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442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docx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docx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新课标)

  1.炼字品析2.内容理解3.描绘画面4.情感体味5.主旨领悟6.形象感知7.景物描写8.意境欣赏9.名句鉴赏10.表达赏析11.典故溯源12.综合评价

  1.炼字品析

  题型阐释

  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精题回放

  例一(·陕西)

  湖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例二(·浙江台州)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

水岸。

②漪:

水波纹。

③腔:

曲调。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闯关方略

  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在诗句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会令全句夭矫生姿,让人拍案叫绝。

  炼字品析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

如例一的“乱”,字面意思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二的“衔”“横”,字面意思是“用嘴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

如例一,可能最初是“花开红树数莺啼”,例二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

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思考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

如例一,如果用“数”,只说明春天红林深处黄莺不止一只。

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又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

(朱自清《春》中“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与此处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二,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提醒一点,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通关演练

  1.品读诗词,完成其后题目。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说说第一句中两个“笼”字写景有何妙处。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下面这首诗第二句中“散”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内容理解

  题型阐释

  内容理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考生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

  精题回放

  例一(·江苏宿迁)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例二(·云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闯关方略

  赏析古诗词,内容理解是前提,只有先弄懂诗词所写的基本内容,才能进而想象其画面,体味其情感,感知其形象,领悟其主旨,才能进一步踏入审美的妙境。

理解,是赏析的前提和基础。

  内容理解,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

中考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像文言文那样直接考字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

  譬如例一,“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考场上答题时,可先推想词典里“望”的义项,应该有四项:

(1)向远处看,如眺望;

(2)心中所愿,如盼望、期望;(3)拜访,如看望、探望;(4)有名的,人所敬仰的,如望族、声望。

  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

第一、二两联,主要是写景,其实也就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他望到了什么呢?

他望到的是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

第三、四两联,写作者内心的想法以及表现在行动上的细节,从这里我们  可以读出他心中的期盼:

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

如此我们就知道了春望的“望”,既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也是写作者心中所愿,有“望见”和“期望”两层含义。

  有时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

如例二,如果是世俗追逐富贵之人,都喜欢热闹,希望自己家门庭若市。

倘“无车马喧”,门庭冷落,难免孤独与寂寞。

但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不愿与世俗同流,一心归隐田园,就是为了实践自己“淡泊宁静,心无尘杂”的人格理想。

即使身居人境也能尘杂不染,是因为他能做到“心远”。

“心远”就是思想上摒弃富贵荣华之念。

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哪里还会因为“无车马喧”而“孤独与寂寞”呢?

  初中阶段,是培养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一定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学习古诗词,同学们不妨用点文言文学习的“笨”方法,从题目到正文,先一句句把意思弄清楚,再进一步深层理解。

  通关演练

  1.下面这首诗第三句中“风吹雨”一语,有哪两层意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品读下面这首古诗,请写出“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这两句诗的大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3.描绘画面

  题型阐释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精题回放

  例(·贵州铜仁)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闯关方略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的联句,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

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赏。

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

譬如上面这句“齐鲁青未了”,先要理解“齐鲁”“青”“未了”各是什么意思。

“齐鲁”是齐国和鲁国,春秋战国时两诸侯国名,泰山以南是鲁,以北是齐,这里指齐鲁大地;“青”,是指山色青翠;“未了”,是无穷无尽的意思。

  这句话合起来意思就是:

齐鲁大地那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

  但这样回答,不是描绘,而是解释。

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结合上一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怎么样啊),我们应意识到这一句其实是写作者远望泰山,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巍峨、辽阔,它“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接着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案:

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当然,在平时的古诗词学习中,更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受去看、听、触、嗅每一首诗歌。

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

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你眼前的线条、色彩、动静是不是那么鲜明呢?

  通关演练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①西岩宿,晓汲②清湘③燃楚竹④。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⑤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①傍:

靠近。

②汲:

打水。

③湘:

湘水。

④楚竹:

即湘竹。

这一句的“汲清湘”“燃楚竹”有超凡绝俗之感,象征诗中人孤高品格。

⑤欸(ǎi)乃:

象声词,形容摇橹的声音。

  第三、四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4.情感体味

  题型阐释

  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

  精题回放

  例一(·浙江台州)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二(·浙江温州)

  除夜[注]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除夜:

除夕之夜。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闯关方略

  古诗词以含蓄为贵,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外露的并不多见,往往融情于叙述、描写、议论之中。

  情感体味题,考查的是考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顺着文辞的通道进入并解析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是明确诗歌的题材。

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

如例一《村晚》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

照着这个思路理解《村晚》,大抵不差。

例二《除夜作》是一首思乡诗,思乡诗一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按照这个常识理解《除夜作》,应该八九不离十。

  二是分析诗歌的意象。

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例一《村晚》里出现了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短笛等意象,尤其牧童是“横坐”牛背,短笛是“无腔”“信口”吹,这些都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悠然宁静,作者如此描绘乡村晚景,他的喜爱、欣赏之情自然是蕴藏其中的。

  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

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书愤》中的“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等等。

例二《除夜作》中,也出现了很明确的表露心绪的词语“凄然”,另外“寒”“思”“霜鬓”等词也含蓄地透露了作者的情感。

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

通读全诗,一是“旅馆寒灯独不眠”,一是“故乡今夜思千里”,一是“霜鬓明朝又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