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04070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新课程实施步骤

(一)课程培训阶段(2005年7月~2005年8月)

1.培训内容

(1)通识培训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和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与资源开发、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

教学观、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改革等。

(2)学科培训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专题报告;

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

说课和评析等。

2.培训的方式和方法

(1)省级培训 由省师资部门组织,教研部门协助。

各市、县(市、区)选派教研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参加,选派人员应能承担市、县(市、区)级培训任务。

(2)市、县(市、区)级培训。

由各市县(区)教研人员和参加过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对所在市县(区)教师进行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

坚持“全员培训”“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分层、分期对全体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

(3)校本培训 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分析新教材的教学案例,开展新教材备课、说课、试教等研讨活动。

各级学校应选拔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担任新学期的高一年级任课教师。

(二)新课程全面实施阶段(2005年9月~2006年8月)

1.全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学科全面试行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实施教学。

2.学校要加强校本教研,采用集体备课、研究课、观摩课、参与式评点、教学反思、教研沙龙、校际交流、专家指导等方式,保证新课程的高起点、高水平地实施。

3.省、市教研部门重点组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研究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探究与实践课堂教学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质量的评价等问题。

4.启动选修课程的研究,为开设选修课程做好相应的准备。

(三)新课程实施总结调整阶段(2006年9月~2007年8月)

1.总结前期工作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总结前一阶段实验新课程的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讨,对《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和新教材提出修改建议,对新课程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部署下阶段的工作。

2.加强教学研究 在研究必修课程实施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着力对选修课程的研究,加强教师的专业研修。

3.开设选修课程 学校要努力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能力,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三星级以上学校应具有开齐开足所有选修课程模块的能力。

学校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合理选学选修模块,为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应有的学习氛围。

(四)新课程实施的深化和完善阶段(2007年9月~2008年8月)

1.总结新课程实施两年来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开展课题研究。

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组织省级优秀教科研、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3.研究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新课程实施建议

1.执行课程政策,落实教学计划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必修课程是普通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课程对所有学生的基础性要求。

必修有一个模块: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36个学时,2个学分。

选修课程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选修模块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选修模块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5个课程模块,选修模块每个模块36个学时,2个学分。

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必修课程。

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

建议高中一年级上学期开设必修模块。

在高二年级开设选修模块。

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科目教学计划参见下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年级

教学内容

学时/模块

高一

第一学期

必修一:

信息技术基础

36

第二学期

高二

选修模块

(选修Ⅰ、Ⅱ)

高三

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

(1)按信息技术课程的主线组织教学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信息的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等都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要线索,按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组织起来的内容体系,有利于学生将由实践获得的技能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以基本算法、程序设计、问题解决为主线,通过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最终解决问题。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得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常用算法,探究待解决的问题与算法之间的联系,尝试归纳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一般规律。

“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以多媒体作品制作和软件开发的方法为主线组织教学,通过规划设计、选择媒体、采集素材、作品集成与调试、产品评价等过程,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以网络基础知识、应用技能、网站的设计与制作为主要内容开展教学,围绕任务组织教学活动,通过任务的逐步完成来达成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目标。

“数据库管理技术”模块按照分析问题、建立数据库、使用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的线索组织教学。

“人工智能初步”模块以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及普通高中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有关内容入手,通过学生观摩或实际操作,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无限魅力,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各学校可根据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校实际情况组织教学。

(2)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有:

①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在“任务驱动”中所设置的任务要求做到科学、适当、适度。

②小组探究。

学生按照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情感领域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③启发式。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

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主动思考和实践。

④讲授法。

信息技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借助于有关设备,边讲授边操作,讲练结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⑤分层递进教学法。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测试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3)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听课、记笔记、阅读、做练习,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把学习建构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忽视了高中学生作为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直接参与制定并确定对自己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探究和解决问题中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上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四、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应该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

评价的内容包括: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改革应逐步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以利于学生、教师、课程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发展情况和不足之处,激发学生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技术素养,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调整和改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1.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全面养成。

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实际的信息技术操作过程及活动过程,分析学生的典型作品,全面考察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发挥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以评价促进学习。

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创造实践

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别差异。

一方面,对不同起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予以认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都应该给予应有的认可和鼓励。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日常性评价相结合。

2.评价内容

评价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1)对课程、教材的评价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体系构建上,既要注意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衔接,又要避免简单的重复和雷同,遵循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改革,形成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功能。

(2)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应努力建构并不断完善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并非单纯由某种特定的评价模式构成,而是一系列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水平提升的评价模式的总和,它注重将教师的专业素质(师德、师能)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整合为评价体系。

