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09962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模拟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模拟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模拟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模拟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模拟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模拟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模拟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模拟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模拟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醒心亭记

曾 巩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

噫!

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③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

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④若公之贤,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

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⑤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     滋:

滋扰

B.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涯:

水边

C.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憾:

怨恨

D.韩子殁数百年而始有之     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自为记,以见其名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C.

则其心洒然而醒

徐而察之

D.

今同游之宴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下列各句编成了四组,全部表现“公之乐”的一组是 (3分)              

①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②一山之隅,一泉之旁  ③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

④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  ⑤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欧阳公以“醒心”命亭,而曾巩为这作记,并与欧阳修的文章《丰乐亭记》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以“醒”贯穿全文。

B.本文虽为“记”,却主要围绕欧阳公的“醉”“乐”“醒”展开议论,体现了曾巩散文平正周详而长于议论的特点。

C.作者指出欧阳公“醉”只是标线,“醒”方是实质,“乐”则是体现,而这种“乐”就在于“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的山水之乐。

D.正如韩愈诗所说:

“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

”欧阳公筑亭题名的含义就是为了使人在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中能“洒然而醒”,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

(1)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3分)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3)而巩也,又得以文词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4分)

10.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7分)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见梅

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指出并赏析其修辞效果。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作简要分析。

11.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2)        ,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氓》(《诗经》)

(4)蜀道之难,,。

《蜀道难》(李白)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国画的“写意性”

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

中国画家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概括当中,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

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简单说来,就是“写意性”。

把“写意”视为笔墨形式,是明以后的事。

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迥异于西方美学的另一种美学体系。

它理应包括从经营意象、塑造形象、表现思想主题的整个创作过程。

如果把“写意”简单地看成是笔与墨之间的一种形式和单纯的绘画技法问题的话,就会妨碍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

“神似论”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支巨流,因为“神”是主宰形貌的精神本质。

所谓“形无神不活,神无形而不存”,表现物象,没有“神”,不管“形”怎样鲜明、逼肖,也很难生气郁勃。

所以把写“神”、表现“神韵”“神似”作为塑造形象的最高表现。

中国画在注重“神”之外,还更注重“意”,因为“神”多在物“意”之中,轻“形”与其说是基于重“神”,毋宁说是为了表“意”。

因为从艺术表现看,“意”是构成“神似”、“神韵”的重要条件。

“意”既是中国绘画的绘画观,又是创作方法。

“意”的内涵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是比较宽泛而多义的。

“意”除指画家的主观意志、情思、画的意旨、意蕴外,还指神似、神韵、意趣;

也指艺术表现上的含蓄和精练概括,当然更指意境。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的概念在绘画中似无严格的界定,这表明中国画在追求“意”的表现上,是从对具体形象的表现发展为对作品画意的表现。

“意”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到之到”。

清人查礼在他的《画梅题跋》中论画梅时说:

“画梅不要像,像则失之刻。

要不到,到则失之描。

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

”中国画“不似而似”则似在“神”,“不到而到”则到在“意”,这是艺术的更高境界。

“精而造疏,简而意足”,这虽说是宋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但它可以代表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

“精”之所以要“造疏”,“精”在中国画中所以未能长足地发展,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多以“谨细”为忌。

这在唐人的《历代名画记》中就已提出:

“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

”“谨细”是指对物象外在形貌的过分刻画。

张彦远的《论画体》有一段文字对我们了解这一审美原则,特剐是对理解中国画的重“意”很有帮助。

他说:

“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

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随着主观描写的增加,从塑造形象的写神、表意和追求自然浑成中生发机趣,进而又产生了表现画家自己思想、情意和主题内容的“写意”。

但是无论是表现具体形象的“神”“意”,或是为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和画中主题的“写意”,其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这就是元人汤逅所说:

“以意写之,不在迹象。

”“不在迹象”并非不要依据客观“迹象”,而是说依据“迹象”,但不为“迹象”所牵,是化客观迹象为主观迹象。

表物象之“意”是画家在他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为了创造足以“达心”“适意”的艺术形象,可以不受客观对象拘束;

