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小学数学指导性纲领文件的历史演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4173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国小学数学指导性纲领文件的历史演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我国小学数学指导性纲领文件的历史演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我国小学数学指导性纲领文件的历史演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我国小学数学指导性纲领文件的历史演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我国小学数学指导性纲领文件的历史演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我国小学数学指导性纲领文件的历史演变Word下载.docx

《浅谈我国小学数学指导性纲领文件的历史演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国小学数学指导性纲领文件的历史演变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我国小学数学指导性纲领文件的历史演变Word下载.docx

算术问题宜择他科目已授事项,或参酌地方情况切于实用者用之。

2、1916年:

《民国学校令实施细则》

1916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民国学校令实施细则》,1916年10月修正。

其中第五条规定的算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与1912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基本相同。

3、1923年:

《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

1923年,北洋政府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大体采用美国的做法,学制为六·

三·

三制。

小学学制六年,低年级不设算术科,称为“随机教算”,在其他学科中碰到需要时就随机教一点算术知识。

例如共多少、长短、大小、高低、方圆、单数、双数、多少长度等数量用语和数的概念,不用计算的形式而用算术游戏法解决数量问题,再教十以内认数、计数等。

第三学年开始,学习整数、小数、诸等数(即复名数,现称量的计算)、百分数、简易利息、比例、求积等内容。

4、1932年:

《小学各科课程标准(算术部分)》

1932年,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了《小学各科课程标准(算术部分)》,大体上跟《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相仿,只把程度加深一点,它参照美国的做法,把不切实际的应用题删去一些,缩短了一、二年级的随机教学时间,另在四年级下学期增添了票据账折的认识,为学生提早就业之用。

1936年,这份标准经过修订,叫做《小学算术课程标准》,1941年,又经修订,叫做《小学算术科课程标准》,1948年再次修订,叫做《算术课程标准》。

几次修订的标准中都列出了细目,使各书局所编的书大体相似,不致发生难易悬殊的情况。

这份标准虽然多次修订,但是算术教学的目的大体相同。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历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简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对基础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等进行过一系列改革,迄今为止,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先后颁发了3份课程标准和8份教学大纲(其中1份是珠算教学大纲)。

这些大纲(标准)产生于建国后的不同时期,反映出每份大纲(标准)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记载了小学数学教学和改革曲折前进的发展道路。

三、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

1、1950年:

《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百废待兴。

为了应急,教育部制定了《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由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7月正式颁布,这是建国后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这份暂行标准吸取了老解放区小学教学经验,也研究吸取了原国民党统治时期南方小学课程标准中某些可用经验。

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算术知识,并密切结合实际,如百分数中有储蓄、赚赔、纳税、交公粮等,在常用统计知识中有合作社经营、盈利处理等。

在教学要点中,还提到要“养成儿童有科学的学习态度”。

这份暂行标准并没有完全付诸实施,因为当时没有编出与之相应的算术课本。

它是1952年算术教学大纲的前身。

2、1952年:

《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是1952年12月颁布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份统一施行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教育回到人民手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要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人民教育的指导方针。

这是制定《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的大背景。

与此同时,有两件大事和小学算术教学有直接关系。

一是政治方面开展的抗美援朝和三反五反运动。

由此,各学校在1951年广泛开展了新爱国主义教育。

这对小学算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是在教育方面实行学制改革。

小学学制由原来的六年改为五年,“实行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的分段制。

”其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民子女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

在上述形势下,教育部于1952年7月组织力量,开始编写小学算术教学大纲,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另有小学珠算教学大纲草案)。

这份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有:

整数四则计算、复名数四则计算、直观几何知识、分数、小数、百分率(只限于最简单的)、应用题(含一般应用题和典型的应用题)等,这份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是比较明确全面的。

例如:

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就提出要“保证儿童自觉地和巩固地掌握算术知识和直观几何问题,并使他们获得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应做到使数字和度量成为掌握在儿童手中籍以认识周围事物的工具”。

同时,提出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的智能目标。

另外,还提出通过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习态度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性格。

当时小学并未教完算术的全部内容,学生进入初中后还要再学一年算术。

这份大纲是以原苏联初等学校算术大纲为蓝本,根据当时的《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是建国初期指导小学算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当时教材编写、教学法的指导、稳定和推动小学算术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是后来编制教学计划、制定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重要参考资料。

3、1952年:

《小学珠算教学大纲(草案)》

珠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1950年制定的《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就把珠算的整、小数四则计算列为三、四学年的教学内容,1952年将珠算单独编写教学大纲。

这份珠算大纲明文规定:

“小学算术课程必须包括珠算。

”对珠算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安排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的一份单独的珠算教学大纲,但没有编出珠算教材,直到1956年《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包括珠算内容)颁布后,人民教育出版社才编辑出版了珠算课本和教学参考资料。

从1956年起,珠算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都包括在历次数学教学大纲的相应学年之中,而且学习内容逐步减少,要求也相应降低。

随着计算工具的发展,在电子计算器广为使用的今天,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正式取消了珠算教学内容。

