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口试题目答案二到七章问题解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059590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口试题目答案二到七章问题解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口试题目答案二到七章问题解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口试题目答案二到七章问题解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口试题目答案二到七章问题解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政治经济学口试题目答案二到七章问题解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口试题目答案二到七章问题解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政治经济学口试题目答案二到七章问题解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口试题目答案二到七章问题解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口试题目答案二到七章问题解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二,商品孕育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第3页),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商品这个细胞的内在矛盾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一切矛盾的胚芽。

因此,只有从分析商品开始,弄清商品的内在矛

4.怎样认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

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一方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无用之物不能成为商品,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必须具有价值,无价值之物,不是劳动产品,也不会成为商品。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性表现在:

两者互相排斥、相互对立。

①生产使用价值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实现价值。

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价值,才不得不关心使用价值。

②在商品交换中,双方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对买者来说,他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会失去价值;

对卖者来说,他获得商品的价值,就会失去使用价值。

③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以商品交换为条件,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内部两个因素的矛盾获得解决。

5、怎样理解“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首先创立的。

在马克思以前,古典学派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等人,虽曾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但他们不懂得劳动二重性,不知道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和怎样形成价值,所以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不但对一些经济现象无法说明,有时还自相矛盾。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他们的正确思想的同时,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因为只有以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基础,才能深刻地揭示商品的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以及价值规律,从而形成完整的、科学的价值理论。

所以,没有劳动二重性理论,就没有科学的价值论。

(3)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没有劳动二重性理论,就没有劳动力商品、资本划分的理论,而没有这些理论就无法说明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也就不能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也就没有剩余价值理论。

(4)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创立,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如价值形式理论、货币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性,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

可见,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与劳动二重性理论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6.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的。

商品生产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即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与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的生产都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

由于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生产者的劳动又是私人的事情,他们的劳动又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这就形成了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一切矛盾的根源。

因为,商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彼此不发生直接的社会联系,他们劳动的社会性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要表现劳动的社会性质,必须进行交换,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由此产生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由此产生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因此,商品生产中的各种矛盾都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不同表现。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小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因为,在私人劳动的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都不知道其商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也不清楚他们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距,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证明。

因此,商品能否在市场上顺利售卖,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决定他的经营赚钱、赔钱还是破产,在竞争中形成两极分化,在一定条件下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7.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是什么

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

  ②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8.如何理解当作货币的货币与当作资本的货币之间的区别?

(1)运动的形式不同。

当作货币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简单商品流通形式,是先卖后买,以商品为运动的始点和终点,用公式表示为W—G—W;

当作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资本流通形式,是先买后卖,以货币为运动的始点和终点,用公式表示为G—W—G′。

(2)运动的内容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形式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

资本流通形式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

(3)运动的目的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形式是为了使用价值;

资本流通形式是为了更多的价值。

(4)运动的限度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是以满足人们对使用价值的需求为目标,因而运动是有限的;

资本流通是以人们对价值增值无止境的追求为条件,因而资本的运动是无限的。

(5)运动的主体不同。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运动的主体是商品,货币只是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支出与归流无关,商品流通一结束货币就消失;

在资本流通中,运动的主体是价值,货币不仅要垫支,而且要归流,同时商品也是价值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价值在运动中不仅保存了自己,而且获得了增值,带来了剩余价值。

(6)运动的实质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的两极异质同量,说明货币只是流通手段,体现着简单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资本流通公式的两极同质异量,使价值增值,表明资本是剥削手段,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9、怎样理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

(2)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时间。

因此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因此,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提高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带来相对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但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各个部门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

(4)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是缩短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取得的。

每个资本家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结果提高了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形成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居于重要地位,成为资本家加强对工人剥削、提高剥削程度的主要方法。

10.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就是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经营生产,不同于简单商品生产,不是为了生产商品本身,而是为了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

主要表现在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是社会总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或核心;

资本的流通过程,不外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和实现过程;

