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Word格式.docx
《关于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年级备课组的进度计划、学业课程内容与标准、作业和检测考试统一。
“五要求”即:
一要坚持校长听课、评课制度,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60节,做到有听必评;
二要严格规范教学用书管理。
自愿订购教辅教材每生每学科不得超过一本。
三要科学设计课堂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要逢留必作,全批全改。
四要规范竞赛管理。
未经市教育部门批准,任何部门、团体、机构和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类竞赛活动。
取消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的各类学科竞赛。
五要严禁违规收费。
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标准。
严禁学校擅立收费项目,严禁超范围、超标准向学生收取费用。
三是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学生作业总量。
严格执行“早八晚五”的规定,小学、初中一律(yīlǜ)取消统一的早自习,学生统一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时50分,组织学生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时,中午学生休息时间不得少于90分钟。
每日在校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小学生不超过6小时,初中生不超过7小时。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以中等水平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为准,小学其他年级学生完成书面家庭作业的学业总量时间不超过1小时,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完成书面家庭作业的学业总量时间不超过1.5小时。
市教育局将加大检查惩处力度,成立督导检查组,加强对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督导检查。
同时也欢迎社会和家长予以监督。
教育局将做到有举必查,查实必究,对违规(wé
iɡuī)单位和个人加大处罚力度、严肃处理。
同时,市教育局要求各区市县教育局、各中小学要立即开展一次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认真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加大力度,着力规范中小学教师从教行为,强化师德责任追究机制,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的教师,依据《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对师德问题突出且屡禁不止的学校,要追究校长(xià
ozhǎng)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
同时,要完善师德考核奖励机制、健全师德监督制约机制,继续通过面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设立师德举报箱、聘请师德师风监督员、向家长发放师德评议卡等方式,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师德建设的监督和评议。
上述引用的文字便是所谓的减负(jiǎnfù
)政策了。
标题(biāotí
)中有两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相信初高中生对引号里的句子很熟悉吧!
)那就是“减负”与“松绑”两词上的双引号。
事实上,该市也在“减负”方面着实下了一些功夫,但仅仅坚持了几周便半途而废了。
下面是笔者对此所作的浅薄评述,不足之处欢迎指明。
如果引用的事例存在关于真实性的争议,一经查证定然改正。
首先来看第一条。
一是严禁公职教师有偿补课。
这条措施(cuò
shī)在刚刚实施时,成果非常明显,但措施(cuò
shī)刚出台半年,市面上便又飞起(fēiqǐ)了“XX高、XX高中(gāozhōng)‘特级(tè
jí
)’教师将于X月X日起在XX新高一名师衔接班现场授课XX天”“聘请一类重点高中特级教师、优秀教师,预习高一新课、衔接初高中知识,把握未来三年学习方向。
”的招生广告。
且不说第一条中“‘特级’教师”是否构成虚假宣传(“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单是第二条就是对“减负”政策的明显挑衅。
然而,就算这个教育机构将招生电话打到了学生家里,该市教委也自嵬然不动。
如果这些措施真的是符合学生利益的,且让家长认同的,那就不会有任何人会拿这些来吸引学生——因为这样做起不到效果,甚至有被打小报告的风险。
然而事实上,这家补习班办得非常红火。
在那里上课的(尤其是上衔接课的),很多都是初中时期的尖子生。
也就是说,实际上家长或是学生需要“名师亲授”的补习课程。
为什么需要?
以初高中衔接课为例,是因为初中与高中教学内容有很大不同。
如果没有“赢在起跑线上”,就很容易被人拉下,甚至在高考中失利。
请注意,我一直很强调初高中这几个字。
请问各位,有谁听说过高中、大学衔接课这种“另类”的课程吗?
有谁认为自己在高考结束后预习了大学课程呢?
考研广告倒是充斥着大学校园。
前些天报纸上报道某大学毕业生因被困于电梯错失考研机会,“白”复习了一年;
某地某高中高三考生考完试后撕书庆祝。
请问如果这种复习真的有用,那称得上“白白”复习吗?
用得着“考后撕书”吗?
那么,它的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
有人会不假思索的回答:
“在考试中的高分呗!
”那为什么要的高分呢?
“自然是为了考进好的学校了,你那么磨叽干什么?
”进了好学校有什么用?
“为了毕业后找到好工作,为了多挣钱,为了不当房奴、车奴、孩奴啦!
”那你为什么不到大专技校?
为什么不到软件学院?
