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语文命题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098183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语文命题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五章 语文命题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五章 语文命题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五章 语文命题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五章 语文命题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语文命题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五章 语文命题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语文命题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 语文命题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而《学业考试说明》中,a、b、c层次分布为10%、30%、60%,识记内容所占比例降低,运用与评价内容所占比例升高。

  3.试题类型分布

  《中考说明》与《学业考试说明》中,客观题与非客观题所占比例不变,均为15%和85%。

  4.试题难度分布

  《中考说明》中,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所占比例为60%、30%、10%;

《学业考试说明》中,三者所占比例变化为70%、20%、10%。

三.考试目标

  

(一)书写

  《中考说明》第一部分为听记能力的说明,《学业考试说明》改为书写说明。

(二)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中考说明》分语音、文字、词语、句子、标点符号、修辞、文学常识、背诵与默写八个知识点说明,而《学业考试说明》增加了诗歌鉴赏、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两个知识点,去掉了修辞这一知识点(该知识点在阅读部分体现)。

在对共有的七个知识点说明中,有变化的如下:

  1.文学常识

  《中考说明》要求了解必学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以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主要文学形式的一般常识;

《学业考试说明》则要求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课外阅读的名著以及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强调《语文课程标准》的导向以及平时课外阅读的积累。

  2.背诵与默写

《中考说明》要求正确默写必学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精彩语句以及古代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学业考试说明》则要求正确默写《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推荐背诵的古诗文的精彩语句以及其他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强调课程标准的导向,减轻学生负担,如古文名句的背诵范围只限于《语文课程标准》附录推荐篇目。

(三)现代文阅读

《中考说明》分文学作品、科技作品、议论文三方面进行说明,强调阅读技巧的文体差异;

《学业考试说明》淡化文体差异,强调阅读技巧本身,从筛选信息、推敲词句、体验评价、自主探究等进行说明,避免对某些文体术语(如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进行直接考查。

(四)文言文阅读

《中考说明》要求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而《学业考试说明》对此不作要求,强调文言词汇的积累(主要为字词义的理解)。

(五)写作

两份说明对写作的阐述基本相同,《学业考试说明》要求文章不少于600字,而《中考说明》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字数要求。

第二节 学业考试试卷设计

一.命题指导思想

初中语文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状况的终结性评价。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综合检测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以利于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培养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评价的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评价有几点重要说明,是命题的指导准则:

1.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2.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从以上表述可见:

1、初中语文学业考试的命题意图在于检测学生初中阶段的语文积累,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而非单纯为高中阶段选拔优秀学生服务,故而难度不宜过大,应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

2、初中语文学业考试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性考试,而是强调考察学生能否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能力、过程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映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命题关注的对象。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内容全面展现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考试的有机组成部分。

3、情感体验、感悟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语文学习往往呈现个体化、私人化的倾向,因此,命题时应注意题目的开放性,设置参考答案时应充分体现语文多义性特点。

主观题的比例应大大提高。

  

(二)具体命题指导思想。

1.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最高依据,不以某一种教材为命题范围,避免出现因不同教材的差异而导致得分不一的现象。

具体题目的命制要严格按照《2006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的有关规定执行。

2.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对今后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要体现本学科特色,避免其他学科知识在试题中起决定性作用。

3.要坚持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避免出现过多的新题。

要坚持全部试题必须自创的命题原则,坚决避免使用成题。

4.命题时所选取的语言材料(句、段、篇)要有时代气息,不能太陈旧。

全卷应有较强的整体性,体现一定的风格(如人文性等);

具体题目的命制除了体现知识点之外,还要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

5.考查学生通过三年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而形成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面、语感、文化积淀、思维能力等,引导语文教学注重平时的积累。

试题的命制注意开放性,给学生以较大的发挥空间。

试题体现学习的过程性,通过提供示例,检测学生能否从中发现规律并解决问题。

6.注重对基础的落实。

字音、字形、词语、句子等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展现语文能力的载体,命题时应给予较大关注。

对答卷的书写设置一定的分数,以考查学生常态下的书写能力,从而引导初中语文教学从七年级起就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7.现代文阅读应打破以往强调文体感的常规考法,如用考查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概念来区别不同的文体阅读,而将重心放在信息筛选、理解分析、概括提炼、体验探究等能力考查方面,真正体现阅读的特质。

