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解12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99115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甄解1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甄解1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甄解1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甄解1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甄解12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甄解12Word文档格式.docx

《甄解1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甄解12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甄解12Word文档格式.docx

所言性者,《华严》等所谓理性,就此谈圆融无碍而已,恐非净土门意,思之矣。

  初标中,「色身」、「音声」等标正果也,「所处宫殿」等者标依果也,此文虽有依正,以依从正,故云「诸往生具足」,故科云「标圣众胜报」也。

嘉祥云「双明依正」者未详,此非双明,标依报者,以所须胜显圣众果报胜也。

「诸往生者」承前圣众来,显能具人,此之往生人而具正依二果胜报也。

  「如是」者,指次文其诸声闻菩萨人天等所处宫殿等,标下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等,总标云「如是」也。

既言「诸往生者」,《唐译》云「已今当」者,何偏为新往乎?

「清净色身」等者,了惠依影、兴云:

「初三句如次身口意胜也,真金色故色清净,即第三愿成就也(悉皆金色愿);

具诸相故身清净,即二十一愿成就也;

(具足诸相)辨无碍故音声妙,即第三十愿成就也(智辨无穷);

具六通故意功德,即六神通愿成就也。

(五六七八九十)次文亦二:

初资具胜,『所处』等者,第二十七愿(所须严净)成就也。

」(文)《会疏》从之。

  「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者,了惠为分喻,下言「第六天王比菩萨声闻不相及逮不可计倍」故。

《略笺》云:

「凡净土宫殿、衣服等资具,乃依佛愿力而所成,非众生所自作也,犹如第六天之于他所化资具而得自在也。

『自然之物』者,受用他化之物,非自所作,故云『自然』。

」(文)此释详矣。

二广叹正依二果中有二:

一叹清净色身,二叹所须殊妙。

初中有三:

一先明非段食所养,二正显不乖法性,三近譬比校显胜。

初非段食所养者: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金.银.瑠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唐译》云:

「复次,阿难!

彼佛国中有微细食,诸有情类尝无瞰者,如第六天,随所思食,如是饮食,即同食已,色力增长,而无便秽。

  《汉本》一(十六)云:

「皆有万种自然之物,百味饮食,意欲有所得,则自然在前,意不用者,则自然化去,比如第六天上自然之物,恣若自然则皆随意。

  《会疏》引《吴译》,《宋译》阙略此段,望西等诸家皆依净影,以为明资用胜,或云「受用功德」,(贯思)或云「叹饮食自然」,(《会疏》)皆但约资用耳,未得经意。

此段非但明饮食资用,世人以为饮食养色身,故近就世间所知示饮食养彼国清净色身,是非段食之所资,百味饮食资色身,然则明饮食者,为显清净色身。

《渧记》独得此意,科云「明非段食所养」,今用以改科也。

  「百味饮食」者,如《大论》九十三。

(《会疏》所引)

  「钵器」者,《南海奇归传》二云「波咀啰钵也」,《金刚祥疏》二(七右):

「钵多罗,此云应量器,表出家人体具智断,内外相应,即是应受人天供养之器也。

发轸云:

体色量三皆须应法。

」(文)。

  「见色闻香」者,憬兴云:

「唯言见色闻香,即知彼土味触非食,不吞咽。

有说:

色不离食,故云『见色』,体即三尘,(香、味、触)非也,既不受用,如何味触,所味名食故。

今据《净土论》,食有二种:

一法喜食(爱乐佛法味),二三昧食(禅三昧为食)。

今「若欲食时,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者即法喜食也,「实无食者」等者即三昧食也。

(《妙经》〈五百品〉(《注经》四(五丁))云:

「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

」《疏》七之二(六十三丁)云:

「闻法欢喜名法喜食,以禅法自资名禅悦食,或分为三,法喜禅也。

」)由此二食,色力增长,心身柔软,资清净色身。

《大宝积经》六十(五纸)文殊愿云:

「世尊!

