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教学措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1282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的教学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文化的教学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文化的教学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的教学措施.docx

《中国文化的教学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的教学措施.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的教学措施.docx

中国文化的教学措施

中国文化的教学措施

  心理学研究表明:

第一印象给人的记忆最为深刻持久。

首堂课的教学质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度。

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应充分重视首堂课的教学,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策划,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要他学”转变为“他要学”。

为此,在首堂课的教学中,如何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讲清楚“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问题,是决定整个课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

下面,将以笔者所执教的“中国文化”首堂课为例,与诸位分享一下自己精心构思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是什么:

让学生在质疑权威中得出结论

  要让学生明白中国文化课程的学科性质,最重要的就要让学生透彻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显然,“中国文化”的核心词汇是“文化”,“中国”不过是附加在“文化”前的一个修饰定语,“中国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

因此,只要我们弄懂“文化”的涵义,那么“中国文化”的涵义自然水落石出。

笔者特意从林林总总的文化定义中,挑选了一种比较权威而又存在漏洞的定义作为批判的靶子,让学生从审视权威的漏洞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得出自己的答案。

所挑选的那个靶子是前苏联哲学家尤金在《哲学小辞典》中对于文化的一个定义: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权威而又被广泛采纳的定义。

《辞海》、《现代汉语词典》都采用了以上这一定义。

然而,这一定义并非无懈可击。

在亮出这一定义之后,立即请学生发表对这一定义的评价:

是否认同?

如果不认同,为什么?

鼓励学生不要盲从权威,要敢于质疑批判。

  面对这样的提问,学生们立即显得兴奋起来,畅谈自己对文化的理解。

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存在较大差别:

有的认同,有的不认同,即使不认同,其理由也不尽相同。

差别的存在是正常的,而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笔者告诉学生,对一个比较抽象的名词———“文化”下定义,高度概括其内涵,决非易事,百密一疏在所难免。

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应尽可能地对定义进行审视,对漏洞进行修正。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欣喜地发现,每个班上都有一些学生能够敏锐地发现该定义的漏洞所在,即“财富”一词。

“财富”本身是个褒义词,通常我们不会把糟粕称为财富。

而文化则是中性的,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灿烂光明的,文化亦有消极阴暗的一面。

以中国文化为例,中国文化当中,既有我们所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唐诗宋词、民乐戏曲、琴棋书画、园林建筑、中华美食、中国功夫,等等;同时,中国文化中也藏纳着不少负面的甚至是病态的内容,如酷刑、小脚、太监、封建等级专制等内容。

程裕祯先生曾这样来描述中国文化,说“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伟大创造物,是整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1]以上表述显然过于溢美,不利于学生树立对中国文化的正确理解,容易滋生民族保守主义情绪。

尤其在中国实现大国崛起、中华文化走向复兴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对自身的历史文化抱有清醒的认识,而不是自大的沉醉。

不独中国文化如此,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传统文化,其丰厚的遗产都是包裹着问题被永久寄存。

这样看来,把“文化”定义为“财富”的总和显然有失严谨。

故此,笔者引导学生对尤氏定义进行适当的修正,即把正面意味“财富”一词,替换为中性意味的“产物”一词,于是,文化的定义就成了: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物和精神产物的总和”。

在给出修正后的文化定义之后,笔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

在这一定义中,文化的关键词是什么?

换言之,是什么使得文化成为文化?

可以看到,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给人的感觉仿佛“文化是个框,什么都能往里装”,精神观念是文化,器物制度也是文化。

那到底什么排除在文化之外呢?

为了说清楚这一问题,笔者举了一个例子。

笔者问学生:

漫山遍野的花儿是不是文化?

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不是。

的确,花儿是大自然的杰作,而非人类的产物,也就是说,自然不属于文化的范畴。

但如果我们从漫山遍野的花儿中摘下两朵,将它们插在花瓶中,取上一个温馨的名字如“相依相偎”,就像插花艺术一样,那么花瓶中的这两朵小花算不算是文化呢?

学生们又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

这时,笔者会引导学生去思考:

漫山遍野的花儿与花瓶中的两朵小花究竟有什么不同,究竟是什么使得两朵小花从自然状态中脱离出来?

答案非常明显,正是因为我们把人类特有的情感与智慧投注到了这两朵小花当中,这两朵小花才成了文化性的存在。

这个例子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发现文化的本质所在:

文化的本质就是“人”,文化即“自然的人化”。

可以发现,笔者在教学中更多地是起到了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让学生通过批判权威、理性思考的方式,进而得出中国文化是什么的结论。

在笔者的课堂上,无论是学生对文化定义的认识,还是对文化本质的认识,都是他们自己通过主动的思考而“生成”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单向度的灌输而“塑成”的。

这样的认识,相比于那些被动的接受与记忆显然更为深刻。

  二、为什么:

让学生在批判极端中领悟答案

  在让学生理解了中国文化是什么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会获得哪些收益,从而让学生树立对中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中国文化,一直都存在两种极端的态度,分别是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轻忽传统文化中的负价值;缺乏开放的胸襟;拒绝文化适应。

