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8864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题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二部分选题报告-7-

一选题来源-7-

二选题依据-7-

三选题意义-8-

四研究目标-8-

五研究方法-9-

六研究内容和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9-

七论文框架-10-

八研究可行性分析-11-

九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2-

十研究进程计划及时间安排-12-

参考文献:

-14-

附录一-17-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报告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的21世纪,教育也在信息化的潮流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学校教育作为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传递科学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主要场所和途径之一,其知识的获取途径,学习资源的类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互动方式等方面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近三年来,微课也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而逐渐被教育工作者们所关注,并且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教育工作者们纷纷探索微课的发展和定义、微课的资源形态、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的评价以及微课的教学实践等各方面,与微课相关的比赛和交流活动也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涌现出一股研究微课的热潮。

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关于微课的文献研究集中在近三年,由图1可以看出,进行与主题相关的检索,查找到103篇相关文献。

笔者通过筛选,利用中国知网的生成文献检索报告的功能生成了关于微课的文献检索报告(附录一)。

附录1清晰的表明,经过笔者筛选后的有效文献有74篇,可见关于微课的文献非常的新,数量也很少,成果也不多。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微课的研究和探索还有很大的空间和价值,非常值得进行有关微课的研究。

图1文献检索条件

一国内、外微课的研究现状

1.1国外的研究及现状

关于微课的翻译有很多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笔者认为,比较统一的称法为Micro-lecture。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

彭罗斯(David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扬,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可以看出:

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的形式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

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

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1.2国内的主要研究

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给出微课概念以来,随着国内外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

特别是进入2013年以来,微课概念和实践迅速升温,众多教育技术学界的专家学者、教育企业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微课活动官方网站逐渐给出了关于微课的定义(笔者将在本开题报告的概念界定中详细介绍各种关于微课的定义),从而产生了微课概念的多方向衍化。

综合文献,我国微课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概念与特点、学科教学应用、校本研究、教师成长、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制作和微课的发展。

笔者将结合论文写作的实际需要介绍微课的概念与特点、微课的教学设计和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对微课概念进行梳理的研究不多,主要是研究微课的领军人物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举办微课比赛的各大网站。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五篇,其中胡铁生发表在《远处教育杂志》的《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系统全面的介绍了微课的各种定义,并做了简要分析与总结:

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长”而成的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

杨辉在《小议微课》一文中将微课的时间短、内容精、资源容量少和资源组织模块化四个显著特点做了详细的阐述。

(2)微课的教学设计

研究微课教学设计的内容的文章有9篇,其中,黄建军在《现代教育技术》发表的《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指出微课程资源开发一般要经过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发布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详细介绍了微课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

何宁宁的硕士毕业论文《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教案设计》讲述了一个非常具有借鉴价值的“成语微课程的具体教学设计”,笔者将参考何宁宁的微课教学设计,来设计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

(3)微课的学科教学应用

从筛选的74篇文献中,与学科教学有关的文章有15篇,在所有微课的研究方向中占的比例最高。

但是,学科的分散性很大,从高校到基础教育的学科都有,而且涉及的学科也是不同,比如信息技术、对外汉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笔者主要调查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微课的学科教学应用。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关于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应用的有三篇,三篇文献分别从微课作为课堂演示资源高校展现操作细节、微课对学生和教师的作用,以及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案例展示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非常切合笔者对微课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需求。

二微课的理论基础

2.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在微课形式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其情景化的环境相对于传统多媒体的PPT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2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本研究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能力较差,也就是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较弱。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应该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这方面微课比PPT具有更大的优势。

并且,小学生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到25分钟左右,微课程时间短、容量小、目标明确的特点非常适合小学三年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2.3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传统的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语言言语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

加德纳在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关于智力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的看法,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将人类的智能分成:

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运动技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多种智力相结合的评价观。

以上理论将为本研究提供教学理论指导,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将在实验实践的过程中,以建构主义、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多元智能学习理论作为主要的指导理论,同时也将按照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等教学原理进行教学实验,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三概念的界定

从2008年微课在美国诞生到2011年我国专家胡铁生对微课做出第一个概括以来,我国学者对微课的认识一直都引用国外的定义,即微课是以建构主义的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2012到2013年,在研究微课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在实践中总结,许多官方部门也在开展微课教学比赛活动的网络平台上给出了自己对微课的定义,从而产生了许多微课的定义(如表1)。

表1微课的定义

研究者(时间)

定义

胡铁生(2011.10)

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XX词条(2012.3)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2012.9)

“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

胡铁生(2012.10)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

教育部全国网络教师培训中心(2012.11)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凤凰微课(2012.12)

