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26193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docx

《精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docx

精品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0题。

(5分)

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③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椟:

木箱,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

相见。

③间:

间或,偶尔,有时候。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妻子不觌妻子:

()

(2)乃引客就观之引:

()

2.陆游的书房有什么特点?

从中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妻子:

妻子和儿女。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引:

牵,拉,邀请,带着。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

2.书多而乱(1分,只写“多”或者“乱”不给分)。

可以看出陆游爱读书,勤奋刻苦,幽默/爱自嘲,不拘小节/随性自由/洒脱/豪放/粗犷的性格特点(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

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

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

“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

”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

“确实这像鸟窝。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4分)

逖①性豁荡,不修仪检,年十四五犹未知书,诸兄每忧之。

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周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

后乃博览书记,该涉古今,往来京师,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

及京师大乱,邀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身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威宗之,推逖为行主。

(节选《晋书·祖逖传》)

【注】①东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分)

①及京师大乱()②是以少长咸宗之()

(2)祖逖的“轻财好侠”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请简要概括。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及:

等到(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孙权劝学》)

②咸:

全,都(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

(2)①祖逖每次到农夫田舍中,常散发粮食和衣物来救济贫困的人。

②避难途中,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人、病人,药物、衣物和粮食等与大家共享。

(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大意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祖逖性情豁达直爽,不在乎礼仪的约束,十四五岁了还没读书,他的哥哥们经常为此担心。

但是轻视财货,注重狭义,坚持正义有节操。

每次到农夫田舍中,常散发粮食衣物来救济贫困人。

后来他博览群书,遍涉古今,见过他的人都说他有辅佐的才能。

京城大乱时,祖逖带领几百户亲戚乡党到淮泗避难,用自己乘坐的车马载着同行的老人和病人,而自己徒步跋涉,药物、衣物和粮食都与他们共同分用,又有许多应变的谋略,因此老幼都尊敬他。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4分)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①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②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始还姓,更其名。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①更适:

改嫁。

②戚同文:

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学家。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以水沃面()②人不能堪()

(2)结合文段概括范仲淹受后人敬仰的原因。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沃:

浇(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2)堪:

能忍受(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十二章》。

)。

(2)少有志向节操(1分);勤奋苦读(1分);能忍受贫苦(1分);内刚外和(1分);极其孝顺(1分);对自己节俭却乐善好施(1分)。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仲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

年少时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

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靠喝稀粥度日,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

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亲回家奉养。

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

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

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4分)

贞观九年,唐太宗谓侍臣曰:

“往昔初平京师①,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②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递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京师:

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②炀帝:

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

③稔:

丰收。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征求不已()②故夙夜孜孜()

(2)根据文段,简要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已:

停止。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②夙夜:

早晚,日日夜夜。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2)(2分)一是皇帝自身保持清净,减少欲求;二是以民为本,休养生息,不兴徭役,不起战事。

(一点1分,意合即可,共2分)

【参考译文】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

“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

(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

”“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

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

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4分)

生而眇者①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

“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

“日之光如烛。

”扪②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③,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节选自苏轼《日喻》)

[注释]①眇(miǎo)者:

盲人。

②扪(mén):

摸。

③揣龠:

揣,摸索;龠(yuè),管乐的一种,形状像笛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或告之日()②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2)这则短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观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或:

有人(翻译成“有的人”也可)(或百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

②未尝:

不曾(翻译成“未曾”、“从来没有”也可)(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2)比喻论证,短文用眇者分不清日与钟、龠,来比喻世人之不能近道,从而揭示要明道,必须要亲自去体验才行的道理。

(2分)(论证1分,观点1分。

观点如果答“道之难见而人之未达”,或是最后一句,也能拿1分)

【参考译文】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

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

太阳的光像蜡烛。

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

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

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

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

“此真台掾也。

”天历二年,关中大早,饥民相食,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

[注释]①楮(chŭ)币:

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②平章:

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大奇之②终日无少怠

(2)根据文段,简要概括张养浩是怎样的一个人。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感到惊奇/对……惊奇②懈怠

(2)张养浩是一个勤奋学习、为官清廉、一心为民/心系百姓的人。

【参考译文】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他曾经有一次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

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平章政事不忽木,不忽木对此感到惊奇,于是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

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

“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

”天历二年,陕西大早,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

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

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七、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5分)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

然明②谓子产曰:

“毁乡校,何如?

”子产曰:

“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

然犹防川: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乡校:

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场所,又是游乐、议政的场所。

②然明:

郑国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我闻忠善以损怨()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2.对待百姓的议政,然明的态度是“毁”,子产的态度是怎样的?