而文化虚无主义则轻忽传统文化中的正价值;缺乏民族自尊心;拒绝文化认同。

为了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两种态度,笔者分别列举了两个个案。

关于文化保守主义,以辜鸿铭与国粹派为例。

关于文化虚无主义,则以汉字废除论与纪龙天全盘西化论为例。

辜鸿铭通晓西学,获13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法、德等9种语言,英语水平被誉为中国第一。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受过良好西方教育的人,其思想却保守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他常常用极端偏执的言辞来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于中国文化当中那些十分丑陋的内容,他也坚定捍卫。

比如他主张保存缠足,说“女人之美,美在小脚。

”再比如,他有一套为纳妾辩护的理论。

男人和女人就好比茶壶和茶杯,“一个茶壶配上几个茶杯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一个茶杯配上几个茶壶则是万万不可的。

”还比如,他百分之百拥护君主制度。

他认为,中国社会大乱,时局不宁,主要原凶是没有君主。

国粹派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一种思想派别。

当时为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国粹派高扬起国学旗帜,将复兴古学与救亡图存、光复国家联系起来。

国粹派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西政出于中国”论。

国粹派代表人物王仁俊从诸子著作中,辑出近200则史料,分别从自然科学、商、工等21个方面说明“西学、西法、西政皆出于中国”。

另一代表人物刘师培则从历代名人著述中辑录180余条体现反专制精神的言论,并用卢梭《民约论》中的观点与之比附,并据此得出结论:

西人引以自豪的近代民主思想,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都可以找到。

  汉字废除论形成于19世纪末,随着西风东渐的呼声在中国不断高涨,一时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汉字因“难读难认”成了众矢之的。

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均举起了废除汉字的大旗。

如钱玄同称:

“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鲁迅指出:

“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菌都潜藏在汉字里,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蔡元培指出:

“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陈独秀指出:

“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纪龙天是著名的“全盘西化论”者陈序经先生的坚实拥趸,他在《我为什么要提全盘西化》一文中态度鲜明地陈述了自己厌恶中国文化的理由:

“中国的传统文化,早该断子绝孙!

因为,它只有农业社会的暮气,而没有工业社会的活力;只有装神弄鬼的玄学,而没有理性实证的科学;只有独夫民贼的专制独裁,而没有现代文明的自由民主;只有灌满奴性的老百姓,而没有富有尊严的现代公民。

中国传统文化就好象一口又大又丑的封建棺材,只能够送进封建时代的坟墓,而不能重新抬出来,在二十一世纪的大街上招摇过市!

西方的现代文化代表人类文明的总趋势,我们只要跟在人家后面,塌塌实实、一心一意的学习就行了!

  在对以上四个极端的个案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时不时发出阵阵哄笑,笑声的背后其实意味着“不以为然”。

通过辜鸿铭的个案,学生明白了中国文化当中存在不少消极负面的东西,如果对这些负面内容也一概盲目捍卫,是迂腐而可悲的。

通过国粹派的案例,学生意识到那种“凡事古已有之”、“外国没有的中国都有,外国有的中国比他好,外国好的中国比他早”的观点是多么的荒谬,缺乏一种海纳百川的心态显然不利于民族自身的超越与进步。

同时,通过汉字废除论的案例,学生也感受到了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认同危机是多么的可怕。

通过全盘西化论的案例,学生更是体会到了将中国文化的缺点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相比、将中国文化的昨天与西方文化的今天相比是不公平的,一味贬低传统文化、盲从西方文化的做法会对自身的民族情感构成深深的伤害。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直观而又深刻地发现了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这两种极端态度的缺陷,同时也就明白了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持一种什么样的正确态度:

即对传统文化中的负价值和正价值都抱有清醒的认识;既具有开放的胸襟和学习的态度,同时也不失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既要吸收外来文化壮大自己,同时也要自觉地维护文化传统自身的特色。

在介绍了对待中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后,笔者进而引导学生思考:

学习中国文化究竟为了什么?

其实此时,学生已经水到渠成地在批判极端案例中领悟到了问题的答案。

学生们踊跃地发表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笔者最后对其观点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其一,中国文化是我们的血脉与根,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中华民族昨天与其独特性的过程。

其二,学习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经验变为我们自身的经验。

其三,学习中国文化,有利于建构我们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

其四,中国文化当中的很多负面因素,仍不曾远离今天的生活,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其中的不足,从而自我完善。

  事实证明,在首堂课中所运用的批判性教学法、引导性教学法以及案例教学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生动而深刻地解决了“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问题,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和创造力,使得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高涨且持久。

据说西方人在正餐前要饮一杯开胃酒,目的是为了增加食欲、促进消化。

显然,对于一门课程而言,成功的第一堂课就好比这开胃酒。

要使这餐前小酒真正做到开胃,教师的确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接受特点多动心思。

中国文化的教学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