文言文阅读避免考查艰深的词法、句法,强调字词的积累以及对文意的整体理解,课外文言文所考测的字词均在课标所规定的篇章之内。

8.写作强调生活因素及情感因素,避免在初中阶段进行抽象的思辨训练。

所考内容来源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避免因城乡差别、地域差异而造成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二.命题计划

(一)准备阶段

  1.确定命题人数及构成:

语文命题人员不少于4人,由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组成。

  2.确定具体命题人员名单。

3.命题人员准备工作安排

⑴熟读《语文课程标准》、《2006年学业考试说明》,领会重要精神。

⑵熟读《命题计划》,了解有关命题程序。

⑶每位命题人员准备现代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课外文言文材料各两篇,共八篇。

材料要求精心选取,有一定的出题点,但不必拟题。

材料请提供复印件并注明出处,以备集体讨论。

⑷每位命题人员准备综合性学习题两题。

⑸每位命题人员准备作文题两题。

⑹每位命题人员拟三题有独创性的题目。

⑺每位命题人员须随带笔记本电脑、《语文课程标准》、《2006年学业考试说明》以及初中语文课本一套;

随带《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以备查用;

每人准备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报刊杂志或书籍,以备命题选用。

(二)实施阶段

1.五月中旬进入命题点。

2.命题分工:

按“语文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四块内容进行分工,组长负责协调、统稿工作。

3.命题步骤。

第一步:

讨论《命题计划》,确定所要考查的内容,研究命题有关注意事项,确定所用材料。

第二步:

各人命题,两人一组的完成第一次讨论。

第三步:

全组第一次集中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第四步:

各自修改。

第五步:

拼接成卷,第二次集中讨论。

提出修改意见。

第六步:

第七步:

第三次集中讨论。

定稿。

第八步:

交稿待审。

第九步:

根据审卷意见修改。

(三)2006年学业考试语文命题双向细目表

 

知识内容

考试要求

难度值

题型

分值

知 识 单 元

知 识 点

条目

(序号)

a

b

c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拼音、汉字

1

0.75

填空

4

词语运用

2

0.90

选择

3

古诗文默写

0.80

8

文学常识

4附加题

0.25

仿写

5

综合学习

6

0.70

选择、简答

二.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7

0.65

简答

9

0.60

10

11

说明文阅读

12

13

14

15

三.古诗文阅读

古诗鉴赏

16

填空、简答

课内文言文

17

18

19

20

课外文言文

21

22

23

24

四、写作

写作

25

60

五、书写

书写

统计:

12个知识点

共25题

9题30分

12题42分

5题78分

选择题4题

填空题6题

简答题16题

写作题1题

积累28分现代文32古文25分写作60分书写5分,共150分。

另有附加题4分。

注:

考试要求:

a:

了解与识记b:

理解与分析c:

运用与评价

三.命题技术

(一)命题注意事项

1.科学性。

体现:

无政治错误、常识错误,答案正确,题干表述明确(无歧义,指向性明晰),无病句,无错别字,标点使用正确等。

总题量应控制在25题至28题左右,阅读总量(包括题干、阅读材料、提示语)不超过6000字。

2.难度值。

难度值必须控制在0.7以上,即150分里学生必须拿到105分以上。

3.导向性。

⑴命题必须严格遵守《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说明,不要涉及《语文课程标准》已不作要求的内容,。

  ⑵命题必须严格遵守《2006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

语文》的有关规定,不得随意增加内容。

⑶试卷格式、知识点分布、赋分等应与《2006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

语文》提供的例卷大致相同,不作大的调整。

  ⑷全卷应有较强的整体性,体现一定的风格(如人文性等);

4.创新性

⑴要坚持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避免出现过多的新题。

⑵要突出浙江省命题特色,避免过多地使用国改区第一次学业考试的题型。

⑶要坚持全部试题必须自创的命题原则,坚决避免使用成题。

⑷命题时所选取的语言材料(句、段、篇)要有时代气息,不能太陈旧。

5.评分标准。

⑴评分标准必须详细清楚,便于操作。

⑵如要提供示例,应从多个角度拟出答案,尽量做到全面。

⑶评分标准不得与题目要求相违背。

⑷写作题的评分标准应将基准分控制在45分左右。

(二)命题建议

1.书写:

