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1009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重点复习Word格式.docx

其:

他的,指后一个人。

辩斗:

辩论,争论。

以:

认为。

去:

离。

日中:

正午。

及:

到。

沧沧凉凉:

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

寒冷的意思。

探汤:

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

热水。

决:

判断。

孰:

谁。

汝:

你。

★5.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6、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回答说:

“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7、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的原因。

8、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能三心二意。

2.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和成语。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惜时如金、分秒必争、只争朝夕、争分夺秒一刻千金、见缝插针

5、背诵“明日歌”

3.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们学过他的《和时间赛跑》。

文章借树的生长比喻人的成长。

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的重要意义。

2.树的生长“不确定”指老天下雨,种树人浇水没规律。

人生活的“不确定”指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坎坷、曲折、磨难。

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就能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树似人,人如树,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3.表达文章主旨句子是“不知是树,人也是一样,再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①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了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②人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磨难,才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

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

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6.北京的春节

1.本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3.作者:

老舍。

原名舒庆春,满族人,代表作《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

老舍的语言风格:

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

课文按时间顺序,对夕阳、大年初一、元宵节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第三单元主题“我的理想”。

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写了人物的事迹:

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是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

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

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终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1)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作用: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4月28日。

”……

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3)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理解句子

(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

每天早晨……出去了。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体现了他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

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李大钊遭受了苦刑;

“平静”说明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护。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伤为力量。

文中四字词语:

不慌不忙一拥而入怒气冲冲满脸横肉

12.为人民服务

1、《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于199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文一般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论点);

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文章从以下三方面(论据)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2、先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写出句意。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3)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人民的,是彻底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3、本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主要意思,内容论述的正确顺序是:

①正确对待批评②正确对待困难③正确对待生死观

④正确对待同志⑤开追悼会寄托哀思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1.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他的作品还有:

《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

本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

第二次擦燃火柴,他看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

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飞走,远离寒冷、饥饿、痛苦。

3.文章之所以打动,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交替出现。

4.写出下面两段话的理解。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离开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

(2)他曾经多么幸福,跟着他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经”指的是火柴擦燃后的幻想。

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

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后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5、正确选择破折号的作用。

①解释说明②表示意思的转折③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1)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2)

2)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1)

3)“呜——”火车开动了。

(3)

15.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2.本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部分穿插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吃不饱,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负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

爷爷守岁的情景和过圣诞节的情景。

3.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

(1)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组成;

(2)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4.对句子的理解。

①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

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

答:

圣诞节前夜,凡卡没躺下睡觉,是因为节日让他思念唯一的亲人爷爷,也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心愿──偷偷地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一个“等……就”看出凡卡心情的迫切。

凡卡等所有人都不在了才敢写,害怕被人发现,也暗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

②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面,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课文里关于凡卡写信过程的“叹气”还有两次,“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

”对于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来说,这叹气跟他的年龄是很不相称的,写一封信的过程中,他连续叹气,可见这样的生活的确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痛苦万分。

③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指望”是指生活的希望。

凡卡来大城市做学徒,本指望学会做鞋,有个一技之长,养家糊口,可来这里做的事跟学做鞋没有一点关系;

本指望从此有吃有住,却“饿得要命”,差点被打死,连狗都不如;

本指望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活下去容易些,可是依然没有穷人的活路……饥饿、孤独、痛苦,彻底打碎了凡卡的梦想,所以他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文中几次提到死,也是反映了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④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凡卡梦想信很快到达爷爷的手里,爷爷读到信就来接他。

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

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

对这个问题不能仅停留在“凡卡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这个表面答案上,还要深入理解,即使收到信,爷爷会来接凡卡吗?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凡卡的爷爷不过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恐怕没有能力抚养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在村子里又找不到可供凡卡吃饭的活儿,要不,怎么忍心把唯一的孙子送到陌生的大城市里寻找活路呢?

即使收到,也无能为力。

这样看来,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只是一个天真的梦而已。

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甚至更加悲惨,因为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没有了。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1.本课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

2.注重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3.理解句子:

(1)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

是指居里夫人有“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

这项伟大的自然发现:

是指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人生意义的发现:

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2)他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这个句子采用“从……变成……”的句式,这种“变”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

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了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4.课文为什么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美丽的含义是什么?

(1)答:

“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

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美丽的含义:

美丽不仅指居里夫人美丽的容貌,也不光是她伟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学精神———对科学执着追求,为科学奉献终身,以及淡泊名利。

2.对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chá

ng(长短)yuè

(音乐)zh?

(只有)kōng(天空)答:

“她的报告”宣布了一项惊人的发现:

天然放射性元素镭。

“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坚定而又略带淡泊的神情”“微微内陷的大眼睛”,也暗指这一形象背后坚毅执著的精神。

居里夫人因为对科学作出的杰出贡献,成就了她的历史地位,使之成为令世人钦佩和仰慕的女性。

这句话写出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巨大贡献。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淡蓝色的荧光”是居里夫人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提炼出来的0.1克镭发出的,也就是她的成就。

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终日的烟熏火燎、身体的疲劳为代价获得的,因而融入了“美丽的生命”。

这项成就的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因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

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的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的赞颂。

阅读的复习其实可以说是各个复习知识要点的一个综合体现。

复习阶段,我们可以注重学生这些阅读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①正确、通顺地拼读文字材料,知道大致的意思。

②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

③运用指定的符号在文中找到要求的语句。

④在文字材料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⑤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进行语言的积累。

③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

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单人旁:

你、们、他、借、像、做、什、伙、伴、位答:

“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有“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项伟大自然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居里夫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一方面源于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源于她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碧绿碧绿的叶子(小草、菜地)雪白雪白的雪花(浪花、梨花、贝壳)1.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人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

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列举了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代表性事例:

一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二是英国的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

三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3、写作特色:

引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

首尾呼应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蓝蓝的天空像大海。

4.理解句子。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圆圆的足球圆圆的荷叶圆圆的脸蛋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最后把“?

”拉直成“!

”找到真理。

这里的“?

”和“!

”各指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

”指发现问题。

“!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好处:

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浅快—慢回—去反—正外—里(3)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形象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讠言字旁(语认识)忄竖心旁(快慢恨)(4)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宀宝盖头(宝家宁)土提土旁(地场城)这句话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虫虫字旁(蜘蛛蛙)饣食字旁(饱饭馒)成语故事

1.“响遏行云”,“响”,声响;

“遏”,阻止,使停止;

“行云”,流动的云彩。

“响遏行云”指声音高亢以致阻拦了天上的流云。

多用以形容声音嘹亮。

2.“竭泽而渔”,意思是淘干了水塘捉鱼。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3.“邯郸学步”原来是形容不要盲目学步,现在用来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掉了。

4.“舍本逐末”“本”是指庄稼和百姓,“末”指的是君王。

──“比喻做事不抓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