我复有愿,如阿弥陀佛刹,以法喜为食,而我刹中菩萨初生起食念时,即便百味盈满于钵,在右手中。

」(文)当知起欲食念时,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于钵中者,阿弥陀佛刹中法喜食也。

《礼赞》云:

「西方极乐难思议,渴闻般若绝思桨,念食无生即断饥。

」(文)由此言之,百味饮食即是「百法明」,闻无量法门,法喜为食故,成清净色身,此乃彰非段食所养,闻般苦绝浆,此之谓也。

二正显不乖法性中有二:

初先示所居土随顺法性,后正明能居身不乖法本。

此初也: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异译阙略此段。

据师说,此文属上饮食自然科,解云:

「清净安稳(安义),微妙快乐」,(乐义)此乃由百味饮食,自然心身安乐也。

「次于无为泥洹之道」者,上「赞佛偈」云: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文)若约一法句,则全无为泥洹之道即百味饮食,百味饮食即无为泥洹之道,因果不二亦无次不次。

今且约二十九种门,故分事理,百味饮食是事相也,无为泥洹是真理也。

事理不二而二,故云「次于」等,二而不二,故云「极乐无为涅槃界」,一切人物乃至水鸟树林同一法性,无非究竟,今且约而二之边明之,故云「次」也。

(已上师说)

虽有此义,而属饮食自然科者恐未详,既言「彼佛国土」,正明清净色身之所居土,文义明矣,是以今用《渧记》科也。

此文诸家异解纷纭。

憬兴云:

「『次』者近也,无苦可因故乐,如漏尽愿(第三十九)之报也。

」(文)彼国安乐近于无为乐无苦,此唯约依报耳。

  望西云:

「《论注》云『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故云『次』也等。

  《略笺》总叹新生之依报云:

「凡彼国依正清净快乐,乃深由生起无为泥洹之道也,今言『泥洹』者,是《论》所谓智慧无为法身之一法句,从一法句生清净句,从清净句生依正庄严,故云『次』也。

次谓连次生起之义,无为而无不为曰之『次于』,此即无为而为,依正二报历历分明,为而无为,一法句清净寂灭,间不容发也。

大师云『西方寂静无为乐』等,又云『极乐无为涅槃界』者是也云云。

」此庄严清净(二十九种)于一法句生起之义,于义无失,但似一法句、清净句以为二义,非《论》意也。

  《会疏》:

「今彼土相次同法性,故云『次于』云云。

」此为次同之义。

  《梵响》云:

「次于无为泥洹之道,饮食等乐事之极也,无为泥洹理之精也,虽共无为,事理暂殊,故云『次于』。

泥洹真乐,圣者所欲,事相快乐,凡夫所愿,然净土受乐,散时常寂静,不违泥洹,故云『次于』等。

」此义乐无为与道无为无异,而事理且殊,故云「次于」。

  《义记》云:

「《六要》:

『次者近也,此言彼土近涅槃道。

问:

《事赞》极乐无为涅槃界即其当体涅槃界,何云耶?

答:

弥陀妙果无上涅槃,极乐即又大涅槃界,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理绝言,今云次者,约其新生菩萨叹故,且云次也。

』(文)分与次同,分满随理宜邻次妙觉之等觉位,必至补处,是亦名超证大涅槃。

」(文)《义记》依《六要》为分证义而解「次于文」,《贯思义》亦同之。

今文明依报土德,何为菩萨分证乎!

  《要解》云:

「问云:

无为涅槃界又言证法性常乐,此似真证涅槃,今何言次耶?

约四土相即,(广略相入)则百宝庄严妙土即法性土,因自因而涅槃,果自果而涅槃。

今约四土分别,故以宝庄严土云『次』法性,此『次』即不次净土妙证,非因非果故,虽住因不见果可证,虽住果而不见因可进,而进而证,其妙境界不可得思议。

  上来诸说中,《会疏》「次」者次同之义,以净土四德同涅槃四德,故云「次于」也,此乃且分依正而相同之义也。

若尔者,广略相入同自在无碍我,能同广略相入与一法句相入而无依正别,此上复更何之所同而言「次于无为」耶?