只要规范、工整,卷面整洁即可得5分,对“美观”不作要求。

2.汉语拼音:

不要求学生进行拼写。

3.词语:

所考词语应为常用词语,不要求学生作过细的辨析。

选用词语所依据的语境应平易浅显,便于理解。

4.仿写:

所仿句子句式不能太复杂,不能有太多的修辞手法,句子不能太长。

5.病句:

宜采用选择题形式。

病句应有一定的典型性(如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累赘等),学生可以不诉诸语法而依凭语感直接判断。

6.标点符号:

所涉及的标点知识应为常见知识,如顿号、分号、问号、引号、书名号等标点的使用知识。

7.名著阅读:

应着重考查课标附录中有具体书名的书籍的有关内容(如情节、人物等),避免只是单一地考查作者、朝代等知识。

8.名句背诵:

应着重考查《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所列诗文的精彩语句,要注意从不同层面(如识记、理解、运用)来考查。

9.诗歌鉴赏:

宜选用古诗词为材料,所选古诗词应较易理解。

题目设置应侧重主题把握,尽量回避写作技巧等难点问题。

10.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可结合起来考查,要设置具体的活动情境,采用语言表述的方式让学生表现自己的学习能力;

要避免其他学科知识喧宾夺主以及将学生的活动能力视为主要考查对象。

11.现代文阅读:

避免在此处考查语言知识积累与运用的内容,如词语辨析、关联词填空等。

应从不同层面设题,如整体感知、信息筛选、要点概括、词语理解、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应避免考查说明方法、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概念性知识,而将重心放在内容的把握上。

开放性的题目不宜过多,题干应有明确的指向性,评分标准也要具体,便于操作。

12.文言文阅读:

分两篇,课内文言文以课标附录的篇目为考查范围,课外文言文则依据古籍,选取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材料。

应避免考查虚词的用法,而以实词的意义为主,突出理解能力。

避开理解有争议的字词,以教材下的注释为主要考查依据。

文言文内容、主题的考查比例不能太高。

13.写作:

宜采用二选一的命题形式,所考内容应来源学生的普通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不会因为城乡差别、地域差异而造成不公平现象。

第三节 2006年学业考试试卷分析

一.总体分析

(一)试卷结构

初中语文学业考试采用采用闭卷笔答形式,整卷满分150分(含书写5分,另有附加分4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其具体构成为:

1.考试内容分布

书写约占3%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约占20%

现代文阅读约占22%

文言文阅读约占15%

写作约占40%

2.层次要求分布

了解与识记约占10%

分析与理解约占30%

运用与评价 约占60%

3.试题类型分布

客观题约占15%

非客观题约占85%

4.试题难度分布

全卷难度值为0.74。

试题按难度分为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

容易题约占80%

稍难题约占15%

  较难题    约占5%

5.题量题型分布

题量:

题型及分布:

选择题(4题9分)、填空题(4题23分,另有附加题2题4分)、简答题(16题53分)、写作题(1题60分)、书写5分。

(二)试卷特点

浙江省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给人的总体印象是:

稳中有变,难度适宜。

它紧扣《考试说明》的要求,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语文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从整卷看,有如下特点:

一、全面考查学生能力

命题者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出发,紧扣《考试说明》的要求,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试题有考查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的题目,如第2题的词语选用,第3题的古诗文名句默写。

又有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试题,如批注题等。

现代文阅读中,更重视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更加重视实际理解运用能力,这样便于学生答题,也利于阅卷评分。

应该说,06年语文卷比以往更加关注社会生活,试题注重从能力角度立意,考查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这最明显体现在题目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增加。

在现代文阅读中,第7、8、9、10、15题,将知识、能力和理解三者有机结合进行考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或解决一些语文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大有裨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文题目《假如世上没有了书》,让人耳目一新。

题目新颖,富有情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作文内容重点考查学生的想像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对特定生活情景的感受和体验,可以说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写作自由空间。

这对展示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才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另外,题目形式虽是命题作文,但又符合“淡化文体”的要求,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

全卷以能力立意,较全面地涵盖了《考试说明》中的各项能力要求,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对我省进一步完善新课程体系下的语文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注重价值导向,关注常态,注重引导

