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底座板施工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02028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底座板施工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底座板施工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底座板施工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底座板施工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底座板施工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底座板施工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docx

《2底座板施工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底座板施工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底座板施工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docx

当一个施工单元的底座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必须测量常规区及临时端刺浇筑段的长度和温度,并加以记录(与下一施工单元连接时用)。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施工程序

底座板分为多个单元,可由一个单元开始向相邻单元依次施工,也可分多个工作面同时施工。

同一单元内底座板施工顺序为临时端刺区施工→常规区施工→另一侧临时端刺区→钢筋连接器张拉→后浇带砼浇筑,具体施工程序如下:

底座板钢筋笼场内加工→钢筋笼整体吊装就位→钢板连接器及剪力齿槽锚固筋安装→模板制作安装→测温电偶安装→底座板混凝土浇筑(后浇带除外)→顶面边缘收坡→顶面拉毛→顶面边缘横坡收光→模板拆除→混凝土养护→钢筋连接器张拉→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后浇带混凝土顶面收坡、拉毛→后浇带混凝土模板拆除养护。

4.2施工工艺流程

见图4-1: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底座板施工工艺流程图。

5.施工要求

5.1钢筋加工与安装

⑴底座钢筋在钢筋加工场内集中加工,根据分节绑扎成型后吊装上桥。

两节钢筋笼间纵向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50%,且相邻钢筋搭接接头中心距离不小于1.3倍的设计搭接长度,搭接长度按照纵向钢筋的直径确定,Φ16为1.05m,Φ20为1.32m,Φ25为1.64m。

钢筋下料采用定长切断机保证下料长度准确统一,钢筋在自制的绑扎胎具上进行绑扎,钢筋笼的绑扎应稳固,缺扣、松扣的数量不得超过应绑扎数量的5%。

钢筋笼绑扎验收后编号存放,采用平板运输车运至工地,龙门吊多点吊装上桥安装,搭接区域人工桥上绑扎,每施工段的钢筋绑扎好后,应检查不小于10处的钢筋间距及钢筋保护层厚度。

要求钢筋间距偏差控制在-20mm~+20mm内,保护层偏差控制在0~+5mm内。

钢筋保护层采用长条型同等级混凝土垫块,底层垫块的尺寸为35×

3.5cm,采用梅花形布置,纵向间距0.8m。

图4-1无砟轨道底座板施工工艺流程图

⑵桥梁剪力齿槽内锚固筋,分为梁内和底座板内两部分。

桥内部分(含套筒)在梁场制作时预埋在箱梁顶板的齿槽内;

底座板内部分在底座板施工时旋入梁顶预埋套筒内(见图5-1)。

先对剪力齿槽的顶面、两侧面和底面进行凿毛处理并清理干净。

凿毛采用小型电动凿子进行,凿毛时要注意要避开预埋套筒,凿毛深度为5~10mm,以露出新鲜混凝土面为宜。

随后进行预埋套筒清理,采取人工逐一清理的方式,用细铁丝逐个把杂物从套筒中清理出来,然后填塞黄油。

锚固筋制做长度应根据底座板超高设置及现场预埋套筒高低情况“量身定做”,以避免安装后过高或过低,影响剪力筋受力,安装后保证锚固钢板伸入底座板大于1/2底座板厚度。

安装时采用扭力板手配合加工的夹具(见图5-2),确保拧紧力矩不小于300N·

m,同时保证锚固筋拧入套筒内长度大于1.5倍的锚固筋直径,即42mm。

每片梁按照剪力钉的编号,逐一对扭矩、拧入套筒长度和锚固钢板伸入底座板长度进行验收和记录。

图5-1剪力齿槽锚固筋示意图

图5-2剪力钉拧紧工具

⑶钢板连接器在桥下制作,安装时分两部分吊装上桥,与连接钢板焊接的钢筋在桥下与钢板提前焊接好,整体吊装上桥,安放到位后,再安装用螺母锁定的精轧螺纹钢筋。

连接器钢板焊接时易产生较大绕度,造成精轧螺纹钢筋螺母安装后与钢板不密贴,满足不了准确控制张拉力的要求。

因此,连接器钢板挠度不得大于10mm,焊接采取以下工艺:

①焊接顺序控制

自中间向两侧对称进行,梅花型跳槽法焊接,保证温度应力均匀,减少焊接热量聚集。

单块连接器钢板焊接顺序如图5-3。

由于焊缝高度为15mm,为防止温度聚集,禁止一次焊接至设计焊缝高度,需要按照此顺序反复进行几遍方能够达到设计焊缝高度。

图5-3单块连接器钢板焊接顺序图

②焊接间隔时间控制

一般在5~6块连接器钢板之间进行流水焊接作业,且必须连续进行。

在常温15℃情况下,同一焊点两次间隔焊接时间一般控制在15min,且不超过30min。

环境温度较高时可以适当延长10~20分钟,环境温度较低时则相反。

③预留反向挠度消除温度变形

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不能完全消除焊接温度变形,必须采用固定支架和夹具,在外力作用下形成60mm反向挠度,以抵消残余的温度变形。

如图5-4。

图5-4预留反向挠度示意图

当焊接曲线上钢板连接器时,必须采用双排夹具分别进行固定。

5.2底座板模板制作及安装

⑴根据施工进度安排制作相应数量的底座板模板。

一般情况下一个工作面底座模板配置数量以满足一个施工段落左右线的底座板同时浇筑为宜。

为适应振动梁行走需要及曲线超高段底座板加厚需要,底座板模板采用高度可调式钢模。

模板上部采用4mm厚钢板作为面板,背肋为上下两道[10槽钢,下道槽钢大面可紧贴面板背面上下滑动,兼做可调部分的面板。

⑵对准备使用的模板进行除锈打磨和涂刷脱模剂。

⑶顺底座两侧边线在底座板边线外侧10cm处每隔5m在防水层上用记号笔划出标高点,测出该点处梁面标高,并计算出对应该点处底座板边缘变坡点至该点的高差,以此作为调整模板高度的依据。

⑷按照计算出的模板安装高度安装底座侧模板,使模板顶面与底座顶面边缘的变坡点平齐,并用Φ48mm钢管支撑。

外侧模板支撑在竖墙上,内侧模板左右线采用对撑。

见图5-5。

图5-5模板加固体系图

侧模安装时应注意,在侧向挡块处,底座模板采用整块模板,不应存在模板接缝。

后浇带处端模采用钢板加工成梳形,模板高度与底座板厚度相同,底座板纵向钢筋卡在梳齿中间。

上、下层纵向钢筋之间及下层钢筋与滑动层之间采用土工布、棉纱等物品进行封堵,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漏浆。

梳形端模加工时应注意,梳齿间的净距应根据其所卡纵向钢筋的直径及根据来确定。

⑸中间对撑的模板在混凝土浇筑完成拆除内撑杆后极易产生向底座板中心方向的变形和位移,模板安装时应该先进行5mm的预留量,防止底座板宽度产生负误差。

⑹为便于底座板与侧向挡块处的限位板有效进行滑动,模板安装时将模板接头与侧向挡块范围错开,防止此处产生混凝土接缝或错台。

⑺后浇带模板之间的距离宜小不宜大,与设计值控制在±

5cm,防止混凝土浇筑后,由于温度变化导致钢筋发生屈曲失稳现象。

⑻模板安装完毕后对其位置、高程及模内宽度进行检查,使模板中线偏差控制在5mm内,顶面高程偏差控制在±

3mm内,模内宽度偏差控制在0~+10mm。

⑼当支撑及模板有变形时,应该及时维修或更换。

⑽底座板混凝土浇筑前,每两个钢板连接器后浇带之间埋设1根温差电偶,用于测量浇注段混凝土的芯部温度,埋设位置在浇注段的中部。

5.3底座板混凝土施工

⑴在底座板浇筑前,放松后浇带连接器中与螺纹钢连接的螺母。

螺母放松后与钢板的最小距离在常规区为30mm;

在临时端刺区为70mm。

⑵底座板混凝土由拌合站集中搅拌,混凝土罐车运到工地,再由泵车泵送入模。

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16~20cm之间,自由落差不能大于1m。

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连续3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采取冬季施工措施,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低于5℃气温低于-3℃时,入模温度不低于+10℃。

当工地最高气温高于30℃时,应采取夏季施工措施,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超过30℃。

混凝土浇筑由一道后浇带(钢板连接器后浇带或剪力齿槽后浇带)向另一相邻后浇带(钢板连接器后浇带或剪力齿槽后浇带)推进,一次成型,中间不留施工缝。

混凝土浇筑时,先用人工大致摊平,再用5cm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振捣时要快插慢拔,由于结构较薄,每一棒的捣固时间控制在15~20s,防止过振。

