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Word格式.docx
《孔乙己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乙己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测下落
联系人姓名地址
档案填写人:
年 月 日
4、提出你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小说情节结构,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的小说中,哪一篇最好?
学生讨论,老师提供鲁迅本人意见:
鲁迅先生有一位好朋友孙伏园,他也向鲁迅提过这个问题。
鲁迅回答,他最喜欢《孔乙己》。
原因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
”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
(板书课题)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请先看“预习提示”(指名朗读)。
)介绍作者写作《孔乙己》的时间、背景和写作用意。
二、了解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
“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
关于“鲁镇”和“咸亨酒店”:
①文中所提的“鲁镇”,在作者的小说中有好几处提到,实在是一个创造的地名;
我想这个地名所包含的内容就是作者的父亲故乡(绍兴城内都昌坊口)和母系故乡(绍兴东皋乡安桥头)的混合体,我们到那两处附近去,一定可以寻到许多迹象。
而“咸亨酒店”却是一个真店号,就在都昌坊口,作者故里的斜对门,我还见过多少回,大概至今还在,这种小规模的老字号是不大容易倒闭的。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②“鲁镇”虽然含点“故乡绍兴”的意思,可是《孔乙己》,并不是写真人真事的“通讯”“报告”。
……结合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像《风波》和《祝福》来看,所谓“鲁镇”,可以认作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代名词。
……可见,“鲁镇”的确不是专指绍兴的。
(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社1961.12.)
关于“孔乙己”的原型:
《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自己告我,也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听《孔乙己》全文录音。
(无条件者可由教师、学生共同带表情朗读)
三、课文阅读与研讨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断。
故事情节
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
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
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段):
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段):
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五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孔乙己被打断腿。
(二)、探究性学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指名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研讨以下问题。
⑴ 本文题为“孔乙己”,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是否离题?
为什么?
不写这一段可以吗?
答案:
不是离题。
这是交代社会环境(板书)。
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缺一不可。
人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交代环境,是塑造人物之必须。
⑵ 本段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者喝。
另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里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贫一富,对比鲜明,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别。
用短衣和长衫区别两种人,具体形象,又为孔乙己的不伦不类埋下伏笔。
板书:
短衣──站,外,贫;
长衫──坐,里,富。
(2) 作者写“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① “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
这种第一人称写法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② 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剧的意味。
前三段描写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心势利冷酷的社会环境,为孔乙己的出场做铺垫。
四、总结
(1)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
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精巧含蓄的布局。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既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揭示。
因为连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而用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又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而又不致影响中心的表达。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
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
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孔乙己形象及刻画方法
一、温故知新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学生填写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姓名:
孔** 绰号:
孔乙己 性别:
男 年龄:
不详
籍贯:
不详 现住:
鲁镇,具体地点不详
学历:
半个秀才没捞到身体状况:
被打致残
身材:
:
很高大。
面容:
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衣着:
穿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语言特征:
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
性格行为特征:
自命清高,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偶尔偷窃,善良。
职业及工作单位:
无固定职业,有时替人钞书。
最后露面时情况:
时间:
中秋过后,渐进初冬。
地点:
咸亨酒店。
事由:
喝酒。
衣着及外貌特征:
脸色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见证人:
老板,酒客和小伙计。
推测下落:
大约的确死了。
联系人姓名地址:
无。
2、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合作探究
理解孔乙己形象及刻画方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
“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
“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
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
“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
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
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
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
“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
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
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不要取笑!
”“跌断,跌,跌……”明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不敢说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残了他的肉体,他却至死不悟,死要面子。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
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③孔乙己教“我”识字,表现他的热心善良。
2、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穿长衫)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好喝懒做)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傲但又_______的人。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偶有偷窃)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从不拖欠酒钱)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屡遭冷遇)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想和人交流)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3、深入探因(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
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善良、诚实。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寂寞、善良、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三、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孔乙己的悲剧的根源;
理解小说的主题。
一、温故知新
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1、孔乙己的悲剧的根源
讨论: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社会原因
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毒害使孔乙己成了牺牲品
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使民众麻木不仁,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的摧残将他送上死路。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自命清高、好吃懒做、迂腐不堪、自欺欺人、麻木不仁
2、理解小说中的“笑”及作用
(1)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
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果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
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
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简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
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分豆的动作和语言表现孔乙己迂腐可笑的穷酸尽相。
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
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关系。
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2)、提问:
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
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
掌柜的笑是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
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
(3)、提问:
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讨论并归纳:
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
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3、提问: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各抒己见。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也真实地表现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4、品味本文的语言
(1)、“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
前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为什么不用“摸”而用“排”?
不可换。
“摸”说明这四文钱是仅有的,以此表现孔乙己生活窘迫。
前文的“排”是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也在只用四文钱买一碗酒的短衣帮面前显示一下阔气,还能对酒客们的耻笑表示若无其事。
从排到摸表现了孔乙己经济上每况愈下。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概括了孔乙己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的人。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文中反复写掌柜说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有何言外之意?
说明掌柜的唯利是图,也含蓄说明孔乙己的全部身价还不如十九个钱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否病句?
应怎样理解?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用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揭示了孔乙己活着无人关心,死后无人过问的悲惨。
三、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投影: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
好了!
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好!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瞪小眼。
一齐道:
“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老太太哭道:
“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
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娘子胡氏道:
“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
却足如何是好?
”众邻居劝道:
“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
教师点拨:
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
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
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四、小结
《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社会“吃人”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愚弄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场搏斗上,可是直到胡子花白,还是连学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轻视劳动的坏习气。
他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脱下那件作为读书人标志的破长衫。
然而严酷的现实却把他抛出长衫顾客的行列。
他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堆一的人”沦落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材料,终于被丁举人毒打之后悲惨地从人们记忆中擦去。
作品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旧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五、布置作业
创新写作
续写:
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