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中级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871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病控制中级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疾病控制中级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疾病控制中级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疾病控制中级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疾病控制中级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疾病控制中级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

《疾病控制中级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控制中级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疾病控制中级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整理.docx

疾病控制中级专业实践能力知识点整理

传染病防治法

1989年颁布,2004年8月修订,三类39种

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

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报告

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三种传染病虽然只被纳入乙类,但由于其传染性强、危害大,可以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对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报告;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肝、白喉、疟疾病毒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对丙类传染病或其他传染病,应在24小时内。

WHO规定的5种国际监测的传染病为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回归热、流行性斑疹伤寒,我国又增加了登革热。

我国实现普及儿童免疫的目标普及计划免疫目标为在1988年以省为单位、1990年以县为单位,卡介苗(皮内接种)、脊灰疫苗、白百破疫苗、麻疹疫苗(皮下接种)12月龄内接种率达到85%。

人工自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类毒素、亚单位疫苗、重组疫苗、DNA疫苗

减毒活疫苗:

麻疹、卡介苗、脊髓灰质炎、风疹、水痘、腮腺炎

风疹疫苗——风疹减毒活疫苗免疫

腮腺炎——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免疫

脊髓灰质炎——脊髓病毒减毒活疫苗

水痘一般的特异性预防措施是水痘减毒活疫苗免疫

灭活疫苗:

霍乱、百日咳、伤寒

百白破疫苗包括百日咳灭活菌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

类毒素:

破伤风、白喉类毒素

亚单位疫苗:

无细胞百日咳疫苗、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B型流感杆菌

DNA疫苗:

HIV、流感病毒、轮状病毒、疟疾

人工被动免疫

免疫血清:

抗毒素、抗菌和抗病毒血清的总称。

免疫球蛋白:

甲肝、麻疹

被动自动免疫

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我国基础免疫程序

卡介苗(BCG)————出生24小时内;

乙肝疫苗(HepB)————0,1,6月;

脊髓灰质炎疫苗(OPV)————2,3,4月,4岁(复服);

百白破疫苗(DPT)————3,4,5月;1.5岁—2岁(加强);

麻疹(MV)————8月;

7岁————卡介苗(BCG)、麻疹(MV)、乙肝(HepB)、白破二联。

BCG、DPT、DT、HepB需要在2—8℃存储和运输

OPV、MV需要在-20—8℃条件下运输。

常规免疫所用疫苗需用量=基础免疫疫苗需要量+加强免疫需用量

基础免疫疫苗需要量=出生人口数×每人次疫苗接种量×接种次数×免疫次数×疫苗损耗系数

加强免疫疫苗需要量=需加强免疫年龄组人口数之和×每人次疫苗接种剂量×免疫次数×疫苗损耗系数

强化免疫疫苗需要量=需强化免疫年龄组人口数之和×每人次疫苗接种剂量×免疫次数×疫苗损耗系数

(免疫效果评价指标)抗体阳转率=抗体阳转人数/疫苗接种人数

(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指标)疫苗保护率=(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

疫苗效果指数=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

最有助于了解当地计划免疫实施状况的方法是对脊髓灰质炎患者情况的监测分析。

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要求15岁以下儿童非脊髓灰质炎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10万;AFP病例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80%。

锡克试验是调查人群对白喉是否有免疫力的皮内试验,其原理是外毒素和抗毒素的中和反应。

皮内注射毒素后24-48h反应阴性时,说明体内有抗毒素,对白喉有免疫力。

皮肤出现红肿等阳性反应时表明体内无抗毒素,无免疫力。

列入国家重点防治的8种(有些地方写的是7种,没有鼠疫)地方病:

鼠疫、血吸虫病、布鲁菌病、克山病(地方性心肌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砷中毒

是人体长期摄入过多的砷而导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中毒。

自然界,砷的价态有—3、0、3、5价;As2O3是毒性最强的无机三价砷(砒霜)。

分为3型:

饮水型(新疆、内蒙古)、燃煤污染型(贵州)、混合型。

临床表现:

皮肤三联征(皮肤色素脱失、色素沉着、皮肤角化)

检验:

尿液和毛发

治疗砷致皮肤癌的最有效方法为手术,治愈率达90%-100%。

地方性氟中毒

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在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生活在高氟环境中,主要通过饮水、空气、食物等介质,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的全身性慢性蓄积性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发病的因素包括摄氟量、营养条件、饮水中的化学成分及硬度、抗氟元素摄入量、生活饮食习惯和个体差异。

地方性氟中毒分为饮水型(除上海和海南外),燃煤污染型(重病区:

云贵川),饮茶型(四川、青海、西藏、内蒙古、云南)

地方性氟中毒除对硬组织有损伤外,对软组织也有损伤,在下列软组织损伤中比较严重的是:

肝、肾

病情控制标准:

当地出生并在当地成才的8-12周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30%;氟骨症患者症状明显减轻,骨关节功能得到改善,X线征象有逆转;没有新发氟骨症患者。

环境指标:

8-15岁:

2.0-2.4mg/(人.日);>15岁:

3.0-3.5mg/(人.日)

年龄:

氟牙症发生在7-8岁以前的儿童;氟骨症主要发生在成年人,特别是20岁以后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性别:

一般无性别差异,有些地区重症氟骨症患者女性较多。

病区年限:

氟牙症与高氟区居住年限无关,而是与出生及生活年龄有关;

氟骨症与在居住年限有关,居住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

基本病变是四肢骺软骨、透明软骨的变性、坏死。

绝大数发生在儿童长管壮骨干骺闭合前。

病因:

粮食中镰刀真菌产生的(T-2毒素)

大骨节病X线中,灵敏、易变的部位是干骺端。

大骨节病多发在山区和半山区,以沟壑地带为严重;

