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00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082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0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0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0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0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0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001.docx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0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00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001.docx

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001

有限(密闭)空间作业管理规定

批准日期:

生效日期:

批准人:

版本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规范固废运营项目(下文称“企业”)有限(密闭)空间作业流程,有限(密闭)空间作业事故,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有限(密闭)空间作业风险特点,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术语和定义

有限(密闭)空间:

生产区域内的各类塔、球、釜、槽、罐、炉膛、锅筒、管道、容器以及地下室、阴井、废液池、地坑、下水道或其它封闭场所。

有限(密闭)空间作业:

需进入有限(密闭)空间内进行的各类施工、安装、检维修等作业活动。

第三条适用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有限(密闭)空间作业管理。

第二章管理内容

第四条作业程序

(一)进行作业现场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

作业班组或部门首先应对作业现场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重点辨识有限(密闭)空间内有毒、有害气体是否超过人体可接受浓度,易燃、易爆气体浓度是否达到爆炸极限,氧气浓度是否降至安全浓度以下,有限(密闭)空间内液体或流态固体是否会造成人员淹溺或被掩埋,作业环境是否为潮湿环境、光照是否充足等.

(二)制定安全措施与现场处置方案

根据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与现场处置方案,以下措施为有限(密闭)空间作业必须执行的安全措施。

1.检查有限(密闭)空间进出口通道,不得有阻碍人员进出的障碍物。

2.所有与有限(密闭)空间有联系的阀门、管线拆除,或加盲板隔离,加装拆除盲板必须明确责任人。

3.切断相关设备电源,挂“禁止合闸”标志牌。

4.采用机械通风方式对待作业有限(密闭)空间进行通风换气,严禁只通过自然通风或通风后未检测即进行作业活动;采用管道空气送风时,通风前必须对管道内介质和风源进行分析确认。

严禁向有限(密闭)空间充氧气或富氧空气。

5.对有关设备进行置换、吹扫、蒸煮等处理措施,并达到下列要求:

清洗应采用蒸汽或热水作为清洗介质,清洗时不应留有盲端,清洗顺序由高到底。

清洗后应用氮气进行置换,并随时监测氮含量,置换后的密闭空间内氮气含量应达到95%以上。

氮气置换后通入压缩空气进行再次置换,应从底部加入压缩空气,高处排出氮气,流速控制在小于2m3/min。

置换后的氧含量应达到18~22%。

6.作业前30分钟内,必须对有限(密闭)空间气体采样分析,采样时应考虑气体特性选择采样点。

采样后应填写《有限(密闭)空间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记录》(见附件1)首次进入前检测部分,依据《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规定的一氧化碳(CO)和氨气(NH4)8h工作日平均容许接触浓度不得超过20mg/m3,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不得超过30mg/m3,硫化氢(H2S)任何时间最高容许浓度不得超过10mg/m3。

如超出以上范围,不得开具《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分析的样品应保留至作业结束。

7.如有限(密闭)空间内液体或流态固体有造成人员淹溺或被掩埋等风险,应排除或将至安全状态,方可作业。

8.备齐防毒面具、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安全带(安全绳)、安全梯、防爆型对讲机及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作业必备安全防护装备。

9.作业空间外部应有专人监护,监护人应严格履行监护职责。

10.作业空间外部应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灭火器、救生绳等救援物资,担架、救援车辆应落实。

(三)安全培训

作业前应根据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安全措施及现场处置方案对作业人员、监护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1.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

2.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操作规程;

3.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4.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

5.其他与有限(密闭)空间作业有关的内容。

(四)有限空间作业审批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应办理《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附件2),严格填写许可证内容,确认许可证所列安全措施是否全部落实,经各级审批人同意后方可进行作业。

(五)作业过程

1.安全技术交底

作业前,工作负责人(监护人)应就作业环境、作业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应执行的安全预防措施向作业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交底后,作业人员必须在工作票或有限空间作业票上签字确认。

2.出入登记

进行入有限(密闭)空间前,监护人应要求作业人员填写《有限空间进出登记表》(见附件3)。

3.安全防护用品

作业人员应佩戴与作业危险有害因素相对应的安全防护用品,不得在作业过程中摘除。

4.隔绝措施

作业过程中,设备上所有与外界连通的管道、孔洞均应与外界有效隔离,以可靠切断所有汽(气)源、风源、油源、水源等介质。

设备上与外界连接的电源应有效切断。

管道安全隔绝可采用插入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进行隔绝,不能用水封或阀门等代替盲板或拆除管道。