而将算盘作为一种文化、一种计算工具来介绍,小学数学课程中学习珠算知识的百年历史到此结束。

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1953——1956年)

1、1956年:

《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从1952年开始,在我国全面学习原苏联的形势下,教育内部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原苏联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的热潮。

195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普乔柯《小学算术教学法》及其他许多关于算术教学方面的书籍,促进了小学算术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原苏联经验的影响下,小学算术教学领域按照小学“四·

二”学制的要求,在1952年大纲草案的基础上,参照赵谌新译的《苏联小学算术教学大纲》,教育部于1956年5月公布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这份大纲与1952年大纲相比,特别强调了计算能力的培养,提出要培养学生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计算问题,同时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的实现”。

另外还规定学制仍沿用“四·

二”制(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中还学一年算术。

1957年3月原教育部发出关于试行大纲的通知,要求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和知识范围,领会大纲的精神实质,努力改革教学、提高质量。

为此,小学算术概念、口算、应用题、珠算等内容的教学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

但由于大纲生搬硬套,把原苏联小学四个年级的教材内容分摊到六个年级,致使我国小学算术教学质量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教训。

2、1963年:

《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1957年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上的指导思想发生“左”的偏差,教育战线也弥漫着“左”的空气,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掀起了“教育大革命”。

革命对象首先是教学计划、大纲、教材。

这次大革命对小学算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冲击,尔后又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和设想,1958年9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小学算术课临时措施问题的通知》。

这一通知提出了要纠正因学习原苏联而造成的小学算术的诸多问题,并决定把原来在初中一年级系统学习一年的算术内容移放到小学。

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深入开展引起了学科改革。

1960年,正式提出教学必须改革,但是,由于受了当时“大跃进”高指标的影响,在具体要求上偏高、偏急,过高估计了儿童的接受能力,中学教材下放太多。

教育部根据各地教学改革实验情况,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准备制订新的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

1961年,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在此基础上,1963年又颁布了《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小学学制由五年改为六年)。

根据这部大纲,新编了小学算术课本十二册,珠算一册。

196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供应新编第一册教材及相应教学指导书。

这份大纲的主要特点是规定的教学目的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是比较恰当,并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要求。

总之,这份大纲比较切合中国实际,并开始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小学算术教学体系,为编写具有中国特点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它对当时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大的作用。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1966年到1976年,国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文化教育到了毁灭的境地,小学数学教育惨遭破坏,1963年的教学大纲被废弃,且一直再未制订新的教学大纲,教材由各省自行编写,全国统一大纲、教材的局面被破坏。

从各省的教材中可看出,小学数学教育的价值观严重偏斜,小学数学教育的知识性目标和智能性目标基本上被否定,以“农用数学”代替系统知识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工农业生产中的一般实际问题,否定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思想教育性目标中,只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忽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与科学精神的教育,其结果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严重削弱,智力和能力大大降低,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六、拨乱反正时期(1977——1980年)

1、1978年: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小学急待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急需新大纲、新教材。

1977年8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教学计划座谈会,讨论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于1978年1月公布试行。

新计划正式规定小学学制为五年。

把原来“小学算术”改名为“小学数学”。

同年2月,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同年秋季开始供应与之配套的数学教材。

从算术教学大纲到数学教学大纲,虽然只改动了两个字,但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份大纲是在“1963年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总结了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制定的。

和改革前各份大纲比较,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到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

它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小学算术”改为“小学数学”。

这份大纲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更新,除精选传统算术内容外,适当增加了代数初步知识和几何初步知识,并渗透了现代数学思想。

显然“算术”这个名称不能包括这些内容,所以改为“数学”。

这是建国以来,也是我国算术教学史上第一个把“小学算术”称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

(2)更新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比较稳妥,切合实际。

这份大纲在更新教学内容时遵循了学习现代技术的需要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具体采用了“精选、增加、渗透”的处理方法。

实践证明,这样处理的方法是比较好的,既提高了程度,又切实可行,避免了走国外“新数学运动”的弯路,这份大纲在这方面是有贡献的。

(3)大纲所提出的教学目的比较明确全面,充分体现了培养四个现代化人才的需要,确立了包括知识性目标、智能性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的较完整的小学数学教育目标体系;

同时还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学科特点,并充分考虑了数学的发展状况。

这是对“1963年大纲”的又一发展。

至此,结束了10多年来数学教材、教学的无政府混乱状态,使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有章可循。

这份大纲和这套教材对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起了重要的作用。

小学学制原规定为五年制,后改为五年制、六年制并存。

七、改革开放时期(1981年至今)

1、1986年: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战线的形势同工农业生产一样,越来越好。

随着教学改革形势的深入发展,1984年8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

与此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按1978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基本要求,拟订了《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编写纲要(草案)》,自1984年秋季起,开始供应按《纲要》编写的全国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一册和第三册。

至此,我国小学实行五、六年两种学制并存。

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要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次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决定以法律的形式推进义务教育。

这就需要制订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编写相应的新教材。

所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改革教材编审制度,确定我国中小学教材改革和建设分两步走。

第一步,在对现行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及多数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体系不作大的变动的前提下,修订现行教学大纲;