未详也。

《贯思义》并约初生分证者不允,依正混同故。

《梵响》、《要解》其旨归一致,可谓可也。

  《渧记》云:

「『彼佛国土』者,正就真土而明焉,『清净』者谓清净句,即一法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此安稳随顺法性,故云『清净安稳』也。

彼土快乐非唯事相庄严,全事而理,性相互融,事无碍,故云『微妙快乐』也。

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是乃广略相入二受不分妙土,莲华藏世界之谓也。

『次于』者,次,七四切。

《琳音》流(初左)曰:

《说文》:

不前不精,从欠二声。

徐曰:

不前是次于上也,不精是其次也。

《广韵》:

次,第也。

又《左传》:

凡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又位次也。

《义释》七云:

邬跛,近义、亚义。

《苑音》二(六右):

优婆云近。

今此诸训中,近也、亚也二义亲于此文而已。

《字汇》云:

七四切,音刺,亚也。

『无为泥洹之道』者,诸佛自证之境,所谓法性法身,即他宗所谈自受用,《华严》所谓十佛自体国土而无有身土依正差别也。

《探玄》第三(四十一)云:

『依一乘有二:

一约果分,十佛自体国土海当不可说;

二约摄化处,有三类云云。

』此摄化境莲华藏世界次于十佛自体国土,而不异十佛自体国土也。

今亦如是,广略相入妙土,故不可直言自体国土,故云『次』而已。

广略相入妙土则岂非自体国土哉?

既言广略相入,广乃二十九句方便为物身之土,略是一法句法性实相身之土,非唯广非唯略,故云相入也。

若唯一法句法性实相身土,则可谓自体国土矣,亦是二十九句方便为物之土,则是乃摄化境,故不可谓十佛自体国土也。

既是法性方便二受不分一乘摄化妙土,故非自体国土,亦非单他受用土,而亦自体国土亦他受用土而已。

苟得此意,则约往生人所证,直冥弥陀妙果之边,则谓之自体国土亦得矣,故宗师云『无为涅槃界』,又云『寂静无为乐』,此乃就法性土而言也。

然此法性土即为众生而所成就一乘摄化之境,故不可直谓十佛自体国土,约此义边,而今此文云『次于』。

上云『国如泥洹』,亦此义也,下言『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亦是显一乘摄化之土耳。

一乘摄化土,故非单他受用,故云『无为自然』,上文『如』字,此文及下文两处『次』字,皆是足以显一乘摄化之境而已。

今意著眼于『清净』、『微妙』言,以为广略相入一乘摄化之境,即所谓莲华藏世界也,此摄化境留于十佛自体国土,故云『次于』也。

虽曰『次于』,而其一乘摄化土即一法句即二十九句二受不分妙境界,故亦是法性土而十佛自体国土而已。

若如《梵响》、《要解》言,则『清净安稳,微妙快乐』乃唯是二十九句事相庄严而言『次于』,则此文似方便法身之土,一重亚于法性土。

然则虽谈广略相入,而与《略笺》所谈亦不异,故只可而未尽文义也。

又《会疏》言广略相入无碍自在等次同法性涅槃,亦似而非也,彼取次同义,一乘摄化之境与十佛自体国土其名义自别,不可言同,何为次同义?

况于『次』字无同也训乎云云。

详曰:

以《华严》一乘摄化而判今家土者不然,从来彼此法相差别,何强同彼乎!

又「清净安稳」等为广略相入二种不分土、「无为泥洹」为一法句法性身者亦难思,一法句岂但法性耶!

《论注》云:

「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统以法名。

」何偏以法性法身为一法句乎?

又广略相入者,广略互相入,何但取一边乎?

又今文非论二土胜劣,于此何论自他受用不分?