试卷在选材上十分注重价值导向。

如果说去年的试卷全卷洋溢着对生命的乐观态度,那么今年的试卷全卷洋溢着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提倡多读书、读好书的价值导向。

“积累与运用”部分加大了考试内容的文化含量,激发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动机与热情,强化文化熏陶的功能。

如第1、2、5题,尽管是字词的认读、选择以及仿写,但在选材上却给人向上的激情与精神的享受。

在阅读题中,也同样要求学生通过文章的形式领略其背后的人文理念,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探究文章的人文底蕴。

现代文阅读的两则材料《人,总要仰望点什么》、《莫扎特的力量》就有激发人们向上的力量。

文言文阅读的两则材料《送东阳马生序》、《读书佐酒》意在激励人们多读书,作文题中的提示材料就更体现了命题者的价值导向。

语文的习得在课堂,更在课外,这是语文学习的常态,也是学会语文的基本道理。

为了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重视课外阅读,以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试卷明显地增加了课外阅读的考查力度。

在对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考查部分,不仅增加了课外阅读考查的题数和分值,而且采用加分题形式,进一步强化这一命题思想,从而真正回归到语文学习的本质。

对当前“以本为本”的教学倾向是一味极好的清醒剂。

三、考查内容与题型稳中有变

与去年相比,考查内容与题型稳中有变。

全卷与往年一样继续分为四大板块(积累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

这4个板块是语文教学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较科学地体现了语文学科书面的能力框架结构。

在分值的分布上,积累运用28分,较去年减少了2分;

现代文阅读32分,较去年减少了1分;

古诗文阅读25分,较去年增加了3分;

写作60分,和去年一样。

积累运用部分主要考查语音、汉字书写、根据语境选择词语、古诗文默写、文学常识填空(包括附加题)、仿写、综合性学习试题等。

和去年比较,少了病句的判断,多了有关文学常识的附加题,且文学常识设置的题目和去年比较,更强调名著的阅读,更强调让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亲身体验名著。

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设置将重心放在推敲词句、筛选信息、把握思路、概括提炼、体验评价等能力考查方面,真正体现阅读的特质。

避免了对某些文体术语(如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进行直接考查。

古诗文阅读题目设置主要集中于字词理解、句子理解和内容理解。

但是和去年比较,多了古诗词鉴赏,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文学欣赏能力以及审美情趣,但是感觉试题有难度。

在保持基本题型稳定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题,如新增了以课外名著阅读为主的附加题和诗歌欣赏题。

这对于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扩大课外阅读面,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作文题由去年的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假如世上没有了书》,命题有新意,较好地防止了猜题、押题等宿构抄袭现象。

作文内容能联系学生生活与学习,人人有话可说,能反映学生的真情实感与真实写作水平。

今年试卷的最大变化,就是全卷贯穿着一条全力提倡读书的主线。

“积累与运用”考学生的读书所得,读书方法;

“阅读”介绍名人读书的精神和习惯;

“写作”则让考生想象“假如世上没有了书”。

全卷围绕主题,内容前后融合,浑然一体,给人以厚重而灵动之感。

这似乎是向考生昭示:

读书应当成为每一个人终生的追求。

另外试题让学生多了发挥余地,多了想象空间,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方面有了突破,这样更能够考查学生的能力。

四、试题注重基础,有选择性、难度适宜

全卷突出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所选考点严格遵从《浙江省200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有关要求。

全卷共25题,总量适中,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

试题80%以上由基础题组成,无“怪题”、“偏题”和“似是而非的难题”,在命制策略上,力求让考生发挥出平时真实的水平。

从考后调查分析看,其难度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

试卷中的答题“示例”,既给考生增加了更多的提示成分,同时也降低解题的难度。

部分试题以任选方式呈现,如第3题古诗文名句默写中的第⑥⑦两题中可任选一题完成,第4题中的附加题也是学生可在四题中任选二题。

这样既增加了测试的公平性程度,又增加考生答分的机会,从而使全卷总体坡度进一步趋于平缓。

这种命题策略,可使“题海战术”等应试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从而降低“过度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为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整卷在难度把握上有梯次,既有较容易的题目,如第1、2题,让学生开卷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