的事故等。

5)车辆撞固定物的事故:

主要是指机动车与道路两侧固定物相撞的事故。

道路两侧固定物包括道路上的作业结构物、建筑物、护栏、路肩上的水泥杆(柱)、绿化树木等。

5.按事故第一当事人或主要责任人的内在原因分——分为3种

1)观察错误——约占55%

观察错误也称感知错误。

是指当事人由于心理或生理方面的原因,导致对道路环境客观景况的观察出现失误或遗漏,具体表现为:

观察错误、观察速度迟缓、观察遗漏。

2)判断错误——约占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