电源有效切断可采用取下电源保险熔丝或将电源开关拉下后上锁等措施,并挂安全警示牌。

5.安全标志

作业过程中有限(密闭)空间出入口应挂“禁止关闭”、“禁止封堵”等安全标志,以防止出入口误关闭;作业完毕后,经检查无人员、设备遗留在空间后应将出入口封闭,并挂“有限空间禁止进入”等安全标志,以防止人员误入。

6.工器具使用

进入不能达到清洗和置换要求的密闭空间作业时,必须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在缺氧、有毒环境中,应佩带隔离式防毒面具或者远距离供气式防毒面具。

在易燃易爆环境中,应使用防爆型低压灯具及不发生火花的工具,不准穿戴化纤织物。

在酸碱等腐蚀性环境中,应穿戴好防腐蚀护具。

有限(密闭)空间照明电压不应超过36V,在周围均是金属导体的场所和容器内工作时,不应超过24V,在潮湿金属容器、有爆炸危险的场所,狭小容器内作业不应超过12V;在金属容器内和狭窄场所工作时,必须使用24V以下的电气工器具或选用II类手持电动工具,临时用电线路装置,应按规定架设和拆除,线路绝缘保证良好。

金属容器内进行电焊作业时,焊工工装必须保持干燥;应保持容器内通风,内部应铺设橡胶绝缘垫,备有灭火器,接好消防水龙带。

电焊机放置在容器外部,并设有应急开关,以便根据焊工的信号随时切断电源。

7.交叉作业

多工种、多层交叉作业,应采取互相之间避免伤害的措施。

应搭设安全梯或安全平台,必要时由监护人用安全绳拴住作业人员进行施工。

密闭空间作业过程中,不能抛掷材料、工具等物品,交叉作业要有防止层间落物伤害作业人员的措施。

设备外要备有空气呼吸器、消防器材和清水等相应的急救用品。

8.作业过程检测

作业过程中应每隔30min对作业环境进行一次检测,并如实填写《有限(密闭)空间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记录》作业过程检测部分,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作业,并撤离人员;作业现场经处理后,取样分析合格,待重新开具作业许可证后,方可继续作业。

作业人员离开设备时,应将作业工具带出设备,不准留在密闭空间。

对可能释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有限空间应连续监测或涂刷具有挥发性溶剂的涂料时,应做连续检测分析,并采取可靠通风措施。

9.监护

有限(密闭)空间作业必须有专人监护。

进入设备前,监护人应会同作业人员检查安全措施,统一联系信号;风险较大的有限(密闭)空间作业,应增设监护人员,并随时与密闭空间取得联系;监护人员不得脱离岗位。

(六)工作收尾

作业结束后,作业人员核查作业工具、监护人应清点作业人员,并如实填写《有限空间进出登记表》(附件3)。

(七)应急救援

1.如发现有限(密闭)空间内作业人员有中毒窒息的情况,现场人员必须立即通知企业总经理、本部门负责人及安健环人员

2.救援人员必须使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安全绳等安全防护用品,做好自身防护,方能实施救援。

3.自行送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以快速施救为原则。

第三章附则

——本制度由固废中心经营管理部制订并负责解释。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正式生效施行。

——现行制度与本制度有抵触的,以本制度之规定为准。

——现行制度中与本制度之规定不相符的,应参照本制度予以修改。

——企业应根据本制度制定各自适用的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

第四章附件

序号

名称

附件1

有限(密闭)空间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记录

附件2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许可证

附件3

有限空间进出登记表

 

附件1

有限(密闭)空间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记录

阶段

检测项目

检测时间

检测值

分析结果

检测人/监护人

首次进入前检测

O2含量

CO

H2S

NH4

其他有毒有害气体

作业过程检测(每隔30分钟检测一次)

指标参考值:

(1)氧气浓度应保持在18%~22%范围内;

(2)任何时间H2S≤10mg/m3。

作业时间短期(15min)内:

一氧化碳(CO)≤30mg/m3,氨气(NH4)≤30mg/m3;

作业时间超过15min:

一氧化碳(CO)≤20mg/m3,氨气(NH4)≤20mg/m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