可谓过矣。

今按:

「清净安稳,微妙快乐」者,《注》曰「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准之解之,清净安乐即是妙乐,故云「微妙快乐」。

其国土之妙乐与无为涅槃之乐相次同德,故云「次于」。

虽依正异,而无为法身是一,故云「相好庄严即法身」也,此但以妙乐同于涅槃无为,下文云:

「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亦同之,此乃非论国土胜劣也。

「无为泥洹」者涅槃无为,《论》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

」又云:

「经称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者,秦言『无为』,亦名『灭度』。

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等。

后正明能居身不乖法本二:

一名相假有,二法身平等。

初名相假有者: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唐译》下(三左):

极乐国土所有众生无差别相,顺余方俗,有天人名。

  《宋译》云:

「而复众生色相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

《汉》、《吴》无此段。

诸家顺净影约旧注,今不尔,承上标文清净色身等,已下广明平等证果,《唐译》云「唯受法乐,则无差别。

」(文)「无差别」者,无五乘差别也,「法乐」者,即是涅槃平等无为法乐,前所谓证无为泥洹道受妙乐者也,下经云「念道之自然,著于无上下」是也。

今欲明平等无差,而先明假名字差别,曰「声闻菩萨人天」,此示假名字相,

「智慧光明,神通洞达」明内德平等,下经所谓「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云「念道之自然,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即是显智慧光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之相也。

  「咸同一类,形无异状」者,明外相平等,内证外用既同一类,何形有好丑不同耶!

故云「形无异状」。

「咸同」句有中间贯前后,《赞偈》云:

「安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他方故列名,乃至顶礼平等力。

」偈意谓:

彼土五乘内智外相皆平等而有差别名,斯名因顺之假名,不妨平等,此皆由平等觉、平等力之所建,因平等故果亦平等,是故顶礼平等力者也。

「咸同一类」者,悉皆金色、具足诸相愿成就,「形无异状」者,无有好丑愿成就也。

「但因顺余方」等者释疑,谓彼国众生得涅槃平等法,而内德外相悉一类无差别者,何以有声闻、菩萨、人天差别之名耶?

今为释此疑有此文。

上愿文说菩萨、声闻、人天,故为疑。

(《会疏》)此亦一义,非今文正意也。

「因顺余方」者,因,仍也。

托也,缘也。

顺,循也。

义寂有二义:

一因顺本业有人天名,二顺所在处有人天名。

今谓:

《唐译》既云「顺余方俗,有天人名」,谓依托释迦摄化之风俗,假立假名字差别之相,此乃于平等一相中示现假名字差相,有人天差别名而不妨平等,故云「假名」。

非但人天假名相,菩萨、声闻之名亦是差别假名字耳。

文但于「天人」说是因顺,而理乃「故有」下自藏「声闻菩萨」四字,峦师偈意如此。

然则因顺余方立假名字,其体平等法身耳。

「因顺余方」者,说假名之义也,何顺二义之为,读者思诸。

然望西、《会疏》、《义记》等全同义寂二义,若尔者,为资人天业以为报土生因耶?

本业之义不可成,故《梵响》改云「或顺本生」。

又《渧记》云:

「因顺列人天名乃仍本名。

」谓从人间而来生者名「人」,从天上来生者名「天」,犹如言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等,此亦润色义寂二义而已。

又有说:

西方净土微妙难思议,论其实体,密严华藏平等一味,至其善巧安立引生方便,有因顺之说。

《孔目章》(往生章):

「净土泉池、华果诸乘优劣杂类不同,并对娑婆众生依正果报,所有色心境界,皆悉翻对引接,令成生信法门,如西方佛引此方乐佛习心,西方树林引此方乐树林习心,西方菩萨引此方乐伴善知识习心,西方八功德水引此方乐水习心,如是一切并皆准知。

」此师能得因顺之义云云。

(《文类义赞》)

他师所谓引接生信法门是约释迦说经施设方便言之,与净祖意天渊耳。

净土门意,其说庄严等皆约弥陀果德,其为释迦引生方便者,他师意也,今何以引生方便施设为因顺余方之义耶?