病区分布从东北到川藏高原的狭长地带,呈灶状分布

大骨节病从幼儿到老人均有病例发生,但以8—15岁学龄儿童为高发人群。

大骨节病多发于山区、半山区;但发病以沟壑地带最重。

克山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缺硒),于1935年在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由此得名。

据资料调查,1980年急性克山病已基本消失。

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心律失常以及脑、肺和肾等脏器的栓塞。

分为急型、亚急型、慢型、潜在型。

前三者功能为心功能失代偿型,后者为心功能代偿型。

急型:

临床表现为心源性休克伴有严重心律失常。

克山病的常见并发症:

血管栓塞;上呼吸道感染,以肺部为主;营养不良;消化不良

亚急性克山病:

高发年龄组人群:

2~6岁组儿童;成土母岩中含硒量相对较高的是沉积岩。

克山病心肌酶学检验指标:

谷草转氨酶(SGOT)、肌酸磷酸激酶(CPK)和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

地区性:

克山病病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到西南的一条过渡地带的农村(较为宽阔的过渡带上)。

季节性:

东北地区多发生在冬季,西南病区夏季多发;

人群性:

生育期妇女和儿童为多发人群,在农业人口中家庭集中高发。

治疗:

(急型)大剂量维生素C注射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和亚冬眠疗法;

(亚急型)地高辛,强心苷,利尿剂

三氧化二砷进入细胞内与游离巯基结合后,选择性的激活了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从而使细胞内信号传导异常。

结构中含有硒蛋白的酶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碘缺乏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

中国是世界上碘缺乏病分布最广泛、病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正常人体内共含碘20-50mg,其中甲状腺最多,达8-15mg。

肾脏是碘排出的主要途径,多在90%以上。

我国地方性碘缺乏病流行特征:

生育期妇女和青少年为高发人群

当碘摄入量低于40μg/d,可发生碘缺乏病的流行;

我国现行非碘盐的标准为<5mg/kg;

碘盐标准加工厂层次:

(35±15)mg/kg(20-50mg/kg);居民户层次(20-50mg/kg)。

碘酸钾(碘化合物KIO3)是目前食盐中加入。

地区:

除上海外,都有甲状腺肿;

B超法甲状腺容积正常值标准:

8岁≤4.5ml;9岁≤5.0ml;10岁≤6.0ml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10岁儿童甲状腺溶剂正常值男生≤7.8ml;女生≤9.2ml

地方性甲状腺肿:

颈部变粗,多为弥漫性;逐渐发展为较大甲肿或大小不等的结节,质地较软,表面皮肤可见静脉曲张;呼吸困难(常见);吞咽困难(一般少见);

地方性克汀病是一种呆小症,其发病原因是小儿甲状腺功能不足所致。

地区:

除江苏、上海外,均有克汀病。

人群:

累及全人群,处于生长发育加速期儿童,特殊生理阶段妇女较一般人群患病率高。

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

(1)经口进入人体的寄生虫:

棘球绦虫、钩虫卵、溶组织阿米巴的包囊、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等

(2)经皮肤直接:

血吸虫、钩虫、粪类圆线虫、曼氏裂头蚴

(3)经媒介生物:

疟原虫、丝虫、利什曼原虫、血吸虫

(4)密切接触:

毛滴虫、绕虫

(5)吸入:

绕虫、棘阿米巴

(6)母婴:

弓形虫、十二指肠钩虫、疟原虫

(7)输血:

疟疾

食源性线虫:

旋毛虫、管圆线虫

土源性蠕虫:

蛔虫、钩虫、鞭虫、饶虫

生物源性蠕虫:

丝虫、旋毛虫、血吸虫、华支睾吸虫、猪带绦虫

寄生虫病有关药物

乙胺嗪:

丝虫

吡喹酮:

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姜片虫病,肠绦虫病,囊尾蚴病

阿迷达唑:

钩虫,蛔虫,蛲虫,旋毛虫病,棘球蚴病,鞭虫病

阿米巴病

按照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肠阿米巴病(主要病变在近端结肠和盲肠,变现为痢疾样症状,易复发,易转为慢性)和肠外阿米巴病(可发生在肝、肺、脑,表现为各脏器脓肿)。

阿米巴痢疾:

里急后重感较轻,腹痛多在右侧,典型患者粪便呈果酱样,有腐臭,镜下常有夏科雷登结晶体;

细菌性痢疾:

左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典型患者鲜红黏冻状,无臭味,镜下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

生活史有滋养体和包囊2个时期;滋养体是致病形态,包囊是感染形态。

被包囊污染的食物和水经口摄入后,逸出4个滋养体,滋养体可分泌具有肠毒素样活性的物质,引起肠蠕动加快,肠痉挛,出现腹泻腹痛。

急性肠阿米巴痢疾首选甲硝锉,口服0.4g,3/d,10d为一个疗程

对肠内和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均有杀灭作用的药物是甲硝唑

阿米巴肝脓肿:

肝区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症状。

疟疾(全球致死的寄生虫病种居第一位,其次是血吸虫病和阿米巴病)

疟原虫感染是由于疟原虫子孢子随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吸血时进入人体。

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

当成批被寄生的红细胞破裂、释放裂殖子及代谢产物时,它们作为致热原,可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保护性免疫反应,引起相关症状。

疟原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阶段是红内期

临床上以反复发作性间歇性寒战、高热、继而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

反复发作造成大量的红细胞破坏,可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脾肿大。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

即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我国恶性疟主要在海南、云南两省。

间日疟和卵形疟潜伏期13-15天,三日疟潜伏期24-30天,恶性疟7-12天。

脑型疟是恶性疟的严重临床类型,偶见间日疟。

恶性疟患者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传染源:

疟疾患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