请从原文中找一个字概括,并分析子产说理的高明之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减少②以……为药(一小题1分,共2分。

①“导”;(1分)②子产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进行说理,将“毁”“导”的做法进行对比,把毁掉乡校带来的危害比喻成堵塞河流带来的大水决堤。

(答出比喻、对比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从而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也增强了说服的力度。

(1分)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的得失)。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

“把乡校毁了,怎么样?

”子产说:

“为什么毁掉?

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那些他们认为好的,我就实行它们;那些他们厌恶的,我就改正它们。

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

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

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时)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做治病的良药。

 

八、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故知胜有五: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释】①用:

使用。

②同欲:

目标一致。

③虞:

戒备,准备。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识众寡之用者胜____________②知胜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

(2)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选文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分)①寡:

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道:

方法(咨诹善道诸葛亮《出师表》)

(2)(2分)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

(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得2分)

【参考译文】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

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

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

知己知彼的,作战百次也不失败;不知道对方只知道自己,会一胜一败,不了解对方,不知道自己,每战必败。

 

九、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5分)

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①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

“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②。

司马③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④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⑤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

“君子不重⑥伤,不禽二毛⑦。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⑧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⑨,不鼓不成列。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

①宋公:

宋襄公,名兹父。

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②济:

渡过。

③司马:

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④陈:

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⑤门官:

国君的卫士。

⑥重:

再次。

⑦禽:

通“擒”,俘虏。

二毛:

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⑧阻,迫也。

隘,险也。

言不迫人于险。

⑨亡国之余:

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楚人伐宋以救郑②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2.结合选文,你认为这场宋楚之战,宋军大败的原因有哪些?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分)①攻打/进攻/讨伐②凭借/靠

2.(3分)①宋襄公遵守“不排成打仗的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观念(或遵守春秋早期战争法,战争规则,标榜“仁义”)②不听子鱼的意见③实力的差距,宋弱楚强。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楚国攻打宋国来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应战,大司马公孙固劝谏说:

“上天抛弃我商国已经很久了,主公想要复兴,这是得不到宽恕的。

”宋襄公不听。

宋军与楚军战于泓水。

宋军已经摆好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河。

司马子鱼说:

“敌众我寡,趁他们没有完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

“不行。

”当楚军已经全部渡河,但尚未摆好阵势,司马子鱼又请求攻击。

宋襄公说:

“不。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然后才开始攻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卫队也被歼灭了。

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

宋襄公说:

“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人。

古人作战,不在隘口处阻击敌人。

”我虽然是已然亡国的商朝的后代,但也不会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十、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5分)

广①为人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②,饮食与士共之,为二千石③四十余年,家无余财。

猿臂,善射,度不中不发。

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士以此爱乐为用。

及死,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广:

李广,汉武帝时“飞将军”,抗击匈奴屡立奇功。

②麾下:

部下。

③二千石:

俸禄为二千石的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②度不中不发()

2.为什么李广去世了,全军和老百姓都为他哭?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分)①辄:

就。

②度:

估计。

2、(3分)因为李广为人清廉,是个注重奖赏、关爱士兵的好将领(1分),李广每次得到赏赐都分给他的部下(1分),在断粮缺水时总是先为土兵着想(1分),所以全军和老百姓都敬重和爱戴他。

他死了,大家都感到伤心难过。

(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李广为人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与士卒一起吃喝,做了四十多年二千石官,家中却没有多余的财产。

他的手臂像猿臂又长又灵活,擅长射箭,估计射不中目标,便不发箭。

他带领军队,在困境中找到水,士卒没有都喝过,李广不沾水;士卒没有都吃过,李广不进食。

士卒因此乐意被他使用。

及至李广死去,全军都哭了。

百姓听到死讯,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无论年老还是年轻,都为他流泪。

九、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5分)

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①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

“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②。

司马③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④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⑤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

“君子不重⑥伤,不禽二毛⑦。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⑧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⑨,不鼓不成列。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

①宋公:

宋襄公,名兹父。

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②济:

渡过。

③司马:

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④陈:

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⑤门官:

国君的卫士。

⑥重:

再次。

⑦禽:

通“擒”,俘虏。

二毛:

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⑧阻,迫也。

隘,险也。

言不迫人于险。

⑨亡国之余:

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楚人伐宋以救郑②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2.结合选文,你认为这场宋楚之战,宋军大败的原因有哪些?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分)①攻打/进攻/讨伐②凭借/靠

2.(3分)①宋襄公遵守“不排成打仗的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观念(或遵守春秋早期战争法,战争规则,标榜“仁义”)②不听子鱼的意见③实力的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