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226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docx

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终结性检测历史试题

静海一中2016-2017第二学期高二历史(7月)

期末终结性检测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80分)和第Ⅱ卷提高题(20分)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试卷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如不符合要求,酌情减3-5分,并计入总分。

知识技能

学习能力

习惯养成

总分

内容

选修三

选修四

(学法)

(卷面整洁)

100

分数

52

48

5

3-5

第Ⅰ卷基础题(共8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一个西方史字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

“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有罪的。

”这种观点

A.不正确,它忽视了战争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双方都有责任、有罪

B.不正确,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犮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

C.正确,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贵任在谁

D.正确,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

2.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

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先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

这些行为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3.“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

这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A.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B.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的觉醒

C.使欧洲现存的社会制度遭到怀疑与否定

D.造成巨大破坏给人们留下了心灵创伤

4.被认为为1924年至1930年期间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奠定基础的是

A.《凡尔赛和约》B.《洛桑条约》C.《洛迦诺公约》D.《非战公约》

5.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规定,德国可以拥有等于英联邦成员国海军总吨位35%的军舰和45%的潜水艇。

该协定

A.违反了《凡尔赛和约》B.突破《五国条约》海军军备的限额

C.拉开了绥靖政策的序幕D.推动了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

6.1933年德国颁布的禁止组织新的政党的法律规定:

“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作为惟一的政党存在于德国。

”这一规定表明

A.德国是工人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B.德国不容许资产阶级政党的存在

C.纳粹党要独掌国家大权D.希特勒禁止成立新党,允许旧党存在

7.下列两张历史照片共同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A.伸张正义B.助纣为虐C.强权政治D.维护和平

8.下表是二战中某个国家卷入战争后,在与法西斯作战中前半年损失情况表,据此判断该国是

领土

沦陷人口

军队人数

坦克

飞机

150万平方千米

7500万

700万

2.4万辆

1.6万架

A.波兰    B.法国    C.中国    D.苏联

9.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来&源:

com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10.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

该图可以反映出

A.冷战格局的扩展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美苏的直接对抗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11.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膝下跪,1985年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把德国战败日改为解放日,2015年德国议会主席拉迈特对此加以重申。

这一变化有助于德国:

A.直面纳粹罪行,承担历史责任B.走出战争阴影,重树大国形象

C.淡化战争记忆,满足政治需求D.联合欧洲国家,应对冷战形势

12.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

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

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D.全球化进程加快

13.20世纪60年代,一位联合国代表说:

“小国管理着东河岸边美丽的连筑物(联和国总部),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

”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A.反映了小国拥有发言权,但未改变大国霸权政治的现实

B.两个大国是指美国和苏联,小该为新独立的国家

C.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大国和小国能相互制约

D.第三世界不能左右联合国的任何事务

14.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

“秦儒既坑,厥祀随覆。

天复儒仇,儒祀而家。

秦坑儒耶?

儒坑秦耶?

”明朝李贽却说:

“(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源:

A.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

B.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

C.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

D.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

15.唐太宗认为,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磬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

有鉴于此,唐太宗(  )

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②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③设立三长、打击豪强 ④用法宽简、制定唐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6.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

这一战役

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1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

这五句话中所体现的理念包括

①平等团结 ②友好相处 ③以礼治国 ④和平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8.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在生物学领域,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

A.注意各个研究领域的联系性B.注重客观实际,研究领域宽广

C.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D.家学深厚,遗传影响比较大

19.1791年华盛顿总统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规定美国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请愿、携带武器等权利。

此举

A.使他赢得“国父”的尊称,连任两届总统

B.体现了《人权宣言》所蕴含的美国立国精神

C.反映出他行使总统否决权,维护民主制度

D.保障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完善了1787年宪法

20.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

”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A.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B.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C.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D.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21.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编写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剧中有这样的台词:

“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

”“不断宣布一种思想死了,不正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

”材料中的“思想”对无产阶级的斗争产生的深远的影响是

A.肯定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B.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C.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D.指导了巴黎公社革

22.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报告;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这两次讲话都:

A.拖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冲破了思想樊篱

23.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界最伟大历史人物,下列人物位居前20名。

关于他们入选理由的叙述,不正确的

A.孔子:

开创了儒家思想和私学,对后髓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B.达尔文:

创立了“自然选择”生物进化论,从科学的角度使整个生物学科发生了革命

C.牛顿:

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D.爱冈斯坦:

继承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易错易混题组:

研究历史要尽可能的根据历史材料还原历史,并且研究时思路要进入当时的历史发展背景中。

史学研究还要注意一定的史观的问题,站在一定的立场上。

判断一个历史事件主要是看是不是有利于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判断的标准。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对待史料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24.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剑桥学派”注重研究“历史语境”。

他们认为没有脱离语境的无时间限制的真理的存在,只有从历史语境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观念的生成与演变。

“历史语境”的含义是

A.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时代背景B.特定的历史语言表述

C.持相同史观的人对历史的探讨D.同时代人对历史的解释

25.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说:

“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古代希腊或者中世纪的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布罗代尔意在强调

A.一切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          B.应以现实的立场解读历史

C.以整体视角探究过去的历史        D.从文明价值角度解读历史

2、材料解析题(30分)

关键环节考核题组:

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是历史学科高考考查的基本能力,它要求考生在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的基础上,阅读下列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按规定及重要程度分条列出,多答无效。

26.美国的对外政策是随着其综合国力的上升逐步变化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对待外国应遵循的最高行动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贸易关系时,应尽可能避免政治上的联系。

……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我们则没有,或关系甚疏远。

因此欧洲必定经常忙于争执,其起因实际上与我们的利害无关。

……我们真正的政策是避开与外界任何部分的永久联盟。

——摘自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华盛顿提出的美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并分析他提出这项原则的理由。

(3分)

 

材料二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

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的背景和目的。

(5分)

 

材料三1935—1937年,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

……美国又于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授权总统可以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依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在1935—1941年间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5分)

 

材料四杜鲁门主义远不止是援助希腊、土耳其的一项具体的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转变的完成,它标志着美国开始由局部扩张转为全球扩张。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4)指出材料四中二战后初期美国的霸权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