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576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洛阳一高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3月月考

历史试卷

时间:

2019年3月

一、选择题:

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

“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

”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刀耕火种

D.土地国有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说明对土地要勤耕勤除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男耕女织,故B项错误;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生产特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C项错误;土地国有是土地制度,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2.明朝初期政府规定:

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超过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

这一规定

A.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C.促进了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

D.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

【答案】A

【解析】

“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说明明政府规定农民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必须种植用于纺织的经济作物,这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这些经济作物是为了服务于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和地域性商人群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明朝的货币体系,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这是政府鼓励家庭纺织业的发展,即固化自然经济。

3.下图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应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4.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

这反映了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类型不同,作用也不同,说明当时造纸业地区特色比较明显,故B正确;材料说明是造纸业发展,不是文化水平的提高,故A错误;材料中属于私营手工业,不是官营手工业,故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地区特色,故D错误。

5.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

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

乾隆帝说:

“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

这一变化

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与材料中“民间工匠”“匠籍”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工匠”表明是手工业而非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中“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有利于手工业发展,而不会“限制了”,故C项错误;材料中“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国家……雇募人夫,原欲小民……以为赡养身家”表明有利于民营手工业,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6.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C.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D.纺织专业技术日趋成熟

【答案】B

【解析】

“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体现了机户和机工的雇佣关系,这实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故A项错误;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是雇佣关系出现的条件之一,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纺织专业技术日趋成熟,故D项错误。

7.唐末、宋元时期长江三角洲盛产米粮。

但在明朝中期时,农户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

这表明江南地区

A.农作物的多样化和商业化

B.高产农作物大规模种植

C.农业耕作技术有了新突破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

【解析】

明朝中期时,农户经营的重点在种植经济作物,这说明当时农业的商品化现象,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高产农作物大规模种植,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业耕作技术有了新突破,故C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明朝中期时,农户经营的重点……在种植经济作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的商品化现象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8.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

“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

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最晚应该是在秦朝统一货币时,还有可能更早,但一定不是唐朝,故排除A;“开元通宝”中的“开元”不是唐玄宗的年号,因为唐高祖武德年间开始通行的,这是在唐玄宗之前,故排除B;题干说到开元通宝不仅在唐代,而且后世流行了近千年,说明这种“通宝”钱制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意味着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故选C;秦朝开始使用的铜钱通行,标志着我国金属铸币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9.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关税达185万两白银。

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

这种状况表明()

A.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的叙述上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的地位,杭州的货物运到广州表明长途贩运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故D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的外贸市场不是主动开辟的;B选项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10.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政府对贫贱庶人变卖永业田及富庶兄弟、寺观、王公百官等占田行为无力管控,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项正确。

材料反映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不等同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排除A。

从材料中不同文献的记述可以看出,唐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存在百姓“佃食”的现象,自耕农经济仍占主体,“基本取代”说法错误,排除B。

材料反映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D。

11.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

”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

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

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

【答案】C

【解析】

“黔首是富”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天之下,专心一致”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进步性而非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进步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进步性而非片面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黔首是富”体现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天之下,抟心揖志”体现了社会的稳定。

12.有学者言:

“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

……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

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沿海民众及士绅热衷于通过科举实现价值

B.海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取向

D.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

【答案】C

【解析】

材料“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反映了海禁政策与民众的经济生活和参加科举的价值取向紧密相关,故C正确;材料反映在海禁宽松时沿海民众及士绅并不热衷于科举,故A错误;潮州进士登科很出色,并不能说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故B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故D错误。

故选C。

13.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

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

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

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盆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答案】A

【解析】

金银礼器由皇室专用到民间富贵人家享用,说明江南经济发展促使社会风尚的重大转变,A正确;尊富尚利意识只是局部富有人家反映,不是蔚然成风,B错误;古代一直力行重农抑商政策,C正确;D是鸦片战争之后出现。

14.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

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

“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

A.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

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之间的相互了解

C.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

D.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

【答案】B

【解析】

“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了新航路开辟加强了欧亚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海禁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世界的发现而非欧洲中心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欧亚间一直未彼此隔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5.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

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

这一变化

A.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B.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C.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D.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封建势力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正确;西班牙、葡萄牙的价格革命并没有巩固西葡霸主地位,故A错误;价格革命与阻碍国际贸易交流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价格革命的原因是金银大量输入欧洲,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