第二步,制订新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力量编写教材。

根据上述设想,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本着“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要求尽量明确具体”的原则,在认真组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1978年大纲”进行了具体的修订。

修订后的大纲,定名为《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于1986年12月正式颁布,作为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实施前的过渡性大纲,从1987年秋季起,在全国小学使用。

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不附加“草案”、“试行草案”、“修订草案”等字样的正式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这份大纲除了教学内容和编排体系未作大的变动外,其他如学科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分年级具体要求等方面都作了一定的修改与增删。

其主要特点是:

进一步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学科的基本任务,适当降低了难度;

突出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强调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把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改为“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适当调整了教学要求;

提出了“改革教学方法”和“改进成绩评定”的“双改”任务;

适用于五年制和六年制两种学制。

它在实施过程中,确实起到了指导教学、推动改革的作用。

2、1992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即着手编制义务教育中小学课程计划试行草案和各学科教学大纲。

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制订过程中,编写人员广泛调查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实际教学情况,认真总结了我国四十多年来中小学数学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经验,深入研究了九十年代中小学数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我国国情,几经反复,于1988年公布了义务大纲“征求意见稿”。

该稿在全国各地广泛征求意见后,又公布了“初审稿”,作为教材编写单位编写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的依据,同时在各实验区经过3年多的试验普遍反映良好。

这份“初审稿”在试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修订,形成了“送审稿”,于1992年5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数学科委员会审查通过,定名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6月由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予以颁布,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日制城乡小学试行。

这份大纲比“1986年大纲”有较大的改进,其主要特点是:

“明确了小学数学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全面,力求体现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的确定,体现了基础性,适当降低了难度;

各年级教学要求具体适当,便于教师掌握;

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灵活性,适应”一纲多本”的需要;

针对当前教学的实际,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这份大纲是我国第一份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该大纲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从此结束了精英(英才)教育的历史,开始了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新历程。

3、2000年: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继“新数学”运动之后,在数学教育改革上出现了一些令人关注的研究进展,对数学教育的性质,数学教育的未来,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提出新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这些论述数学教育改革的文献中,表达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条件下,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这些理念的核心是现有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已经不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普及义务教育条件下对数学教育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和地区,例如英、美等国提出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方案,并制定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

在国际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全面展开。

为使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新的理念尽早体现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一种过渡,教育部组织力量对“1992年大纲”进行修订。

这次修订是在“1992年大纲”框架基础上的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教育改革的精神和数学改革的一些理念。

修订后的大纲称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于2000年3月正式颁布,同年秋季开始供应与之配套的试用修订版教材。

本次修订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与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几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

其中重要的变化有以下五个方面:

(1)关于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与任务方面:

一是进一步明确“数学是日常生活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

这里增加了“日常生活”四个字,强调了数学学科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二是增加了“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要求。

(2)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方面:

一是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

二是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能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方面:

一是首次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二是增加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的要求。

三是强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关于教学内容的调整方面:

一是四则计算的要求进一步降低,特别是删去了珠算教学内容,将算盘作为一种文化、一种计算工具来介绍。

二是应用题的选材和呈现方式要求多样化。

三是统计教学内容没有增加,但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要求有很大不同,即教学中要把统计作为一个过程,而不只是使学生了解统计的结果;

在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强调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四是增加了实践活动。

(5)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方面:

一是增加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开展教学活动”。

二是新增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计算能力上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是新增了“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是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学观,首次提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五是将“改进成绩的考查和评定”改为“改进教学评估方法”。

这份大纲在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后,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双轨运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部分2004年秋季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最后一轮使用依据这份大纲编写的试用修订版教材,至2009年(五年制小学)或2010年(六年制小学)上半年止,这份大纲顺利地完成了她“过渡”任务的历史使命,光荣下岗。

4、2001年: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有着普遍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优良传统,强调落实“双基”和培养“三个能力”,使得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具有较扎实的基本功,这也是国际数学教育所公认的优势。

但量,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亟待认真研究解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因此而进行的。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颁布之后,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于2001年7月正式颁布。

其“基本理念是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方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与时俱进,体现信息时代精神,主张‘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相应地,根据《标准》编写的不同版本的第一册教材从同年秋季起,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使用,拉开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序幕。

《标准》不论外在形式,还是数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学习内容等方面,都以全新的面貌出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标准》外在形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

二是改变以往初中、小学数学各有自己的教学大纲的方式,将小学至初中的数学统一在一个标准之下,体现了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设计的整体思想。

并将原来初中的一、二、三年级改称为七、八、九年级,同时将9年分为三个学段(每3年为一个学段)。

三是《标准》的结构与原来的教学大纲完全不同,即从课程的视用来构建其框架结构,具体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四大部分组成。

(2)《标准》在“前言”中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6条基本理念。

具体包括数学课程的性质,数学的作用,数学学习的内容、方式和过程,数学教学与教师角色,数学教育评价,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等。

增加“基本理念”是这次课程改革中制订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

(3)课程目标方面,突破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三大项目标,将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两部分。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标准》将“数学活动经验”也视为数学知识(主观性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