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期科干班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2176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0期科干班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40期科干班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40期科干班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40期科干班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40期科干班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0期科干班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0期科干班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0期科干班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0期科干班考察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工业有纺织、机车车辆、机械、化学、石油化工、钢铁、橡胶、家用电器、啤酒、卷烟等。

有驰名中外的青岛啤酒、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大企业集团。

近几年除了传统的轻工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外,重化工产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更是突飞猛进,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90.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25亿元,增长3.0%;

第二产业增加值2449.80亿元,增长12.7%;

第三产业增加值2210.28亿元,增长12.5%。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8元,比上年增长9.3%;

农民人均纯收入9249元,增长8.7%。

潍坊是一个工业大市,工业在山东省排第三位。

著名的潍柴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船舶动力制造基地,潍坊海化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

潍坊也是一个农业大市,是山东省农副产品集中产区之一。

全市已建成了寿光蔬菜、诸城肉鸡、安丘蜜桃、青州食用菌、昌乐西瓜等一大批名优特稀农产品生产基地。

2009年实现GDP2727.8亿元,同比增长12.9%;

地方财政收入158亿元,同比增长19.7%;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267元,同比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7695元,同比增长8.8%

(二)科学管理推动发展

在参观海尔集团总部的过程中,其科学的管理体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尔的管理是一套“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体系,也就是把制度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推动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是看板管理。

海尔工作场所实行看板管理,我们所到之处看板随处可见,各种看板将一切展示在员工的目光下。

二是OEC管理。

OEC管理法也叫“日日清”管理法,就是全方位地对每人、每日所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今天的工作必须完成,今天的效果应该比昨天有提高,明天的目标要比今天的目标高。

三是倒三角组织倒逼团队管理。

海尔对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了一种颠覆,把原来的“正三角”组织架构变成“倒三角”。

把组织结构变成“倒三角”,一线经理直接面对客户、满足需求,领导的任务则是给员工提供资源。

四是“人单合一”管理。

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单,都要对定单负责,而每一张定单都有人对它负责。

定单就是市场,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和市场要结合在一起。

定单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人的素质高低和劳动效率。

(三)企业文化彰显特色

海尔始终发扬“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秉承“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质量观,“先卖信誉,再卖产品”的营销观,“用户永远是对的”服务观,“人人是人才”的人才观,“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观,“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的资本运营理念,“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生存理念,“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竞争理念。

海尔的企业文化通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呈现在海尔公司的每个角落,在海尔大楼随处可见海尔员工自创的漫画“话与画”,在车间大厅可以看到照片和文字组成的宣传看板。

在海尔,观念处于主导地位,用海尔人的话说是“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有什么样的制度就能产生什么样的物质形态和水平”。

海尔的企业战略和文化一脉相承,海尔人称其组织架构为“组建联合舰队”,海尔的集团管控就是通过企业战略和文化渗透到下属各公司。

(四)农业发达业绩突出

潍坊市依靠科技拉动,建立人才工程,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

2009年农业实现增加值2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95元;

粮食连续7年增产,达到520.8万吨;

粮油果菜总产分别是:

5.9,27,106,1440万吨;

生猪出栏700万头,牛60万头,羊270万只,兔1100万只,蛋鸡5000万只,肉鸡2.5亿只,特种皮毛680万张。

2009年底全市共建农产品加工企业3420家,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完成利税78亿元,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销售过亿企业146家。

优质农产品基地595万亩,名优品牌811个,与200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农产品直销关系。

2009年完成农产品出口创汇16.8亿元,占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1/4。

(五)现代农业模式多样

潍坊市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除了有清晰地思路作为指导之外,还离不开其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模式。

从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划分,可分为“三大六小”模式,

其中三大模式是:

一是以诸城为代表的贸工农一体化模式,即“企业+农户”模式。

80年代以来,诸城市以外贸公司为龙头,在肉鸡生产、加工和经营上,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

近几年来,他们又按照产业化的思路,不断拓宽领域,完善机制,强化龙头企业建没,带动主导产业发展,使贸工农一体化上升到产业化水平。

二是以寿光为代表的市场拉动模式,即“市场+基地+农户”模式。

寿光市在大力发展蔬菜综合批发市场,带动蔬菜产业迅速膨胀的基础上,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狠抓了农村市场体系的配套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沿路市场为躯干,以农贸市场为支点,以中介组织、运销队伍为纽带的农副产品市场网络。