当他创造“达心”“适意”的艺术想象并进而表现自然景色和社会事物时,不仅不受客观对象的拘束,而且还可以用“运实入虚”或“运虚入实”的手法创造画意。

此外,中国历代画家、文人也以画“造意”,这和他们的绘画观、审美理想紧密相联。

他们把绘画看作和创作诗文一样,也是抒发胸臆的一种方式。

他们之所以重“意”,正是为了以达其心、适其意。

唐代王维的画更带有较强的主观抒情的性质,宋人画更多的是借助梅、竹的习惯寓意来比喻人的节气和情操。

(选自2009年12月12日《美术报》,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章的两项是(5分)                         

A.中国画的美学体系迥异于西方美学体系,它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因此,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既缺乏典型性,也不真实。

B.中国绘画艺术的轻“形”,不仅是为了强调“神似”“神韵”,更是为了表“意”,因为“神似”“神韵”的构成离不开“意”。

C.中国画的创作,“意”贯穿始终;

从审美构思、形象塑造,到思想主题表达,都离不开“意”,“意”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D.中国古典绘画力求避免“谨细”,是因为“精”在中国画中未能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只有“精而造疏”,才能“简而意足”。

E.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了使艺术形象足以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在创作时,常常可以不依据客观物象,不受客观物象的拘束。

13.能够体现中国画“不到之到”的审美原则的一项是(3分)                

A.形无神而不活,神无形而不存。

B.“意”的概念,似无严格界定。

C.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

D.宋人多以梅寄寓人之气节情操。

14.“不患不了,而患于了”中的“了”指什么?

为什么中国画“患于了”?

15.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画家是怎样做到“达心”“适意”的?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写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怅对花魂

王充闾

去年中秋节前两天,妻子打来电话,说家里的昙花已经绽蕾,马上就将开放,催我快速回去观赏。

推开屋门,只见妻子正全神贯注地观察着那盆平素并不引人注意的昙花。

在扁平的叶状新枝的边缘,翠玉般的花蕾,无风自荡,颤颤摇摇,似乎不胜负载;

过了一会儿,竟和电影特写镜头里的一模一样,逐渐地,逐渐地张开了,中心闪现出一簇黄澄澄、金灿灿的花蕊,每一茎都像纤细的金丝,又像粉蝶的触须,在微微地颤动。

四围的层层花瓣上的每根筋络,还在拼力地向外舒展,仿佛要把积聚了多年的气力和心血,尽情地倾泻无遗。

有人嫌它花时太短,稍纵即逝。

其实,这是过苛的挑剔。

生命无论短长,关键是看它有无亮色;

没有亮色的生命,再长也不过是一片虚空。

只要能在“一现”之中,像一颗陨星冲入大气层之后,能在剧烈的摩擦中发出耀目的光华,同样称得土星云灿烂。

据说,昙花原属热带植物,为了避开日间的燥热,便躲在深夜里开花。

史载,南宋画家、词人张铉当牡丹开放时,招邀好友举行赏花盛会,宾客齐集后,吩咐开帘通气,立刻满座皆香,然后伴以歌姬舞女,檀板清樽,喧腾彻夜。

我想,这种“厚爱”如果施之于昙花,肯定是难以忍受的。

我默坐一旁,仔细地端详着这隽秀的幽姿。

超逸,雅静,妙相庄严,这哪里是花?

分明是一颗怦怦跳动着的心!

此刻,我既满怀着兴奋,也夹杂着一种酸楚与歉疚,不觉慢慢地沉浸在如烟往事的回忆里。

记得是暮春时节,一位朋友赠给我一段昙花的叶状嫩枝。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顺手将它插在一个幼苗尚小的菊花盆里。

十几天后,它竟扎下根须,渐渐长大起来。

我于养花纯属外行,如何给水施肥,全然不懂。

有时看盆里发干,就随手将一大杯凉茶倒进去。

赠花的朋友发现后,嗔怪我硬拉着李逵去跟张顺泅水。

原来菊花耐湿,而昙花喜干。

我这么“一锅煮”,岂不苦了它也!