捣固密实的标准为混凝土面停止下沉,无较大气泡冒出,表面平坦泛浆为止。

插棒间距为振捣棒直径的10倍,切忌振捣棒触碰模板和振捣钢筋,最后采用振动梁进行混凝土面振捣并提浆整平。

混凝土浇筑期间,设专人检查支撑、模板等稳固情况,当发现模板标高变化、松动变形,应该及时处理。

⑶用木抹子在底座板顶面两侧边缘25cm宽范围内,抹出2%的反向排水坡。

中部2.45m范围内5‰的流水坡靠底座两侧模板的高差形成,不需特别收抹。

在曲线超高地段底座板施工时,混凝土摊铺过程中须用人工不断补充超高范围混凝土,最后用振动梁来回两遍整平振实。

⑷对轨道板铺设范围内的底座板顶面进行拉毛,拉毛深度1~2mm。

拉毛时间以手指按压混凝土表面,刚好不沾手时为佳。

拉毛采用尼龙刷,保证拉毛细密、均匀,且深度基本一致,如图5-6、5-7所示。

图5-6尼龙毛刷

图5-7刷毛效果及标准

⑸人工用铁抹子对底座板顶面两侧边缘25cm宽范围内的排水坡进行最后的抹平,对两侧20cm的范围进行收光。

⑹混凝土的养护须紧跟底座板施工,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7昼夜。

环境温度高于5℃时应洒水养护,以能一直保持底座混凝土面湿润为宜。

为保持水分,也可覆盖土工布后再洒水,再在上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防止水分散失,见图5-8。

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按冬期施工处理。

浇筑完的混凝土连续3天不低于+10℃,或抗压强度已经达到5MPa时方可受冻。

图5-8底座板养护图

⑺砼拆模后,在曲线地段的底座板,要加设临时侧挡,防止底座板在张拉时横向位移。

临时侧向挡块设置的原则为:

曲线半径≤2500m时,每个侧向挡块处设置1个;

曲线半径在2500m~4500m时,每跨简支梁设置2处;

曲线半径>4500m时,每跨简支梁设置2处,见图5-9所示。

图5-9侧向挡块安装图

⑻底座板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混凝土施工质量检查及中线、宽度和高程测量检查,其中中线位置允许偏差10mm,宽度0~+15mm,顶面高程-5~+5mm,平整度7mm/4m。

5.4底座板连接施工

底座板连接施工是围绕并确保板内22℃时零应力状态而进行的连接筋张拉施工。

连接方法是遵照一定程序将钢板连接器(BL1)螺母紧固,实现底座板张拉连接。

按照环境温度和底座板的温度,可分为三种情况:

当7℃≤T<22℃时,底座板应进行张拉连接;

当22℃≤T≤32℃时,不张拉,直接用手拧紧螺母连接施工;

当T>32℃或T<7℃时,禁止张拉连接施工。

底座板连接时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20MPa,所有类型单元段底座板的连接施工均须在温差较小的24h内完成且左右线同步。

张拉前应满足下列条件:

①基本张拉\连接段落中的所有砼浇筑段完成后;

②轨道基准点放样结束(注意此时不进行测量);

③张拉\连接前临时端刺区域内浇筑段落长度和温度的测量完成并记录备用。

长度测量采用大地测量法测量临时端刺砼的长度,利用全站仪测量在后浇带旁的轨道基准点可以快速测量长度;

④临时端刺区域内临时侧向挡块安装完成;

⑤底座板施工单元内所有砼浇筑段完成且末次浇筑段混凝土达到20Mpa;

⑥清洁精轧螺纹钢筋,锚固螺母涂上油脂;

清洁后浇带浮渣,准备足够的张拉工具(包括长套筒扳手,开口扳手)。

5.4.1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连接

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连接结构见图5-10.

图5-10新建临时端刺+常规区+新建临时端刺

常规区两端及两临时端刺后浇带按单元段中心对称原则和顺序进行连接施工,其工艺、工序如下:

1临时端刺LP2~LP5的基准测量

基准测量时间尽可能安排在与底座板连接时间靠近时(即连接温度尽可能与测量时的温度接近)进行。

首先进行长度测量:

测量J2前方(向J1方向)第一个固定连接后浇带~J2间的距离;

再测量LP3~LP5段的长度,准确记录各分段长度值;

其次进行温度测量,使用预埋在混凝土底座板中的测温电偶测量。

一般在中午时分进行,相邻板温不一致时,按两板长度及温度加权平均计算。

各段长度与对应温度测量于底座板连接前进行一次,测量结果应准确记录并保存(以备邻段底座板连接时使用)。

此项测量直接关系到后续底座板连接筋张拉距离的确定,非常重要。

⑵常规区板温测量

与临时端刺区板温测量同时进行,并据此计算连接筋张拉值。

⑶底座板张拉连接和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当7℃≤T<22℃时:

①临时端刺中的BL1按J4→J3→J2→J1的顺序将钢筋连接器锚固螺母用手拧紧,紧固螺母保持松开状态。

②从常规区中间对称向两侧用扳手先连接与临时端刺接壤(K0处)10孔梁间的BL1,后依次连接K0、J1、J2、J3(J3张拉量为J2的1/3)。

连接时,在锁紧螺母松开的状态下,用套筒扳手逐一转动锚固螺母,待底座板张拉量达到计算值后,再用扭矩扳手逐一拧紧锁紧螺母,锁紧扭矩为450Nm。

张拉量由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ΔLi=(T0-Ti)αtLi

其中:

ΔLi-----第i个连接器的张拉量;

T0-------零应力温度22℃;

Ti------张拉时混凝土温度;

αt------混凝土线膨胀系数10-5;

Li------第i个张拉连接器的作用长度;

③同样方法连接常规区其余的BL1。

④当混凝土温度7~12℃时,分三次张拉,每隔24h张拉一次,每次张拉量按照计算所得的30%,30%,40%控制;

当混凝土温度12~17℃时,分两次张拉,每隔24h张拉一次,每次张拉量按照50%,50%;

当混凝土温度在17~22℃时,只进行一次张拉。

分次张拉参数表

温度范围(℃)

最少张拉次数

间隔天数

张拉比例

7≤T<12

3

2

30%、30%、40%

12≤T<17

1

50%、50%

17≤T<22

100%

⑤BL1、BL2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末次张拉结束后,根据不同温度情况下的施工程序浇筑常规区所有后浇带(BL1及BL2)以及K0和J1的混凝土。

不同温度情况下浇筑时间间隔如表

不同温度情况下张拉与浇筑时间间隔表

温度范围

张拉等待天数

浇筑常规区后浇带(BL1、BL2)

及K0、J1等待时间

总天数

+5

7

+3

5

+1

22≤T≤32

无需等待

⑥临时端刺中BL2混凝土施工

临时端刺中的BL2设于每孔梁的固定支座剪力齿槽处,分为早期BL2和后期BL2,早期BL2是LP2段中紧邻J2的两个剪力齿槽后浇带,其混凝土浇筑在临时端刺中BL1拧紧3-5天且K0、J1混凝土浇筑后进行。

左右线两临时端刺后浇带应对称施工。

后期BL2混凝土浇筑在相邻单元段底座板连接后再施工。

当22℃≤T≤32℃时:

①从两边临时端刺自由端开始,依次按J4、J3、J2、J1的顺序,先用手拧紧锁紧螺母,并用开口扳手对其加强,使锁紧螺母紧贴钢板,再采用扭矩套筒扳手紧固锚固螺母,扭矩为450Nm。

②采用同样方法,用扳手拧紧K0并从K0开始拧紧常规区所有的钢板连接器后浇带。

③浇筑常规区所有后浇带(BL1、BL2)以及K0和J1的混凝土。

(当一个后浇带连接完成后可立即浇筑混凝土)。

④连接器拧紧3天后,浇筑其临时端刺中部LP2段中紧邻J2的两个剪力齿槽后浇带的混凝土。

5.4.2固定端刺+常规区+临时端刺连接

固定端刺+常规区+临时端刺连接结构见图5-11。

图5-11固定端刺+常规区+临时端刺

连接工序、工艺与“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模式类同,区别是不再存在两端刺范围对称连接施工问题。

5.4.3既有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连接

既有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连接的结构见图5-12。

图5-12既有临时端刺+常规区+新建临时端刺

该结构中的常规区与新设临时端刺的连接与“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的相关要求类同。

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的连接有其独特要求,两类临时端刺与常规区的连接施工要对应施工,同步完成。

①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的连接施工

a.既有临时端刺后浇带(J4、J3、J2)张拉值的确定

此工作在既有临时端刺LP2~LP5段首次“基准测量”的基础上进行。

需要再次测量既有临时端LP2~LP5各基段长度及板体温度,并于底座板连接之前进行(尽量与连接时间靠近)。

根据LP2~LP5段第二次测量结果(温度及长度),对比该临时端刺的首次“基准测量”数据,计算LP2~LP5各段温度荷载下的变形值,以此确定J4后浇带连接钢筋张拉值并修正J3、J2后浇带钢筋张拉值。