在评价中,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知识获得、交流合作、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机会、积极性和效果、对教师行为的反应等,均可成为评价的依据。

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应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多元参与,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形成教师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新机制。

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①评价指标的设计应针对教学行为与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②评价指标应具体而明确,指标的数量不宜过多,便于操作;

③评价信息的采集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④评价指标的制定尽可能在较大的范围内征询多方面的意见,形成相对最佳的方案;

⑤让教师明确评价的方式、方法。

(3)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和激励学生发展的重要功能。

学习评价应遵循注重发展、评价主体和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尊重个性发展、关注结果与过程的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调查、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

学生学习评价的核心是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而过程性评价的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举措。

实施过程性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全面发展与关注潜能相结合;

共同标准与尊重个性相结合;

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实施过程性评价应做到:

评价主体互动化;

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方法动态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时间随机化;

评价结果动态化;

评价工具简单化;

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要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内容、教师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等多种因素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式。

3.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方式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学习模块有不同的特点和呈现方式,这就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从而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选择评价方式要充分考虑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对象等实际情况。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一方面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系统、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学习的自然情境中的真实表现,另一方面通过对作品和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来收集有价值的评价信息。

在过程性评价中,评价的内容应该围绕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展开,主要包括分析问题、收集信息的能力;

选择合适的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工具有效分析、处理信息和表达相关问题答案的能力;

对活动过程中相关问题的价值判断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等。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用于检测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一般用于检查学生对某一特定的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形成性评价与传统教学中的小测验和单元检测非常相似,但是更加侧重于检测本单元教学的所有学习结果。

形成性评价注重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以便调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3)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通常用来鉴别学生的学习困难。

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诊断性评价是诊断性测验。

诊断性测验包含大量的某一特定领域的测验项目。

由于时间有限、教学班级规模大等因素,诊断性测验在大多数教学过程中难以操作,有经验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观察和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以后进行的成就评价,总结性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

一般地,总结性评价要求检测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程度。

五、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

1.基础设施与设备

必要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是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物质基础。

要配备能满足信息技术教学所必需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设施,配备一定数量、配置恰当的计算机以及相应的外部设备(包括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网线、水晶头、接线器等),计算机教室应具备上网的条件。

各地和各学校在规划和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添置教学设备时,要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量力而行、避免浪费”的基本原则。

在管理和使用已有设施和设备时,坚持“面向教学”的基本原则,注意提高学校现有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的信息设备和资源的共享。

2.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

第二类是非数字化的资源,如图书、报刊、教学录像等。

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案例、教学软件、教学系统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让学生在参与资源建设过程中学习。

各地、各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网站的研发、应用和管理工作,为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创建信息丰富、内容健康的网络环境。

六、新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1.成立专家组,建立督导制度

成立省级信息技术学科专家指导组,对落实《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的情况进行调研督导,发挥在课改中研究、指导、教学管理、服务、决策、咨询等作用。

成立市、县(区)级信息技术学科专家指导组,负责本地区新课程实施的组织管理及研究指导工作,制定相应的新课程教学的随机视导制度,定时开展对新课程教学工作督导评估活动,在政策措施、经费投入、教学管理、指导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专项检查和监督,并将学校新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纳入到对学校办学质量的督导和评估工作中。

同时,向省专家指导组提供本地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各种意见和建议。

2.建立健全信息技术教研网络

各市、县(市、区)要配备专职的信息技术教研员,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学校教学的指导。

各市、县(市、区)要成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指导小组,实验指导小组在信息技术教研员的带领下,吸收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实验的总体要求,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定期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活动,认真地研究和指导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工作。

3.建立实施新课程的教研制度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健全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的教学研究。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围绕课程标准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制订教学计划,交流教学设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积极参与省市县(区)各级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

各级教科研部门要积极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新课程专题研讨活动,要组织开展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评比、教学案例评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科评优活动对教师学习研究的激励作用、导向作用。

4.建立教师的培训制度,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是新课程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必须根据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建立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衔接的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网络。

一定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

不培训,不上岗;

边上岗,边培训”的原则,系统扎实地做好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

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术素质;

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正确把握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树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富有个性地发展的人才观和教学观,能够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统率、指导本学科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

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开发课程资源;

要拓展学习领域,了解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信息,具有比较广博的科学与人文知识,形成比较丰厚的文化底蕴。

各校要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上大力支持教师参加省、市、县(区)级的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

学校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特长、富有教学特色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

5.建立激励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合理安排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工作量,对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研员和单位,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