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825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1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docx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式

第一单元章节计划表

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主要内容包括: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除法的验算,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解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实际问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本单元内容的安排不是以单纯学习计算法则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除法、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在二年级的除法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列竖式计算的经验,为这单元的学习垫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进一步理解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过程,提高解决相关除法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进一步发展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4.在探索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计算方法,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

根据乘法的竖式计算,进行正确的试商。

教学设想

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形成经验;结合实物操作让学生能理解每一步的含义,加深记忆。

课时分配

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

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

商是几位数(被除数中没有0)

1

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

1

节约(被除数中没有0)

1

集邮(有余数的除法验算)

1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1

讲故事(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1

第二单元章节计划表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主要内容包括:

感知,感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图形的运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运动,这些现象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有生活经验,学习起来应该不难。

教学目标

1.借助折一折,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升国旗、转风车等现象,感知平移、旋转运动;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分析轴对称图形特征和观察物体平移、旋转运动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在剪纸等实际操作中激发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单元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

单元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总结经验。

课时分配

内容

课时

合计

轴对称

(一)

1

4课时

轴对称

(二)

1

平移和旋转

2

第三单元章节计划表

教材分析

1、口算乘法:

(1)整十、整百的数乘整十数。

(2)估算。

2、笔算乘法:

(1)两位数乘两位数。

(不进位)

(2)两位数乘两位数。

(进位)

(3)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度年级,是孩子跨入高年级的起始年级,语文、数学等学科有了许多新的要求。

同时,三年级时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性的重要过渡阶段。

学生一般能列竖式计算,但由于计算不够细心,导致失分,有的学生往往不看清题目要求,带※的没有进行验算。

不少学生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概念模糊容易混淆。

部分学生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不能根据题意灵活地选择算法,学生学习习惯不良,部分学生存在马虎,书写不工整,不认真审题,不认真检查等不良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单元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单元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计算方法。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课时分配

找规律(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

1

队列表演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1

队列表演

(二)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

1

电影院(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1

练习三

1

第四单元章节计划表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

千克、克、吨的认识,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千克、克、吨的简单应用。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质量单位的概念,所以教材把这些内容都安排在两个问题情境中进行。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质量问题的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是对质量单位的认识,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量。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有接触过轻重的问题体验,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同时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来认识,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获得千克、克、吨的具体概念,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体验性的操作活动,如称一称,掂一掂,看一看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和体会记忆。

教学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感知物体质量的情境,能用体验的方法来思考和感受物体的轻重,会用质量的概念来表述物体的重量大小。

3、结合生活实际,会用秤来称物体的轻重,能解决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亲身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了解1吨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吨的质量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设想

1、让学生在实际的称一称和掂一掂中感知轻重,并反复地用“估、称、掂”的方法,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并建立质量观念。

2、明确单位换算关系。

课时分配

有多重…………………………………………………………………………1课时

1吨有多重…………………………………………………………………1课时

第五单元章节计划表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认识面积,是在学生对于线的认识的基础上,扩大到对面的感知和认识。

本单元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重点。

面积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识,因此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给学生充分的知觉和体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环节中,对比感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操作中总结计算面积的方法,进而找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为后面认识更多图形的面积服务。

学情分析

对于面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都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所以对于面积的含义,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容易把它与学习过的线的知识混淆,因此引导学生感知和认识面与线的区别是认识面积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运用感性思维,通过触摸和比较来感知面积,并认识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通过操作来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和面积换算。

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运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4、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来感受面与线的区别,通过折一折,拆补或计算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

2、通过介绍来认识面积单位,再通过做一做,说一说,比一比等手段来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能更准确地用知性的思维来感知物体面积的大小。

课时分配

 

什么是面积……………………………………………………………………1课时

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的面积…………………………………………………………………1课时

面积单位的换算……………………………………………………………1课时

练习四…………………………………………………………………………1课时

课题

第1课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物过程与除法竖式的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处

一、

导入新课

 

二、

导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拓展提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复习。

12×3=        20×4=        24×4= 36÷9=       48÷4=        72÷6=

1.创设“分桃子”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①.理解图示内容,让学生找信息,汇报在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提出问题:

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2.解决问题。

(1)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分多少个?

列算式:

68÷2=

(2)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出示要求:

   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口算除法该如何计算?

学生交流汇报

  鼓励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展示不同的表示方法。

交流展示各自的竖式,结合前面分物的过程,说一说,竖式每步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对于算式

(2)的形式,进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计算的一般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先算十位,再算个位,数位要对齐。

3又来了一只猴子,6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分到多少个?

还剩多少个?

补充完上面的竖式,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追问,余数2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小龙从一楼走到三楼用了26秒,他作同样的速度,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多长时间?

1.完成课本练一练问题,并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3题。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1.课堂作业:

教材第3页第2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