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9344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doc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doc

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

据统计,2002年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4171家,同比增长30.72%;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7.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1%。

它结束了近几年来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上负增长和低增长的局面,预示了今后几年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新一轮高增长的开端。

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79.66亿美元。

根据调查,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

目前,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开始成为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流。

      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制造业的若干重要特点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中国成为世界“生产制造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

其实,观察现代跨国公司和传统跨国公司的区别,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已由“一个中心”成为“多个中心”。

    1.生产制造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生产成本低廉,许多外国厂商相继将生产据点移往中国。

例如,2001年7月,松下电器公司停止在美国肯塔基州生产微波炉,将其生产基地集中到了上海。

8月,东芝公司宣布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电视显像管,把包含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至此,日本主要彩电制造商松下电器、东芝、三洋电机、三菱电视4个公司都已将彩电生产的主要基地移至中国。

此外,日本的其他家电产品如录像机、复印机、空调、CD、单放机、DVD等也主要由日本在中国的工厂生产。

据统计,中国在世界出口额中的比例,1990年不足2%,2000年上升为4%,2002年进一步提高至6.5%。

就轻工纺织产业看,以家电为例,2001年全国微波炉共计出口1252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69%;2001年全国电饭锅共计出口822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57%。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多数家电产品世界最大制造基地。

再以鞋业为例,目前,全球鞋类年产量约100亿双,在中国,2001年广东省鞋类年产量近30亿双,约占世界产量的3/10;温州市鞋类年产量10多亿双,占世界产量的1/10。

就中国而言,堪称世界最大的成品鞋生产基地。

  一般而言,制造业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和重型制造业、一般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之分。

如果说前一时期跨国公司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消费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或一般制造业的话,那么,自2002年起,资本品制造业、重型制造业或装备制造业将成为跨国公司新一轮向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

受“广本汽车”示范引导,2002年,本田、丰田、尼桑都陆续将不少生产厂搬到广州,由此广州可能很快形成一个上千亿元产值的汽车产业。

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已开始把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基地逐步转移中国。

例如,菲利浦已投资15亿美元建立了芯片生产厂;由几家大公司联合投资62亿美元设立的芯片生产基地——中芯国际,首批芯片已于2002年底前后下线。

此外,新惠普、东芝、夏普、三星等国外主要计算机生产商也先后在中国建立了大规模的整机生产基地。

目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了一批在全球举足轻重的产业带。

从昆山到南京形成200公里IT产业带,产值超过1500亿元;从太仓到南京形成200公里的重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带,产值超过1600亿元。

在上海浦东张江,单是中芯国际一家企业周围,就聚集了国内外82家配套企业。

在江苏省吴江开发区,目前生产最终产品的外商IT企业,其选用的装配材料中有80%以上不用出区就能配齐。

如果再与周边的一些IT企业相衔接,配套水平可达98%以上。

[!

--empirenews.page--]    2.跨国采购中心  在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同时,流通领域包括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塔斯科、伊藤洋华堂、欧尚等众多跨国零售巨头瞄准中国市场采购。

2001年底沃尔玛的全球采购中心从香港地区搬到深圳,一两年内,沃尔玛将停止采购外包,而将年销售额1900亿美元的商品全部交给在深圳设立的全球采购中心及其所属的采购网络完成;家乐福不仅在上海设立全球采购中心,而且2002年内建立10个区域性全球采购中心,中国已成为家乐福在亚洲最大的采购基地;麦德龙把上海和天津作为中国南北区域采购供应的枢纽。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跨国零售集团从中国采购出口的商品达300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出口总额的12%。

其中,美国沃尔玛从中国采购额达103亿美元(还有一说是近200亿美元),占中国当年出口总额的4%,占沃尔玛全球销售总额的近10%;法国家乐福从中国采购额为35亿美元;麦德龙从中国采购额为50亿元人民币。

  制造业企业同样热衷于中国采购。

目前,福特汽车每年全球汽车零配件采购金额总值约900亿美元,在中国每年采购零配件金额仅2亿美元。

据悉,福特汽车已将中国列为主要零配件采购国家。

该公司计划从2002年7月到2003年中的一年内在中国采购汽车零件超过10亿美元,未来零配件采购金额高达60亿美元,占福特汽车全球采购金额的7%—10%。

这将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福特汽车全球采购第二大国家。

为此,2002年4月,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了采购部门,设置庞大的采购团队以实现福特汽车在中国的采购目标。

摩托罗拉早就声称,2006年前在华采购将达100亿美元;爱立信计划在未来5年内,从中国采购的出口额将由2001年的14.9亿美元增加到45亿美元;GE(中国)董事长兼CEO孙礼达上任伊始就称,GE要在中国“买得更多”;杜邦公司在中国采购的物品早已不限于为其产品配套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而涉及到在本土建厂房的建筑材料。