三是以安丘为代表的名牌产品带动模式,即“企业+基地+农民工”模式。

安丘市从本市农副产品的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名牌产品的规模生产,使一个“名牌”带起一个主导产业,一个主导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目前,这个市已发展起了黄烟、蜜桃、大姜、芦荟等15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产品。

“六小”模式为:

一以寒亭为代表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模式;

二以高密为代表的区域化种养模式;

三以奎文为代表的城市农业观光旅游模式;

四以昌邑为代表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为模式;

五以昌乐为代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

六农业高科技走廊模式。

二、经验启示

(一)发挥区位优势,深挖资源潜力

青岛市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本身的区位优势,将本地区的各项资源的潜力深入挖掘,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地理上位置上看,青岛是整个沿黄流域里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也是整个沿黄流域最主要的出海口,利用便利的海陆交通优势,这里成为了区域贸易中心和山东省内最大工业城市。

青岛所处的山东及邻近的河南都是人口大省,附近其他的省份人力资源也都相当的丰富,可以毫不费力迅速且成本低廉的大量补充各种人力资源。

也正基于此,青岛大规模发展劳动力指向性工业和第三产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从历史渊源上看,青岛与德国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历史渊源关系。

德国是世界经济强国,同时德国还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重要的外资投资国之一。

青岛积极利用这部分资源,大量吸引德国的投资,这对青岛的经济实力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旅游环境看,青岛的环境气候条件十分宜人,是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独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青岛市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极大地拉动了本地区乃至周边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

此外,青岛为数众多的名牌产品也变成了青岛对外宣传的名片,良好的品牌印象对青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开拓,及吸引外来投资都发挥了很强的名牌效应。

(二)积极鼓励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海尔集团作为全球500强企业,始终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放在首位,通过建立鼓励创新机制,从企业内部不断获取前进动力。

海尔的创新是整体推进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

一是战略创新,通过实施战略规划,海尔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和实力的扩大;

二是观念创新,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海尔实现了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提升;

三是技术创新,海尔通过“创新课题组”的形式,号召全体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并按一年创新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折算给予奖励;

四是组织创新,通过组织流程再造,海尔实现了组织的扁平化和事业部制;

五是流程创新,海尔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进行信息化流程再造,通过组织、流程的再造,搭建全球化运营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网络;

六是时常创新,将创新工作制度化和经常化,实现了海尔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创新是海尔经验和海尔模式的核心,是海尔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

可以说海尔通过战略创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流程创新、时常创新,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

(三)依靠龙头带动,拉动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是潍坊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是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潍坊市以做大做强食品产业为重点,着眼于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突出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手抓量的扩大,一手抓质的提高,加快实现龙头企业建设的大突破、大发展,培强做大了一批龙头企业。

截至目前,潍坊市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42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6家,省级龙头企业62家,市级龙头企业178家,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200亿元,上缴利税78亿元。

全市已有730多万亩耕地成为龙头企业带动下的配套型基地,70%以上的农户在带动下进入国内外市场。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潍坊市在农业标准化生产、市场体系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步、农民生产组织化提高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等诸多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

(四)通过农业产业化,积极解决“三农”问题

潍坊市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当地农业找到了一条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使当地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给当地农村建设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条件,主要表现在:

农业产业化推动着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

农业产业化在潍坊市迅速发展,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经营有效地组织起来,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实现了农产品的加工销售增值,提高了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变了只从事原料生产的传统农业,提高了农业的整体利益,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农户”的结构调整新机制。

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决定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要彻底解决农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实现标准化生产并贯穿于农业产业始终。

农业产业化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其中农产品加工业必然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环节,只有立足农业产业优势,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并结合城镇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制定优惠政策,使企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人口向城镇流动,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城乡一体的有机结合。

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潍坊市的经验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有利于把小规模农户经营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及物质装备,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一体化技术水平,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三、建议和思考

我市同青岛、潍坊相比,无论是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还是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水平都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但他们在实践中创造和探索的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山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发展道路。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在这五年里,正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深化改革,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在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接续产业、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增长再创新高,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可达18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2倍;

