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38.39KB ,
资源ID:1805766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057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

1、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历史试题洛阳一高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时间:2019年3月一、选择题:共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 精耕细作B. 男耕女织C. 刀耕火种D. 土地国有【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说明对土地要勤耕勤除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男耕女织,故B项错误;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生产特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

2、息,故C项错误;土地国有是土地制度,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2.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超过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A. 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 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C. 促进了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D. 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答案】A【解析】“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说明明政府规定农民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必须种植用于纺织的经济作物,这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这些经济作物是为了服务于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和地域性商人群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明朝的货币体系,故D项错误。点睛

3、: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这是政府鼓励家庭纺织业的发展,即固化自然经济。3. 下图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应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4.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

4、府文书。这反映了A. 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B. 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C. 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D. 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答案】B【解析】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类型不同,作用也不同,说明当时造纸业地区特色比较明显,故B正确;材料说明是造纸业发展,不是文化水平的提高,故A错误;材料中属于私营手工业,不是官营手工业,故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地区特色,故D错误。5.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A. 打破了官营

5、手工业的垄断地位B.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 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官营手工业的地位,与材料中“民间工匠”“匠籍”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工匠”表明是手工业而非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中“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有利于手工业发展,而不会“限制了”,故C项错误;材料中“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国家雇募人夫,原欲小民以为赡养身家”表明有利于民营手工业,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营手工业6.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

6、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 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B.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C. 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D. 纺织专业技术日趋成熟【答案】B【解析】“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体现了机户和机工的雇佣关系,这实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故A项错误;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是雇佣关系出现的条件之一,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纺织专业技术日趋成熟,故D项错误。7.唐末、宋元时期长江三角洲盛产米粮。但在明朝中期时,农

7、户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表明江南地区A. 农作物的多样化和商业化B. 高产农作物大规模种植C. 农业耕作技术有了新突破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A【解析】明朝中期时,农户经营的重点在种植经济作物,这说明当时农业的商品化现象,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高产农作物大规模种植,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业耕作技术有了新突破,故C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明朝中期时,农户经营的重点在种植经济作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的商品化现象的角度入手,即

8、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8.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A. 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B. 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C. 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D. 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最晚应该是在秦朝统一货币时,还有可能更早,但一定不是唐朝,故排除A;“开元通宝” 中的“开元”不是唐玄宗的年号,因为唐高祖武德年间开始通行的,这是在唐玄宗之前,故排除B;题干说到开元通宝不仅在唐代,而且后世流行了近千年,说明这种“通宝

9、”钱制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意味着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故选C;秦朝开始使用的铜钱通行,标志着我国金属铸币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9.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关税达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A. 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答案】D【解析】从材料的叙述上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的地位,杭州的货物运到广州表明长途贩运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10、,故D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的外贸市场不是主动开辟的;B选项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10.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A.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可知,政府对贫贱庶人变卖永业田及富庶兄弟、寺观、王公百官等占田行为无力管控,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项正确。材料反映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不等同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排除A。从材料中不同文献的记述可以看出,唐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存在百姓“佃食”的现象,

11、自耕农经济仍占主体,“基本取代”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反映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D。11.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A. 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B. 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C. 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D.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答案】C【解析】“黔首是富”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天之下,专心一致”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

12、策的进步性而非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进步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进步性而非片面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黔首是富”体现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天之下,抟心揖志”体现了社会的稳定。12.有学者言:“嘉靖朝海禁最紧,时潮州进士登科也很出色。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决,社会矛盾较为和缓,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万历后期重申海禁,故崇祯朝潮州进士登科好转。”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 沿海民众及士绅热衷于通过科举实现价值B. 海禁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C. 海禁政策影响沿海民众的经济生活和价值

13、取向D. 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答案】C【解析】材料“海禁宽松,靠海生存的人民生计解故万历朝潮州之进士登科为潮州整个明代最差一朝”反映了海禁政策与民众的经济生活和参加科举的价值取向紧密相关,故C正确;材料反映在海禁宽松时沿海民众及士绅并不热衷于科举,故A错误;潮州进士登科很出色,并不能说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故B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海禁政策的松紧影响了明朝科举取士的人数,故D错误。故选C。13.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A. 社会风尚发生较大

14、转变 B. 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C. 盆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答案】A【解析】金银礼器由皇室专用到民间富贵人家享用,说明江南经济发展促使社会风尚的重大转变,A正确;尊富尚利意识只是局部富有人家反映,不是蔚然成风,B错误;古代一直力行重农抑商政策,C正确;D是鸦片战争之后出现。14.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A. 海禁政策强化了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B.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之间的相互了解C. 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

15、响到中国D. 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答案】B【解析】“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了新航路开辟加强了欧亚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海禁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世界的发现而非欧洲中心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欧亚间一直未彼此隔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5.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A. 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B. 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C. 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D. 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封建势力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正确;西班牙、葡萄牙的价格革命并没有巩固西葡霸主地位,故A错误;价格革命与阻碍国际贸易交流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价格革命的原因是金银大量输入欧洲,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