微课,它是一个微小的课程教学应用,是一种以5-IO分钟甚至更短时长为单位的微型课程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特别适宜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为大众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网络学习新体验。

胡铁生(2013.2)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焦建利(2013.4)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黎加厚(2013.4)

“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张一春(2013.4)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郑小军(2013.5)

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吴秉健(2013.5)

为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需要,以分享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师生都可以通过录制增强学习实琉、实现语义互联的简短视频或动画(可附相关的学习任务清单和小测验等)制作,它们又能成为被学习者定制和嵌入的wild资源分享内容。

从以上微课定义的列表可以看出,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

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长)而成的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

四总结与展望

笔者通过研读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了解微课程的特性和本质,以及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现状,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给教学带来什么样的提高。

不同的学科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媒体来呈现,本课题依据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当代建构主义理论和皮亚杰儿童认知阶段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微课程的特性和应用原则、应用步骤进行论述,然后依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提供相关的“微课”课件,进行教学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并形成论文。

为今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课件的教师提供参考意见,促进“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选题报告

一选题来源

本课题是笔者结合读研期间对微课的认识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在导师指导下的自主选题。

二选题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媒体逐渐应用到教学领域,教学媒体已成为传递教育信息,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要交流中介。

教学媒体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微课”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微课”具有短时性、精简性和以一个知识点为内容的特点,与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形成互补,弥补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儿童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微课”的应用性研究不多,研究的时间也很短,很多学者从“微课”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相关研究也发现教育工作者对“微课”的认识还只是在“微课”的外部特征上,并没有深入探讨“微课”的教学原理,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重形式而不重实质,没有发挥“微课”本该产生的作用。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方式、课程目标都有新的改变,“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需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微课”自身的特性和原则合理的应用。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发现对“微课”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微课”的制作技术层面和教学媒体自身的特点、本质、发展历程和应用原则、应用模式、应用程序进行研究。

少数关于“微课”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是从“微课”对课程教学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研究。

同时,基础教育阶段关于“微课”的课堂教学研究很少,主要是网络平台上的微课资源比较多,而且,“微课”应用的学科主要以语文和数学等主要学科为主,而“微课”作为信息技术本身,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应用几乎没有,然而,作为信息技术的传播者,信息技术教师使用“微课”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无疑是对“微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好证明。

三选题意义

“微课”作为教学的一种新方式,在教学中已经得到应用,他在教学中所产生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并且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教育工作者们面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他们产生了新的问题,如何恰当的应用“微课”,需要根据怎么样的教学情况来选择,已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什么,“微课”的选择究竟以什么为依据,如何科学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实现新课程环境下教育的功能,这是教育工作者应用教学媒体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微课”教学脱离信息技术学科的现状,在新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微课”本身的一些特性与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特点,结合相关的理论基础,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微课”的应用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相关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微课”提高课堂教学的途径,这将在“微课”应用方面具备一定的实践意义。

四研究目标

本研究是针对特定的学科、特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微课”教学和传统PPT教学两种方式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如何恰当运用“微课”教学的方法,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并通过与PPT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劣,以此给出一定的建议,这将成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五研究方法

5.1文献法

文献综述法主要指在网上查找、搜集、阅读、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对所要研究的课题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并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对研究课题认识并提出见解的方法。

明确研究者们对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在他们研究的成果之上,从中发现研究的不足和缺陷,以前人研究的成果为基础,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

5.2问卷调查法

选取南昌某所小学,对其“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应用现状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调研对象为接受“微课”教学实验的实验组学生和进行“微课”教学的教师,主要调研“微课”在教学上的优势和不足,调研结果将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以期此结果对实验结果起到支持的作用,增加“微课”教学对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可信度。

5.3实验研究和比较研究

本课题将选取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授课老师,该老师负责学校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选取该校三年级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微课”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PPT的教学方式。

分别对两个班级进行前测和后测,前测在采用“微课”教学前进行,测试两个班级的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如何,后测在“微课”教学完成后进行,测试两个班对指定实验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根据前测的结果,分别在两个班级中选取信息技术水平相当的20名学生作为实验取样,通过对比两个班中的后测数据,分析并得出“微课”在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的结论。

六研究内容和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6.1研究内容

本研究在建构主义和儿童认识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将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作为研究的平台,探索微课微课教学对教学效果的作用。

笔者将与信息技术教师做好详细的教学设计,准备合适的微课教学资源和传统PPT教学资源。

在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后,通过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水平的测试,了解所选取实验对象的对信息技术的原有知识水平,筛选出信息技术水平在同一范围的两个不同班级的学生开展教学实验。