既有临时端刺区后浇带i的张拉距离Wi根据下列公式求出:

ULP,i=(L2,i-L1,i)-(T2,i-T1,i)×

αT×

L1,i

Wi=(T0-Ti)×

Lwirk,i-Un,i

b.常规区底座板温度测量

常规区与临时端刺温度测量同时进行,并据此计算连接筋张拉值。

测量原则同“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

c.BL1预连接施工。

用手拧紧钢K1及所有常规区BL1后浇带螺母,另一端常规区与新设临时端刺的连接对称施工。

d.首批连接施工。

用扳手拧紧邻靠K1的10孔梁的(至少)常规区BL1后浇带螺母。

张拉连接方式及张拉距离根据底座板温度确定,即按T<22℃、22℃≤T≤32℃、T>32℃三种情况区分。

各类情况下的连接工艺、程序同“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相关要求。

e.补充连接施工。

用扳手连接K1及常规区所有剩余BL1后浇带。

既有临时端刺J4、J3、J2的调整张拉。

按计算确定的调整张拉值以J4→J3→J2顺序进行张拉连接。

张拉施工应在连接器螺母原有紧固基础上单端调整螺母(即不破坏板内已产生的应力状态,以防造成临时端刺失效并破坏下部结构)并张拉,不可解开重张。

②常规区与新设临时端刺的连接施工

a.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进行“预连接施工”时,另一端常规区与新设临时端刺的连接则应顺序完成J4、J3、J2、J1的钢筋预连接,其连接器螺母用手拧紧。

b.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进行“首批连接施工”时,另一端常规区与新设临时端刺的连接则应完成邻靠K0的前10孔梁常规区BL1后浇带连接。

张拉连接原则及方式同“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相关要求。

c.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进行“补充连接施工”时,另一端常规区与新设临时端刺的连接则应顺序完成K0、J1、J2、J3的张拉连接。

③BL1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既有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模式完成张拉连接施工后,立即进行既有临时端刺中的J2、J3、J4及常规区所有BL1后浇带(包括K1)、新临时端刺中的K0、J1混凝土灌注施工。

连接与混凝土灌注工序不出现间隔时间。

所有混凝土灌注施工24小时间内完成。

新设临时端刺中的J2、J3、J4待与后续施工单元段连接(包括调整张拉)施工后再灌注混凝土。

④BL2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新设临时端刺中部的两个固定连接后浇带(BL2)施工类同“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有关要求;

既有临时端刺中的剩余固定连接后浇带(BL2)混凝土应于单元段钢筋连接完成10天后进行。

常规区BL2后浇带混凝土与常规区BL1同步浇筑施工。

5.4.4既有临时端刺+常规区+既有临时端刺连接

既有临时端刺+常规区+既有临时端刺连接结构见图5-13。

图5-13既有临时端刺+常规区+既有临时端刺

①既有临时端刺后浇带(J4、J3、J2)张拉值的确定

同前述“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的连接施工”有关要求。

②常规区底座板温度测量

同前述“新设临时端刺+常规区+新设临时端刺”部分有关要求。

③底座板钢筋张拉连接施工

此类布局条件下的底座板连接施工类同“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的连接施工”有关要求,需要强调的是两端开展的“既有临时端刺与常规区的连接施工”应相对于单元段中心对称、同步进行。

④BL1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按上述工序要求完成张拉连接后,立即对两个既有临时端刺中的J2、J3、J4、K1及常规区所有BL1后浇带进行混凝土灌注,施工从两端向单元段中心部位相向对称进行。

钢筋连接与混凝土灌注工序不出现间隔时间。

后浇带端头模板推荐采用钢模,专门加工制做,模板固定采用特制钢夹(可调节长度的),钢夹横跨底座板(宽度),通过调节装置拧紧并固定端模。

⑤BL2后浇带混凝土施工

常规区中的BL2与BL1混凝土同步浇筑施工。

既有临时端刺中的剩余BL2混凝土于单元段钢筋连接完成10天后进行。

两既有临时端刺BL2混凝土宜对称灌注施工,当天完成。

5.4.5固定端刺+常规区+固定端刺

固定端刺+常规区+固定端刺的连接结构,因没有临时端刺问题,其连接及混凝土浇筑施工与前述各种情况下常规区的连接方式、施工方法相同,连接顺序是从两端固定端刺开始向中间对称进行施工,张拉完一个,浇筑一个,直到连接完成,但应注意所有BL1应在24小时内连接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