此后,我就把它移进另一个小花盆里。

转眼间,一千个昼夜过去了,这株昙花却硬是在寂静的秋夜里悄然开放,把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和盘托出,给人们以爱的温馨和羡的享受。

冰心老人写过这样的诗句: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想到这些,我益发觉察到心中留下的缺憾。

我筹划着,明春一定买个大花盆,满装上肥沃、松软的腐殖土,早早地把它移植过来,殷勤、合理地加以培护。

呀!

昙花巨大的花冠已经垂了下来,花瓣全部闭合了。

再看那青葱的枝叶,似乎也渐形枯萎。

这该是长期疏于管理、养分匮乏所致。

昙花,昙花!

为着绽放一朵奇葩,竟然使尽浑身解数,最后力尽而竭!

做人果能如此,也就很够标准了。

自然界的花卉自有其生长的规律,本与人事无关。

但事有可鉴,理有可通,有时一些物象也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怅对花魂,我蓦然记起《随园诗话》中记载的一则轶事。

一个叫陈浦的老寒士,带着自己的诗稿,请求当时的诗坛巨擘袁枚评点。

袁枚日夕游宴于权贵、才女之中,对这个寒士的诗稿并未重视,随手放在一边。

几年后想起了这件事,取出诗稿细细品玩一遍,发现作者原是一个才分很高、颇有造诣的诗人,诗稿中不乏一些传世之作。

他便忙着打听其人下落。

不料,这位老寒士早已在贫病交攻之下黯然故去。

袁枚满怀深情地录下已故诗人的七绝:

“贫归故里生无计,病卧他乡死亦难。

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身后识方干!

”然后,凄然地在《诗话》里写道:

“呜呼!

余亦识方干于死后,能无有愧其言哉!

这里说的方干,是唐代的诗人,很有才识,科场失意后,息形山林,郁郁以终。

后来,朝廷发现了他的才干,追认他进士及第。

但逝者已矣,已经于事无补了。

这种情况,今天不是也时有出现吗?

16.作者认为昙花之“魂”是什么?

17.面对昙花,“我”为什么“既满怀着兴奋,也夹杂着一种酸楚与歉疚”?

(5分)

18.常见的昙花之作,大多取“赞”,而本文却取“怅”,你认为恰当吗?

既然写“怅”,为什么还花那么多笔墨去写昙花之美?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中国首善陈光标

陈光标是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现任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8年,陈光标光荣当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近10年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

2010年9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50余亿人民币)。

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陈光标自己组织12人的慈善团队赴日救灾。

陈光标如此慷慨,他究竟有多少钱呢?

去年10月12日发布的《2010胡润百富榜》显示,被称为"

中国首善"

的陈光标以个人财富35亿元排在今年百富榜第406位,五年累计捐赠额多达9亿元。

“这个数字,根据现在我们企业的发展,应该差不多。

”陈光标曾表示。

也有数据说,陈光标预计总资产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

无论是35亿还是50亿,陈光标都绝对算得上是中国的有钱人,但是绝对算不上是中国最有钱的人,他甚至连南京的首富都算不上。

陈光标的裸捐逻辑

陈光标进入公众视野,并以高大的形象深入人心,始于2008年那场巨大的灾难——汶川地震。

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陈光标就调集了60台工程机械与120多人的救灾队千里救灾,救回131个生命,其中他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

有关机构称赞他是”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

陈光标形象不断被推高。

2010年9月,在比尔·

盖茨与巴菲特中国慈善行的前夕,陈光标对外宣布,他将在死后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财产。

裸捐让陈光标在2010年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在陈光标"

裸捐"

的号召下,已经有超过上百名国内企业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响应。

陈光标在致比尔·

盖茨和巴菲特一封信中说,发出倡议:

每个富人应该意识到,能够成为富人是幸运的,但你拥有的财富绝不可以仅仅属于自己个人,你有责任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

对于裸捐的意义,陈光标做出了如下解释: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轰轰烈烈地为自己的国家干一番事业,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和进步,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