一个班进行微课教学,另一个班进行传统的PPT教学,在完成相关主题的教学之后进行与此主题有关一个测试,测试两个班的学生对此主题内容的掌握程度。

收集整理测试得到的数据,借助专业的分析软件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的结论。

6.2主要创新点:

通过查阅文献,三篇与微课有关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中,主要是从微课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研究,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对师生的提高作用等好的方面进行了肯定,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数据说明微课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笔者将在本研究中对比微课教学与PPT教学的效果,通过实验测试得出具体的数据,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用数据和科学来证明微课教学的作用。

本研究也将在得出实验研究的结果之后,对微课教学进行分析,力图发现微课教学的优缺点,为微课教学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的建议。

七论文框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现状

1.2问题的提出

1.3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4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微课的概述

2.1微课的概念

2.2微课的特点

第三章微课教学设计的依据

3.1理论依据

3.1.1建构主义

3.1.2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3.1.3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3.2教材说明

3.3课型特点

3.4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

3.5教学方法

3.6教学实践

3.7教学用具

3.7.1PPT

3.7.2微课课件

第四章微课教学的具体教学设计

4.1教学对象

4.2教学内容

4.3教学目标

4.4重点难点

4.5教学用具

4.6课时安排

4.7“认识电脑”教案

第五章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5.1实验对象

5.2关于小学三年级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测试

5.3微课教学

5.4“认识电脑”的测试

第六章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6.1前测数据的处理(筛选实验对象)

6.2后测数据的处理(卡方检验)

6.3数据分析与结论

第七章总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八研究可行性分析

笔者将以南昌市某小学的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作为开展“基于微课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的着力点,在该老师的协助下,逐步开展本研究。

该老师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理论研究,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这位老师合作,可以得到理论和实践的指导,这将有助于本研究顺利地进行。

笔者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阅读了大量的关于“微课”的发展、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的资料,了解国内外微课的应用现状。

通过对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了解,分析研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微课”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九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9.1可能遇到的问题:

(1)目前,微课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对比研究还没有,其他关于微课的教学实践案例也很少,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微课研究中未曾遇到过的难题。

(2)实验条件难以控制,可能会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数据处理比较生疏。

9.2解决问题的方法:

(1)通过阅读其他信息技术课程实验的

阅读大量相关的资料,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研究水平,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理论水平;

充分利用人脉关系,扩充调查资源;

多与导师沟通、交流,及时将自己的研究进展、问题进行汇报;

多有同学交流讨论,开发自己的研究思路。

(2)对进行实验的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前测是为了筛选适合实验条件的实验对象,确保实验后测数据的对比的科学性。

(3)认真学习数据统计与处理的软件SPSS,借助SPSS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处理实验得出的数据,提高结论的说服力。

一十研究进程计划及时间安排

本研究的进程计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

论文的准备阶段。

主要完成:

文献检索,相关资料搜集等进行课题研究的论证,撰写文献综述以及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月):

调查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2013年2月——2013年3月):

论文撰写阶段。

主要的任务是形成毕业论文的初稿。

第四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

论文定稿阶段。

在此阶段里,听取导师的意见,修改毕业论文并最终定稿。

准备论文答辩。

[1]刘桂震.微课程概念界定[J].华章,2013,24:

107.

[2]徐君,沈恒.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次微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2013,15:

25-27.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

36-42.

[4]杨梁.试论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之观察[J].文理导航(下旬),2013,07:

98.

[5]李德伟,孙红梅,任恩发.浅谈微课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解剖学会科技开发和咨询工作委员会.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年7月第31卷第4期[C].中国解剖学会科技开发和咨询工作委员会:

2013:

2.

[6]赵辉,曾倩.智慧课堂教与学系统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07:

13-15.

[7]杨辉.小议微课[J].时代教育,2013,14:

24.

[8]本报记者贺树龙.张秀常:

微课探索教育信息化[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07-22009.

[9]张志宏.微课:

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0:

50-51.

[10]周琦.“整式的加减”的导入设计[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07:

54.

[11]赵冀.基于TED学习模式的微课程研究[J].才智,2013,19:

101.

[12]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07:

37-40.

[13]潘丽琴.走近音乐“微课视频”[J].中国音乐教育,2013,07:

19-21.

[14]何宁宁.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教案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15]吕莉.“微课程”模式的启示[N].中华读书报,2013-06-26022.

[16]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06:

157-159.

[17]吴安艳,陈继良,张泓毅.微课理念下的教师教育技能实训方案研究——以韶关学院的师范教育为例[J].软件导刊,2013,06:

199-201.

[18]陈绯,王志有,陈林,周袭非,徐洪波,李莉香,王涛,王月.“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