深思焉。

《本书》及《略书》引此文已下为真实证果之明证,《涔记》等具释,可往见。

二明平等法身

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唐译》阙略此段,《汉本》一(二十左)云:

「其身体者亦非世间人之身体,亦非天上人之身体也,皆积众善之德,悉受自然虚无之身体,甚殊好无比。

」(文)《吴本》同之。

《宋译》无此段。

  颜,《说文》:

注颜眉目之间。

又《诗》、《毛传》:

颜,额角,扬子方言中复谓之额,东齐谓之颡,汝颖淮泗间谓之颜。

貌者,《琳音》四(二右):

「《尚书》五事,一曰貌,《孔注》:

容仪也。

《广雅》:

见也(皃乎)。

从儿,象人白下从人,象形字也。

《籀文》从豸作貊,古字也。

」(文)端,《说文》:

直也,正也。

礼玉藻目容端头容直。

(文)正者,不扁僻也。

「超世希有」者,明容貌端正无比校,故偈云「无可比」,下偈云:

「安乐声闻辈,于此世界无比方,释尊无碍大辨才,设诸假令示少分」等,下「比校显胜文」出于此「超世希有」句。

「容色微妙,非天非人」者,偈云「精微妙躯非人天。

」(文)故知非但光明色相。

「容色」谓色身,下「之身」、「之体」乃出于此句,前所谓「清净色身」是也。

「微妙」者,人天而非人非天,故曰「微」;

非天非人而人而天,故曰「妙」。

肇公言:

「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

」(文)法身无像,故非天非人也,而殊形并应者,能天能人也。

若定非天定非人,则何能天能人乎?

若定是人天者,何得能非天非人耶?

非人非天故能天能人也,故曰「微妙」。

又「非天非人」上亦含「非声闻非菩萨」句,思之可见。

又就颜容说,则言非天非人而何者,其声闻菩萨之形容者,或天形或人形,故法藏因中睹见人天之善恶者,是通报化净秽诸土天人,如《法华》〈寿量品〉说「天人常充满」,指实报土中菩萨等故,今虽不说非声闻非菩萨,其义自在,可知矣。

从此法身非天非人而见前声闻菩萨人天,则但是假名字相而已。

然《兴疏》引有说云:

「既云『非天非人』,故生彼土虽复凡夫,非人天趣,若人趣者,即应四天下,故有越单曰,若非四天下者,即四洲外别有人趣耶?

若有此洲者,应有长寿天,故净土中必有难处,由此,净土非人天趣,故非三界,即《智论》云:

『无欲故,居地故,有色故,如其次第,非欲、色、无色。

兴破云:

「此恐不然,本誓唯云有三途者,不言善趣故,若非善趣者,必应言有五趣者。

又若非佛而非三界者,即违经(《仁王》)云三界外有众生即非七佛说故。

(《仁王经》云:

「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说者。

」天台疏意正是通教意,偏论界内烦恼众生云云,是以约别圆二教界外有土。

)而《智论》云非三界者且简秽界,故义亦无过。

虽有人天,人天无别,但逐秽土业以别人天,故云『因顺余方有人天之名』。

由此,诸天皆在虚空,帛延云:

『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皆自然在虚空中住止,无所依因也。

』」(文)憬兴破甚非也。

下经说: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何言净土有人天趣耶?

又自释下卷文云:

「今即人天虽名善趣,对于净土亦名恶道。

云五恶道在此秽土,先断见惑,离三途因果,后断修惑,绝人天因果,若生净土,五道顿舍,故云『横截』。

横截者,其果自闭其因。

」(下十九左)今何前后相违耶!

又逐本业者亦非也,由念佛因生彼,证虚无极之证果,岂回人天有漏戒善而可得彼妙果耶!

憬兴本以极乐为应化土,而不知不可思议妙五乘齐入同一寂灭无为法身,故致此谬,惜哉!