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主要是剩余价值在社会各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过程;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剩余价值生产为前提。

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继续生产剩余价值而提供劳动力。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诸方面及其运动过程,就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进行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过程。

(3)剩余价值的生产决定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是以资本家剥削工人生产剩余价值为特征的。

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就是资本积累的。

资本积累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他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4)剩余价值的生产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1.马克思是怎样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进一步露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看法。

(1)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由劳动者创造的。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从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开始。

如果孤立地从一次生产过程看,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好像是资本家先垫支给工人的。

如果从再生产过程看,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过是工人在前一生产过程所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工人在拿到工资时,他们在前一生产过程中生产出的产品已经被资本家卖掉并转化为货币了,资本家把其中相当于剩余价值的部分占为己有,而把相当于可变资本的部分用来支付工资。

可见,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靠艰苦劳动养活自己,同时也养活了资本家。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假定资本家预付10000元资本开设工厂,每年榨取剩余价值2000元,这2000元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

那么,经过五年生产,资本家总共消费掉10000元,相当于他原来的全部预付资本。

这意味着他原有的资本已全部消费掉了。

可是在资本家手中却仍有10000元资本,这表明他的现有资本实际上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

(3)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资本生产再生产劳动力。

如果从孤立的生产过程看,工人的个人消费似乎与资本家无关。

但如果从再生产的这个角度分析,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仍然隶属于资本家。

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个人消费的性质,就同机器加油、牛马吃草料一样。

工人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就已经隶属于整个资产阶级了。

无产阶级只有推翻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从资本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可见,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12.为什么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

(1)资本的有机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①从物质形态方面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

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②从价值形态方面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价值构成的变化也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

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的有机构成。

(2)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具有客观必然性。

因为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要利用新的科学成就,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扩大不变资本的投资,从而使不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总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

所以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是由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冲动推动的。

另外,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能站住脚并打败对手,也迫使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推动着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1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相对过剩人口是因为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它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其原因在于:

①资本积累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

②资本积累造成劳动力的供给增多,主要是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从而降低了对体力劳动的要求,使得妇女和儿童有可能加入雇佣劳动者的队伍。

这种状况造成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但劳动力的供给却绝对地增加了,这就必然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它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

(2)相对过剩人口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为:

一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所形成的产业后备军,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随时都能获得可以榨取的劳动力。

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周期性,产业后备军就像一个存储劳动力的“蓄水池”,可以随时调节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对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资本家利用这种压力,迫使工人提高劳动强度,压低工人的工资,为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提供了条件。

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4.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产业资本循环的阶段性决定了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因为,在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中,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之后,货币资本就转化为生产资本。

第二阶段是资本家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投入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这样,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第三阶段是资本家把商品售出后,商品资本在转化为货币资本。

这时,资本家不仅收回了预付资本,而且实现了剩余价值。

可见,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属于生产过程,所以资本循环首先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产业资本循环的职能形式决定了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因为产业资本循环要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分别执行着不同的职能。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

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实现剩余价值。

但是资本循环是连续不断的,同一产业资本的循环不仅要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而且必须把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为三部分,使它们同时处在这三种资本形式上,具有并存性。

另外,每一种资本形式又必须的相继地循环运动,具有继起性。

这样就必然形成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

用公式表示:

G—W…P…W′—G′·

G—W…P…W′—G′…等等。

在这个公式中,G…G′表现为货币资本的循环;

P…P表现为生产资本的循环;

W′…W′表现为商品资本的循环。

(3)产业资本的三种形式在时间上是继起的,在空间上是并存的,由此决定了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如果这三种循环形式不统一,资本循环就不能顺利地进行,资本家就不能不断地取得剩余价值。

15.怎样理解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1)两者的含义不同。

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形式存在于劳动资料上的那一部分资本;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于劳动对象上的那一部分资本和投在购买工人劳动力的那一部分可变资本。

