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分数的意义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917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分数的意义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分数的意义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分数的意义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分数的意义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分数的意义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分数的意义北师大版.docx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分数的意义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分数的意义北师大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 分数的意义北师大版.docx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五分数的意义北师大版

五 分数的意义

1 分数的再认识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

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难点:

真正认识不同分数对应的整体所表示的量不同。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视频、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

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结果两位学生所拿出来的铅笔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支。

师:

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吗?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

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

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生2:

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

师:

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

二、新课学习

1.老师这儿有三份圆片,你们能从每一份中分别拿出全部的吗?

提出观察要求:

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在这里要强调各自是把谁平均分了,学生分别拿出的是6片、4片和3片。

(学生可能的回答)

(1)都是,怎么拿出的片数不一样?

(2)为什么三个同学拿的数目不同?

2.小组合作活动。

提出活动要求:

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圆片的,拿出的片数却不一样多呢?

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会是不一样的,再小组交流一下。

(1)学生借助学具独立操作。

(2)小组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

师总结:

同学们都认为每份的总片数不一样,所以三个同学拿出圆片的片数不同。

那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验证:

现在请刚才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圆片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圆片总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又是多少?

这时要趁热打铁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整体“1”。

比如,一堆煤,一盒铅笔,一个苹果等,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整体“1”。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在比较中初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体会“整体”不一样多,所以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强调平均分,深化对分数的理解。

3.总结归纳。

(1)你对分数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2)学生总结:

(能表达出以下内容就可以)一份圆片的表示的都是把一份圆片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

整体“1”可以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些物体,也可以是一个计数单位,这里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来理解整体“1”。

三、结论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课堂练习

课本P64第1,2,5题,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五、作业布置

课本P64练一练第3,4题。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一)

整体

部分

教学反思

 

 

2 分数的再认识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复习分数的再认识

(一),知道分数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业,巩固分数的再认识

(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分数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难点:

掌握分数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好!

上节课我们简单认识了分数与整体。

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出示板题)

二、新课学习

1.讲故事。

(1)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

老师也想给大家讲一个取经路上的故事,想不想听?

一日,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累又渴,于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去摘果子,不大一会三人腾云驾雾回来了。

唐僧很高兴地说:

“你们辛苦了,取出你们摘的果子的给我,剩下的归你们吧。

”于是,悟空拿出了桃子4个,八戒拿出了苹果3个,沙僧拿出了梨4个。

师傅一看,说:

“八戒,你是不是又嘴馋偷吃了?

”八戒连喊:

“冤枉啊!

”你们知道唐僧为什么说八戒偷吃了吗?

(2)同学们汇报自己的想法,课件演示得出总数进行验证,再一次巩固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老师也有一个问题:

悟空和沙僧拿出来的数量为什么会相同啊?

引导延伸到:

相同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就相同。

2.比一比。

小明和淘气也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去帮帮他们吗?

课件出示:

小明的书比淘气的书要厚,且他们都看了两本书的,这两本书都被遮起来,他们谁看的多呢?

3.画一画:

在国庆阅兵式上,群众演员在天安门广场排出了各种不同的方阵,现在这个正方形(正方形图略)是其中一个方阵的四分之一,你能猜测出这个方阵的完整形状吗?

请大家打开练习本,试着画一画。

(发挥想象,独立创作,板演到黑板)

师: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画得也不错。

看来下次再有大型的表演,导演一定要来参考咱们的意见呀!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虽然形状都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是什么呢?

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

选一选:

根据一根圆木的,判断这根圆木的是多长。

根据一个圆的,判断这个圆的有多大。

(课件示题)

4.填一填:

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

(课件示题,指名回答)

5.辨一辨:

为帮助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

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得多吗?

请说明理由。

6.小结。

师: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古埃及在3700多年前的“莱茵德纸草书”中就有关于分数的记载。

我国使用分数的时间也很早,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里,就有许多有关分数及其应用的记载。

三、结论总结

通过分数的再认识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

四、课堂练习

课本P66练一练第1,2题,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五、作业布置

课本P66练一练第3,4题。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二)

复习

解题方法

教学反思

 

 

 

3 分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难点:

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分类。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挂图(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猪八戒正遇到一个难题:

取经途中师徒四人饿了,准备吃些干粮,八戒打开包裹分饼(板书:

分饼),发现只剩下了3张饼,他呀,不知怎么分才能平均分?

同学们愿意用你们的智慧帮帮他吗?

二、新课学习

(一)探索活动一

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圆形纸卡代表饼,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2.全班反馈,展示分法。

(1)指名汇报,交流分法。

(2)操作演示,总结分法。

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按照这样的方法,再分第2张饼,第3张饼,这样每人分到3个张,即张。

把3张饼叠在一起分,每人分到3张饼的,也是张。

3.这时每人只分到张饼,要使每人刚好吃到一张饼,每人必须再分到几分之几张饼?

(二)探索活动二

唐僧师徒四人每人还吃不到一张饼,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担心他们吃不饱,又给他们四人送来了9张饼,现在平均每人又可以分到多少张?

1.同桌讨论分法。

2.班级反馈,展示分法;

(1)学生汇报,交流分法;

(2)操作演示,总结分法。

分法一:

先分1张,每人张,这样一张一张分,9个张,也就是张。

分法二:

可以把9张饼叠在一起分,每人分到9张的,合起来也是张。

分法三:

可以先分8张,每人分到2张,再分剩下的1张,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又分到张,合起来是2张又张。

板书:

写作2张,读作:

二又四分之一。

(学生跟读)

小结:

三种分法得到两个分数,因为分法都是正确的,所以这两个分数的值是相等的。

(三)探索活动三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1.出示下列分数,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分类。

,,,,,,,,2。

2.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并汇报(说出分类的依据)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小结出示:

真分数:

分子小于分母。

假分数:

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

4.辨析举例:

分母的值越大,这个分数的值是不是假分数了呢?

讨论后学生举例。

5.讨论:

2应该分入哪一类?

带分数:

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

小结:

带分数也应归入假分数这一类,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三、结论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

四、课堂练习

第一关:

填一填。

(1)以4为分母的真分数,分子最大应是(  )。

(2)以8为分母的假分数,分子最小应是(  )。

第二关:

判断。

(1)假分数都比真分数大。

(  )

(2)带分数一定大于假分数。

(  )

(3)分子是5的真分数有4个。

(  )

(4)分母是5的假分数有无数个。

(  )

五、作业布置

课本P68第1,2,3题。

六、板书设计

分饼

真分数

假分数

带分数

教学反思

 

4 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3张完全相同的圆、剪刀、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36÷6= 4÷5= 80÷5= 3÷7=

5÷10= 4÷9=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36÷6=6和80÷5=16的商为整数。

4÷5=0.8和5÷10=0.5的商为有限小数。

3÷7=和4÷9=的商为循环小数。

师指出:

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分数与除法。

(板书:

分数与除法)

二、新课学习

1.创设情境。

师:

学校举行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刘老师对想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师:

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

数量

班级人数

平均每人

分的数量

苹果

40个

47

40÷47

饮料

39瓶

47

39÷47

花生

8千克

47

8÷47

  上面表格里的商都不能整除,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其他的形式,比如分数来表示呢?

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