有的技校甚至签约保证毕业生工作;
有的动漫游戏设计学校甚至能“三千起薪负责就业”呢!
闻到这一问题,肯定就有人会怒目圆睁的盯着我了:
“那是什么样的地方?
从那样的地方出来的人,除了当工人还能干什么?
我能去做那样的工作吗?
农村人,别在那这种东西来污蔑我的智商贬低我的能力了,好吗?
”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之所以有的“名师”会在校外办班,浅层原因是他利益熏心师德匮乏,深层原因是社会中的等级差异,以及各个层面的人生活水平之不同,以及社会上对劳动人民的想当然的歧视。
如果你去过上海世博会的美国馆,就一定会在美国馆内第二部影片中看到建筑小组帮助建设房屋的画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各位学生,请问你们有谁肯主动到建筑工地进行调查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是我国招生分数最高的理科学院。
起初我对此很是不解:
建筑不仅要靠计算,还要有深厚的美学功底,怎么会那么吸引那么多理科的高分考生呢?
后来我才知道,建筑设计师的工资比普通白领高多了。
再来看看第二条
二是加强教学管理,打造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实行“三公开、四统一、五要求”。
三要科学设计(shè
jì
)课堂作业。
这一条(yītiá
o)几乎形同虚设,唯一称得上“作用(zuò
yò
ng)”的就是(jiù
shì
)“锻炼(duà
nlià
n)了教师的创新能力”,这里指“标题党”式的创新能力:
就不会有老师讲家庭作业移植到课上吗?
几乎所有学生(尤其是初高中生)都明白,老师们的种种负责任的行为是“为了自己好”,那学生就不会帮着老师掖着藏着吗?
而至于“只用一本练习册”之类的,更是天方夜谭:
又有谁不知道题量对高考、中考的重要性,又有谁不清楚学生们的自觉性,如果不统一做题统一讲解,考试成绩能好吗?
升学率能高吗?
这些学生的“前途”又怎能保证呢?
说到自觉性,不由得让我想起了“90后”们的种种恶劣行径,在XX搜索中输入“90后”字样,无论是网页,贴吧,图片还是视频,出现在屏幕上的恶俗文字实在是不堪入目;
倘若你只是输入“90hou”,不回车,下拉列表中的各类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的“门事件”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前些天在北大“紫梅阁论坛”上,我看到了这样的信息:
雷人,90后女孩聊天记录大曝光
昨天去朋友家玩,偶然看到他侄女的聊天记录,雷得不行,至今还双腿发抖。
朋友的侄女91年生,今年高三,成绩中等,人长得还不错,平时看起来也蛮乖巧听话的,我挺喜欢她。
可这聊天记录却大大出乎了我的意外,让我对她的印象全变,雷出了一身鸡皮疙瘩。
聊天记录里,朋友这侄女出口闭口就是开房啊玩啊,把性看得比过家家还简单。
更让我崩溃的是,她为了钱竟还陪过一个年龄大她很多的老板,真不知道这群孩子怎么了。
其实朋友这侄女的家境还不错,每个月的零花钱就有四五百,真搞不懂,现在这群孩子真是越来越出格了。
一个钱,一个性,一个玩。
难道这就说传说中的90后非主流?
我真不明白,这群孩子,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他们才二十来岁,祖国未来的栋梁,可面对这段聊天记录,我看不到任何未来,天啦!
在今天,物质是越来越丰富,可道德却越来越败落。
当初的邓公的两手抓,我看是没有取得成功。
至少,从这群孩子身上,我看不到任何未来。
很想帮助这个孩子,想了几个方案,大家看看,给我出点主意。
(1)我打算直接找这个孩子聊聊,开导开导她,可不知如何开口,毕竟我是偷偷看了她的聊天记录,同时还怕伤她自尊。
(2)把这事告诉孩子的父母,但又怕她父母接受不了,把事情闹大,对孩子更加(gè
njiā)不利。
(3)告诉朋友,让他的女朋友去开导,毕竟(bì
ng)那是他的侄女。
可我朋友是个急性子,有点犹豫。
大家帮我出点主意(zhǔyi)吧,我会后续反馈。
(后边(hò
ubian)还有QQ截图,这里(zhè
lǐ)略去。
)
如果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那90后岂不就是“崩溃的一代”了?
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呢?