  大型跨国采购集团进入中国,便于更多国内企业的产品进入跨国集团的国际营销网络,这可以说是在家门口把产品“打出去”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中国产品“价廉物美”,而且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可以长时期地抑制工资成本的上升,从而支持“价廉物美”制成品的大量生产和供给;另一方面,目前中国产品大量进入跨国采购集团全球采购网络的潜力巨大。

据统计,2001年进入世界500强跨国零售集团的全球销售额超过了15000亿美元,而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中国产品的金额约为300亿美元,中国产品所占比重仅为2%。

为此,国家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旨在鼓励和方便外国大型连锁商业企业采购中国产品,这一系列措施包括,鼓励跨国商业企业在华设立采购中心,并解决其通关、外汇管理、税收等问题;支持国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使产品质量、性能及包装等适合跨国商业企业的要求;举办类似“跨国零售集团国际采购会”等活动,为国外大型连锁商业企业与国内生产企业建立直接贸易关系提供条件。

据统计,到2002年底,已经或有意在深圳设立全球采购配送中心的跨国公司约20家。

2002年1—7月,上海新批跨国采购机构15家,其中绝大多数是跨国公司和国际著名企业。

在2001年年底已吸引22家跨国采购机构的基础上,到2002年底,在沪安营扎寨的跨国采购机构累计已达45家。

[!

--empirenews.page--]    3.研究开发中心  过去,跨国公司只把中国企业作为一个“生产车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跨国公司开始在华设立研发部门,但是,当时的研发部门只为生产服务,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研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全面实施,研发本土化成为必然选择。

一些跨国公司不仅充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工,而且大量雇佣中国的高级智力,一批原创型技术研发基地投向了中国。

近年来,已有通用、大众、IBM、微软、杜邦、拜耳、爱立信、摩托罗拉、朗迅、惠普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

据初步统计,目前这类研发中心已近400个。

  2002年,日本欧姆龙集团在海外设立的首家健康医疗领域的研发中心在大连成立。

东芝在日本东京等地的计算机生产和研发中心,今后也将逐步向杭州转移。

截至2002年底,已有12家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迁至苏州新区。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等知识密集型城市,都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集聚地区。

    4.服务中心  为了拓展在华投资业务,近一两年来,跨国公司开始在华设立服务中心,以更好地服务于在中国的制造业投资。

例如,上海宝德浦东与浙江温州两个BMW服务中心先后开业,上海宝德BMW服务网正式启动,而南京和杭州的BMW服务中心也分别于2002年底和2003年初相继开业。

    5.地区营运中心  近几年来,诸多跨国公司相继将其亚太地区总部从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等移往国内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其中很多为世界500强企业。

跨国公司通过在京、沪、津等城市的地区总部,向其在亚太地区和中国的各个子公司、工厂和办事处发出指令,进行资金、生产、贸易、人才、信息的集中整体运作。

截至2002年8月,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218家,注册资本总额达128.63亿美元,其中外国投资者出资额为120.84亿美元。

据统计,截至2002年8月,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已达78家,占全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总数的35.8%。

过去,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地区总部是以投资性公司的名义出现的。

目前,现有的部分投资规模较大的投资性公司正计划向地区总部过渡。

      二、跨国公司进入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1.跨国公司进入对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分析  

(1)制造业的增长机制。

跨国公司的进入是“一揽子”性的投入,包括资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人才、市场、管理、机制、理念乃至文化。

实践表明:

名列世界500强或处于国际同行业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他们:

一是全球先进技术代表,二是全球先进管理代表,三是全球先进机制代表,四是全球先进理念代表。

与跨国公司合作,更重要的则是与其理念、机制、管理、技术上的对接。

这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合作中获得的一笔最大的“无形资本”。

通过它,可以实现利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无形资本”盘活中国最大的“有形资本”之战略性发展。

  

(2)制造业的增长速度。

200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达31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增速比上年加快2.7个百分点,成为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2002年,在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以及冶金工业等7个行业,对全国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8.5%,拉动增长7.4个百分点。

而以上7大类行业正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行业,二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

--empirenews.page--]  (3)制造业的增长质量。

跨国公司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具有项目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出口产品多、投资领域宽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具有全方位提升中国制造业增长质量之功效。

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例,近一两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连创新高,其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已超过20%,而个别省市区甚至更高,如北京市2002年高达40%。

据统计,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主要分布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约占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市场的70%。

通过吸引大规模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及其所带来的前沿技术,以引进外国技术和投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这是中国制造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基本模式。

  (4)制造业的增长效益。

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加显著。

据统计,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2%,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6%,外商投资企业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经验 > 旅游购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