(2)两者的价值周转不同。

固定资本由于在物质形态上是渐次被消费的,因而它的价值也就渐次被转移到商品中去,逐渐地周转回来。

流动资本在物质形态上是一次全部被消费的,因而它的价值也就一次全部加入到商品中去,一次便周转回来。

(3)两者的周转时间不同。

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长,流动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短,在固定资本一次周转时间内,包含着流动资本的多次周转。

(4)两者的价值回收方式不同。

投在固定资本上面的价值,是一次全部预付出去,在其整个发挥职能作用期间内渐次回收。

投在流动资本上面的价值,则是一次预付出去,一次全部回收。

(5)两者的实物更新方法不同。

固定资本在其整个使用年限尚未完毕以前,每次生产过程无需更新和购买。

流动资本要素必须通过不断更新和购买来实现。

可见,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可以揭示生产资本各个部分的价值周转状况,它对于研究资本周转速度和价值增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16.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影响?

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叫做资本的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的速度取决于资本周转的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愈短,周转次数就愈多,周转速度也就愈快。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的数量,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的数量。

例如有甲乙两个企业,生产规模相同,每年实际所需的流动资本都是6万元。

但是,甲企业的资本周转快,一年周转4次;

而乙企业的资本周转慢,一年周转3次。

在这种情况下,要相维持同等的生产规模,甲企业只需预付1.5万元流动资本投入生产过程,而乙企业则需要预付2万元流动资本投入生产过程。

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就能节省更多的流动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雇佣更多的工人,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所以,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是年剩余价值率大小的重要的影响因素。

(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如甲乙两个资本家企业,他们预付的可变资本分别是5万元,剩余价值率都是100%,但甲企业的可变资本每年周转4次,乙企业的可变资本每年周转2次,它们的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就各不相同。

甲企业的年剩余价值量是20万元(5万×

100%×

4次),年剩余价值率是400%(100%×

4次);

乙企业年剩余价值量是10万元(5万×

2次),年剩余价值率是200%(100%×

2次)。

可见,甲乙两个企业的资本家,虽然预付的可变资本相同,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都不相同,甲资本家企业比乙资本家企业要高一倍。

(3)年剩余价值率的大小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大小这个关键的决定因素和资本周转速度快慢这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所以,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以加快资本的周转,而这一切办法都是建立在加强对雇佣工人剥削的基础之上,其结果必然会激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7.怎样理解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Ⅰ(v+m)=Ⅱc。

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一是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之和,即Ⅰ(c+v+m)=Ⅰc+Ⅱc。

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二是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Ⅰ(v+m)+Ⅱ(v+m)。

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3)以上三个条件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如果遭到破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

2.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经济内容: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则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简单再生产是为了说明:

资本主义的一切财富都是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非法占有的,从而为解释为什么无产阶级可以用暴力革命,把剥夺者的财产剥夺过来提供了理论上、法律上的依据。

这就是简单再生产分析的目的。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运动所采取的形式,其中的“形式”就是“商品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这三种形式。

18.怎样理解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1)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扩大的社会资本再生产。

其特点是资本家不把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积累起来,作为追加的资本投入生产。

资本积累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为了保证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首先具备下述前提条件:

①要有多余的生产资料可供追加,即第I部类产品价值的总和必须大于第I部类和第II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的总和,用公式表示:

I(c+v+m)>

Ic+IIc。

只有在此条件下,两大部类才有可能除了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以外,还能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以实现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

②要有多余的消费资料可供追加,即第II部类产品价值的总和必须大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部分的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

II(c+v+m)>

I(v+mx)+II(v+mx)。

以此为条件;

两大部类才有可能追加更多的劳动力来实现扩大再生产。

但是,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具备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是第I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必须等于第II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和追加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

I(v+△v+mx)=II(c+△c)。

如果把两大部类内部各自补偿的关系考虑在内,从上述基本实现条件公式中就能引申出下面两个公式:

I(c+v+m)=I(c+△c)+II(c+△c)

II(c+v+m)=I(v+△v+mx)+II(v+△v+mx)

这两个派生公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