2009年初,西峡一中高中生的猝死或许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在“得分就是硬道理”的今天,对于学校来说没有什么比分数更重要的了。
有了高分生就有了学生光明的前途,就有了社会艳羡的目光,就有了广阔的、良好的效应,这样就有了名气,就有补习班高薪聘请老师讲课,就有了“发展的资本”。
所以,对于学校来说,考试内容以外的任何事都是无关利害的,就算是有,也就是因为学生的“一心二用”而耽误前程。
所以,什么“德育教育”都是“没有直接效益”的。
这便是“90后”们堕落的学校因素,也是德育教育迟迟抓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现在,有的小学校抓起“古文背诵”来,一看背的篇目,除去三字经、千字文等,竟无一例外全部出自初中课本。
问他们“你们背的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啊?
”他们竟称“不知道,老师让背的。
”这和私塾还有什么两样啊!
在一个面向初高中生的英语课外班上,外籍教师问“Whatareyougoingtodoin20years?
”,全班二十多人中无人主动回答;
老外便问:
“Who’dliketobecomeascientist?
”全班竟只有一个人迅速讲授举过头顶,全班也只有这一个人举起了手。
当他举手时,其他人在窃窃私语。
有一阵子,某报社发起了“我最喜爱的老师”的征文活动,发起语第一句为“遇上明师是人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某校老师在向学生复印这篇发起语时,硬是将“明师”的“明”用笔涂死,改成“名”字。
有一篇微博,写的很真实
上学后,把童年弄丢了;
上初中后,把快乐弄丢了;
上高中后,把思想弄丢了;
上大学后,把追求弄丢了;
毕业后,把专业弄丢了;
工作后,把锋茫弄丢了;
恋爱后,把理智弄丢了;
按揭后,把下半生弄丢了;
结婚后,把激情弄丢了;
外遇后,把家庭弄丢了;
当官后,把自己弄丢了。
在一个“金本位(以金钱为本,主要面向经济发展)”的环境下,是很难看到“人民素质日益提高”的场面的,不信就请看看《高老头》、《羊脂球》甚至《福尔摩斯探案集》,你想让“美国的悲剧”在中国上演吗?
所以(suǒyǐ),不光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更是为了中国的未来,以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应当将投入(tó
urù
)到教改的部分精力转移到改变人民的价值观上。
毕竟(bì
ng)“德”后才是“智”。
再看看(kà
nkà
n)第三条
三是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学生作业总量。
严格执行“早八晚五”的规定,小学、初中一律取消统一的早自习,学生统一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时50分,组织学生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时,中午学生休息时间不得少于90分钟。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shūmià
n)家庭作业。
这与没规定有什么区别?
国务院的规定都不好使,何况一个教育局?
还什么“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连幼儿园都有考试,都要排榜,何况是一个小学呢?
为什么连幼儿园都有考试?
是由于家长们“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
为什么?
前文之述备矣。
请注意,前文中,我一直很强调基础教育中“基础”这两个字。
从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过分的基础教育已经剥夺了他们的求知欲,在高中期间上大学是目的,那上了大学后做什么呢?
目的已经达到,就开始玩吧!
而在国外,好大学的学生是要协助导师做研究的。
有的家长不满足于国内现状,于是放眼国外,认为人家的基础教育如何如何。
但是,难道诸君就没有看到那些不上进的人堕落到了哪步田地了吗?
前些天,电视上报道了伦敦市最差的私立高中的学生聚众吸毒的消息;
前几月,报纸上还有“13岁英国男孩当爸爸”的新闻。
后者虽被澄清有误,但过程让人哭笑不得——婴儿是存在的,15岁的妈妈是真实的,但对爸爸究竟是谁竟产生了争议——要知道,年少的妈妈才十五岁啊!
这在“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国内自然是不允许的,所以我们不可能照搬人家的模式。
但若我们一成不变,或是只注重“教改”、“减负”的话,说不准哪天在“中国新闻”版面也会出现“13岁男孩当爸爸”,甚至“13岁女孩当妈妈”的新闻。
想一想,就算在强压下,真的减负了,毫不自觉的学生们会在减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呢?
读到这,有人会对我提反对意见了:
你的分析不对!
是因为家长太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一切行为纵容包庇,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范围不广——毕竟,大多数家长还是有道德底线的。
而且大多数溺爱,仅体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物质条件上,其余的还是应该另当别论的。
但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独生子女与家长(jiāzhǎng)过度亲密的关系。
每当有些(yǒuxiē)学校组织(zǔzhī)所谓(suǒwè
i)“感恩(gǎnēn)教育”的时候,总会出台类似于“每天拥抱妈妈一下”之类的麻人决定。
这个“麻人”不仅指肉麻,还有“麻痹人”这层含义。
如果你真的对家长感激不尽,和他们一起处理家务事,帮他们干干活,减轻他们的负担就可以了,何必做这些形式主义的事情呢?