同样,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

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

“我经常说,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

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

”陈光标的裸捐逻辑是如此淡定,他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通过这种理念来唤醒人们的灵魂与良知,并且是在呼唤这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陈光标的“裸捐”善举以及今年以来在中国台湾等地的高调行善,在海峡两岸不断发酵,引发不同反响,既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陈光标理直气壮地说,“你说我沽名钓誉也好,贪图名誉也罢,我都认了。

”“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中国首善’这个称号。

无疑,盖茨和巴菲特发起“赠予誓言”运动,以劝使数百名美国亿万富豪在生前或身故后捐出一半家产,已有40位富豪承诺捐款,可以说劝募成绩斐然。

而现阶段,陈光标为中国富豪显然做了榜样,会让更多富豪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中。

有学者指,客观地讲,陈光标的“裸捐”行动,可以被视为一些有远见的中国富豪开始追求道德成熟的最新迹象,他们正日益在乎社会公众的评价,将行善当作其社会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刘选国日前撰文指出,“对于陈光标式慈善,社会赞誉的多,批评质疑的也不少。

我认为,陈光标式慈善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推动是无可置疑的,其慈善观对于正思考散财之道的中国第一代创业者来说,具有极大示范效应。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陈光标高调慈善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于尝试。

他就像一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地和严阵以待的“王”对峙。

用陈光标自己的话说,“我打算多试几种方法,希望起到火车头作用,但愿我的经历,可以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化和产业化形成做点事情。

当很多富豪还在为财富来源的正当性纠结的时候,陈光标们的举动,无疑又对个人占有巨额财富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提出了质疑,更对很多人孜孜以求创造财富帝国的雄心,从目的、价值和意义三个方面,提出了挑战。

更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财富伦理,亟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资源,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能更好地获取普世认同的财富观念。

《孟子·

滕文公上》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为富而仁,因仁而富,只有回到传统文化中,将富与仁相结合,当下时代的财富暴增,才能找到合理的伦理归宿。

19.陈光标说:

“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

”请简要概述陈光标的财富理念的内涵。

20.陈光标高调捐款,理由有哪些?

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21.对于陈光标高调慈善捐款,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

你如何看待他的善举。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图徽设计贵在富有创意,用简单的图形寄寓深刻的含义,右图是《读者》杂志的徽标,画面是一只绿色的小蜜蜂。

请从杂志社和读者两个角度对其含义加以简洁的说明。

要求:

80字以内。

23.请把下面关于“科学发展观”概述的长单句改为三个短句。

不改变其原意,60字左右。

科学发展观是在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前提下,按照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

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大叔阿姨;

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

好人就在身边,也许就是自己!

”在最近这两年里,“最美”这一个称谓非常地流行,最美女儿、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孕妇、最美司机……

上述的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请不要套作或抄袭。

模拟考试3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分值

答案

说 明

1

3

C

A.lé

i/lè

i,shè

/niè

,jī/jī;

B.chù

/chù

,qiú

/qiú

,fāng/fá

ng;

C.xià

ng/hà

ng,zhé

/zhì

,xiè

/jiě;

D.qiǎn/qiǎn,zhēng/zhè

ng,jiān/qiān。

2

B

炙手可热:

指手一挨近就感觉到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贬义。

A成分残缺,“表达”缺少主语,在“响起”后面加“的”;

C关联词使用不当,把“而且”改为“但”;

D“防止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误,把“防止”改为“确保”。

4

D

第一步,确定首句。

比较⑥②两句,其中第⑥句中的“有兴趣”跟“国学热”在内

容上紧密相联,故选⑥。

第二步,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序。

第⑥句中

的“本是”与第③句的“但”构成转折关系;

第③句中的“‘轻浮’的文化争论”与第⑤

句中的“随便地进行谈判”在内容上紧密相联;

而第①句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对

第⑤句的解说;

第①句与第④句构成递进关系。

5

A

滋:

滋生、蔓延。

6

A以:

连词,表目的/连词,表原因;

B焉:

兼词,于此/疑问代词,什么;

C均

表修饰关系;

D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7

①“其心洒然而醒”是“乐”的实质,虽然是“或醉且劳”者之乐,但是也是欧阳公

之乐;

②由“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可知这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