「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者,嘉祥云:

「以神通无所不至,故无极之体,色如光影,故云『虚无之身』,非竟无色状也,欲显形相胜,后作问答校量。

义寂云:

「非胎藏所生育故自然,非饮食所长寿故虚无,非老死所殒没故无极。

」(非长养之身,非终极之身。

「虚无、无极者,无障故,希有故,如其次第,即求那罗延力愿之报也。

玄一云:

「言『虚无』者,横无障碍故,言『无极』者,纵无衰退故。

」(文)望西依用此等诸师义耳。

此等诸师解释但约净土身相无碍、无灭、极坚,而不为法身平等证果,大与今家异也。

「『皆受自然』等者,自然,假庄周语,非用义也。

《涅槃无名论》云:

『至能拔玄根于末始,即群动以静心,恬淡渊默,妙契自然。

』虚无,谓无为解脱名为『虚无』。

《涅槃》曰:

『又解脱者名曰虚无,虚无即解脱,非作所作。

』《肇论》云:

『无为者,取乎虚无寂莫之妙绝于有为。

『虚无重玄拟老书为文谓涅槃。

』今谓:

自然虚无乃是无涅槃之义,内证寂灭真理,外现四十八妙相,故云『虚无之身』也。

『无极之体』者,无极亦借语俗典,《肇论》云:

『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

无极者即真理之谓也,内得真理无极,外受寿命无量,故云『无极之体』。

  《会疏》大同玄一释云云。

  贯思云:

「影、祥等五释约通途,当家释曰:

虚无身无极体者法身如来。

梵响云:

「虚无之身,来去无碍,无极之体,长短无方也云云。

」此亦相似玄一等释。

《要解》云:

「『皆受自然』等者,如《证卷》引《涅槃经》。

(虚无、解脱、无为涅槃)『无极』等者,寿命无量故,此中有多种等。

(《涔记》明十无极)」此义同《笺》。

  《义记》引诸师已云:

「《六要》解云:

『虚无是净土乐也。

《舟赞》云:

一到即受清虚乐,清虚即是涅槃因。

虚无、清虚其义似同。

言无极者,顺升道无究之义,又显寿命无穷之义。

』(文)今谓:

《涅槃经》曰:

『又解脱者名曰虚无,虚无即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虚无,非作非所作,乃至不生不灭,不老不死,不破不坏,非有为法,以是义故名曰如来大涅槃。

』(文)以此思之,证涅槃之身名『虚无之身』,例如寂灭平等身。

『无极』者,又《涅槃》云:

『如来身心智慧遍满无量无边阿僧祇土,无所障碍,是名虚空,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名曰实相。

』(文)又《注论》云:

『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

』(文)然则无极亦是涅槃,涅槃即是佛性,证佛性之身名『无极之体』。

如夫即证真如法性身,或与即证寂灭平等身同,人何为异释?

且『虚无』与『无极』并举之者,智慧无碍,寿命无量,升道无穷,寿乐无极,即前『智慧高明,神通洞达』,(文)清净安稳,微妙快乐即此义也,故前云『次于无为泥洹之道』,思之。

此证果身故引在《证卷》,古今为异译者多,未辨法身有相无相义,偏执无相,或执实有,皆情量之所议,而非法之本法,思之。

上来诸注异解纷纭,于中他师释不足论,《会疏》、《梵响》解释相似他师,非今家意,《略笺》、《义记》解释最详也,贯思、《要解》并略而于义足矣。

《渧记》取《略笺》、《义记》,更润色云:

「『自然』者乃是性义,《超日月三昧经》下(四丁)云:

『自然之法无有作者,亦无不造,无来无去,虚无自然,晓了一切本无,晓了一切本末,以了诸本,亦无所倚,亦无不倚。

自然之慧皆别了之三界自然,三界自然人物自然,人物自然生死自然,生死自然本无自然,本无自然佛道自然。

解分别斯一切自然,解分别斯一切自然乃能建得超日明定,普济三世,至无极慧,是为超日明三昧。

』(文)由之,自然即证义,亦是无为义也。

『虚无』亦复然也,是以《真佛土卷》(五左)引《涅槃经》『解脱者名曰虚无』等文,(此中「非作所作」者,所谓自然之法无有作者,无不造,无来无去,虚无自然义)然则今此文『自然虚无之身』者,即是即法性法身之色相庄严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