工业发展迅速,预计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43.5亿元,年均增长18%;

三旅游业持续升温,成功创建多个高级别旅游景区等。

在即将到来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设中,在世界金融危机后经济回暖的大背景下,在全国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嘉峪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是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嘉峪关市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整合发展优势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嘉酒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工业园区,支持嘉峪关机场扩建、物流园区、生态环保等项目建设,为我市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是由于能源及资源性产业战略性地位上升,使得我市能源及相关装备制造产业拥有广阔的前景。

三是我市经济社会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体制保障,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8.2万元,城市化率达到91%,为我市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和区域经济起飞并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我市也存在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

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等问题,为我市在未来五年发展提出很大的挑战。

思想新遍地是黄金,面对机遇和挑战嘉峪关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二)力创装备制造品牌,打造城市名片

在产业发展上,较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有利于嘉峪关装备制造业品牌的打造。

酒钢(集团)公司是嘉峪关市工业的支柱,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现已形成从“采、选、烧”到“铁、钢、材”完整配套的钢铁工业生产体系;

中国核工业集团四○四总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核燃料生产基地,是中国核工业发展的“摇篮”,该公司核设备制造项目于2006年在我市开工建设,现已建成投产;

甘肃嘉峪关工业园区于2002年5月成立,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公告为省级工业园区,园区内西部重工、中核嘉华、宝龙机械和大陆桥钢管等现有企业以风电、光电装备和不锈钢制品制造、核压力容器、核辐照设备等为主导。

坚持以打造品牌为核心,以科技人才为动力,努力提高我市在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基地,将我市的装备制造作为城市对外的名片打出去。

(三)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潍坊龙头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发展龙头企业,既可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又能够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是一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举措。

伴随嘉峪关市规模农业企业迅速增加,龙头企业在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也将被不断挖掘。

近年来,年销售收入在200万元以上企业已有12家,与农业优势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宏丰有限公司已成功进入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

围绕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已形成精细蔬菜、优良畜禽、优质林果、蔬菜与花卉制种和非农产业五大产业,建成了绿茵、天韵、欣荣等14个养殖小区,宏丰养殖园被商务部确定为鲜活肉储备基地。

解决嘉峪关市“三农”问题就要把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和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重中之重,以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纽带,使产业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配套推进,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突出抓好宏丰公司、紫轩酒业、沃土果蔬等龙头企业的建设,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并逐步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利益连接机制,搞好“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四)发挥交通、旅游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

嘉峪关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古老的文化、雄伟的雄关、美丽的城市享誉中外。

长城文化、丝路文化融为一体,山地、冰川、峡谷、荒漠、绿洲等旅游资源齐全。

近年来,嘉峪关市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力度,开发了国家“5A”级关城文物景区以及长城第一墩景区、悬壁长城石关峡景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等一大批品味高、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项目。

伴随着嘉峪关至兰州、西安、北京、上海、郑州、济南等地航线的开通和嘉峪关市旅游服务功能、接待能力的增强,我市旅游业的基础得以进一步夯实,为下一步开发旅游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未来我们还应开发新兴景点,打造精品景区,完善市域旅游交通网,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服务水平,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嘉峪关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

从地理位置上看,嘉峪关是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四省区的结合部。

嘉峪关位于兰新铁路沿线,作为兰州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承东接西的重要支点,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呈立体格局,国道312线连霍高速纵贯全境,兰新铁路与嘉峪关—策克和嘉峪关—镜铁山支线铁路已形成十字构架;

嘉峪关火车站是一等客运站和一等货运辅助编组站;

民航嘉峪关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D级、兼顾E类亚欧航路备降场,可起降波音737—800以下各类机型,交通枢纽地位已经形成。

西气东输管道和正在建设的哈萨克斯坦—广州的第二条西气东输管道、鄯善—兰州的原油、乌鲁木齐—兰州的成品油管线,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的西电东送第二条战略通道,都从嘉峪关穿境而过。

我们应充分发挥我市的交通区位优势,以信息化带动传统物流业发展,构建高效衔接的综合物流运输体系,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打造服务陇青新蒙四省结合部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枢纽。

执笔人:

邵晓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