更主要的事,这样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行为举止。
在某些中学甚至小学,随处可见搂搂抱抱的身影;
在某些孩子见到妈妈后,立刻奶声奶气的喊道“妈咪~~”。
然而,面对青少年对父母不管不顾不体不问的严重形势,很多人仍提出“加强感恩教育”之类的愚蠢决定。
实际上,很多东西是不能,也不应该一语点破的,“含蓄是一种美”、“言传生于身教”正是这一道理。
我听说过有父母不让孩子干活,可没听说过有多少父母不让孩子学习。
据某地方报报道,有一幼儿园双语班最小的学生仅21天——这简直可以申请吉尼斯直接记录了:
还没断奶就学英语,这是否有“抢跑”的嫌疑啊!
家长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快去学习!
这些活由我来干!
”这是否给了孩子“家长就是用来干活的”的暗示呢?
怪不得有的大学生甚至将脏衣服攒起来,寄回家去洗的恶习呢!
在大学之前,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社会各界给孩子的压力大多集中在“考上好大学”上。
但上了大学又怎样呢?
挂科的挂科,留级的留级——这竟然是一本院校中的常见现象——想一想,在高中,这些学生敢这么懒散吗?
大学过后又怎样呢?
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丧失了理想的学生们开始为了房、为了车而降到了自称奴隶的水平。
你们还记得祥子的悲剧吗?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理想,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为什么会为了房子、车子而陷入那般窘况呢?
这和要面子很有关系:
别人都有车,为什么我没有。
很明显,这是虚荣心在作祟。
在欧洲,自行车成为了新的时尚,人们可视为使用自行车而感到光荣的啊!
有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经济类文史类的毕业生),走上了另一条歧路。
汶川大地震时,范美忠一跑成名,究其身世,竟是北京大学毕业生。
一个人格缺失的人竟能考上中国最高学府,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有人说国内基础教育中社会实践成分过少,所以才使“柠檬水女孩”事件惊诧全国。
下面是一篇评论(除省略报社、记者姓名外之字未改);
美国一名7岁女孩在地方集市上售卖柠檬水,因没有卫生执照,被卫生管理员驱逐。
她的遭遇引发关注,很多人指责当地管理机构扼杀了小女孩的创业热情。
在舆论压力下,当地官员向女孩的母亲道歉
要在我们这,首先,孩子们都忙着上奥数、学英语、玩航模呢,哪有工夫去干摆地摊这种既不体面又辛苦的事儿呢。
外国家长看中的是能力,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孩子而言,和小伙伴在街边卖自制的柠檬水、曲奇饼,往往是他们人生最早的“创业”体验。
而中国家长看中的是分数、是学历、是将来的“地位”——只要考上个名头大点的学校,只要有一个“姓毕的姥爷”,孩子将来何愁不能有个“锦绣前程”呢。
即使真的有哪个小女孩出于好奇到街上摆摊,恰恰她不识时务的家长也默许了,估计她也干不长——还有城管叔叔把关呢。
城管执法最讲公平公正,他们(tāmen)可不管你是七老八十的老人家还是七岁八岁的小屁孩,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这篇评论(pí
nglù
n)仅仅将目光放到了“能力(né
nglì
)培养”上。
确实,他山之石(tāshānzhīshí
),可以攻玉,但国内不太可能放宽未成年人工作的限制。
如果这个放宽了,就很可能(kěné
ng)有人拐卖儿童去卖苦力——都有人拐走儿童,致残后乞讨,还能没有人为了廉价劳动力而拐卖儿童吗?
总而言之,中国目前的教育以及很多其他问题的根源,是人们的金钱主义与等级分化思想。
要想彻底治愈这一顽疾,必须从根源入手。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不要只让教育部门处理教育问题!
内容总结
(1)关于教育问题的一些看法近年来,减负之声不绝于耳,但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2)严格执行“早八晚五”的规定,小学、初中一律取消统一的早自习,学生统一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时50分,组织学生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时,中午学生休息时间不得少于90分钟(3)每日在校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小学生不超过6小时,初中生不超过7小时(4)每日在校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小学生不超过6小时,初中生不超过7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